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协调员:北京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记者 贾婧 
编者按:
  新春伊始,在北京市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刘淇强调,要围绕着富裕农民、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深化改革,要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市长郭金龙在讲话中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农民增收是核心,产业培育是基础,经济合作是纽带,深化改革是动力,城乡统筹是支撑,基层建设是保障。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市委市政府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新部署,为北京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

  “借助奥运宣传品牌,是今年大兴西瓜节的显著特点。”北京庞各庄农产品产销有限公司总经理、科技协调员冯乐平说,五环旗、福娃,这些和奥运有关的形象都将出现在今年的西瓜节上。

  作为当地著名的西瓜品牌企业,乐平公司是每年大兴西瓜节的主角之一。如今在市场上买西瓜,该公司品牌要高出一般西瓜0.1—0.2元钱。

  除了自己科技致富,冯乐平还时刻不忘自己的“科技协调员”职责,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会抓时间到庞各庄乐平西甜瓜产销协会NC网络培训教室学习。

  一位到协会学习的瓜农说:“过去信息不畅通,西瓜销路不好,我们这些瓜农一直为瓜‘愁嫁’。如今,有关西瓜的信息经网上发布以后,订单纷纷而来,订购电话也接连不断。电脑成了千里交易一键通,协调员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怎样才能使农村的科技资源“流动”起来,使本土的人才资源发挥最大优势,北京市科委在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上下了大工夫。

  经过几年“育新人、接新线、织新网”的实践,像冯乐平这样的科技协调员已经遍布京郊大地。目前,全市已达到5536人。他们根植于农村,紧密结合现阶段农村实际,一个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骨干,以市场化、乡土化、社会化、信息化为标志,官产研商农多元主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科技协调员制度也在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加速新型农民成长———“土”专利获专家认可

  科技发明,再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去年7月,当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的专家们鉴定完摆在他们面前颇具专业水准的“暖气吊炕”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专利产品的发明者,正是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的科技协调员焦自忠。

  经过现场勘查,“暖气吊炕”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专家们在鉴定结果上这样写道:该项目将吊炕与暖气相结合,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吊炕与暖气相结合,操作简便,吊炕温度均匀,热能利用率高;利用农作物秸秆代替燃煤,节约了农民开支,减少SO2等废气的排放;吊炕与暖气相结合,增强了吊坑的安全性。

  “暖气吊炕”可为每户每年节省采暖费近1400元,又能比正常的吊炕提高室温2至4摄氏度,比原有的土炕大约提高室温6至8摄氏度。目前,这一项技术已在柳庄户及周边村推广200余户,大大改善了京郊农民的生活质量。

  焦自忠这样的农村科技协调员正是来自农民、植根农民、又服务农民的典范;他们面向农村多样化的科技需求,以强大的科技资源为后盾,承担起传递信息、提供服务等多重职能;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和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传授给邻里乡亲,成为新一代的知识化的农民,在带动农民致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党建经济一起抓———种茄“状元”当上了村委主任
    “2008年的茄苗已经发出去不少了,去年一共种了10多户50多亩,今年,我计划要发展到10个村,争取达到1000亩!”
    从50亩到1000亩,敢说出这样的“大话”的人,正是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东安村的茄农———农村科技协调员张福良。
    早在去年夏天,张福良就已经和他的“早熟京茄1号”在大兴打出了名气。优质的品种,使种植户的平均每亩收入比过去多了2000元。
    张福良是依靠科技致富的能人,同时又通过市场化的科技服务给乡亲们带来效益,深受村民们的欢迎。
    2007年,他带领10余户农民成立了茄子种植协会,改种茄子为繁育优良品种茄子苗,带领大家一起种。通过改良品种、规范种植规程,跟他一起种茄子的农户每公斤茄子增加0.5元收益,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的农民在村委会改选中,推选张福良为村委会主任。
    现在,张福良的这种双重身份,使基层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得到了融合。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将随着农村科技协调员作用越来越多地发挥而趋向融合。
    在京郊农村科技协调员中,党员占总数的比例达到48.95%。农村科技协调员是依靠科技致富的能人,同时他们又通过市场化的科技服务给乡亲们带来效益,深受京郊广大农民的欢迎。
    这种以协调员为“媒”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正是党密切联系农民,稳定基层政权的有力抓手。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小”豆开拓出“大”市场
    农村科技协调员是农村里的能人,成为农业生产采用新技术、新成果,扩大生产规模的“示范户”。通过与龙头企业以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密切合作,把周围从事相同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使广大农民的分散经营向规模经济靠拢,进一步扩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靠种植新品种红小豆起家的房山区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就是这样带领当地农民走上致富路的。
    2000年,公司总经理刘长安引进“京农5号”红小豆新品种在房山区试种植。2004年,公司带动北京周边及外省市近3万户农民种植多种杂豆,直接出口创汇650万美元豆类产品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把企业带入广阔的国际市场。
    公司从1个红小豆品种、2万元、3个人、200亩地发展到10多个品种、带动农村科技协调员165名、2万多农户,农民增收2000多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凯达恒业公司用每个协调员的种植亩数与提成挂钩的方式,鼓励协调员带动更多的农户种植红小豆。协调员在一年的时间里扩大豆类种植面积7万亩,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利润增加了,科技协调员得到应有的报酬,农户的收入也增加了。
    农民们很快尝到了围绕比较效益调整种植结构的甜头,种植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现在,靠种小豆发家致富的农民们都说:“过去种粮又受累又没保证,现在种豆又放心又挣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采访当中,记者切实感受到了农村科技协调员给京郊农村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在14个区县的县委、政府和市相关委办局的协同支持下,他们成长为一支组织化程度大为提高了的新型农民队伍,率先依靠科技,用好科技,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他们有效地对接了政府公共资源,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服务“三农”的工作中。通过利益杠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