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十一五”是实现我市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信息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全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十五”成就和发展形势
(一)“十五”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信息化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总用户达118.74万户,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移动电话136.04万部;有线电视用户30.1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0.3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全市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超过5G,互联网注册用户达6.77万户。5年间,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大大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明显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各产业有效融合,传统产业逐步升级改造,极大带动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农业和农村领域,建设开通了聊城农业信息网、聊城水利信息网、聊城农机化信息网等一批涉农网站;90%限额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网页或网站;各县(市、区)、各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采用统一的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实现了决策的科学化;在全市6106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有效指导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工业领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应用工程目前已在全市5家企业中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建筑、电力、规划、科研设计、机械加工等重点行业基本普及,计算机监控技术在80%规模以上的化工、造纸、电力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有近30%的规模以上企业成功或部分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带动了企业生产的节能、降耗和增效;全市80%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网站,其中被省里列入信息化改造重点的11家企业全部建立了网站,网上支付、网上销售已初见成效;“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改造资金投入达9亿元,投入产出比平均在1∶5以上。在政府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开通了聊城政务网、聊城电子政务平台系统、网上招商系统和财税增收信息化平台系统,实现了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大部分县(市、区)政府、45%的市直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政府效力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大力实施网上招商,通过网上洽谈,全市共落实项目190个,实际到位资金27.88亿元人民币;实施财税增收信息化一期工程,全市当年可增加财税收入1500万元;12个行业的“金字”工程全面启动,推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完成空间地理信息平台的搭建,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初步建立;各专业银行的金融网络实现了同城或全省的通存通兑以及不同区域的资金结算,电子化网点覆盖率达90%以上;信息化应用系统已覆盖全市财政、工商、税收、公安、社保、教育、金融等20多个领域。
第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性作用日益强化。全市基本建成了以光纤为主,数字集群、卫星和微波通信为辅,集程控化、数字化交换为一体的高速通信网络。2005年底,全市电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16000公里,城域网覆盖了全市所有城乡及70%以上行政村;第二代交换网—NGN网络,已建成70个交换网点,覆盖了近300个行政村;无线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卫星地球站、微波站、广播电视台、短波和超短波电台、蜂窝基站、无线接入基站等近4000个;公安、消防、交通、环保等重点专业基础网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有效保证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促进了“平安聊城”建设。
第四,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步加大。2005年,全市信息产品制造业资产总额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通信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3亿元,计算机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信息产业总收入完成17亿元。全市现有规模较大的科技市场3家,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达4100余人;网吧320余家,可提供上网服务计算机15800台。
第五,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县两级建立健全了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办公室,大部分市直部门组建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为全市信息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全市逐步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渐得到完善,初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强化了对信息市场的有效监管,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十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有差距,县(市、区)之间、不同领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基础网络和信息系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部门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亟待加强;三是信息化建设融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四是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五是信息产业基础薄弱,产品单一、规模不大,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发展形势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并加速这一进程,引导人们迈向信息社会。从国际看,信息技术革命将重塑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新格局。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已经明确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大力推进。从全省范围来看,城市信息化迅速推进;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普遍加大。从省外来看,河北邯郸、山西晋城两市,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企业参与,多元融资,大力实施“数字城市”建设;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了基础通信管线的集约化建设,有效避免了信息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