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综述
来源:人民公安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开展“三基”工程建设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以勃发的激情和创造力,在公安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警务保障机制建设、正规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以及基本功训练和队伍素质建设等“硬”、“软”件建设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长足进展。

    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基层所队焕然一新

  两年多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新建、改建无房和危房基层所队1.38万个,新增汽车5.7万辆、计算机29万台。

  2007年9月1日,江苏省沭阳县公安局吴集派出所民警告别了危楼办公的历史,搬进了新办公楼。此前,沭阳县有四分之一的基层所队办公用房年久失修,不少派出所仅有一辆旧警车或旧摩托车,有时甚至因为有车无油眼睁睁地看着犯罪嫌疑人开车逃窜。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加大投入,确保基层所队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办公设备等基本装备达标;按照公安民警单警装备标准,配齐基层一线民警执法执勤必需的武器警械、防护器材等装备;加强看守所、拘留所建设,改善公安监管条件。

  从2006年至今,辽宁省各级公安机关累计投入基层所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6亿元;人均公用经费由6000元大跨步增加到今年的2.365万元,全省绝大多数派出所告别了危房办公的历史,平均不到两名民警就拥有一台电脑,全省基层派出所有史以来第一次达到一所一车的标准。

  在2006年年底“金盾工程”正式通过国家竣工验收的基础上,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在安徽,百名民警拥有电脑82台,各类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记录已达四亿条,并初步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跨警种信息共享。

  2006年公安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制定县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开展了县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落实工作。截至2007年12月底,全国县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达标率达到98%。警民携手共谱和谐筑牢基层政权基础

  自2006年9月19日公安部下发《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至今,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因地制宜、结合“三基”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大力加强警务室建设,推动警力下沉,创新警务机制,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明显突破。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建成警务室17.4万个,配备社区和驻村民警21万名。随着越来越多的派出所民警沉入社区、扎根乡村,公安工作的触角深入到了广大城乡的各个角落,公安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先进典型,王法金、陈勇琦、王江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四丰派出所松木河警区的贫困山区坚守13年,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政府”,赢得了父老乡亲的尊敬,堪称新时期实施农村警务战略的典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底,全国发生在居民区的入室盗窃案件和入室抢劫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13.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城乡警务战略的实施,真正使社区和驻村民警走进社区、农村,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打造服务群众的第一个平台,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的第一层基石。

  执法能力不断提升正规化建设破冰前行

  2月18日,全国公安机关“三考”统一抽考成绩揭晓,参考的近8000名领导和民警基本法律知识考试平均得分为83.41分,最高分100分;执法办案卷宗考评平均得分为93.59分,信访工作考查平均得分为96.95分。

  一位从警多年的基层公安机关负责同志感叹说,尽管此次参考的162个县级公安机关中有98个是全国县级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其民警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相对较高,统一抽考成绩不能完全代表全国公安机关的整体水平,然而,这次公开、公正而严格的考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开展“三基”工程建设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取得的长足进步。

  自2007年4月28日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三考”暨基层执法质量服务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各级公安机关在提高执法素质、执法水平上狠下功夫,广大民警学法用法热情得以激发。“三基”工程建设中,各地公安机关根据自身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苦练基本功,力求提高全警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提升全国公安机关的“软实力”。

  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是全国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场改革,是公安机关自下而上进行的一次动体制、动机制的自我变革,事关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成效,事关队伍正规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也是深入贯彻中央13号文件和“二十公”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和“三基”工程建设总体要求的具体举措。2006年11月《公安部关于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下发后,各地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截至目前,有44.7%的县(市)完成了规范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工作。

  在“三基”工程建设决战决胜的2008年,全国190万公安民警正在倾情付出,努力使“三基”工程建设的实践将深刻而长久地铭刻在全国百姓的心中。
 
 
 本报记者 庄会宁 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