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制定沈阳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五”发展的总体评价

  “十五”期间,在加入WTO和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宏观环境下,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对外开放有重大突破,空间布局日趋合理,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总体看,呈现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增长速度快于“九五”。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服务业发展放慢之外,其它年份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5年平均增长11%,比“九五”时期的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超过计划目标1.4个百分点,是继“七五”之后发展最快的时期。从行业看,邮电通信与社会服务业发展较快,前3年的平均增速是28.5%、22.6%,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社会服务业已上升为服务业中的第二大产业。

  (二)现代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势头。现代服务业进入加快成长期。信息传输业快速扩展,2005年邮电业务总量为96.3亿元、移动电话338万户,分别年均增长13.6%和22%。旅游业持续走高,2005年接待旅游总人数3532.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6.4亿元,年均增长17.8%与23%。房地产市场活跃,2005年商品房销售实现961万平方米、销售额321亿元,年均增长35.6%和41.5%。会计、律师和科技等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律师事务所发展到122家,比前5年增长1倍,技术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5%。会展业发展势头良好,制博会已成为品牌。2005年举办各类展览会143个,实现交易额约830亿元。新兴与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3.2%上升为48%左右,年均增长近1个百分点。

  (三)传统服务业不断改造与创新。连锁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及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推进商贸业的现代化。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发展到42家,大型百货店15家,专营店1580家。各类连锁企业338家,店铺4200多个,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以上。五爱市场等批发市场加快改造升级。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15.1亿元,年均增长11.7%,流通规模居东北之首,省域商贸中心地位已经确立。仓储运输业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与经营方式,以整合单一功能、拉长供应链为特征的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开始入驻。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四)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取得了一定成果。电信业、金融业及公用事业引入竞争机制;挂靠在行政管理部门的会计、律师事务所已与政府脱钩;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伐,成立了报业、传媒、杂技、电影等七大企业(集团)。引进外资有突破性进展,房地产、商贸、金融等行业成为热点。2004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0.4亿美元,比2000年全市利用外资规模还多3.3亿。在引进5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的同时,韩国韩亚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相继设立经营机构,第一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首创安泰寿险公司已经挂牌,标志着我市改革开放翻开新的一页。

  (五)产业布局调整成效显著。结合城市改造,进一步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南北金廊与浑河两岸“一纵一横”规划为新兴与现代服务业区,一大批文化、教育、商贸、商住设施相继启动和竣工,凸现大都市风貌。中心城区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企业全部关停与搬迁,老铁西区迁出147户工业企业,引进房地产、商贸等服务企业342个,成为天蓝、地绿、路宽的宜居区。太原街、中街、北市、西塔、长江街等重要商业区改扩建卓有成效。经过调整改造,城市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中心城区发展服务业、周边区域发展工业的格局。

  (六)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突出。在“十五”全社会就业直线下滑的走势下,服务业就业呈总体上升的态势,是唯一吸纳劳动力的产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服务业从业168.8万人,在前两年分别增长7%、2.3%的情况下,出现了小幅负增长。2005年服务业从业约172万人,年均增长2%,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0%左右,比2000年提高8.8个百分点。

  “十五”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增长速度偏低。尽管发展速度高于“九五”,但是与其它城市对比,增速缓慢,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偏后,并不断后移。2004年是发展较快的一年,但仍排名最末位,落后第1位的宁波4.7个百分点。与GDP增速逆差的持续扩大,造成服务业比重下滑,2004年为44.7%,在15个城市中排位由2000年的第2降为第7,比第1位广州53%的水平低8.3个百分点。2005年比重继续下降,为43.3%左右。

  产业结构落后。“九五”时期大而不强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我市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制约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与中心城市地位不相适应。工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企业提高效率,拖后新型工业化进程。金融保险业前3年年均负增长,占服务业比重为8.6%,在15个城市中列第11位;房地产业比重为15个城市最末位。利用外资层次偏低,房地产业占70%以上,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和科研技术服务只占10%。

  二、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提高发展质量,经济结构进入向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高服务化升级的发展阶段。我市服务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提供历史性发展机遇。我国已进入加入WTO的“后过渡期”,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开始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制造业转移形成相当规模后,出现服务业跟进局面,2002年全球服务业外资流入量占世界总流量的比重已达三分之二,这一比例近年来还在上升。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部门,并将外包项目,特别是软件外包业务转移出来。外资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保险、物流、咨询、会计、法律等的主流投向,为我国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市的经济区位、城市规模、产业基础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决定性因素。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具备强大的服务输出功能。“十一五”以致更长时期,金融、物流、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发展进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而重塑与完善城市功能阶段。“十一五”时期是解决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的重要时期,服务业是改革的重点领域,改革的成效将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三)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未来5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继续发生变化,消费需求由温饱型、实用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高层次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逐步上升,拉动住房、汽车、教育、旅游、健身、文化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趋势下,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将扩大服务业市场空间。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呼唤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在工业升级并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服务业向制造业产业链两端延伸,信息技术、市场调查、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广告传媒、会计法律、营销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成长。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更加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互为依存、互为支撑的互动机制已经形成。经济发展将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依靠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

  尽管发展服务业的有利因素很多,但建设中心城市面临严峻挑战,大城市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青岛、济南、重庆、成都等城市竞相发挥优势,争当区域经济龙头,东北地区的大连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大连第6位,沈阳第9位,哈尔滨第10位。中国社科院《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综合排名大连列第14位,沈阳为第23位。形势咄咄逼人。

  从总体看,“十一五”是我市服务业的“黄金发展期”,服务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三、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十一五”我市进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拉动服务业加快发展阶段。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思想是:树立服务区域的战略思想,以提升城市功能、确立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为总体构想,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为目标,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结构升级为主线,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完善新型工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作为两大重点任务,大力发展现代与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将提高发展速度,扩大规模。预期增加值达到1930亿元,增速由“十五”的11%提高到13%,力争达15%,缩小与其它大城市的差距。前两年发展速度仍低于GDP增速,后三年与GDP同步或超过GDP。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高。现代与新兴服务业快于总体服务业发展,所占份额达到53%以上。服务业就业年均增长1.9%左右,占全社会就业比重提高到55%上下。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服务业体制与机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有效调整,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信息、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撑起服务业的半壁江山,形成经济增长的新优势。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2011年-2020年我市经济将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科技进步、制造业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率的提高,服务业呈现持续较快发展的局面,增速将超过工业,内部结构跨越式升级,在GDP中的份额迅速上升,接近上世纪末世界中等收入国家56%的平均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行业发展重点

  从中心城市功能要求和我市产业基础出发,“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商贸、旅游、信息服务、房地产与社区服务八大主导产业。

  1.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建设南从大连出海、北从满洲里出境、连接东三省和内蒙东部各城市、并向国外拓展的快捷物流大通道。立足我市工业优势和产业集群,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以沈阳保税物流中心、百科(沈阳)钢铁加工物流中心、宝供国际农产品采购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搭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引导物流业规范化发展。鼓励生产企业物流服务外包化,释放物流需求。2007年前建成保税物流中心,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力争突破600亿元,第三方物流比重达到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用社会物流服务比例达到30%,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到30家。物流业成长为优势产业。

  2.着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拓展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功能,建立规范转让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业务的覆盖东北、内蒙古的区域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网上金融、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电子货币、银行卡等现代金融工具,确立东北地区票据交换中心地位。鼓励外资参股沈阳市商业银行,增强整体发展实力,实现跨区域经营。积极培育证券市场,扶持20户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募集资本金100亿元。扩大保险服务领域,鼓励增设专业保险中介组织,重点在企业年金、农业保险等方面吸引外资。2010年外资金融机构总数达到30家以上,全国所有商业银行都在沈设立分支机构。

  3.培育拓展商务服务业。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咨询策划、研发设计、会计法律、专利代办、拍卖评估、科技信息、人力资源等服务业,加快提高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中心及技术市场。做大做强会计、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扩展到160家。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人才交流等服务业,建立辽宁中部城市共享的人才和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培育由政府引导,以行业协会与会展企业为主体运作的市场机制,整合与合理利用会展资源,打造制博会、科博会、农博会、文博会等会展品牌,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现代展会。提升完善会展设施,扶植培育大型会展公司,提高展会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全力办好200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提升沈阳国际形象,努力发展“后世园”经济,力争会展交易额年均增长15%-20%。通过拓展壮大商务服务业,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培训中心及代表处、办事处。凭借产业基础,合理总部产业与功能定位,重点引进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类型地区总部,建设区域性总部经济集聚城市。

  4.提升优化商贸业。以调整业态结构、经营形式结构、布局结构为主要任务。有选择的控制大型百货商场、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有序发展,鼓励便利超市加快发展。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扶持农村商业的改造提升,培育2-3家连锁门店超200家的大型连锁企业和1-2家经营规模超百亿元的大型商业集团,连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提高到30%以上。大力发展以便利店、超市和餐饮店为重点的社区商业。立足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建10个宽辐射、大流量的现代农产品交易市场。利用交通优势,建设苏家屯沈阳二手车交易市场。加快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引进和嫁接新型业态,形成信息发布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品代理中心。支持五爱集团等知名品牌面向远东、辐射世界的跨国经营。实现50个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大型现代交易市场,其中五爱市场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以上。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630亿元,年均增长12%。

  5.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沈阳世界文化遗产及周边城市、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建设独具风情的环沈阳旅游圈和中国东北旅游圈,开展清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和生态旅游。充分利用举办“世园会”契机,大力宣传“一宫两陵”、“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氏帅府”、新乐遗址等旅游精品,树立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名牌。建立区域导游、接待、投诉一体化机制,开设沈阳旅游散客服务中心,实现旅游信息服务“一网通”。开发工艺精湛、携带方便、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继续规范旅游市场,加强行业监管,鼓励发展有资质、信誉好、服务水平高的大型旅游服务集团,争创全国旅游最佳城市。

  6.壮大提高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库维护、网络经营、信息加工服务业,培育50家大型服务企业。支持东软集团等IT企业扩展软件外包业务,在巩固日本市场的同时,加紧欧美市场开发,争创国内软件外包的排头兵。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推进个人与企业征信系统建设,搭建个人与企业的信息采集、发布、加工和评价体系软硬件平台。拓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增值服务。加快通讯与网络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7.调整完善房地产业。加强政府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供给结构和方式以及拆迁规模方面的宏观调控,引导房地产业稳步有序发展。以不同收入阶层需求为导向,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中小户型住房供应。降低商品房空置率,活跃存量市场和租赁市场。对特困户提供经济补贴房。加大近郊地区道路、交通、学校、医院等配套基础设施投资,发展与规范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创造宜居环境。2010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000万平方米、销售额540亿元。进一步强化房产中介服务的管理与监督,取得国家房地产经纪人资格人员达到1000人以上。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化建设,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与交易服务。

  8.做大做强社区服务业。在保障社区福利性、公益性服务供给的基础上,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为导向,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趋势,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养老模式,鼓励开办“托老所”、“养老超市”,提供灵活多样的老龄服务。从满足个性化、细微化需求入手,发展清洁卫生、医疗保健、托幼助学、各种维修、求职咨询、送餐购物等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服务。加快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社区服务。在新建居民住宅小区的同时,社区服务业要配套跟进。

  四、区域布局

  “十一五”期间,构建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服务业空间结构,全力打造“一城一廊一带”主体框架。“一城”为新规划的二环路以内的主城区,是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发展、完善、提升为生活服务和为生产服务的各类服务业。“一廊”是以北陵大街-北京街-青年大街-浑河大街为中轴的“金廊”,缝合浑河南北,双向突破三环,为城市服务中枢,发展金融保险、商务办公、科技会展、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一带”是沿浑河两岸的“银带”,为城市生态轴,发展休闲、娱乐、健身、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在“一城一廊一带”主体架构下,发展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特色服务业、地铁站五大服务业集聚区。

  (一)完善商贸业集聚区。建设“两带、三级”纵横交错、通达八方的商贸服务新网络。

  “两带”:“金廊”两侧商贸产业带。东部商贸产业带以中街商贸区为中心,向东串起由津桥路、小东路、滂江街组成的东城商业区,向北连接吉祥路与北海街交汇的商业区,向南延伸至五爱、南塔和浑南商业区。西部商贸产业带以太原街商贸区为中心,向北连接西塔、长江街、北市商业区,向西延伸至兴工与兴顺商业区。发展满足不同收入人群需要的多档次、多种类商贸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

  “三级”:建设以2个中心商贸区为龙头、20个区级商业中心为框架、200个社区商业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商业网络。重点是改造、建设中心商贸区和社区商业中心。

  中心商贸区有久负盛名的中街、太原街,具有对市外的吸纳、辐射功能,以改造环境与设施,提升服务档次与服务水平为建设方向。中街连接东城商业区,在新建大型购物中心的同时,重点发展品牌店、专业店、专卖店、老字号店、风味餐饮店等特色商业,成为传统文脉与现代理念相融合,集购物、餐饮、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东北最繁华商贸“黄金街”。太原街形成以太原街和中华路为轴心,与胜利大街、民主路、中山路组成的“开”字形布局。重点改造站前广场与中山路,增加休闲娱乐功能,建设国内外名品店、欧式餐饮店,突出时尚与现代特色,形成高档次、新业态汇集的现代时尚商业街。

  长江街、兴顺街、南市场、龙江街、南塔街、虎石台、道义、胡台等初具规模的区级商业中心,重在改善环境,增加经营业态和服务功能;新兴的兴工、东城区级商业中心重在开发建设和服务种类的配套。

  社区商业中心分布在居住聚集地,按照商务部建设标准,重点建设七二四、滂江街、三台子、塔湾、荷兰村、怒江北街、望花街、沈辽西路、霁虹街等新型社区商业中心。以满足与人民群众最贴近的日常生活需要为宗旨,将改造与开发并举,建设社区便利超市、餐饮店、洗衣店、美容美发店、通讯邮政门市、银行、书店、健身房、汽车养护店、经济旅店、废品回收站等,形成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综合服务体系。

  周边的区县、乡镇、村所在地已形成不同规模的商业集聚区,结合“多乡一业”、“多村一品”新型农业发展格局,搞活农产品流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交易中心,逐步推进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集聚区。打造多功能、强辐射的“四带”现代物流新格局。

  以二环以外区域为重点,建设东部沈海-东三环-深井子、南部浑南-苏家屯、西部张士-茨榆坨、北部望花-农高区-新城子四条向外辐射的物流产业带。沈海-东三环-深井子物流带依托铁路编组站和产业基础,加快上海宝钢物流中心二期、铁路集装箱物流等建设与改造,着重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建材、皮革等生产资料为主的专业物流。浑南-苏家屯物流带依托桃仙国际机场和沈大高速公路,以建设沈阳保税物流中心、沈阳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为重点,建立“大通关”系统,为货物进出关、散货运输、物流周转提供便捷的口岸服务。张士-茨榆坨物流带立足于西部工业走廊重化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需求,加快张士物流中心、百科钢铁物流配送中心、吉递物流中心等建设,重点发展为集群工业提供原材料和产成品服务的生产性专业物流。望花-农高区-新城子物流带满足北部大开发需要,以农产品深加工、食品饮料、花卉产业为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为主的专业物流。

  (三)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构建以“金廊”为轴线,以北站、五里河、浑南三个核心区为节点的中央商务走廊。

  “金廊”大道和浑南地区为金融保险、商务信息、文化会展业集聚区,是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载体,集中发展北站中央商务区、五里河文化商贸区和浑南文体会展区三个核心区。五里河文化商贸区、浑南文体会展区与北站中央商务区形成功能互补。北站金融开发区向南扩容至2.6平方公里,将市政府、省文化艺术中心及周边金融机构纳入其中,完成东北世贸广场、东北金融广场、财富中心、汇宝国际商业广场等40座大型项目建设,以促进产业协调、完善功能为重点,继续扩展金融保险业,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发展信息咨询、研发设计、会计法律、科技交流、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成为宜于总部经济入驻、多项服务功能兼备的中央商务区。五里河为“金廊”、“银带”交汇处,依托电视台、图书馆、科学宫等设施,突出文化和信息产品展示交易功能,发展壮大广告传媒、科技交流、电子产品贸易、技术服务和休闲娱乐业,建成国际名牌商品城、美食街等,完善区域性文化商贸区形象。浑南在城市南部核心区初具形象的基础上,建成现代化水准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大剧院、美术馆、商务公寓、五星级酒店、商业广场等21个标志性大型建筑,形成集体育文化、会展办公、商贸信息多功能于一体的繁华新都心。

  (四)建设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皇城、北市场、中山路、西塔、棋盘山、浑河滩六大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皇城以故宫为核心,依照1.6平方公里特有的皇城布局,加快分期改造。修缮、保护清代与近代历史遗迹,建设行宫住宿、宫廷餐饮、古玩字画、民国景物等功能区,再现历史风貌,形成清文化旅游区。北市场以恢复关东民俗文化及展现宗教文化为重点,建成大戏院、古玩工艺品交易中心、风味小吃广场、商业街,继续开办庙会及地方戏,形成民俗休闲娱乐区。中山路至沈阳站,保护、修缮、开发欧式风格建筑群,开设时尚精品店、摄影工作室、小型艺术博物馆、画廊以及咖啡店、啤酒屋、酒吧,形成欧陆风情休闲区。西塔地区发展双层立体交通体系,新建东西走向步行街,连接西塔街、延边街和南京街,引进建设民族贸易交流中心、商业娱乐城、五星级酒店、文化旅游公园、双语国际学校及高档住宅,形成全新的具有浓郁韩国特色的繁华西塔城。棋盘山依托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发展生态旅游、健身休闲等产业,全面启动203平方公里的棋盘山新城建设,构造旅游观光带、滨水休闲景观带、世博园特色景区、休闲度假景区和森林公园景区布局,形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区。浑河滩以植物覆盖、水质改善、保护生态为主线,建成5个休闲广场、多个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以及高尔夫体育公园、浑河游乐公园、沈阳历史文化公园和浑河生态湿地公园,形成运动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国内最长的现代滨水游乐区。

  (五)建设地铁站服务业集聚区。在修建东西、南北和环城地铁时,与三个层次商业中心规划布局相结合,同步建设出口站综合服务区,重点建设快餐店、饮食店、便利店、专卖店、书报亭、银行等服务设施。在纵横交错的青年大街站,适应乘客换乘等候的需要及人流多的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地下商业街、航空售票处、旅游服务处等等。依托首先启动的地铁一号线规划,繁荣于洪区黄海路等商业区,扩展兴顺商业街,改造怀远门商业区,发展小东路与滂江街为核心的东城商业区。随着南北向地铁二号线开工,推动“金廊”总体建设和浑南开发。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与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信、铁路、民航等领域。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及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分类改革,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发挥行业协会行业交流、发展、管理方面的自律性质及沟通政府的纽带作用,增强咨询策划、战略研究、科技服务、信息网络服务机构发展活力。进一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国有企业主辅分离。

  (二)转变观念,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的政策导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对服务业多给予政策引导,少进行限制干预。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土地征用、进出口、办理证照、缴纳税费、人才引进、信息获取等方面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规范对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转变地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经营机制,建立健全担保体系,加大对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按照国家要求,对国家与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给予地方资金配套,引导社会资本投向。

  (三)加快构建节约型社会,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在生产领域,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高投入的支撑向更多的依靠技术进步和服务投入的支撑转变,促进信息服务、咨询策划、会计法律、研发设计、技术交流、网络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消费领域,由不顾资源条件、盲目追求高消费的行为方式向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转变,引导过于重视有形商品的传统消费偏好,鼓励扩大精神和健康方面的需求与消费,推动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健身、卫生保健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二环内的工业企业原则上全部搬迁。

  (四)实施集团化、品牌化战略,提高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深化专业分工,推进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改变经营管理方式陈旧、服务手段落后的现状,依托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发展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努力创新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创建经营品牌,以品牌促发展,拓宽服务领域,开展跨地区、跨国界的输出服务。

  (五)扩大开放,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把握住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加快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抢得发展先机。高度重视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把吸引外资的重点放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旅游会展、文化教育等领域。改善对外经济贸易结构,实施服务业“走出去”战略,在继续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及入境国际旅游之外,发挥IT产业和人才的比较优势,发展软件外包、研发外包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

  (六)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导企业加大对信息化设施的投入,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打造与完善电子企业、电子银行、电子交通、电子政府。加速提高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将网络技术应用到生产、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等诸环节,实现运营现代化。加快建立社会征信和信用服务体系,发展安全、规范的网上交易。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重点建设政务信息平台、社会应用平台、企业信息化平台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统一门户网站。

  (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积极培养、引进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按市场需求,在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增加现代服务业中跨学科复合型紧缺专业的布点,扩大高级专门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与国外院校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培养。鼓励在职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加快发展面向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免费技能培训工程。建立与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服务业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服务。加强行业管理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