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市信息产业局研究出台了《青岛市2008年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要点》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当前我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围绕“建设六大基地”、“力求两个突破” 和“实现一个转变” 的目标,从“推动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推进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优化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24项重点工作任务,软件业、集成电路业、服务外包业、数字奥运工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领域将成为今年的工作重点。
附:青岛市2008年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2008年,我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紧紧围绕“建设六大基地”、“力求两个突破” 和“实现一个转变” 的目标,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动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抓住国际国内市场发展和信息技术转型升级的机遇,推动我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 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推动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1、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巩固、完善和提高园区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在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管理、技术平台、公共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依托产业园区,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家电、电子元器件、平板显示元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务,逐步转变我市信息产业结构。
2、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坚持培育本地企业与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并重的方针,在积极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机构的联系与沟通,组织以重点产品为主的专业招商、产业园区为主的区域招商和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链招商,力争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推动我市信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的完善。
3、积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大项目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培养企业创新意识,鼓励企业加大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技术创新项目,特别是对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予以倾斜。
4、突出发展软件产业。深入研究我市软件园区的布局和整合问题,加强统一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体系,重点建设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专项技术实验室等,促进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积极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和优秀软件品牌,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品牌;组织有关企业参加北京、大连软件产业博览会活动,推介青岛,加强交流,开阔企业视野。
5、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充分利用国际通信光缆出口站的区位优势,开展各类信息服务外包,发展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业务,推进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化,重点开拓日本、韩国市场,突破欧美市场,依托各软件园区,发展以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的信息技术外包(ITO); 利用国际通信光缆汇接点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以各类呼叫中心(Call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信息技术支持、IT资讯专业服务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BPO),拓展信息服务外包的市场空间,争创国家信息服务外包基地。
6、积极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通过建立公共服务集成电路设计支持平台,提供EDA软件低成本使用、IP核复用、验证、评测、保护等服务,营造IC设计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我市整机厂商市场庞大的优势,促进整机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在我市设立分中心,利用其设备、人才和资源优势,带动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二、紧紧围绕“举办成功奥帆赛”的工作任务,推进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
7、抓好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按照城市运行计划分工,积极推进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统一的指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对各种应急事件的统一调度指挥、快速处置,增强政府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
8、推进奥帆赛公众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紧紧围绕保障奥帆赛,以国家示范工程项目为重点,建设奥帆赛公众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丰富、完善青岛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公众提供地图浏览、地理位置查询、驾驶导航等各种权威、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
9、完善青岛市800兆数字集群网络。在优化覆盖的基础上,扩大800兆数字集群网络覆盖范围,优化网络,特别是完善场馆内新增单体的室内分布,发挥集群“一呼百应”的功能,为奥帆赛、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提供良好的无线调度指挥手段。
10、大力推动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积极推动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城域网络系统(WiMAX)建设,拓展网络服务的发展空间。
11、组织好2008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通过组织机器人足球大赛,将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与我市企业产品相结合,促进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以大赛作为平台和载体,宣传青岛,吸引投资,扩大对外影响,烘托和营造科技奥运的氛围。
三、以应用促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12、推进社区信息化。积极争取社区信息化国家试点;推广四方区便民信息服务经验,构建青岛市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促进科技、气象、教育、医疗、商务、旅游、家政、娱乐等信息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
13、推进农业信息化。配合实施国家“金农工程”,提高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撑能力,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14、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开展信息系统建设整改、等级评定、监督检查等工作;逐步实施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和安全评测,提高信息网络安全预警处置能力;继续推进数字证书“一证通”的应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15、做好国家RFID应用试点工作。扩大RFID技术在生产线管理、油港电子车牌管理、轮胎生产销售管理、养殖管理、物流和集装箱管理、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应用。以RFID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在标签封装技术、读写器开发与生产、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寻找突破,推动该技术实现产业化。
16、推动电子政务向高端发展。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共用平台,全面推行集约化发展模式,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重大问题,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完善决策服务、优化政务流程、强化公共服务,为建设电子政务应用最好、机关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的城市贡献力量。
17、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网上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推动B to B 和B to C电子商务的应用;在各区市选择培育1-2家示范企业,2-4个示范项目,打造“每个区市有样板”的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新格局。
18、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步伐。从我市企业的特点出发,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步伐,在总结我市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前三年滚动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三年滚动发展计划,将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作为今后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组织好电子倍增计划的实施。
四、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
19、研究和拓展资金渠道,实施多元化投资。积极争取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各类创新基金和重大专项对我市产业发展的支持, 争取市级财政做好配套;积极培育和筛选优秀企业,推动上市融资;积极研究探索和推动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创新投资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联系,探索合作机制,为中小IT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努力提高现有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20、做好信息搜集工作。广泛了解和掌握国家、省以及其他地区的政策法规信息,加强调研工作,了解和掌握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研究应对措施,为我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2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切合我市实际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青岛市信息产业管理办法》、《青岛市电子信息产业园管理办法》、《关于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青岛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完成青岛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2、组织召开有关工作会议。组织召开“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推进工作会议”、“全市信息服务业大会”、“全市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座谈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讨会”等,部署有关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推进工作。
23、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咨询、培训和服务体系,加强产业界与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强化面向产业的各层次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集成电路高端人才培训,加强软件实用人才的培养,注重在职职工再教育,构筑合理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梯队,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新型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结合国家信息工程师、社区信息化培训以及企业信息化论坛,完成对信息技术领域653工程600人进行培训的目标;同时,结合企业信息化论坛、优秀CIO评选,培养既懂企业管理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24、加强机关建设,提高我局执行力、公信力、创新力。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局机关党的组织建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双强一实践”、“双学一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塑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加大创建高绩效机关和廉洁勤政机关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工作,强化机关绩效管理,深化机关文化建设,突出抓好机关处室建设,切实增强全局工作人员的廉政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我局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