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各高等学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已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8年2月23日

  (此件发至县团级)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3)

  第一章发展背景(4)

  第一节发展机遇(4)

  第二节发展基础(5)

  第三节面临挑战(8)

  第四节人才需求(11)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7)

  第一节指导思想(17)

  第二节基本原则(17)

  第三节目标任务(19)

  第三章政策措施(21)

  第一节建设产业人才小高地(21)

  第二节创建人事改革试验区(24)

  第三节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29)

  第四节推进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建设(34)

  第五节推进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37)

  第六节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40)

  第七节实施人才开发重点工程(44)

  第四章实施保障(51)

  第一节组织保障(51)

  第二节监督与评估(52)

  前 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考虑到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整体发展需要,本规划涵盖范围除上述四市外,还包括玉林、崇左市。2008—2015年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加强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的若干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北部湾经济区有关专项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潮流。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条件,是我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战略地位突出,开发潜力巨大。整合北部湾经济区内各类资源,加快开放开发步伐,构筑区域主导优势,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制定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同意,印发广西贯彻实施,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赋予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为实现这一目标,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优化国土开发,形成开放合作的空间优势;完善产业布局,形成开放合作的产业优势;提升国际大通道能力,构建开放合作的支撑体系;深化国际国内合作,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加强社会建设,营造开放合作的和谐环境;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

  北部湾经济区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人才发展政策、机制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更为灵活,人才成长环境变得更为宽松,聚才平台和载体大幅增加,大批高素质人才随产业项目建设而迅速聚集,人才交流与合作更为频繁,人才国际化水平将大大提高。人才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第二节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广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桂战略,积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人才队伍建设成绩凸显,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建立。

  ——人才队伍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结构分布趋于合理。截止2006年底,区域内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下简称“三支人才队伍”)人才总量达4251万人;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三支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高层次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为30%以上。区域内人才分布日趋合理,第一、二、三产业人才分布进一步优化;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业领域的人才保持增长;非公经济和社会工作组织中的人才数量逐年增加,高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人才数量稳定增加。

  ——人才小高地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内各地集中优势人力、财力、物力,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建起了一批人才小高地,其中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31个,市级人才小高地24个。通过人才小高地建设,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转化了一批科研成果,促进了一批产业升级,人才小高地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顺利实施;以人员聘用制改革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宏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步伐加快。区域内各地人才市场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初具规模,相继建立了一批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网上人才市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人才派遣、人才代理等业务取得新突破。人才配置逐步从政策性配置过渡到市场化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第三节面临挑战

  人才是关系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成败的关键。培养和吸引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打造人才聚集优势和创新创业优势,既是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推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队伍现状和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无法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开放开发的需要,无法适应推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需要,无法支撑起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薄弱,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引才载体、聚才平台缺乏,对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较弱,人才引进集聚功能不够强;各自为政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机制不健全;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党政管理人才,扩大对外开放合作需要的外向型、国际化人才,港口物流发展需要的规划建设和物流管理人才,以及发展沿海工业需要的技能人才等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2008—2015年,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关键时期,人才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必须着重解决以下突出问题:

  ——多区域经济合作开发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程度低的矛盾。随着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外联度进一步提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但是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较少,国际化程度不高,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外向型人才严重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步伐。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与现行人才开发体制机制不健全的矛盾。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人才开发一体化。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局面;统一的人才大市场尚未形成,无法在区域内统一开发、配置人才资源;区域内的人才政策还不够协调,人才市场化配置能力低,人才开发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全面贯通的人才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人才信息共享、人才自由流动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体制性障碍,无法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北部湾经济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需要,不能支撑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多元化与政府人才公共服务单一化的矛盾。随着北部湾经济区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对人才需求、人才服务和人才保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公共服务。目前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为多元化经济发展提供的人才公共服务严重匮乏,引导人才创业、就业、流动等服务手段不足,覆盖整个北部湾经济区的一体化公共人才服务网络尚未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人才公共服务流程也未形成,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高定位与高层次人才供应不足的矛盾。北部湾经济区要发展成为我国沿海经济新高地和发展新一极的目标定位及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对高层次产业人才的高需求,需要具备较强的人才集聚能力,需要更有吸引力的人才优惠政策,以在人才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新兴发展地区,由于基础薄弱和存在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竞争力较低,往往不能满足人力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需要,阻碍了人力资本的流入。北部湾经济区内高等学校少、教育水平不高,自产人才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第四节人才需求

  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步伐,加快建设沿海9大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对各类人才提出巨大需求。据预测,至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口径内人才年均增长313%(经人事部门统计),口径外人才年均增长174%(未经人事部门统计),全社会人才总量达115万人左右。至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口径内人才年均增长279%,口径外人才年均增长1413%,全社会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

  在人才需求的能级方面,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或高技能的人才将成为需求的热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大学本科学历人才快速增长,大学专科学历人才增长相对平稳,而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才所占比重下降。至2010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将占全部人才的3368%,大学专科学历人才为4067%,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为2565%。至2015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全部人才的比重达4562%,大学专科学历人才比重为3999%,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比重下降到1439%。

  在人才需求的产业分布方面,至2010年,预计第一、二、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670∶3654∶4676;至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255∶4409∶4336。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产业人才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人才比重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第三产业人才比重的增长则相对平稳。

  在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9大重点发展产业中,人才需求预测如下:

  石化产业。石化产业人才包括直接从业人才和间接从业人才。据预测,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石化产业人才总量约为17000—18000人,2015年约为24000—26000人。其需求方向主要有:化学工程、石油化工专业的石油仓储、运输管理人才;具有化学工程、化学机械、高分子化工等专业背景的石油冶炼工程人才;管道工程、工民建、热能工程、安全管理等专业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此外,具有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中专以上学历的操作人才需求量也较大。管理类人才主要需求既具有化学工程、化工机械专业背景又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林浆纸产业。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林浆纸产业人才总量约为2500人;到2015年约为3900人。其人才需求可大致分为造林工程和造纸工程两大类。其中,造林工程主要需求林学、土壤学、育种育苗、造林、病虫害防治的专业人才;造纸工程主要需求林产化工、造纸工程、化学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相关专业的中专以上学历的操作人才,以及既具有造纸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背景又具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能源产业。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能源产业的人才总量约为12800人,到2015年约为16100人。其人才需求特点为:主要需求电力电气工程、电力系统维护、供继电技术,与水电及火电相关的专业技术等专业人才;高级技术工人需求量较大;需求具有丰富市场运作经验的企业管理人才;需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轮机等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检修、维护、试验人才;核物理等专业的特殊人才也较紧缺。

  钢铁和铝加工业。钢铁和铝加工业的人才主要包括钢铁产业、铝加工产业和修造船产业人才。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钢铁及铝加工产业人才总量约为51500人;到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96000人。其人才需求特点为:主要需求材料工程、金属材料热处理、金属材料加工、冶金机械等专业人才;需求冶金材料和工艺、冶金装备、自动控制、仪器仪表、化工机械、环保等专业的配套产业人才,以及计算机等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和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的管理和营销类人才等;铝加工业所需求的人才以一线中专以上技术工人为主。

  粮油食品等现代农业加工业。到2010年,粮油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业人才总量达到61000人;到2015年达到85500人。其人才需求特点为:粮油加工大型企业主要需求食品加工、饲料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农产品加工企业人才需求量大,主要需求具有食品加工、自动控制、农学、畜牧学、企业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技术、管理人才,具备一定营销经验和网络、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营销人才。

  海洋产业。海洋产业大致划分为海洋运输与渔业、海洋化工与制药、滨海旅游等产业。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海洋产业人才需求总量达40700—41700人,至2015年发展到54800—55800人。其人才需求特点为:海洋运输与渔业需求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电气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技术人才;海洋化工与制药主要需求药学、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专业的中专以上学历的操作和管理人才,以及相应专业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中层管理和技术人才。

  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旅游、会展、金融等服务业。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人才总量约为98500人,会展业人才总量约为14000人,金融业人才总量约为27000人;到2015年,旅游业人才总量发展到123200人,会展业人才总量约为23000—28000人,金融业人才总量约为29800—31300人。其人才需求特点为:旅游业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缺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会展业主要需求具有较丰富国际会展经验的高级会展策划组织、会展现场协调与服务、外语等方面的人才;金融业人才需求以高层次人才为主,网上交易等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增长,投资分析与咨询、风险投资、个人理财咨询等新型金融人才需求量逐年增长。

  物流产业。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约为62300人,到2015年达到95800人。其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法、外语等专业的外向型人才;港口规划建设与管理、仓储管理、货物运输与代理、物流配送等专业的技术人才;熟悉进出口加工贸易、报关通关的专业人才;展示、展览、交易以及相关咨询代理、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等专业人才。

  高技术产业。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高技术产业人才总量达31300人,到2015年达45000人。其人才需求特点为:软件及计算机产业需求以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为主,软件开发、电子通讯工程、网络开发管理类等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生物工程主要需求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等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研究、开发和技术人才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经济类人才。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围绕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以加强区域人才开发、提升区域人才综合竞争力为主题,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集聚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构建区域性国际人才新高地为重点,通过建立区域人才开发机制,推进区域人才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实施人才资源战略重组,努力实现各类人才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人才结构布局的重心由传统产业向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转移,人才效益由规模效应向机制效应转变,为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和经济发展新一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基本原则

  人才开发市场主导与政府指导相结合原则。尊重市场规律,转变政府职能。既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主体到位。人才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调节供需。构建统一开放的区域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区域内人才的合理流动。规范市场秩序,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建立健全社会化、多样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市场化配置人才手段,实现人才的高效开发与优化配置。

  人才开发国际化原则。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开发的要求,加大涉外知识培训力度,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素质和涉外沟通能力。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促进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人才服务功能,致力于营造国际人才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提高国际人才的适应能力,增强集聚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统筹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人才开发的基本出发点。人才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同步,确保人才和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使人才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总量同经济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分布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以人才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集聚人才。

  改革创新原则。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破除人才开发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人才资源开发。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增强人才开发体制与机制的生机与活力,建立区域人才共享新机制,突破区域内人才政策的局限与障碍,全面推进人才服务的一体化,更好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第三节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至2015年,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区域内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区域人才开发、合作、交流与利用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内高层次人才聚集,政策领先、机制灵活、环境优越、保障有力,成为集人事制度改革试验区、区域性国际人才港和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于一体的区域性国际人才新高地。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增强人才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 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大幅增长。“十一五”期末,北部湾经济区全社会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左右,其中三支人才队伍人才总量达到71万。至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全社会人才总量达到168万人左右,其中三支人才队伍人才总量达到81万。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人才比例更加协调。 人才对重点产业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产业的人才集聚能力明显提高,石化、能源、钢铁、林浆纸、铝加工、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开发等高技术产业,国际贸易、保税物流、交通、城建规划、旅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快速壮大,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基本满足重点产业发展需要。 (二)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进程 基本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区域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的区域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基本实现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和人才信息资源的共享。

  基本达到人才政策的统一和有效衔接,人才服务的有效统一。 统一开放的区域人才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区域性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基本建立,区域内基本实现人才自由合理流动和无障碍就业。 (三)营造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政策法规体系。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考核评价、分配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适应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基本形成良好的人才教育和科研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晋升唯绩、合理回报的创业环境。

  第三章政策措施

  第一节建设产业人才小高地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布局,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临海重化工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体系,实施重点发展、重点投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集中力量在重点产业建设一批产业人才小高地,形成人才开发相对优势和人才聚集格局,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集群,通过人才集群开发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以此带动北部湾经济区内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

  加快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步伐。依托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在石化、能源、钢铁、林浆纸、铝加工、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开发等高技术产业,商贸、保税物流、交通、城建规划、旅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中培育建设一批各种层次的人才小高地,在重点产业形成若干个人才密集区,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聚集相结合,要在保证人才小高地高标准的基础上,超常规建设产业人才小高地,吸引和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今后5年内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建设要重点向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优势企事业单位倾斜,重点扶持,加快培育,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受数量限制;自治区人才小高地专项资金要重点向北部湾经济区内人才小高地倾斜,各地也要继续加大人才小高地专项资金的投入。 创新产业人才小高地保障体制。加大人才工作资源整合力度,实现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构建区别于传统人事管理的产业人才开发新体制。各级政府要把人才小高地建设列入“一把手”工程;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优先引进拔尖、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的重点产业人才,对确系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企业给予有竞争力的薪酬,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贴;积极推动区域内党政机关人才和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合理有序向重点产业、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建立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监测制度,以重点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开发方向;积极推动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相结合,实行同步开发,鼓励企业成为“人才需求主体、开发主体、投入主体、使用主体”的统一体,努力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就聚集一批人才,建设一个项目就引进一个人才团队。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效能,对人才小高地建设的有关事项实行政策倾斜,特事特办、限时办理,为人才小高地建设载体和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从提供政策优惠向创造良好环境、创新工作机制、提供优质服务拓展,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促进。

  第二节创建人事改革试验区

  进一步破除人才开发的体制性障碍,打造人才竞争优势,推动人才资源开发,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选拔使用、激励分配、评价机制,把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人事改革试验区。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构建多渠道、多种类、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教育培训新格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全面整合北部湾经济区教育培训资源,积极拓宽培训渠道,主动加强与相关院校、各行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的合作;规范各类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培训机构的发展;扶持社会培训机构良性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积极创办各类社会化培训机构,吸引国内外知名职业培训机构在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培训机构导入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培训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教育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单位、个人、社会按比例投入资金,加快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积极扶持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工人本地化的培训工作,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

  建立利用外部资源的有效机制。与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和使用外部人才资源;建立北部湾经济区留学回国人才库,加大选拔任用留学回国人才力度,建立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海外留学人才特别是桂籍留学人才的联系,统一组织联合招聘团赴海外、区外吸引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探索“双向选择、先挂后任、建立机制、留返畅通”的引才新模式,引进专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建立人才调剂机制。北部湾经济区各市要留出一定数额的行政、事业编制,通过统一调剂,用于北部湾经济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吸纳储备高层次人才,已经满编而确实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先进后出,以提高北部湾经济区对高级管理和专业人才的容纳能力。

  完善人才居住证制度,实行“一证通”,建立高层次人才自由落户和自由流动制度,区域内各市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可在北部湾经济区内任一个城市落户或申领人才居住证,享受该城市市民待遇。

  设立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中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项目的资金投入倾斜力度,实行重点项目重点扶持,持续引进,对于引进人才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和项目给予资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二、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全面竞争上岗、优秀人才破格提拔的制度。区直涉外工作部门、北部湾经济区各市、县(市、区)处级及厅局级空缺职位,可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招聘;北部湾经济区中层领导干部面向北部湾经济区6市实行公开竞争上岗。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级政府可面向国内外,高薪聘请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试行公务员聘任制度,可在部分专业性强、任务集中的工作岗位中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合同制和协议工资制,实行项目化管理,在聘期间享受公务员待遇。针对北部湾经济区专业性比较强的公务员特殊岗位,可依法依规简化公务员招录程序,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

  建立专才特聘制度,对于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急需的高级专才实行特聘制度,其薪酬、职务、职称按特聘岗位确定;建立特岗特贴制度,对承担北部湾经济区开发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和重要研究课题的国内外专门人才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和项目实施单位按一定比例承担。

  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党政人才到企业任职由组织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市场化配置选聘职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实行契约化管理,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形成职业企业家队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资格评审制度。

  建立完善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实行职位管理制度,根据业务工作设定职位及其职责任务。新进人员采取公开招考、竞聘上岗等形式招聘。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按所聘职位定待遇,解聘以后待遇取消。

  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不损害单位利益的前提下,依法在职创办各类经营实体或兼职,不断提升人才资本价值。

  三、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制度。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实行人员报酬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办法,加大津贴、奖金等绩效工资的比例,探索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分配形式,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和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坚持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股权激励,制定和执行经营管理者的薪酬管理办法,对企业经营者及有突出贡献或特别优秀的科研和管理人才给予激励。

  建立健全技能等级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对在技术进步、工艺革新、设备改造、传授技艺等工作中,业绩显著的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或按其创造效益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高技能人才与同类同级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优秀者享受破格晋级待遇,可提前参加高一级别的技能考核,合格者获取高一级的职业资格。

  建立创新人才奖励制度。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人才的创新活动;开展创新竞赛活动,对富有创新精神且成效显著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建立优秀重才单位和优秀人才、杰出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构成主体要素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党政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建立起新型的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机制,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公务员考评指标体系;坚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探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社会化评价认证和资质等级认证评价制度;坚持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探索建立社会化职称评价和服务体系,以职称工作为导向,吸引、集聚专业技术人才并有效发挥作用,形成科学合理、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改进人才评价手段,完善定期考核、平时考核、任期考核和目标考核等制度,努力形成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和技术评价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提高人才评价的水平。

  第三节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

  充分利用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合作的前沿地带与桥头堡的战略优势,整合北部湾经济区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基地,培养和集聚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紧缺人才,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新高地。

  一、加快建设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引进基地

  坚持以项目为依托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智力,建立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智囊团,作为议事、咨询机构,聘请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作为政府宏观决策的高参和智囊。

  建立专业化宏观经济发展研究机构,以课题和项目为纽带,采取“柔性引进”方式,集聚国内外一批高精尖人才,重点研究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布局,承担自治区重大项目、重点课题等,每年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咨询报告、政策性建议,成为北部湾经济区乃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推动力”。

  坚持引进资金、引进项目与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相结合,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企业、大项目投资创业来吸引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团队来吸引资金和项目。鼓励区域内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产业的企事业单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重点引进急需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高层次技术人才、管理专家和优秀青年人才。

  加大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北部湾经济区“两站”规模,创新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注重提高质量,加快培养,形成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的博士后人才队伍。

  建立引进国外专家智力长效机制,建立海外专家和留学人员库,通过远程服务、弹性就业、智力入股等方式吸纳国外专家智力,重点引进一批国外专家智力来北部湾经济区传授先进技术或进行技术攻关,加快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建设,每年挑选部分重点引智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引智先进单位,促进引智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和引智工作单位及工作人员,激发引智工作活力。加快国际人才市场和海外人才服务办事机构、国际人才中介组织建设,搭建海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加快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步伐。加大扶持北部湾经济区原有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新建或扩建3—4个高科技创业园区,加大科技项目优先资助力度,构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或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融资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产学研相结合的孵化机制,激励创新创业的分配机制以及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携带资金、项目来北部湾经济区创业,或在北部湾经济区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入股、自办合办民营科技企业、股份制企业。

  二、打造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国家级的中国—东盟人才开发合作广西基地,为北部湾经济区乃至广西、全国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较强创新能力的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依托北部湾经济区内高校建立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吸引东盟各国青少年前来学习和培训。

  积极扶持北部湾经济区内高等学校和重点中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筹建北部湾大学,支持3—4所专科学校升级本科院校;吸引国内重点高校和国外知名大学在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分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打造高等教育培养基地。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通过调整、合并、重组、适当扩建,建设一批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培养基地;加强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鼓励重点职业技术院校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服务体系。

  加大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力度,依托重点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示范点、科技示范园等,重点建设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及现代服务业等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三、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打造全民创业平台

  全面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规定,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以投资、劳动、技术为支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为纽带,引导各类主体创业。

  建立北部湾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符合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科技企业进驻,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进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分工协作网络和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和引导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在北部湾经济区创业发展,通过自身发展和资本运作做强做大。鼓励和引导现代制造型、科技创新型、农产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鼓励、支持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士兵、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等各类人员创办企业,鼓励农民创办经济实体,引导农民进城创业。

  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产业发展和创业储备人才。依托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临海重化工业、海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紧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高校紧缺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地进行一定期限的锻炼实习,以改善基层人才匮乏现状,增加大中专毕业生工作经验,增强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推动重点企业做好紧缺人才储备,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智力支撑。

  建立各级各类特色创业基地和创业服务中心,加强技能培训,加强服务,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不断提升北部湾经济区非公经济的发展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体制环境。

  第四节推进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建设

  人才开发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要适应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要求,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港,实现区域人才开发的一体化。

  一、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北部湾经济区各市建立人才开发合作协调机构,共同发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确定人才开发一体化目标,形成“统筹规划、政策协调、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人才开发合作新机制。

  建立一方引进、多地使用的智力资源引进协作机制,以项目合作为主要载体,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跨区从事咨询、讲学、兼职、科研合作、技术入股等服务,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和引智成果共享。

  整合教育培训和研究资源,建立人才培训与研究合作机制,开展合作培训,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课题合作、学术交流、举办论坛、互访培训等形式,广泛开展研究合作,推动理论创新,实现人才科研成果共享,发挥规模效应。

  建立区域人才基础数据库,共建统一开放的区域人才信息交流平台,有效整合区域内人才信息资源,实现人才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

  加快构建北部湾经济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消除限制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促进人才自由合理流动。整合现有各种人才市场资源,实现区域内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扩大北部湾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以及东盟各国人才市场交流与协作,构建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泛北部湾区域人才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加快培育发展职业经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等专业化人才市场。

  建立北部湾经济区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形成机构健全、规章完备、发展自律、有效监管的人才市场管理格局。积极推进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市场领域调节、服务和监管的主导作用,保障人才市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区域人才政策的统一与协调

  按照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的要求,认真梳理现行各类人才政策法规,对地方性人才政策进行清理,对不符合区域合作的政策坚决修改,对制约人才合作交流的制度坚决废止,消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区域内人才政策和制度的协调和衔接,逐步构建符合人才开发一体化要求的人才政策体系,共同打造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人才政策环境与人才法制环境。同时,充分尊重各市人才工作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鼓励各市在统一协调的人才政策基础上开展创新。

  四、全面推进人才服务一体化

  加快建立区域内人才合作服务机制,在人才教育培训、项目合作、人员互派、人才引进、资格互认等方面提供统一有效的服务。完善人才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和定期发布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公共人事服务体系,拓展人事人才服务领域和内容,先行启动北部湾经济区内人才异地代理与派遣活动,建立规范的人才派遣异地互为代理业务,逐步实现“一地委托代理、多方合作服务”;积极推进区域内人才职业资格的互认或衔接,实现区域内无障碍就业。

  第五节推进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

  建立区域性人才交流开发合作机制,构建广泛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人才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协调发展,使各类人才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为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加强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国际间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加强以东盟各国为重点的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的国际化水平。继续举办“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合作论坛”,并加强论坛后续行动计划的实施,构建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各国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大力吸引国际性组织、思想库和论坛落户北部湾经济区,鼓励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学术论坛。充分利用北部湾经济区各市与东盟各国缔结的友好城市,开展与友好城市间的人才交流活动。

  加大与东盟各国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等的交流力度,支持各类人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不断加大资助与东盟以及更多国家开展互派访问专家、学者活动,不断加大资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科技工程、学术研究、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的力度。

  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开展互利互惠的投资、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和劳务合作等国际化经营活动,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化素质。

  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北部湾经济区高等学校与国际知名学校的教育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国外高校及研究机构资源,设立海外培训基地,鼓励北部湾经济区教育培训机构到东盟国家设立人才培训基地,吸引东盟有实力、有品牌的知名教育培训机构落户北部湾经济区,开展合作培养留学生工作,共同合作培养外语、东盟国家政策研究、涉外法律、商贸、保税物流等紧缺人才。

  二、深化和扩大与泛珠三角等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全面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大人才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智力共享。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优秀青年干部到粤港澳地区进行短期培训和跟班学习;邀请一批在粤港澳及泛珠三角地区工作,掌握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领域、重点产业、行业的高端技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以讲学、举办技术讲座和学术论坛、主持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及学科建设等多种方式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与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区、西南地区各省区市等区域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加大东西部对口交流工作力度,积极开展东部产业转移中对人才的引进,实现产业与人才同步引进、同步转移。

  三、进一步促进区域内人才交流与合作

  以资源整合、统筹开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目标,积极推动区域内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结合实际,探索出台有关规定和政策,破除三支人才队伍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障碍,加大区域内各类人才的交流。实施区域间公务员的挂任职交流制度,北部湾经济区各市每年安排一定岗位用于公务员挂职锻炼和交流学习,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干部交流到其他市部门挂(任)职锻炼,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研和课题共同研究制度,每年提供一定的科研项目和重大课题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各市公开招标,共同研究。

  第六节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一、构建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创新政府人才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按照公开、透明、限时、高效的要求,严格实行服务承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建立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的人才关护制度。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有关部门专人对口服务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制度,确保人才绿色通道畅通无阻。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真正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建立人才档案社会化管理制度,将人才档案管理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实行“免费管理,有偿服务”。

  构建统一的面向重点产业的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北部湾经济区的公共人才服务网络,积极发展政府电子政务和网络公共服务,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合作开发、人才培养引进、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为各类企业提供快速、便捷、周到的公共服务。

  二、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制订出台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新高地建设、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才市场管理、留学工作和留学人才、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保障、人才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健全人事政策法规体系,使各类人才在权利义务、奖励惩戒、教育培训、薪酬分配、社会保障和工作条件等各方面都有法律依据和实际保障。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人才的社会贡献和重大作用,大力宣传典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创造“尊才、爱才”的人文环境,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着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

  三、健全人才保障与安全机制

  积极建立健全北部湾经济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互认对接制度,实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人才双向交流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

  建立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岗位津贴制度、住房补贴制度、科研经费保障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可以采取补充养老保险、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提高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北部湾经济区内重要人才安全保护和保障机制,建立北部湾经济区重要人才信息库。制定重要人才安全保护制度,对承担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工程、涉及企业核心技术或者商业秘密的人才,适当设立竞业禁止条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

  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人才在科技研发、项目承包、技术服务、创业、兼职、流动等活动中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保护法制环境。

  四、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

  建立政府宏观支持、用人单位为主、个人积极参与、社会共同承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北部湾经济区现有用于人才工作的资金,优先保证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和人才开发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估,提高人才工作资金使用效益。自治区用于人才工作的各项资金要重点向北部湾经济区倾斜;在北部湾经济区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门用于人才开发。北部湾经济区各级政府要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确保人才发展资金投入适当增长。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人才开发。通过财政专项投入,接受社会和个人捐赠等途径,为人才开发和人才创业提供资金保障。鼓励各类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资金,支持和引导人才进行自我设计、自主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人才开发投入,采取税前抵扣、专项补助等形式,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人才投资机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资金和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七节实施人才开发重点工程

  推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和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加快实施重点产业、外向型高层次人才、人才公共管理与服务、紧缺专业人才工程,提升整体素质和国际化水平。

  一、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工程

  实施“北部湾英才”培养计划,重点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以培养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为重点,实施多元化培训方式,“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自治区优秀专家评选制度”等评选活动重点向北部湾经济区倾斜,每年从北部湾经济区选拔1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技术创新骨干人才并给予重点培养和扶持,每年有5项以上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在北部湾经济区投入应用,力争培养一批能够站在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依托国家面向西部地区的各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高级研修班,每年从北部湾经济区选培100名左右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在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领域、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中选派30—50名学术技术上实绩突出,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到高等学校进修或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予以重点培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

  实施重点企业经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企业国际竞争能力。选择部分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着眼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精通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和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培训,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制定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每年从重点企业中选拔30名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高校、大公司、大企业和中央国家机关及区内党政部门学习、研修和挂(任)职锻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北部湾经济区内企业到东盟各国建立独资、合资企业,双方互派人员在独资、合资企业任职学习,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方式,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意识和竞争能力。重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成长和能力建设。拓宽培训渠道,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建立8—10个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

  试行职业经理人资格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信息库,引进和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引导企业选聘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培育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力争5年内建设一支在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有较强能力的北部湾经济区职业经理人队伍。

  实施重点行业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技改革新能力。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建立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符合条件的部分重点优势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10个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30个市级基地。每年在重点产业中选拔10—20名企业急需的优秀技能人才到国内外职业院校、大企业培训(研修)。

  制定“首席技师”选拔制度,在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行业遴选一批“首席技师”,享受同级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力争北部湾经济区每年新增加技师和高级技师总数不少于1500名,新增高级技工总数不少于5000名。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发挥高级技师传帮带作用,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重点培养造就一支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能够对工艺设备进行革新改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占持证技术工人总数15%以上。

  二、实施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

  实施外向型人才培训计划。拓宽境外培训渠道,与港澳地区、东盟以及更多的国家签订培训合作协议,提高公务员涉外工作能力水平。每年选派30名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紧缺高层次人才出境进行中长期培训;选派50名科级以上干部到东盟国家学习培训;选派100名涉外岗位和涉外专业的高级人才出境短期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

  实施国外智力引进计划。加大对北部湾经济区内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中引智项目的倾斜力度,实行重点项目重点扶持,持续引进。鼓励北部湾经济区企事业单位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招投标、项目指导、学术讲座、聘请教授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外国专家(智力),设立北部湾经济区引智专项资金,对各单位引进外国专家费用予以补贴。

  实施泛北部湾文化教育国际合作交流计划。积极拓宽与东盟各国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渠道,开展互派访问专家、学者活动。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各高等学校与国际知名学校的多方位合作,开展合作培养留学生工作。聘请国外知名大学经营管理资深教授、知名企业经营管理者举办专题讲座,促进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三、实施公共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公共管理人才开发计划。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增加50名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院校的学习培训名额;每年在中央级培训机构举办二期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综合知识学习班;每年举办二期以上金融证券、旅游、港口管理、保税物流和城市规划建设等国(境)外专题培训班。继续加强公务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培训,鼓励公务员参加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更新公务员知识,提高公务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实施基层公务员培训工程,重点加强乡镇、街道公务员培训和公安、海关、税务、工商、质检等执法部门基层公务员培训,5年内将北部湾经济区内各级公务员轮训一遍。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加大人才交流,以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每年从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引进100名优秀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北部湾经济区任职或挂职锻炼,传授先进管理经验,支援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从区直部门选派100名优秀人才到北部湾经济区挂职;从高等学校选调100名硕士以上应届优秀毕业生到北部湾经济区工作锻炼;选派100名紧缺专业大学应届毕业生到北部湾经济区专业技术岗位工作锻炼;选送北部湾经济区100名优秀青年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粤港澳地区培训学习,提高北部湾经济区现有人才素质和能力。

  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由组织部门综合协调,人事、民政、教育、劳动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的社会人才工作格局。积极探索街道、社区落实“党管人才”方针的方式方法,整合区域内政府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街道、社区人才服务站(所)。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力度,北部湾经济区每年选送50名以上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到东部发达地区及港澳台地区培训学习,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综合素质。建立社区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将人才工作列入专职党群工作者职责进行考核。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至2015年,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四、实施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

  紧贴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实际,适时适势地大力引进和培养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及国际贸易、保税物流、旅游、会展、外语、涉外法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人才,加大环保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抓紧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业产业化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新型实用人才。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重点,定期科学编制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向社会公布,引导紧缺人才培养方向,为强化紧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依据;积极推动区域重点产业成为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项目开发建设相配套,做到开发一个产业,培养一批人才;建设一个项目,培训一批急需人才。

  第四章实施保障

  第一节组织保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明确北部湾经济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单位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定期考核。成立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

  在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中,要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统筹协调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人才工作,既要发挥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又要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发挥作用,进一步形成统分结合、各尽其力、运转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机制。

  第二节监督与评估

  人才规划重在实施与落实。北部湾经济区各市要组织宣传培训,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把规划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建立人才规划年度执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各级领导班子、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人才开发规划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建立人才工作奖励机制,对在实施人才规划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建立人才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估制度。完善人才资源统计工作,加强对人才统计资料的分析研究,建立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基础数据库,建立规范化的中期评估及动态监测机制,形成涵盖全社会的、动态的人才信息体系,长期跟踪和更新,提高北部湾经济区政府对人才宏观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能力,为领导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建立人才规划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估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地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察,重点抓好中期评估和年度评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并根据未来变化和实施进度适时修订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