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长江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8年2月16日在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阮成发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大力推进“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41.5亿元,增长15.6%。财政收入634.06亿元,增长26.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1.68亿元,增长24.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降低4.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4.16%和4.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2.79亿元,增长3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8.3亿元,增长17.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7.64元,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5371元,增长13.1%。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2%。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坚持两业并举。制定工业产业链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钢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石化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083.25亿元,增长22.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55.18亿元,增长22.1%;实现利润235亿元,增长57%。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72.35亿元,增长14.2%。


  推进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市科技三项费支出2.35亿元,增长38.2%。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市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支持和鼓励各类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逐步完善。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体系和保险保障机制,设立武汉光谷风险投资基金,我市成为全国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培育发展中小科技企业,新增民营科技企业871家,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新增在孵企业95家。实施科技创新行动工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80.12亿元,增长24.26%。


  加强节能减排。突出抓好6个重点行业、65户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抓紧实施污染减排项目,完成阳逻电厂二期、武钢自备电厂和世源热电公司脱硫工程,三金潭、黄家湖、纸坊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对通向7个湖泊的46个排污口实施污水截流。关闭武汉叠峰水泥厂,“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专项治理成效明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东西湖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推进,青山区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有效调节监管。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启动工业用地招标拍卖出让试点,处理闲置土地2293亩,查处违法违规用地案件654宗。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多渠道组织货源,投放储备商品,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价格联盟等违法行为,平抑猪肉、粮油等商品价格。启动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展开。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着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武钢二炼钢、武钢江北基地等项目完工或部分投产,中芯国际、武钢三硅钢、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国家稻米交易中心等项目积极推进。80万吨乙烯、富士康武汉科技产业园、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南车集团武汉生产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


  突出枢纽型交通设施建设。阳逻长江大桥竣工通车,绕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江城大道、首义广场地下通道、武汉理工大学地下通道投入使用。武昌火车站改造和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5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建设基本完工。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长江隧道、轻轨1号线二期、地铁2号线、武汉火车站、武广客运专线武汉段、沪汉蓉铁路武汉段、武汉北编组站、岳家嘴立交桥等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大规模开展文化设施建设。建成琴台艺术中心、武汉广播电视中心、武汉体育中心、武汉全民健身中心、市艺术学校、中南剧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市属剧团实现“一团一址、一团一场”。首义文化公园建成开园,中共五大会址、昙华林历史街区一期改造工程基本完工,中山舰旅游区建设步伐加快。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黄家湖、内沙湖等13个水景公园和月湖风景区建设改造,九峰山森林公园二期、蛇山南坡和50条城市干道绿化改造顺利实施。新建绿地277万平方米。城郊人工造林7.26万亩。启动实施武昌“大东湖”水网生态修复工程,汉阳“六湖连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沉湖、涨渡湖成功申报国家湿地保护项目。对汤逊湖区域实施环保限批措施。继续推进“两江四岸”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汉口江滩三期、汉江江滩一期建成开园,武昌江滩四期建设进展顺利。


  (三)加强“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


  稳步实施“家园建设计划”。完成350个村的创建任务。以“四通四改一化一场一室”为重点,加强创建村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效管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投工投劳240万个。完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创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制定实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抓龙头、建基地、连农户,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建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5.6万亩、畜禽养殖小区14个,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到56.4%。启动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国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汉召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通自然村湾水泥路2000公里,4785个自然村湾通水泥路。建设农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712个,2073个建制村通宽带网。有效解决9万亩重点易旱地区抗旱水源问题,远城区15处大中型泵站应急除险工程全面完成,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280万亩。长江支流干堤整险加固工程稳步实施。新解决22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家店458个。市级财政用于“三农”资金26.46亿元,增长26.9%。


  (四)精心组织重大活动,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成功举办“一会一节”。建设改造体育场馆40个、文化场馆23个。圆满完成17个大项的体育参赛和26台文艺剧目的演出。精心组织“六城会”火炬传递和开幕式、闭幕式,做好接待、食品卫生、交通通讯、安全保卫等保障工作。“六城会”上获得46枚金牌和体育道德风尚奖,金牌总数在全国74个参赛单位中排名第一,创造了武汉在全国综合运动会上的最佳成绩。“八艺节”上获得30项国家级奖,其中舞剧《筑城记》、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同时,成功举办了女足世界杯抽签仪式和武汉赛区赛事、世界植物园大会、国际油菜大会、中国科协年会等重大活动。


  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完善市、区、街三级文化管理与执法网络,扫黄打非工作取得成效。创新经营性文化单位管理机制,琴台大剧院等一批新建场馆实行“政府授权、市场运作、委托经营、行业管理”的运营管理新模式。


  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开展以“全市人民迎会节,我为武汉添光彩”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建立330个村多功能活动室、室外文化活动场所。为200个村配备健身器材。为农村居民和进城农民工免费放映电影9272场,组织文艺演出550场。武汉地区19个博物馆、纪念馆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四城同创”,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努力扩大就业。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深入实施农民工素质进城计划。新增就业13.8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就业2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46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统一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和比例,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将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职工纳入工伤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新增参保15.8万人、36.7万人、19.31万人、30万人和101.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5.19万人。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每人每月增加养老金97元;中心城区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失业保险金标准由每人每月322元提高到406元,远城区由252元提高到322元。提高城乡救助水平,向城镇低保户发放生活补贴3554万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年每户800元提高到1000元。


  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62所初中标准化学校和4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完成,18所优质高中建设稳步推进。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市级财政对远城区教育经费投入增长42%,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推进市属高等院校重组整合。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确保家庭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加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3个、服务站38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均门诊费用下降14.6%。完成40所乡镇卫生院和463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提高到92.4%。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建成市医疗救治中心。加大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力度,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和重度残疾人全部免费纳入居民医保;对城乡特困居民实施普通医疗救助9.6万人次,大病救助4273人次。


  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建设394.54万平方米、竣工131万平方米、销售15079套,分别增长22%、18.8%和25%。积极推进青山老工业区安居工程。实施廉租住房“提标扩面”,缓解21569户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难。启动3万平方米进城务工人员专用住宅建设。为进城务工人员建设标准化简易住房24.33万平方米。


  深入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加大社区道路、排水、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178个社区连片提档升级。健全社区服务体系,65个社区建立包括“就业、低保、社保、计生”等服务的“一门式”社区服务站。积极探索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开展社区社会事务分类管理试点,扩大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范围。


  (六)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


  强化规划龙头作用。推进规划编制国际合作,武汉新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城市快速路系统、城市立体空间形态等一批重大规划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开展六大新城组群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完成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主城地下空间概念规划、都市工业园发展空间扩展、一元片保护等专项规划编制。启用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开展规划管理“一张图”法定体系和三维数字地图建设工作,推进城乡规划统筹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深化“市容环境达标街道”、“市民满意路”创建活动。集中开展建筑立面、违章占道、户外广告、渣土污染等专项整治。实施“塑造夜武汉、美化新江城”行动,对水岸、景点、重要街区和619栋高层楼宇进行亮化。坚持依法拆迁、有情操作,拆迁城市危旧房屋235.2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140万平方米。全面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加强重点施工路段交通组织,推进城市交通排堵保畅。


  改进社会管理。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人民调解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打击和防范群众反映强烈的飞车抢夺、盗窃自行车、盗窃耕牛等违法犯罪。坚持安全发展,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中心城区烟花爆竹“禁改限”顺利进行。国防教育、动员工作和双拥创建活动成效明显,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得到加强,军地协同组织的防空作战演习圆满成功,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国家安全、人防、仲裁、保密、参事、气象、防震工作积极推进,文史、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


  (七)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体制保障


  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重组部分政府部门,组建市商务局、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城市规划管理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减少行政许可项目,实行工商登记和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严格执行执法部门收支两条线管理,罚没收入与单位经费和人员福利实现彻底脱钩。发挥审计监督建设性作用。推广应用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案件63件。加强行政立法工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件,制订政府规章21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


  深化企业改革。实现武锅集团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战略重组。武汉商联集团正式成立并顺利运营。武重、葛化、裕大华、江南集团等大型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构建不良资产处置平台,积极稳妥、分类推进国有特困企业改革。加快推进都市工业园建设,7个市级都市工业园规划面积扩展到53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314亿元,增长53.6%。启动远城区省级开发区“千亿板块”创建工作。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中小企业4217户,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户。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精心组织“机博会”、“光博会”、“农博会”、“食博会”、“华创会”、中国企业500强高峰会等重大会展和港澳招商会、武汉台湾周、中法地方政府第二次高层论坛等招商活动。成功举办第四次国际咨询顾问团会议。圆满完成冰岛、日本、以色列的中国文化年国际文化交流任务。新引进11家世界500强企业。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增长12.4%。加快推进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贸出口47.53亿美元,增长25.8%。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区域通关合作海关增至10个,公路二类口岸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海关获准设立,顺利开通武汉居民赴港澳地区旅游业务,武汉口岸台湾居民签注点正式挂牌。新开3条国际直达航线。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特别是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新成绩、新进步,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社会各界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市场主体培育工作亟待加强;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成效不够明显,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突破;随着城市建设进入高峰期,土地供应、资金筹措、交通组织等任务更加繁重;就业、社保、物价、教育、医疗、住房、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不强,行政效能亟待提高,投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第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我市进入全国新一轮改革试验的最前沿,为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家加强以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上涨为主线的宏观调控,对我市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克难奋进,促进武汉发展跃上新的台阶。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推进“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的建议是:生产总增长13%,财政收入增长15.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2.5%以上,二氧化硫排放下降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全省预期的4.8%以内。


  为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按照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解放思想,大胆试验,积极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制定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关联性,争取国家级智囊机构的参与、支持,借鉴兄弟城市经验,结合武汉实际,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制定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改革试验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若干专项改革试验方案。把制定总体方案与推进今年的改革试验结合起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年度改革指导意见,分解目标任务,抓好起步,重点突破。


  营造“两型社会”建设社会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组织好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献计献策等系列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试验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机关、企业、社区和家庭,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积极探索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探索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探索有利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探索有利于自主创业的体制机制,推动全民创业;探索有利于集约节约用地的体制机制,走集约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探索有利于加强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探索有利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促进武汉城市圈共同发展。策划实施一批对武汉发展具有全局性支撑带动作用的产业类、城市功能类和民生类重大项目,使改革试验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精心组织招商活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全力办好“中博会”,加大对世界500强和沿海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高端制造、研发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吸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领域的服务供应商进入武汉。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以上。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环保节能型产品出口。鼓励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外贸出口增长15%。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完善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支持和帮助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发展,培育跨国经营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对外劳务输出规模。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着力提升开放功能。优化开放载体,增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吴家山台商投资区对外开放窗口功能。深入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积极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加快二类公路口岸建设。争取开通武汉经上海、北京代码共享国际航班和武汉至东京、新加坡航线。


  (三)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链聚合为途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工业化水平。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促进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十大科技专项,推进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推广。深化科研院所改革,促进科技研发向实用型、产业型倾斜。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重大设备、科技信息、软件开发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做好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创国家级品牌工作。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培育发展“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争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园区。建立完善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的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股权化、产业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信用担保质押制度。强化人才和智力的支撑作用,加快紧缺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两区多园”竞相发展的格局。加快中芯国际、富士康武汉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光通信、移动通讯、激光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和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深入实施工业产业链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钢铁及钢材深加工、船舶制造、纺织服装等15条产业链。开工建设武钢三冷轧。加快推进80万吨乙烯、武钢三硅钢、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南车集团武汉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和工业园区,加大重大项目策划和引进力度,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化工新城、东西湖食品加工区、阳逻钢材深加工基地等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远城区工业化步伐,支持远城区建立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形成若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扶持就业容量大的都市型产业。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中心城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市商业银行更名、在市外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汉拓展业务、设立机构。加快王家墩商务区建设。规划建设临空、临港经济区。积极推进阳逻港口物流园区、天河航空物流园区、汉口北专业市场群、舵落口物流中心、国家稻米交易中心、国家生猪期货交易交割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办好“机博会”、“光博会”、“农博会”、“食博会”和“华创会”等品牌会展。积极推进光纤到户暨三网融合工作。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流通新业态。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大力发展旅游业。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


  做精、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推进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林果、名特水产等特色产业基地和种苗培育基地建设,扩大优势农产品和种苗生产规模。新建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8万亩、畜禽养殖小区25个。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深度开发特色旅游农产品,力争乡村休闲游综合收入增长10%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10处,推广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种养植面积1.5万亩。积极发展创汇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启动2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实施府环河、举水干堤整险加固工程。加强渠系配套建设。加大对大中型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力度。坚持科技兴农,深入实施农村星火科技示范工程,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全年推广种养业新品种30个以上,新技术10项以上。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建制村远程教育和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快远城区城关镇、重点镇和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企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聚集。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心,促进农地依法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基本完成集体林权确权发证工作。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力争新建农村专业合作社20个。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继续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家园建设计划”。坚持“四到家园”创建目标,新增500个建制村实施创建工作。完成全市村庄布局规划和村湾规划编制。在继续重视村湾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支农资源,做好致富门道明晰工作,力争生产专业村、产业特色村和主导产业明晰村达到创建村的90%以上。完善对口支持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五)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坚持规划先行,探索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城市管理,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和个性魅力。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做好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及深化工作。全面开展中心城区和新城组群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编制城乡统筹建设规划和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完善重大规划国内外招标制度,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广泛听取专家、市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城乡规划统筹管理,优化城乡功能布局。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设施建设。支持武广客运专线武汉段、沪汉蓉铁路武汉段、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武汉北编组站、动车组检修基地以及武汉站、汉口站等铁路项目建设,建成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为建设全国铁路四大枢纽奠定基础。启用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力争开工建设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及第二跑道,加快全国综合性枢纽机场建设步伐。开工建设阳逻港区二期、阳逻武钢江北码头和金口港区一期工程,加快纱帽港区建设,着力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轻轨1号线二期、地铁2号线建设,开工建设地铁4号线,积极推进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确保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年内全部通车。


  启动实施二环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完善一环线,加快建设二环线,基本建成三环线。加快岳家嘴、街道口、卓刀泉立交桥建设。积极推进环线之间连通道及远城区与中心城区快速通道建设。建成长江隧道,开工建设二七路长江大桥,做好鹦鹉洲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系统,拓宽、疏通次干道和支路,加快停车场和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加强交通管理,做好交通排堵保畅工作。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加快首义文化区、一元片历史风貌区、昙华林历史街区、盘龙城遗址保护建设。完成古德寺改造。做好工业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需要出发,完善改造模式,积极稳妥推进旧城改造,加快“城中村”综合改造步伐。加快武汉新区、后湖新城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切实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健全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深化“市容环境达标街道”、“市民满意路”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推进长山口、千子山垃圾卫生填埋场和锅顶山、群力村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综合整治违法建设、占道经营和户外广告。健全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查处机制和奖惩制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严格控制主次干道及其连通路口占道经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有效遏制渣土污染。


  (六)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制定实施全民创业行动方案,实行更加有效的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在全市形成竞相创业的生动局面,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创业之城。


  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思想,大力弘扬勇创一流、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坚决破除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大力弘扬创业至上、致富光荣的企业家精神;坚决破除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漂浮思想,大力弘扬勇于实践、讲求实效的实干精神。广泛开展创业文化建设活动,积极营造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和鼓励竞争、激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加快培育创业主体。进一步完善国资、外资、民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经过几年努力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完善政策措施,基本完成国有特困企业改制。加快武重、长动、葛化等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出资企业重组,促进国有资本向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行业和优势产业集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快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经济、合作经济。充分发挥我市区位、科教和劳动力等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人才来汉投资创业。鼓励支持各类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深入推进“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中小企业1万户,促进310户中小企业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列。


  积极拓宽创业空间。进一步拓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为全民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入的领域,能够实行多元化投资的领域,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均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大力培育创业载体,发展一批创业社区、创业园区和专业市场,积极推进中心城区都市工业园、远城区省级经济开发区两个“千亿板块”建设。


  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法律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各类创业中介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信息、技术、人才、会计、法律等系列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完善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重。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政策。积极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增加政府对创业培训的投入,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创业培训。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制度。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人。


  (七)加强节能减排节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把节能减排节地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大力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教育,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全面实施“批项目、核能耗”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建设项目。加强节能管理、监督与执法,推行行业节能标准,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65户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推进节能科技进步,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落实国家支持节能的税费政策,增加对节能降耗项目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开发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加快高耗能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能耗低、附加值高的新型产业。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产业。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标准。大力推进交通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着力提高全社会节能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东西湖区、青山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鼓励各区、各行业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减少污染排放。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强化环境监管与执法。加强源头控污,认真做好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环境整治。严格新上项目环境准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占地多、效率低的落后产能。积极推进三环线以内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深入开展小火电、小造纸、小水泥专项整治。推动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加快落步嘴、黄金口污水处理厂和远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加强武钢、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工业废水治理。启动后湖地区中水回用工程。抓好畜禽养殖小区沼气配套工程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严格监测重点排污点,及时公布企业排污状况,强化公众监督。加快建立环境自动监控网络,提高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营运市场化。稳步推进环保收费改革,积极实施排污权交易等各项环保经济政策。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用地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积极推进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加强土地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完善“批项目、核土地”制度,建立按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核定用地规模的标准,加强项目用地预审和后评估,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加强土地收购储备整理工作,加大盘活存量土地力度。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切实加强山体、湿地保护。继续抓好国家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试点。深入推进“清水入湖计划”。加快汉阳“六湖连通”和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修复工程建设。深化水环境安全专项整治,确保城市供水安全。积极推进沉湖湿地保护开发。加强防洪排涝工作。加快蛇山、龟山绿化改造。建设黄鹤楼首义片区等5个山水园林核心景观区。新改扩建武汉动物园等11个公园(广场)和67条道路绿化。加快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修编和建设。继续推进“两江四岸”环境建设。建设绿地310万平方米,植树50万株。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


  (八)加强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文化强市和依法治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增强武汉的软实力。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四城同创”,积极申报国家文明城市。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办好“第八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第六届中国武汉国际旅游节”、“第六届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武汉市第36届国际横渡长江活动”。


  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完善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鼓励汉派文化创新,繁荣文学艺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稳步实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图书馆、美术馆、中山舰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大型文化设施营运管理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发展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大力加强法治建设。认真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理机制,扎实推进平安武汉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加强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提高预备役和民兵建设质量。


  (九)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武汉实际出发,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主动、竭尽全力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强化责任制和部门联动机制,以非公有经济组织职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稳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逐步做实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适当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


  扎实推进教育、卫生、住房保障工作。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新建小区学校配套建设,妥善解决改制学校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完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药品直供和医药分开,降低医药费用。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加强血防工作。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认真落实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增加住房有效供给,保持住房价格基本稳定。


  切实加强物价监管。完善物价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做好主要副食品生产、储备和投放工作,保障市场供应。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行为。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努力使低收入群众生活质量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加强社会管理。深化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继续推进社区建设连片提档升级。健全信访制度,严格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建设,主动防范和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强化对食品、药品和饮食卫生的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继续为群众办好10件实事。


  1、加大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力度。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5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配售1.6万套,使65%以上取得资格的家庭能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建设90万平方米“双限房”,重点解决被拆迁家庭的住房困难。新开工建设青山老工业区安居房30万平方米,续建16万平方米,改善5800户家庭住房条件。住房特别困难低保家庭廉租房实物配租由300户提高到1500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家庭租金补贴范围由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受保障家庭由2万户扩大到4万户。


  2、大力改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条件。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参保率由45%提高到80%。解决市属国有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实施44家乡镇卫生院改造,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改造计划。


  3、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条件。从秋季学期开始,全市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律免除学杂费。对所有农村地区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免收义务教育教科书费。完成第二期60所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和3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4、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社区排水管网170公里、破损道路11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中心城区社区既有老化排水管网和破损道路改造。建设35个园林小景,44个小森林、小游园和小绿地。完成50个老社区绿化提档升级。市直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全市公厕一律免费,新改扩建一批公厕。建设14座环保型垃圾转运站。


  5、切实改善市民过江公交条件。新增3条24小时过江公交线路,中心城区24小时过江公交线路达到4条。建设武汉关、中华路轮渡码头上下船栈桥。


  6、继续实施空气清洁工程。对禁燃区内300台燃煤锅炉、窑炉实施改用清洁能源综合整治,基本消除一环线以内黑烟囱。全面实施重点建设工地、拆迁工地防尘和主干道路绿化降尘。加强机动车尾气综合整治。新改造1000辆机动车为清洁燃料车。


  7、大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建立300个示范警务室和80个流动警务室。新建317个技防社区,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技防社区全覆盖。建设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1200个,形成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


  8、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铺设400公里通自然村湾水泥路,基本实现150人以上自然村湾通水泥路。解决农村7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9万亩重点易旱地区抗旱水源问题,完成全市65%以上的重点易旱地区抗旱水源治理计划。新增200家“农家店”,实现乡镇“农家店”全覆盖。建设农家书屋400家。


  9、继续关心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生活。兴办4所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对800名困难家庭智力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扶持1000户有生产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种养殖生产。对全市低保家庭的精神病患者每人每年提供1200元补助。对全市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或赡养人对象的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297元提高到342元。


  10、进一步关心老年人养老生活。完成70所农村福利院提档升级,改善80%以上农村五保对象的养老条件。对社会力量参与新建或扩建养老机构,每新增一张床位一次性补贴2000元。为中心城区单身独居、年龄在75岁以上、本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购买护理服务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费补贴。


  (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紧紧围绕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以转变职能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公开透明为基础,以基层基础为支撑,以作风建设为保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政府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逐步向社会领域、公共事业倾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公共财政框架,以深化支出管理改革为重点,加快建立有利于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财政保障制度,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重点加大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和“三农”等方面的投入。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突出问题,及时制定相关政府规章。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深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坚决纠正和处理违法行政行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坚持把公开透明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丰富与公众互动方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政务信息公布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利益和公共政策的事项,都要依法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畅通新闻发言人等公开渠道,不断扩大主动公开覆盖面,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着眼于高效便民,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大力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群众办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取消不必要、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和规范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扩大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的范围,明显缩短审批时限,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提高审批透明度和审批效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办好政府门户网站,增强网上办事功能,让全社会普遍享受电子政务的便捷和实惠。


  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全面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取消不合理、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切实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断精简会议和文件。坚持群众观念,干工作、想问题、作决策,都要立足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要经得起群众的检验。倡导“做事”文化,引导每个公务员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腐败行为。严格落实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等制度,深化源头治腐。深入推进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武汉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实现武汉崛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为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开创武汉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