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序言

  未来十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紧紧抓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准确把握我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科技发展动向,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顺应历史潮流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的迫切要求,着力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5〕4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宁政发〔2006〕53号)确定的任务和要求,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我区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作为指导未来我区科技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科技发展的形势与需求

  (一)发展形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世界,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竞争愈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愈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愈益依靠于科技支撑。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将会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观的转变,加快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核心是科技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面对科技发展的潮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不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国家战略,把大幅度增加科技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新世纪伊始,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为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家现实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需要,把握世界科技革命的趋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力争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根本手段,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富强繁荣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创新科技发展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建成了钽铌特种材料、经济林木种苗快繁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及4个地方重点实验室、8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16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公益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企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科技信息服务、专利服务机构等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区共取得自治区级科技成果688项,有360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其中枸杞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专利2275项,超过前15年的总和;科技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在国家工程院院士、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5个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3%%。

  ---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工业领域,以创新和产业化为导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钽铌铍及制品生产技术居世界三强之一,高纯度石灰氮、双氰胺、盐酸四环素等生产技术和机床柔性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铝冶炼、煤质活性炭、特种石膏开发等生产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农业领域,在动植物优良新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治、减灾预测预报、农业节水等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120多个特色优势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20个,选育优良牧草新品种9个、林木良种12个,蔬菜品种发展到100余种,水产品扩展到8个类型20多个品种;引进优质肉牛、奶牛、肉羊新品种20多个;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75%%,畜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疾病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我区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低,成果转化率不高;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弊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外部环境的巨大竞争压力,在更深层次上面临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努力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我区科技工作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三)科技需求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着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双重任务,面临着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双重使命,面临着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的双重要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未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在一些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点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依靠社会公益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公共科技的供给能力。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坚持自主创新,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宁夏,是实现我区建设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科技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宁”和“人才强区”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宁夏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坚持把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发挥优势,加强创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

  发挥优势,就是立足我区特色优势资源、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在一些学科和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做大做强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高效转换,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强创新,就是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要高度重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在高层次、高起点上进行再创新,这是我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在科技力量强、具有相应研究基础的特色产业和优势领域,既要强化集成创新,促进各种技术的有机融合,尽快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又要注重原始创新,超前部署,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突破,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目标,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事关我区现代化全局,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事关国计民生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发酵及特色医药、特色优势农业及加工、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等作为重点,选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在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跨越发展,就是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紧迫需求,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以科技发展的局部突破,带动自治区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科技发展的新跨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必须处理好经济与科技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为科技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支持,科技发展要自觉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使经济与科技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和主导力量。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引导,调整科技创新目标,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把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在更高起点上进行再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长远规划与近期工作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优先解决制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同时,超前部署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坚持统筹兼顾与保证重点相结合。树立全局观念,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多方面需求的同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重点突破,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把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制度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四)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区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得到加强,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显著改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综合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建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整体科技能力越上一个新的台阶,奠定创新型宁夏建设的坚实基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

  到2010年,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主要工业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部分优势领域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达到180亿元。

  ---农业综合科技水平达到西部先进水平,引黄灌区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动植物良种及先进技术的覆盖率上升到95%%以上,特色优势农产品85%%以上达到无公害标准。

  ---自治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提高到1.2%%,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5%%,企业在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中的投入比重达到70%%。

  ---新建10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0个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行业或地区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取2-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重点实验室、3-5个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国家级行列,2-4个公益性研究所进入国家农业区域创新中心行列。

  ---在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28万人,其中,全区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达到2.59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9%%。

  到2020年,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综合科技实力达到西部中等水平。

  三、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与优先主题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把能源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发酵与特色医药、特色优势产业、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等作为科技发展的七大重点领域,把关联度高、需求强、基础好的39个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能源化工

  发展思路:1。以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引进与开发煤液化以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和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清洁的火力、风力发电和电力输配技术,先进高效安全的煤炭开采技术。2.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努力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废渣尾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3.大幅提高电石及其产业链的生产技术水平,努力开发电石深加工产品,促使电石产业链产品不断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延伸,为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早日达标,推动能源化工领域的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优先主题:1.碳一化工及其高端产业

  重点研究开发甲醇项目引进气化装置废热锅炉适应性产业化技术,煤基合成气化低碳混合醇新催化体系和新工艺技术,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业化技术,二甲醚制丙烯工艺技术,新型高性能催化剂制备技术,MTP工艺副产烃类增值应用技术以及干粉气流床加压气化工艺工业化应用技术。引进开发合成氨增产节能技术、化肥装置实施扩能技术、大颗粒尿素生产技术装置以及天然气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生产技术。

  2.碳二化工及其高端产业

  重点开发全自动全密闭尾气废渣余热综合利用的超大型电石制备技术,水泥、火电烟气提取二氧化碳制备双氰胺技术、节能节水新型工艺以及双氰胺下游胍盐产业链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技术。

  3.橡胶化工

  重点开发橡胶轮胎计算机辅助仿真分析技术,轮胎设计、质量检测的实验分析检测技术以及橡胶轮胎原材料生产技术。开发低断面全钢子午胎、半钢子午胎以及航空子午胎等新产品及生产技术。

  4.煤炭开采与煤矿安全

  重点研究宁东矿区厚煤层高产高效开采综合技术,高瓦斯突出煤层开采技术,提高开采资源回收率综合生产技术,地面树状分支钻孔抽采煤层气技术及其利用技术;加快开展矿井煤层自然发火及瓦斯突出综合防治技术、煤矿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5.清洁火电生产及坚强电网建设

  火电生产重点开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污染火电技术和设备、洁净煤燃烧新技术、污染控制技术和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的引进开发。坚强电网建设重点开展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和特高压交流输电落点宁夏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大区域互联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究和城市供电能力评估,建立电能质量监测、分析和评估系统及先进完善的通信和信息网络。

  6.新能源开发

  重点开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规模化发电技术的研究,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高性价比转换技术及配套设施的研发与示范推广。

  7.高效节能

  重点开发和推广高耗能产业的节能降耗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窑炉自动控制技术、高效燃烧技术以及尾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推广联合循环发电和热电联产等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新型节能建材和建筑节能综合技术以及节油新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

  (二)新材料

  发展思路:1。研究开发保持钽铌粉体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2。攻克提高铝冶炼电流效率的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群,引进和开发铝合金及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推动铝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发展。3。研究开发高效、节能、清洁的新型镁及镁合金、炭基材料的生产工艺及装备,引进和开发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技术,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发展。争取现实新材料领域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和跨越发展。

  优先主题:8。钽铌等稀有金属材料

  重点开发纳米级粉体功能材料制备技术,铌电容器用高纯氧化铌粉制备技术,半导体和超导用高纯金属及其合金熔炼加工技术,耐高温、耐冲刷、长寿命新型合金和化工防腐的新型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包层模块热压铍材制备与焊接技术,高铍含量铍铝合金制备与加工技术,开发微合金钢炉料制备技术,以钽电容器为主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开发技术。

  9。铝及铝合金材料

  重点开发以提高铝电解槽电流效率为目标的铝电解质成分优化技术、铝电解质温度过热在线检测与分析技术、电解槽阳极开槽技术、电解槽氟化铝自动添加与出铝任务自动下达技术以及整流稳流控制技术;以延长电解槽寿命为目标的筑炉工艺检测技术、电解槽焙烧启动优化技术。研究开发铝及铝合金产业链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技术。

  10.镁及镁合金材料

  重点研究与开发金属镁及镁合金先进生产工艺及新型装备、自动控制技术以及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和废渣综合利用技术、可燃尾气回收多联产技术。攻克大型镁合金坯料生产及加工技术,高品质压铸镁合金规模化生产技术以及高强、高韧、耐热、抗蠕变镁合金生产技术。

  11.炭基材料

  重点开发全自动零排污的活性炭工艺制备技术、配煤及表面改性技术、新型粘合剂配方、活性炭检测分析技术以及活性炭相关产品,研究开发碳素制品节能降耗低污染生产工艺与技术、大规格超高石墨铝用阴极炭块、碳化硅窑炉节能降耗与尾气回收技术、碳化硅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材料及碳化硅产业链上相关产品。

  12.新型储能材料、能量转换材料及靶材

  重点开发多晶硅产业提纯、合成、还原、提拉及电池制备技术;长寿命、大容量球形氢氧化亚镍、锂镍氧化物材料等高性能储能材料及其产品;研究高纯金属靶材熔炼及加工技术,大尺寸化合物靶材无压烧结技术。

  13.新型石膏材料

  重点开发先进的石膏煅烧设备和石膏板干燥设备,超细、提纯、改性无水硫酸钙生产工艺,石膏晶须制备及应用技术以及磷石膏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14。羊绒材料

  重点开展羊绒理化性能对羊绒制品影响和羊绒为主的混合纤维研究;开发羊绒分梳设备优化设计,纳米自清洁羊绒衫生产技术,羊绒染色技术,羊绒后整理技术以及羊绒生产加工标准的研究制定。

  (三)先进装备制造

  发展思路:1。掌握超大型、超重型、超复杂机电装备、个性化产品关键设计开发技术,大幅度提高我区先进装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自主创新能力。2.提高仪器仪表、机械装备和部件的制造和集成能力,大幅推动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升级,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增强主要机电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优先主题:15。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

  重点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术。

  16.高性能数控机床和大型机械设备

  重点开发设计网络环境下复合、高速、智能、精密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数控珩磨机床、异型曲面精加工技术、立卧式转换技术、工业设计技术、特定零部件最优化加工生产成线技术;重点研制全自动、长距离、长寿命、超重型的矿山输送机械、薄层矿山输送机械、软启动及机尾自动伸缩技术、大型矿用减速器齿轮强化处理及齿轮材料制备工艺技术、薄层采矿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大吨位起重机械四部件合一结构设计技术、动轴轮系行星差动减速器技术以及大功率大容量风力发电设备。

  17.自动化仪表

  重点开发基于FF、EPA总线标准的现场仪表总线供电、抗干扰、可靠性和防爆技术,现场设备远程调校、设定技术以及符合总结标准的智能仪表卡和阀门控制器技术;加速开发大型超临界、亚临界火电机组用高温、高压和大压差环境下的智能型特种执行器制造技术,高精度、高可靠、高适应性、多功能、低消耗的系列数字式调节阀以及调节阀虚拟样机技术。

  18.超大型铸件

  重点开发超大型铸件模具快速设计与成形技术,精炼、真空冶炼等先进工艺技术及熔炼过程自动控制技术、耐低温高韧性球墨铸铁材料及耐高温高硅钼球墨铸铁材料制备技术、大型铸件生产熔炼过程快速检测技术及铸件无损检测技术和标准化、超大型铸件工艺设计及材质控制技术以及超大型铸钢件热处理、焊补技术。

  19.特种轴承

  重点研究基于动力学的大型特种轴承仿真技术,碳氮共渗技术,低温等离子渗硫技术,高负荷、高转速、高精度、长寿命、低噪声冶金轧机轴承等高性能特种轴承生产工艺与关键技术以及相关的材料技术和润滑技术。

  (四)生物发酵与特色医药

  发展思路:1。依托我区生物发酵行业的组合资源优势,大幅度提升生物发酵行业的菌种生产与发酵工艺技术水平,研究和推广废渣废水治理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引进和开发发酵行业的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新产品,推动我区生物发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采用现代技术开展大宗优势中药材的药理、药效分析,加快以枸杞、甘草、沙棘、苦豆子等为重点的新药、功能食品和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

  优先主题:20。菌种生产与发酵工艺

  重点研究高产菌种改良与优化技术,菌株代谢途径调控、培养基设计与优化技术。开发现代发酵工艺优化与放大技术、发酵生产相关参数动态检测技术、节能清洁的发酵下游分离纯化工艺与设备。

  21.废渣废水治理与综合利用

  重点研究废渣废水中残留抗生素等有害物质的降解及有效物质的分离、纯化技术,废渣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冷却水循环利用技术。

  22。生物发酵新产品

  重点引进开发适合我区生物发酵产业的抗生素原料药及深加工产品,氨基酸及深加工产品以及酶制剂等产业技术。

  23。中药材加工和新药开发

  重点开展大宗优势中药材加工技术、药理分析、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开发以及新药创制和关键生产技术开发。

  (五)特色优势农业

  发展思路:围绕肉牛、肉羊、滩羊、奶牛、枸杞、马铃薯、瓜菜、葡萄、红枣和水稻、小麦、玉米、小杂粮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化发展,重点研究解决一批关键技术问题,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配套技术,全面提升常规农业技术,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提高我区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水平,推动特色优势农业发展。

  优先主题:24。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开发与创新和优良新品种定向培育

  重点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种质资源研究开发,采用动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定向培育一批动植物优良新品种。

  25。种植业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

  重点开展我区主要特色农作物、经济林木、大宗优势中药材、瓜菜及牧草的产品关键栽培技术研究,制定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规范、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26.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重点开发主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装备、鲜活农产品保鲜贮运技术、葡萄酒发酵工艺、有机绿色功能食品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27.畜禽健康高效养殖和疫病防控

  重点研究开发畜禽优质、高效饲料和集约化、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畜禽疫病早期快速诊断和免疫防治配套技术,形成标准化技术体系。

  28.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应用

  重点开发节水、节地、节肥的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全程机械化、无害化清洁生产技术,智能化控制、信息化管理服务为主的现代农业技术,加强设施农业新技术、新材料、农机具的研究开发。

  29.环保型肥料、生物农药和农业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

  重点开发专用环保、缓效、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与相关设备,研究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开发监测、检测、预测预报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引进开发生物农药、安全低毒化学农药和除草剂。

  (六)资源与环境

  发展思路:围绕资源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节水技术、矿产资源的清洁、安全、高效开发和综合循环利用技术、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技术、生态环境控制和污染治理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资源环境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一步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控制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

  优先主题:30.水资源高效利用

  重点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建立工业节水、城市节水和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开发一批节水配套设备和先进工艺。

  31.矿产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无废开采综合技术、高效自动化选冶新工艺、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矿山灾害评价和预警技术、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32。循环经济发展

  重点研究开发冶金、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医药、马铃薯加工等资源消耗大、废弃物产生量大和污染排放高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水循环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及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与工艺。

  33.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防治

  重点开展区域性水污染、高耗能产业大气复合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复合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主要污染物监测和总量控制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建立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和综合整治管理体系,引进、研究开发和推广新的污染防治技术。

  34。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

  重点开展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土地盐渍化、湿地萎缩等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不同类型区生态经济林体系的建设模式研究,沙漠化土地植被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和防沙、治沙综合技术研究和沙地植物资源的培育与利用、湖泊湿地富营养化控制和治理技术研究。

  35。生态林业

  重点开发数字林业和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立地类型划分及造林地适宜性评价技术,生态经济型林业可持续经营技术,林业生态系统修复和构建技术,抗旱防冻造林技术,低洼盐碱地造林技术,引黄灌区农田林网复壮更新技术,野生林木品种人工驯化及育苗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提高林业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技术,加快生物质能源发展应用技术开发。

  36.防灾减灾

  重点开展对干旱、沙尘暴、地震以及冰雹、冷害、滑坡、黄土坍塌、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研究,加强对干旱防治、森林火灾、防洪体系、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生态脆弱区、矿区塌陷等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与效果检测技术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水资源等影响评估的研究。

  (七)人口与健康

  发展思路:重点开展人口控制和生殖健康技术,常见病、地方病、多发病、突发病、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以及药品、食品、饮水安全与监测技术研究与开发,为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优先主题:37.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

  重点开展出生缺陷及生殖健康早期筛查诊断技术的研究以及避孕、节育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

  38。重大疾病防治

  重点开展重大疾病的早期预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研究。建立乙肝、结核病、包虫病、艾滋病、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新老传染疾病防控体系。开展针对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干预(环境、生物、药物、行为、心理等)技术研究。

  39。药品、食品、饮水安全

  重点开展药品、食品、饮水安全和职业病防治检测方法、技术和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和完善监测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以及监测技术、系统研究。开展有毒有害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生物源性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检测技术以及生物危害评估、监测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发。

  四、重大科技专项

  在重点领域确定一批优先主题的同时,围绕自治区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特色优势产品、关键共性技术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取得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大科技专项是自治区“十一五”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时限内务求突破并推广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的项目群,是自治区科技发展计划的重中之重。

  确定重大科技专项的原则:一是紧密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培育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突出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四是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按照上述原则,确定煤炭资源转化专项、枸杞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等15个重大科技专项,涉及能源化工、新材料、信息、生物、资源利用和特色农业等领域。

  (一)煤炭资源转化专项

  目标:围绕我区煤炭资源优势,突破一批煤炭液化、煤化工下游产品生产工艺等技术,开发出一批炭基材料新产品,拉长煤炭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煤炭产业附加值,促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使我区煤炭资源转化工艺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炭资源转化率、煤化工生产制造技术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任务:针对我区煤种特点,开展引进煤炭液化技术的适应性研究,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煤炭液化产业化成熟配套工艺;开展炭基材料先进工艺制备技术及高端产品研发,在煤炭及相关产业推广应用多联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技术,着力提升我区活性炭、碳化硅、碳化硅功能陶瓷与结构陶瓷的生产制造水平、清洁生产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大幅度提高产业整体盈利能力。

  (二)稀有金属及微合金钢炉料专项

  目标:围绕钽、铌、铍、钛等稀有金属材料及微合金钢炉料产业发展,攻克一批关键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形成7-10项国家发明专利;开发4-6个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战略高新技术产品,使该产业总体技术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任务:开展高性能钽铌材料及其深加工制品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高纯钽、铌、钛、钨等金属靶材和合金靶材,超导铌及铌钛合金,高温高比强度铌钨、钽钨合金,电光源用铌锆合金等新产品开发,加速实现产业化,显著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开展高品质微合金钢炉料制备工艺技术研究,重点开发钒资源和低品位石煤钒高效利用技术、钒氮合金还原氮化技术、自蔓燃法制取氮化铁合金技术等关键技术,加速微合金钢炉料产业化项目进程。

  (三)多晶硅产业开发专项

  目标:围绕多晶硅产业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申请2~4项国家发明专利,掌握技术主动权,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推进年产1000吨多晶硅、2610吨三氯氢硅的生产线建设,使多晶硅产品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任务:引进消化吸收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技术,开展氯氢化粉碎硅合成三氯氢硅技术、氯硅烷的提纯和分离技术、四氯化硅氢化技术、气汽混合物的再生技术、还原炉反应器及供电设备、合成尾气干法回收技术、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设备单产能力,降低原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生物发酵专项

  目标:带动一批生物发酵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发酵单位、发酵指数、生产指数、总收率等几项技术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染菌率、原料消耗、能耗、水耗等主要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发酵新工艺、新技术。

  任务:开展玉米淀粉液化和糖化最佳工艺条件、食品和药品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新型分离纯化设备、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示范,攻克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优化技术和发酵过程多参数调整新技术,形成高浓度液化制糖清洁生产新工艺,显著提升我区生物制药、食品发酵等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该产业技术水平的跨越。

  (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

  目标:围绕我区大型骨干企业的关键工艺、关键产品,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和智能化制造技术的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到2010年,树立5家行业设计示范企业,建成两条智能化设计制造生产线,机械行业实现无纸化、智能化设计。

  任务: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制造和管理集成技术,建立制造业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平台;开发机械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专家数据库,攻克数控机床、珩磨机床、加工中心与装配设备的数控、自动化、自适应、检测、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使行业信息化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六)工业领域循环经济科技专项

  目标:以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余热回收利用为重点,选择1-2个地区和5-10个企业,通过自主攻关、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开展循环经济示范,推动我区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万元产值能源指标明显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任务:针对我区产业特点,以解决冶金、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发酵、马铃薯加工中的“三废”污染和余热回收难题为重点,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一批集成创新成果,并推广应用。开展煤矸石、粉煤灰、双氰胺废渣、镁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集成应用,集成开发和推广铁合金、电石矿热炉烟气治理、余热利用及节能生产、焦化厂部分荒煤气的利用、精细化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废水处理回收利用和碳化硅产业节能生产等技术,延长产品链,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污染,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七)铝镁产业专项

  目标:围绕铝产业和金属镁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铝镁冶炼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及污染物减排、控排技术为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产品,申请10-15项国家发明专利,使镁合金冶炼能源消耗下降50%,余热利用率达到75%左右,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

  任务:开展铝电解先进工艺制备技术及高端产品研究,着力攻克大型预焙电解槽综合成套技术、预焙阳极焙烧技术、综合提高电解槽寿命技术、超高功率变电整流技术、电解槽智能模糊控制技术和铝产品深加工工艺技术;形成一条年产5-10万吨的铝合金及板带材连铸连轧生产线。开展清洁镁合金生产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重点攻克蓄热式燃烧技术在镁还原工段上的应用、废焦炉煤气在炼镁过程中的集中处理和使用、废镁回收、还原渣综合利用、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等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显著提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八)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与节水技术示范专项

  目标: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开展农业灌溉技术、水污染防治、工业重复水利用和生活节水技术等重大问题研究,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灌区农业亩均灌溉定额由509立方米下降到455立方米,单方水粮食生产量由0、6公斤提高到1公斤;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350立方米降到256立方米,工业重复水利用率达到60%;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率达到30%以上。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任务:开展工业、农业和不同地域之间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研究;开展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区域精准农业建设研究与示范,充分发挥农业节水潜力,深入研究主要农作物及其不同品种、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研究灌溉农业的节水技术及节水栽培、农田覆盖、化学调控等农业节水与管理技术,示范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小畦灌溉、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分的生产效率。引进开发生物发酵、造纸、纺织、钢铁及石化等行业节水和废水回收利用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强城市节水新技术和污水资源化的新技术研究和设备产业化。开展水权有偿转让制度建设及水市场研究,探索建立市场经济环境下节水型社会的长效机制。(九)枸杞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

  目标:培育出优质、抗逆性强的果用新品种(系)1-2个,菜用枸杞新品种(系)1-2个;引进筛选出枸杞病虫害生物农药5种,建立以生物农药和天敌利用为主的枸杞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研究提出经济平衡施肥技术规程和2种枸杞专用肥,农药和化肥施用量降低30%;研究开发出2-3个适于不同规模的枸杞太阳能制干装置、设备和配套生产工艺,制干成本控制在1、2元/公斤以下,开发枸杞干果精选机械;开发枸杞保健品、功能食品及新药10个;建立绿色和有机枸杞生产加工技术体系,制定不同区域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药用枸杞生产技术管理规范(GAP)和标准操作规程(SOP)。

  任务:利用航天育种、生物工程辅助育种和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开展枸杞种植资源保护开发和综合利用及专用品种定向培育;开展枸杞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宁南山区枸杞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枸杞饮料、功能食品、保健食品、新药创制等的技术研究与生产工艺的开发;集成创新优良品种、枸杞量化修剪、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生物-化学立体无害化综合防治及制干、精选机械等技术,建立枸杞现代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1万亩示范基地,带动我区枸杞产量和质量提高,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十)清真牛羊肉产业技术开发专项

  目标:培育出舍饲养殖的优质肉用羊新品种(系),建立宁南山区优质肉牛良种选育基础牛群,提出优化的优质肉羊、肉牛杂交改良技术路线。建立优质牛羊健康养殖和肉羊繁育分离技术体系,改良牛头均增值500元;育肥羔羊断乳前平均日增重250克以上,育肥期日增重200克,6-8月龄育肥羔羊活重达到36千克,胴体重18千克;提高滩羊繁殖率和养殖效益,实现一年两产,一产多胎,繁殖率达130-200%,只均增收50元。建立优质滩羊肉分级标准和清真冷鲜肉加工技术标准,开发清真牛羊肉食品8个。制定肉牛肉羊舍饲、高效养殖和防疫、饲草料加工、贮藏技术标准。建立完善适合不同区域的牛羊肉产业发展模式和配套技术。

  任务:开展灌区舍饲养殖肉羊新品种选育,宁夏滩羊保护与合理开发和本品种选育;开展“肉羊分户饲养繁殖、羔羊集中育肥”高效养殖模式和机制研究与示范;加快适于不同饲养方式的优化肉羊三元杂交改良技术体系和饲养技术推广,加快优质肉牛杂交改良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开发宁南山区多元化饲草料生产技术体系和饲草料贮藏加工调制技术;开展牛、羊重大疫病防控和快速诊断及疫苗研发;开发高档清真牛羊肉加工处理技术和优质清真牛羊肉产品;引进与开发牛、羊副产品的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粪便处理技术;建立自治区肉牛、肉羊产业现代农业园区。

  (十一)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

  目标:选育出抗旱、高产的菜用型品种1-2个,加工型品种3-5个;研究开发不同立地条件的马铃薯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制定规范化技术规程4个;建立宁南山区马铃薯轮作制度技术规范和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体系,预测准确率达90%以上;引进马铃薯配套种植收获机械,制定配套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种薯脱毒快繁生产技术规程;开发不同贮藏规模的种薯和商品薯窖藏技术及建窖标准。

  任务:通过马铃薯种质资源搜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应用常规杂交育种和生物工程辅助育种技术,加快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的定向培育。开展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和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马铃薯轮作制度与病虫害发生规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体系;研究推广马铃薯窖藏保鲜技术、淀粉加工技术及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

  (十二)奶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

  目标:建立优质良种奶牛核心群和奶牛数据中心及奶牛遗传性能评估体系;建立性别控制和性控胚胎生产技术体系,胚胎性别鉴定准确率达到95%以上,鲜胚受胎率达到40%以上,冷冻胚胎受胎率达到35%以上;制定高产奶牛分段饲养和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规程;建立宁夏奶牛养殖园区主要疫病早期诊断防治、监测技术体系,制定主要疫病防治技术规程,主要疫病发病率控制在10%以内,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建立奶牛养殖园区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实现成年母牛年均产奶量达7500-8000公斤。建立完善宁夏农区奶产业生产技术体系,为我区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任务:开展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移植、性别控制冷冻精液人工受精示范和胚胎性别鉴定、奶牛超数排卵等高产奶牛良种快繁技术研究;引进全混合日粮加工机械,结合饲草料综合加工利用研究,研究开发高产奶牛分段饲养和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制定配套管理技术标准;开展奶牛重大疫病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集成示范奶牛群生产性能测定、体型线性鉴定技术、性控繁育技术及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建立宁夏农区奶牛养殖园区生产管理模式。

  (十三)中部干旱带压砂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

  目标:引进、培育不同成熟期的西甜瓜新品种5-8个;开发压砂地专用液态肥、补灌技术与设备8个;建立保护地高效安全节水栽培、枣瓜间作持续生产技术规程和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研究开发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技术;研究建立西甜瓜贮运技术规程;制定压砂地特色西甜瓜商品标准,建立1000亩压砂西、甜瓜可持续生产科技示范基地。

  任务:利用常规杂交育种和生物工程辅助育种技术,开展适应当地种植的西甜瓜优新品种引进、培育;开展压砂地高效安全节水栽培、水肥高效配置和机械化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开发西甜瓜贮运技术;开展压砂地对环境影响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探索建立保证生态系统稳定的新模式;研究宁夏压砂西甜瓜抗旱防冻和均衡生产技术,为压砂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十四)酿酒葡萄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

  目标:引进筛选2-3个优质抗寒砧木和1-2个优良抗冻品种,制定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标准,建立品种园和无毒苗木快繁采穗圃;制定细化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划;研究建立酿酒葡萄亩产1000公斤的优质高效均衡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低产园改造技术方案;完善宁夏酿酒葡萄高产优质抗冻栽培技术规程;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网,制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提出酿酒葡萄生态建园模式及快速培肥配套技术;建立优质葡萄酒生产技术规程和等级划分标准,筛选出地方风味发酵酵母2-3个。建立500亩节水生态科技示范园。建立现代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任务:针对贺兰山东麓土壤和生态环境特点,开展抗寒砧木引进和适宜优质品种引进筛选及优质苗木无毒化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不同气象和土壤条件与优质酿酒葡萄生产综合评价的研究,开展酿酒葡萄冻害防治的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葡萄园生态建园模式及沙荒地快速培肥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酿酒葡萄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大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开展宁夏优质葡萄酒酿造工艺和质量监测评价研究及地方风味发酵酵母筛选,开展葡萄酒生产技术规程和等级划分标准的研究,在自治区酿酒葡萄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中开展集成示范。

  (十五)红枣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

  目标:选育出优质、耐贮藏、早熟的长枣新品系2-5个,中宁圆枣新品系1-2个;建立红枣矮化密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体系和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建立优良苗木繁育基地700亩,采穗圃300亩,年产优质苗木240万株;开发红枣保鲜技术及工艺和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出枣果保鲜剂和气调剂配方,枣果保鲜期达40-60天以上,贮藏期90天-120天,好果率80%以上;建立灵武长枣优质高产示范园500亩,三年生枣树亩产150公斤,盛果期亩产2000公斤。

  任务:开展灵武长枣、中宁圆枣、同心圆枣等特色红枣种质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以及优质、耐贮藏、不同成熟期的新品种定向培育;开展优良枣树苗木快繁配套技术和红枣矮化密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及老枣园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红枣保鲜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示范推广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红枣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在红枣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综合配套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红枣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五、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自主创新的支撑,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增强我区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创新体系建设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新时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保障。要在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国有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办法,推动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充分发挥企业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机制,鼓励企业围绕发展需求,自主决定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方向,支持企业牵头承担自治区和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开展高新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2.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

  通过建立机制,创建环境、激发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学科建设中要结合宁夏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保证重点”为指导,严格遵循科学规律。结合现有学科实际,集中力量形成若干特色品牌学科,使其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和促进自治区学科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要在已有重点学科中,选择有发展前景、潜在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基础条件好的学科,以科研基地、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为载体,重点培育若干品牌学科。争取经过几年不断努力提高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深化和完善科研体制改革,按照自治区赋予不同类型科研院所的职责定位,立足我区科技创新的优势和潜力,要加大对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在人均事业费、基础设施、实验条件、科研经费与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解决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形成服务于自治区目标的公益性创新能力;要继续加强对转制后的科研院所的扶持,鼓励其参与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的招投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自主创新,推动其成为创新型科技企业。

  3。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性服务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科技型孵化器建设和技术优势明显、工程化、产业化效益显著的自治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条件手段,提高中介服务水平。要重视加强技术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构建有效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坚持把先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作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公益性事业,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体系;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培育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农业成果转化中心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把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安排的原则,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搭建适应我区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条件技术平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持续发展动力,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建立和完善研究实验平台

  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研究试验基地等相关研究实验资源为重点,不断强化各领域内具有地方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应用基础和技术开发研究实验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相关研究试验机构的科学仪器、装备水平,打破封闭状况,稳定和凝聚一批人才,为全区科研开发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一批开放、共享的研究实验平台,营造研究实验资源的共享环境。

  2。建立和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以自治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体系建设为核心,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单位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有效避免重复购置,提高科学仪器的综合利用率,逐步形成全区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加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和升级改造,形成全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的长效机制。

  3。建立和完善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我区特色动物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和实验材料、土壤及生物标本的搜集、保藏和安全保管,完善自治区特色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圃)和标本馆,推进自治区级实验动物中心的建设,实现自然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提高资源加工、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善信息化、网络化服务能力,形成体现区域特色、质量稳定、库藏不断增加、保存和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的自然科技资源保障与共享体系。

  4。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以政府资助获取与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为重点,整合相关部门和行业的科学数据,实现科学数据全社会共享;扩充与完善专利、工艺、标准及其他优势学科领域科技信息资源库,促进区内外科技文献网络平台对接,实现科技文献资源社会共享;充分发挥宁夏科技信息网络的核心服务功能,推进科技行政管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网络化建设,构建基本覆盖全区、服务全社会的综合网络平台和网络环境。

  5。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技术成果与产权交易平台、专利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专业性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相关机构的条件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扩散提供支撑。促进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科技型孵化器建设,以自治区国家级科技型孵化器为重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条件手段,提高孵化功能和服务水平。围绕技术优势明显、工程化、产业化效益显著的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增强其工程化试验条件和装备水平,提高对行业的技术扩散、辐射能力,带动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技术开发水平的提高。

  (三)创新人才团队建设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创新科技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与自治区“人才高地”、“313人才工程”等人才工程形成联动,提升我区核心竞争力,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

  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建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基地,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培育和凝聚一大批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汇聚若干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科技领军人才,选拔和造就一批科技管理专家和科技服务人才,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国内外人才并重,加强引进人才和智力工作,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力度,重点科研机构的学术带头人、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其他高级科研岗位,逐步面向国内外招聘。建立和完善“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创业园地,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宁创业,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

  2。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科学分类和动态管理的职称体系,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重在社会、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使用机制和“个人自主申报、业绩公开评价、单位择优聘用、政府监督指导”的职称工作运行机制。实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推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科技奖励评审机制,加大政府奖励力度和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和用人单位设立各种奖励。逐步改善高层次科技人员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制定优惠的养老、医疗等政策,初步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涌现与成长的体制机制。

  3.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宣传,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新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形成各类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机制,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好科教兴宁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确保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自治区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科技工作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县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完善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强化政府的科技宏观管理能力,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大力支持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具体落实,形成党委、政府统一管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社会各方面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的“大科技”、“大创新”、“大发展”格局。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创新的方法推动工作。

  (二)落实创新激励政策

  坚持把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作为政府引导和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精神,根据规划实施进展和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有利于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使科技政策与产业、金融、财税等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紧密结合,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三)完善科技法规体系

  大力推进社会科技进步的科技法律制度建设,继续完善自治区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尽快修订《科技进步条例》、《技术市场条例》,加紧制定《科技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科技机构管理办法》等地方性科技政策法规,加强对科技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把科技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大幅增加科技投入

  坚持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自治区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强政府投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确保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十一五”末,区本级、地市级、县区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4%、2%、1%。积极组织区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多渠道争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和专项资金的支持。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贴息担保和税收优惠等综合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争取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创新事业,推动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发展,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到2010年,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型企业、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研发中心所在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2%、3%、5%以上。

  (五)加快科技管理改革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公正公开为核心,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自治区科技计划体系和“公正、公开、规范、高效”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调整和完善科技计划结构,建立“2+2”科技计划体系,即:科技攻关、环境与能力建设两个主体计划和成果转化、应用基础研究两个引导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侧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计划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成果转化计划突出成果产业化和企业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注重围绕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原始性创新。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把知识产权产出作为科技评价的重要指标。

  (六)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实施一批互利双赢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努力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争取新的科技合作机会,扩大合作范围和创新合作方式,引进国外科技创新资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在抓好闽宁、鲁宁科技合作项目的同时,加强省际、市际、县际多渠道的联系,通过政府间、企业间、民间多层次渠道,就共性关键科技问题开展科技联合研究,促进地域性资源和产业发展的科技合作。鼓励企业与区内外大学和研究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委托研究、联合申报、合作研发,鼓励我区骨干企业“走出去”,组织开展科技招商,有选择、有目标地引智、引技、引资。

  (七)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加强科学普及,营造全区干部群众热爱科学、关注创新、参与科技进步的社会文化氛围。强化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精神,建立科普事业良性运行机制。组织实施科普建设工程,鼓励全社会兴办科普公益事业,多方筹措资金,支持科普活动开展。各级政府要保证和逐步加大对科普经费的投入。到2010年,全区、川区市县和山区市县人均科普经费分别达到0.5、0.6和0.3元以上。把公共科技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基础建设计划,重大科技计划中设立一定比例经费用于建设和完善科普活动设施、开展科普研究。充分发挥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在推动自主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激发人们的创新积极性和潜能,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

  (八)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和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各行业要从各自的发展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计划,形成全区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工作推进机制。要把责任制考核延伸到市县有关部门、企业和科技单位,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确保目标到人、措施具体、考核有力,充分调动各方面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治区科技管理、发展改革、财政等综合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行业和区域科技计划的协调和分类指导,共同推动《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整机制,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根据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及我区经济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对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作必要的调整,滚动实施。

  本规划的实施关系我区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关系我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关系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宁夏,实现我区科学技术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