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我县必须立足县情,把握时代特征,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理清发展思路,发挥优势、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推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锐意进取、团结奋战,克服资金短缺、瓶颈制约严重等重重困难,基本实现了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整体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规模,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显著;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整体活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县城品位、容貌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实现新突破;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翻两番、三步走”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1、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到2005年,全县GDP由“十五”末的31.7亿元增加到59.7亿元,年均增长10.5%;人均GDP由0.82万元增加到1.54万元,年均增长13.4%。三大产业共同发展,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3.1%、13.9%和10%。财政收入完成2.1亿元,比2000年净增1.1亿元,年均增长16%。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优质麦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6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9万亩。石榴和红枣等特色林果基地发展到7万多亩,我县被上级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石榴之乡”,石榴庄园、大枣庄园、红杏庄园等生态山场经济模式开始出现。畜牧业实现长足发展。全县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达到18个,奶牛存栏2.4万头。蛋鸡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瘦肉型猪饲养量达到45万头。“十五”期间,累计新修、复修乡村公路354.7公里,新增村村通公路48个村;农村电网低压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工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坚持以“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为导向,全面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工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利税达到4.9亿元。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河北诚信、元氏槐阳热电化工、元氏金田化肥为龙头的化工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目前已成为全市十大特色产业之一;以金凤凰针织和元一经编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是“十五”期间迅速崛起的优势行业,已成为我县仅次于化工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十五”期间共吸纳劳动力近万人,为我县近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4、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

  “十五”期间通过上争项目、下聚民力,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新改建和大修公路3897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47.3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低压改造已经完成,城区低压改造工程正在实施,实现了村村通电和城乡同网同价。通过文化路、蟠龙路、槐阳大街、中央大街等县城道路建设、路边装修和旧城改造,使县城面貌日新月异,城区六纵六横道路骨架网基本形成。县城常住人口达到6万人。城区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以及北苑小区、红塔小区、双龙花园等生活小区建设,使县城居民生活环境和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5、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先后出台《元氏县招商引资优惠规定》、《关于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对重点企业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制度和挂牌保护制度,成立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投诉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认真受理经济发展环境投诉案件,保护了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赢得了县内外投资者的信任和好评,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6、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坚持把增创体制优势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推进企业改革,目前企业改制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县域经济民营为主的格局已经形成。完成了乡镇区划调整和县直机构改革,理顺了县乡财政体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优势显著增强。坚持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千方百计引进大业主,开发优势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五年来共签约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62项,引进县外资金15.25亿元,联合顺达、聚力塑料、华元服装、西施服饰、旺兆服装、蟠石碳素、东方瑞泰、丙醋酸储运等一大批引进项目开始显现效益,福科矿业、东星实业、新贵族工艺装饰、昊峰服装、天浚科技、蟠龙湖“月光溪谷”等一大批在建引进项目将为“十一五”初期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39元增加到8612元,年均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01元增加到3726元,年均增长6.7%。城乡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件电器基本普及,电脑已逐步进入家庭。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8、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五”期间,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积极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两基”成果得到巩固。通过实施农村健康工程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重大疾病救治和疾病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资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第一,政策机遇。

  一是国家将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长远利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为传统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这为我县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条件。

  二是国家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本强国,要把经济发展模式从自然资源依赖型和投资依赖型逐步转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模式。我县人力资源充裕,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条件。

  三是国家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我县是半山区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薄弱,在小流域治理范围内,生态环境建设亟待加强。“十一五”期间我们可以用足用活相关政策,继续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

  四是国家将加强义务教育的国家供给,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重点发展设在县市、面向农家子弟的职业技术教育,为我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是国家将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解决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市场机遇。

  一是世界经济逐步回暖,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日趋活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我县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是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升级,随着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投资成本的攀升、发展空间的压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类开发投资及劳动密集型投资项目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为我县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三是“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快速变动的时代,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绿色消费成为世界潮流,追求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文化教育、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费比重将不断上升。人们休闲和养生的需要,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快速兴起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变化为我县发展劳务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资源短缺凸显我县特色资源的竞争优势。

  我县是半山区县,西部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山场资源,为特色种植养殖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发展前景。我县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增加在招商引资中的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对充裕的空间基础。

  第三,基础条件机遇。

  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县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市场供求关系、体制环境等都发生重大变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民营经济活力显现,部分民营企业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开始进入扩张壮大时期;人民群众投资创业愿望十分强烈;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城镇意识都已大大增强,为“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发展水平低,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大。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更加开放,联系日益紧密,竞争更加剧烈。而我县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低,缺乏一大批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大部分产业、企业在低起点上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抵御市场冲击的压力加大。

  二是国家将转变增长方式,改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我县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将受到政策或环境容量的限制;污水、垃圾、烟尘处理设施投入加大,工业发展将受到成本增加的压力,使工业经济效益和工业增长速度受到影响。

  三是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我县是半山区县,经济总量在石家庄市13个县中位居中游,财政不够富裕,还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既无力搞大规模经济建设,也缺乏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所必需的配套资金。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初加工型的产业和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行业集中度较低;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整体竞争力较弱,农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弱势群体生活困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比较艰巨等等。所有这些困难和问题都为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基于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坚持稳定农业、发展工业、激活商贸,着力实施开放活县、工业兴县、项目强县、民营富县、诚信立县五大战略,大力促进经济增速、财政增长、居民增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足我县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建立协调统筹机制,科学选择发展路径,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创造更多平等发展机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广大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坚持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突出任务。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集约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以产业聚集活跃经济全局。谋划实施战略性支撑项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优势企业联合重组,延伸拓宽产业产品链条,培育和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引导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撑。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统筹协调,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力度,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县发展水平整体提高。

  ——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全力深化和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着力破解机制体制障碍,下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元氏聚集,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要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注重社会公平。

  (三)奋斗目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马村工业区初步成型,诚信工业区初具规模,封龙山——蟠龙湖旅游经济带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科技教育发展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1、宏观调控。到2010年,GDP总量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速12%,人均GDP达到25万元。按照“农业由弱到强、工业由低到高(水平)、服务业由慢到快”的思路,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年均增速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2、社会发展。到2010年,“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普及。高中教育、科技发展速度加快。文化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加强。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3、人民生活。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城镇从业人员医疗保障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城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4、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做强工业,舞活发展龙头

  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可开发、可利用潜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县域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强县目标。到2010年,工业结构明显优化,生产环境明显好转,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工业项目明显增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年均递增15%。

  1、继续推进改革改制,努力实现机制创新。进一步拓宽“国有转民营”的途径和方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战略重组,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已改制的企业,督促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做大做强构筑良性发展机制,巩固和扩大改革改制成果。对未改制的企业,继续按照“产权主体多元化、企业用工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稳妥推进;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有效形式,逐步建立新的企业体制;着力推进技术革新,逐步压缩和淘汰生产技术落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鼓励有效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产品转移。探索新的发展和管理机制,鼓励企业向集团化或松散联合体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县各类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做大做优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和基础条件,按照“调高、调优、调大”的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发展突出化工业和轻纺服装业建设两大重点,积极培育和逐步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化工、绿色产品深加工、新型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通过扩规、提质、创新、引进等手段,使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下大力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发展协调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3、抓好骨干企业发展,舞活发展龙头。“十一五”期间,要引导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与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在继续扩大现有产品生产规模的同时,着力开发丙二酸酯系列产品、钛氰蓝生产先进技术、EDTA、泛酸钙、乳酸等精细化工产品,新上离子膜烧碱、氟化苯、氯乙酸等产业链条项目。槐阳热电化工、金田化肥、元一经编、金凤凰针织、蟠龙面业、汇诚食品等骨干企业通过扩规、技改、新上项目等措施实现量和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渠道和容量。要以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打造元氏工业的中坚力量,尽快改变散、小、弱的现状。在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使那些发展潜力突出、前景看好、优势明显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快脱颖而出、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增强产业发展的聚集能力。

  4、强力推进园区建设,打造工业发展的载体和产业聚集平台。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效应,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在园区规划上,突出产业特色,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搞好园区布局。在园区建设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做到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产业一条龙,政策一盘棋。重点抓好诚信、马村、姬村、城南(良桑场)工业聚集区建设,其中,诚信工业园区要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县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到2010年,诚信工业园区要建成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示范性区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激励乡镇抓好牛房庄、东杜、宋曹、东张等乡镇工贸小区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向工贸小区聚集。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项目建设进程。进一步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网络,拓宽招商渠道,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及科技人员来我县投资置业。进一步落实并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整合优化政策、人文、生态等投资环境。落实产业和项目责任制,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重大项目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分包领导和相关部门从项目筛选到签约合作要全程参与服务,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狠抓项目、大上项目的良好氛围。

  (二)做优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经济工作方面,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思路,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构筑“两带(优质粮食产业带和城郊型瓜菜产业带)、两区(养殖小区和特色林果示范区)、两化(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产业格局,科学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品种结构,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到2010年,全县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效益得到较大提高,农民增收显著,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方面,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农民致富技能和外出劳务技能培训,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村容村貌新改观,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树立大农业观念,在稳定发展普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和高效经济作物,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以中东部平原乡镇为主,抓好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同时大力推广优质专用玉米、脱毒红薯等优良品种,使之逐步形成我县的优质粮食产业带。以石——元公路两侧乡村为主,大力发展瓜果蔬菜生产,使之逐步形成城郊型瓜菜产业带。到2010年,全县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西部山区大力发展以石榴、大枣为主的特色种植,到2010年,全县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石榴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努力打造中国石榴之乡和“满天红”石榴品牌。

  2、狠抓产业化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思路,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围绕优质小麦、石榴、禽蛋、奶牛四大特色主导产业,抓好基地建设和产品深加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加速建设和发展农业支柱产业。鼓励和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动生态庄园模式的山场经济开发。到2010年,初步形成石家庄南郊的优质小麦基地、禽蛋奶供应基地、石榴基地和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3、深化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小麦、玉米、石榴、蔬菜、鲜奶等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壮大蟠龙面业、汇诚食品等龙头企业,进一步落实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农户,推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包装,切实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增值链条。“十一五”期末,全县小麦日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蔬菜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减少各种对农民就业的限制条件,消除阻碍劳务输出的“壁垒”,积极发展农事服务组织和家政帮扶公司,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开心走出家门,安心在外致富。继续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等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切实建好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项目,大力推进“订单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广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外出就业竞争力。加大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清缴力度,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长期稳定并逐步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和流转机制,加快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协调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6、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村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做好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加快推进乡村街道硬化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健全乡村民主管理制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政府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引导农民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1、旅游业:立足我县旅游资源丰富这一优势,以建设旅游强县为目标,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管理,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加速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环境建设,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通过合理规划、市场运作、综合开发,尽快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大旅游格局。到2010年旅游投入完成25000万元,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00万,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00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要素更加协调配套,旅游事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蟠龙湖、封龙山、白果寺景区分别建成以休闲度假、古文化开发和生态观光为重点的旅游“金三角”,封龙山创建为4A级旅游区,蟠龙湖建成3A景区,推出“龙山龙湖”一日游、二日游等系列服务,打响“龙山龙湖”旅游品牌。

  2、商贸流通业:立足我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运输发达等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大型流通企业集团、连锁超市、便利店、现代批发市场等新型高效的流通组织。切实抓好交通运输和煤炭交易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创造条件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特许经营、代理制、配送制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

  3、房地产业:调整房地产开发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房,建设适应不同消费层次要求的商品房,加快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规范商品住宅价格,清除不合理收费。加强住房质量管理,完善物业管理制度。积极培育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机构,规范地产转让、出租、抵押交易行为,培育和完善房地产二级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实现商品房自主交易。

  4、社区服务业:面向家庭和社会,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社区服务实体,加强服务网点建设。积极发展养老、托幼等社会福利服务和医疗、家政、维修等居民生活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健全服务体系。

  5、其它服务业:支持发展独立公正、运作规范的中介机构和各类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规范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工业化发展的中小企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做大城镇,打造发展平台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十一五”期间,要顺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规律,按照提质扩容、做大城镇的要求,改革体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化整合现有城镇资源,增强城镇整体功能,促进城镇化和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实现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增强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竞争力。

  1、加快城镇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突出重点,实施以扩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规模和实力为重点的城镇带动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县城,不断提升县城综合功能,强化区域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村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县城镇建设要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南佐、南因、宋曹、殷村、姬村为重点城镇的城乡一体化城镇网络体系。县城坚持“优化主体,拓展外延”的发展思路,完善区域规划,加速旧城区改造和居民小区治理步伐,结合中心城区绿化、美化,抓好燃气、污水处理、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和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环境整治,健全城镇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依法治县水平;大力发展商贸、娱乐等第三产业。中心镇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向,将南佐镇建成我县服务贸易型城镇,姬村镇建成科教及旅游服务型城镇,殷村镇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型城镇,南因镇和宋曹镇建成工贸小区型重要城镇。

  2、搞活城镇经营。充分发挥各城镇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依托,完善城镇经营机制,盘活城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加大对土地的征用、收购、储备和包装,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大力发展规模化、规范化的二级房地产市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立足“以地生财,以地养城”,运用市场手段实现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打破行业垄断,逐步放开城镇经营性及自然垄断型基础设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开放式、多元化、竞争性经营方式。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投资市政公用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由政府向社会过渡的格局。

  3、加强城镇管理。切实加强城镇管理,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聚集,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城镇空间网络,注重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管机制,积极探索城市综合执法新路。重点整治脏乱差、违法建筑、占路经营等老大难问题,积极实施“蓝天、绿地、碧水”和“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大力开展文明示范路、平安示范街等系列活动,塑造优美、舒适、文明的城镇形象。

  (五)做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国家继续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快我县交通、水利、电力、城镇和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我县基础设施争取实现由“颈瓶”制约转变为基本适应发展要求,形成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

  1、建立安全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为目标,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为目的,开源与节流并重,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用水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一是建设城区工业地表水供水工程,从蟠龙湖引水到县城,到2010年实现年引水量1000万立方米,初步缓解县城工业用水紧张状况;在山区大力发展各种蓄水工程,到2010年通过建设小型水库、塘坝防渗处理及建设水池、水窖等集雨工程,年增加蓄水量100万立方米;加大境外引水量,引岗渠年引水从1000万立方米增加到2800万立方米以上,进一步缓解我县用水供需矛盾。

  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推广节约用水经验和技术。大力发展农业地表水灌溉,加强污水处理的中水回用。到2010年,地表水灌溉要从现在的3万亩扩大到7万亩,回用中水达到100万立方米,全县各行业实现节水总量2500万立方米。

  三是控制用水总量,调整用水结构。到2010年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1.27亿立方米,农业、生活、工业、环境用水比例实现74∶107∶14∶13,用水结构更趋合理。

  四是大力开展农饮工程,有效解决城乡居民饮用水和干旱乡镇的人畜饮水困难;大力整治病险水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构筑密集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按照“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旅游开发和运输市场发展,以省道改造、通乡油路、旅游公路、战备公路、重点县道改造、通村公路为重点,以县城为中心,国、省、县干线公路为骨架,乡村公路为脉络,构筑高标准、高质量的“六纵六横”公路网络,有效发挥交通的“经济引擎”作用,全面提高路网基础水平和公路通达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完善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以农网、城网改造为重点,不断优化能源供应体系。根据我县发展规划,适度提前调整电力供应结构。完成全县农网和县城电网改造,实现一县一网,城乡同网同价。搞好县城天然气管道网建设,到2010年城区大部分区域实现天然气供应,并逐步向县城周边乡镇延伸。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高煤矿生产能力,加强煤炭运输和煤炭转运市场管理,提高煤炭流通能力和水平。农村重点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大力推广清洁型能源的应用。

  4、建立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建成高速信息网络平台,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光纤同步数字网,完善通讯传输网,建设广播电视中心,加快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实现城乡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和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加快电子政务网、科技信息网和电视节目数字化等工程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各乡镇全面开通宽带网,行政事业单位上网率达到100%,企业上网率达90%,城镇居民上网率达40%以上。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方便实用、广泛覆盖的快速综合信息网络,初步实现信息共享。

  (六)立足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积极加以推进。到2010年,初步形成我县循环经济发展体系,2020年形成完善健全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真正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1、搞好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在资源开采上,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对我县境内的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

  在资源消耗方面,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源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

  在废弃物利用方面,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

  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系统。

  在社会消费方面,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2、大力发展清洁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聚集和工业生态效益,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3、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结合县情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经济政策。

  (七)大兴科教,提高全民素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公共事业和公用服务建设。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强化科技攻关,逐步破除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科技瓶颈。

  1、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科技进步必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农业生产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重点引进推广50项以上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质新品种20个以上。要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技术推进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培植核心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使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上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新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指导、金融信贷投入为依托、民间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认清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基础教育,巩固“两基”成果。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使用。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推广农村远程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城乡青年通过学习掌握工农业等生产技术,成为科技型、知识型劳动者。加快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改制步伐,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依法管理各类民办教育。增加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投入,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

  3、做实文化卫生等工作。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繁荣文学艺术。大力发展社区、乡村、家庭文化,搞好文化、文艺下乡活动。加快广播电视发展,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网络,加强县疾病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妇幼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非典”、人患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与监测,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推进以农村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救助制度,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继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十一五”期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到2010年,全县人口控制在40万人以内。与此同时,加快民政、统计、档案、技术监督、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八)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矛盾疏导机制,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两个确保”,落实“三条保障线”,将城乡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坚持以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从业人员的参保为重点,依法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全面实现社保资金网络化管理,积极探索并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保合一”的征缴模式,各项社保基金征缴率要达到95%以上,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建立健全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高度关注残疾、五保等社会弱势群体,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是政府的一项重大责任。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落实就业政策,优化就业服务。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提倡和鼓励弹性就业、自谋就业、自主创业。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职能培训。广泛开展“献一个岗位、帮一人就业、送一份温暖、解一家困难”等各种再就业援助活动,全面启动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把扩大就业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民工向技术工转变上来。“十一五”期间,确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0人以上。

  3、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帮扶救助机制,实现扶贫帮困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围绕整体推进、劳务培训、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五大工程,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加大重点扶贫和对口扶贫力度,巩固提高扶贫成果。

  4、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稳定问题,用发展的手段解决稳定问题。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产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有效的民意沟通、矛盾调处机制。注意倾听群众呼声,理顺群众情绪,依法、合理、及时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高度重视和解决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环境保护、企业改制、民工工资拖欠等热点问题。以创建“平安元氏”为载体,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农村以村组为主、城镇以社区为主、机关以单位为主的群防群治体系,把矛盾纠纷调处、犯罪预防、未成年人教育保护、法制教育等基础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打造“平安元氏”新形象。

  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建立严格、公正和文明的执法机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搞好政务公开,增强政务透明度,扩大群众知情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问题;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狠刹各类不正之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6、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党纪教育和政策法律教育等,提高广大干部、党员的政策法制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扎实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广泛开展爱我元氏、建设元氏等公益活动,大力表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创国家精神文明先进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推行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依法从政,从严治政。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政法队伍素质。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形成发展元氏、建设元氏的强大合力,有效推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