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兰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兰州市市长张津梁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的政府工作

    2007年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兰州建设西部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要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坚持“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和“提前、升位、两位数”的发展目标,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创业的主题,按照创新机制、增速增效、夯实基础、协调发展的思路,把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向社会公共事业倾斜,向重大项目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倾斜,向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倾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兰州经济社会保持了增势稳健、后劲提升、活力增强、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步伐。

    (一)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在国家宏观政策偏紧、自然灾害较多、物价涨幅较大的形势下,我市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32.8亿元,增长1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幅较大,地区性财政收入完成134.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6.6亿元,分别增长26.3%和40.5%;完成财政支出83.3亿元,增长31.9%,其中市级支出39.5亿元,增长25.4%。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完成工业增加值267.9亿元,增长17.1%;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6.4亿元,增长21.2%。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8.6亿元,增长20.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6亿元,增长16.5%。金融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91.1亿元、1346.6亿元和710.5亿元,分别增长10.9%、13.3%和3.3%。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和省上规定的指标之内。

    (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3997”项目攻坚计划全面完成,三年累计实施各类重大项目320项,完成投资910多亿元。吉利轿车一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甘肃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所有在建项目基本达到形象进度要求。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举办了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兰洽会”和“牛肉拉面节”,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党政代表团赴闽粤地区招商,全市共签约各类国内合同项目342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户,引进国内资金到位9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8211.8万美元,引进了雪花啤酒、伊利乳业等一批知名品牌和重大项目。中央省属在兰企业加快发展,兰州铝业26万吨电解铝、金川工业科技园二期、兰州石化公司11.5万吨丙烯酸等项目建成投产,蓝星化工20万吨甲醇等项目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兰州铁路枢纽编组站和集装箱中心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良好。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51亿元和200亿元,分别增长28.7%和100%。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等8户企业“出城入园”项目启动实施。石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兰州出口加工区和青藏物流园区申报工作进展顺利。

    (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全市国企改革攻坚战完成主体任务,资产和职工身份“两个置换”基本完成,国有资产运营监管得到加强,国有企业从整体上焕发了新的活力。共有231户企业完成改制,8.3万名职工国有身份得到转换,173户企业实现资产重组,其中63户引进外来投资者,引进资金56亿元,盘活存量资产71.2亿元,110户企业通过自我重组组建了新公司。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实践得到了国家国资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转让供水集团部分股权,实现了与世界500强企业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的成功合作。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永登、榆中两县被列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近50所企业学校移交地方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市招投标管理局、非税收入管理局、项目投资评审中心等单位挂牌运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管理体制和职能进一步理顺,一批文化事业单位整合改制为企业。投资、财政、科技、环卫等各项改革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加大,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完成了榆中盆地总体规划、安宁新城区控详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的先导作用进一步显现。按照“东扩西展、南升北拓”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启动了荒山荒沟开发平整为主的移山造地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资60.9亿元,实施了126项重点工程,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路桥、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北滨河路银沙段等22条道路拓建工程全面竣工,城区“三大出口”改造建成通车,南河道二期、银滩湿地公园一期、兰州客运中心等工程基本完工,邓家花园改造、西关十字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安宁新城区建设全面提速,部分主干道竣工通车,建成了高标准的地下综合管沟系统。“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61个村无形改造全面完成,10个有形改造项目进展良好,建成村民安置房20万平方米,1200户村民搬进新居。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年内新铺设排污管网90公里,关闭黄河雨污排水口117处,新增日污水处理量10万吨。西固石化城供热管网、东城区供热管网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榆中供水工程向和平地区敷设管道全面完工。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和黄河水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改造“123”计划基本完成,城区空气质量稳步好转,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71天,是“十五”以来的最好水平。城市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城关区在西北城市中率先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安宁区创立了全省首家环卫110指挥中心。城市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市城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工作进展顺利,土地资源市场化运作有了新突破,全年共储备土地1万亩以上,土地收益金达到17.7亿元。

    (五)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粮食总产量达到37.2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2.2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163.7万吨、其中外销75万吨。农业无公害产地面积达到145万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68个和97户,建成农产品市场27个,年交易量150万吨。设施农业栽培面积达到10.4万亩,完成双垄全膜播种面积21.1万亩。20个新农村市级试点村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引大灌区综合开发和用水结构调整全面启动,全市完成造林面积5.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和集雨节灌面积各1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36.7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89.5平方公里。解决了农村8.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建成5000个生态家园沼气项目。扶贫开发和社会帮扶力度加大,31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取得明显成效,1.5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是历年来帮扶力度最大的一年。

    (六)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院地校企合作深入推进,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全面启动,“651”科技发展计划抓紧实施,建成1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改革发展有了新的进展,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2.7%,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贫困生救助制度初步建立。“文化兰州”建设稳步推进,新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周等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编辑出版了《兰州历史文化丛书》,《大梦敦煌》被列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五城联创”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双拥”工作积极推进,兰州连续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建成20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榆中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筹建工作进展顺利。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非法行医等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突发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全面启动,保证了广大群众的用药和饮食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审计、统计、防震减灾、人防、气象、地方志和残疾人救助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效。

    (七)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71元和3103元,分别增长9.1%和7.1%,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十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劳务输转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输转劳动力41.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6亿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标准新提高10%,五区、三县分别达到230元和173元,农村低保把年人均收入低于685元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城市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市非职工人群,济困病房覆盖公立医院,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的目标得到实现。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冬季取暖补助制度,为22.2万城乡低保对象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发放取暖补助1682万元。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开工建设了1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为3000多户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近600万元。应对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影响,为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了物价补贴和煤气补贴。集中开展“万家单位送温暖、帮困解难促和谐”活动,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市政府为民兴办的10件实事全面完成。

    (八)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全面推进。

    坚持依法治市方略,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073件。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3部、政府规章9部,集中清理了现行政府规章。修订了市政府工作规则和科学民主决策、政务督查等办法,进一步强化了目标责任制度和行政首长负责制,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城乡居民自治,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和完善“市长专线”、“一把手”上电视、“行风热线”平台,积极开展万人“民主评议机关”和向群众征集“金点子”等活动,加强行政服务投诉工作,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各级政府公务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严格落实省、市党委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规定和“治庸”计划,加强思想修养和改进工作作风,政府工作效能有了较大提高。

    一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五”以来,全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经历了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部分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两个阶段后,去年部分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是一个重要转折,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开始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二是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实施项目攻坚战,建成了一批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项目,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扩大了兰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发展的活力得到增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行业优势和发展潜力逐渐发挥出来,推进了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四是城乡统筹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大农村工作力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农业和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村公共服务逐步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五是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了社会建设步伐。坚持以人为本,集中财力解决各种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所有这些,为今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实现“十一五”和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也具有重要影响。

    各位代表,一年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省直各部门和驻兰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全市人民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兰州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一些行业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存在拉大的趋势。三是投融资渠道单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土地、资金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剧。四是原材料、燃料和农产品价格特别是主要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大,部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五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抗御灾害和社会应急管理能力较弱,城乡就业、医疗服务、教育发展、居民住房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六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作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8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增效增速、和谐发展的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工作布局上,围绕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和同步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立足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先考虑续建项目、重大项目和特色产业,优先考虑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优先考虑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支持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为主的社会公共事业,重点支持农村和边远山区的发展,重点支持群众急需的社会公益性设施建设;努力保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保证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保证人居环境状况稳步改善,保证金融和城市公共资源运营稳步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今年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6%以上,完成省上下达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各项减排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税收增长16%,财政收入增幅力争与税收增幅持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7%以上;新增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围绕实现以上目标,着重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要求,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兰州实际的结合点,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抓好100项重大项目建设,预期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重点支持兰渝铁路、兰州铁路枢纽编组站、中川机场改造、输油输气管道、甘肃国际会展中心等基础性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支持中央省属企业发展、加大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好项目,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群培育、企业“出城入园”与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装备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05亿元。建成兰州石化10万吨丁苯橡胶装置、蓝星20万吨甲醇等重大项目,推进连城铝业25万吨熔铸项目、佛慈制药异地改造、浙江工业园等项目建设,促成蓝星特种碳纤维、兰铝20万吨铝板带等项目及早开工。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扩大和提升风力发电、真空设备的研发生产能力,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化有色等产业的延伸配套,开发50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分别达到300亿元和400亿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构筑服务业强市的新型经济结构,提高中央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和专业市场建设水平。完善张掖路商业步行街区域功能设施,改造提升甘南路文化休闲街和农民巷风味饮食街,筹建中国·兰州牛肉拉面美食馆,推动兰州青藏物流、西部生产资料、东部生活资料等物流园区建设。实施万村千乡、社区双进、放心消费等便民利民工程,建成一批农村便利超市、农产品社区连锁配送店、社区肉菜市场和综合超市。加快发展旅游业,重点打造黄河风情线旅游品牌,开发建设水车博览园二期、青城古镇、鲁土司衙门、什川万亩梨园、仁寿山生态园等景区景观,引导城郊观光休闲等旅游业快速发展,努力构建具有兰州特色的旅游圈。抓住新亚欧大陆桥开发建设等机遇,继续扩大机电、高新技术和特色农产品出口,培育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出口品牌和创汇企业,争取兰州吉利轿车获得整车出口资格,改变我市依赖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局面。抓紧申报兰州出口加工区,积极争取兰州进入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行列。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进一步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全面加强院地校企合作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专利项目产业化。抓紧实施《兰州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在全社会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竞争的创业风尚。注重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完善和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大力实施“4111”主体成长工程,支持非公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名牌战略,加大奖励和扶持力度,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

    (二)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按照“跳出老区建新区、建设新区带老区”的思路,完善老城区功能设施,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强化城市管理经营,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做好城市四版规划修编、北拓规划调研、东扩规划完善、老城规划优化及夜景亮化规划设计工作,以及三滩、三坪、九州台地区控详规划的修订;做好崔家大滩河道综合治理、雁滩湿地公园、新丝绸之路城市博览园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环城高速公路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规划精品工程,凸显城市品位特色。坚持依法依规、合理规划,加快推进移山造地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搞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年计划投资65亿元,抓好世纪大道等20项重点续建和新建项目,整治改造城市西出口、西北出口、大砂坪北出口,建设深安、白云观黄河大桥,启动南山路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南河道治理工程,加快黄河兰州段航道延伸开发,建设城市主题雕塑长廊和儿童公园,改造五泉山和白塔山公园。全力抓好一批改善民生的建设项目,整治100条小街巷,新建6座过街通道,改造部分主干道的人行道和停车场,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按照“瞄准一流、打造新区”的目标,全方位加快安宁新城区、西固石化城和榆中东城区建设,重点实施一批道路、桥梁和配套设施,做好市级行政中心迁移前期工作,力争三大新城在完善功能和提升形象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城中村”改造工程完成阶段性任务。全面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好皋兰山、九州大道等滑坡治理工程。加强城市亮化美化净化工作,塑造具有兰州特色的城市形象。推进城市经营工作,加大土地开发整理、收购储备和招拍挂工作力度,实施城市主干道和出入口的户外广告经营权拍卖转让,加快金城关、白塔山、碑林“一体化”市场运作,对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按TOT方式进行经营管理。依托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改造和健全城市信息化管理体系,近郊四区年内建成数字化管理网络。积极推进城市环卫体制改革,实现环卫保洁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运作。强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突出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加强以大气污染、黄河水污染为重点的污染治理工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狠抓企业节能降耗,实行严格的环评制度,严把节能减排入口关,全面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大存量产能的技术改造。围绕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和清洁生产审核等工作。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做好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力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继续推进清洁能源改造计划,积极推广洁净煤技术,加快城市集中供热热源及管网建设。深入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狠抓建筑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业煤油烟等污染源整治,加强煤炭市场清理整顿。加快建设空气质量动态监控预警系统,完善自动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持续治理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大力实施放心水工程,加大水源地和湿地保护力度,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隐患综合整治。加快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完成南河道污水截流工程,抓紧改造兰维厂、雁儿湾污水处理厂,新建雁滩、西固、盐场堡污水处理厂,建设黄河水源地、磨沟沿至水车博览园等排污管网。新建城关、七里河、西固等垃圾处理厂,完善街道和社区的垃圾台站设置,尽快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南北两山绿化,实施天水路北大门森林生态景观二期和绿色文化博览园景观配套工程,新建银滩湿地公园二期和雁儿湾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城市道路外环50公里绿色环带,逐步构建城市绿色屏障。

    (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城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高原夏菜等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重点建设永登秦王川、红古河嘴、榆中小康营、皋兰三川口等设施农业基地,进一步扩大蔬菜产量和外销量。加大对百合、玫瑰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产业发展实力。推广双垄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力争种植规模达到30万亩以上。积极扶持生猪生产,保证猪肉市场供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和自主发展能力。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创建精品村、扶持发展村、构建示范村的思路,抓好10个市级试点村和10个扶持发展村,从产业培育、基础建设、社会事业、村风文明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努力构建以点串线、以线连片的发展格局,推动发展滞后、基础薄弱的村尽快改变面貌。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全市重点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加大农村水管体制改革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和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组织实施通乡通村油路、沼气入户等项目建设。全市新增有效保灌面积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35平方公里,解决农村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建成乡村油路700公里。加强小城镇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继续安排6个小城镇进行重点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抓住“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进一步从体制和政策上激发活力,力争县域经济发展高于全市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重点实施27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力争稳定解决8500人的贫困问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视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协议,加大省内外就业市场的开发力度,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力争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7万人。

    (五)深层次推进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各领域的改革都将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坚持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在继续实施资产重组的同时,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资本运作,积极做好佛慈集团等25户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力争年内有1-2户企业实现上市。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水平。健全企业运行制度体系,提高企业领导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落实维护企业稳定工作责任制,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办法。稳步实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市级单位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制度。坚持综合治税,狠抓非税收入征管工作,力争非税收入达到13亿元以上。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节能减排、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出。围绕把兰州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组建政府金融工作机构,推动兰州商业银行向外拓展业务,积极探索和发展投资基金,争取境内外银行、保险公司等来兰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推进地方经济与企业一体化进程,加强与中央、省属驻兰企业的联系,以地企共建项目为突破口,探索地企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合作共赢。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西部地区和省内各城市的交流合作,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组织开展富有成效的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力争引进资金到位1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节会经济,办好西北区域发展暨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与国外重点地区和城市的友好交流,不断提升兰州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

    (六)大力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投入预算增长54.2%,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实施市属中小学和企业移交学校危房改造,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兰州剧院整体改造和“八办”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抓好县区“三馆”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金天观、城隍庙等维修改造工程,启动一批古街区保护修缮工作。建立健全以农村、城市社区和公共卫生为重点的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70个。统一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积极推行单病种定额付费,参合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迎奥运系列活动,办好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建设县区体育公园和南北两山绿色有氧运动带。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强化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实施出生人口缺陷干预工程。深入开展“五城联创”活动,实现“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目标。加快“平安兰州”建设,公共安全投入预算增长26.6%,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数字监控系统,抓好重点区域和部位的治安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煤矿整顿关闭和瓦斯治理工作,切实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公众聚集场所、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快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围绕国企改革、城中村改造、土地征用等重点问题,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七)高度关注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建设“和谐兰州”。

    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力度,预算安排比上年增长68.2%。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抓好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和“4050”人员的就业,继续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把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等纳入社保对象,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3万人、57万人、68万人、34万人和31万人。巩固城乡低收入居民救助体系、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老弱病残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强社会福利工作,新建大滩儿童福利院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高度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继续开展食品安全、非法行医等专项整治,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和监督检查,抓好粮、油、肉等重要大宗商品的储备调节,依法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保证市场供应和物价基本稳定。年内,市政府将集中力量为民兴办一批实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85%;建成700公里乡村油路;建设1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1500套廉租住房;新建50座城市公厕;新建5500户农村生态家园沼气池;整治改造100条小街巷;建成7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健全城乡低收入居民采暖补助制度,解决8.9万户、22万人的取暖问题;建成30个放心粮店;改造提升10个标准化社区肉菜市场;改造新建10个定点屠宰厂(点);新增、改造300公顷城市公共绿地。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深入推进执政能力和工作作风建设,解放思想,统揽全局,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把政府主要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向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积极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务大厅的职能作用,完善“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强化对已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坚决杜绝变相审批行为。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切实将政府管理行为纳入依法办事的轨道。健全决策前的调研、论证、听证、咨询、协商制度,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依法决策相结合,努力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行政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积极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坚决纠正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等不良现象,维护社会公正。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切实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三)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从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做起,从强化工作执行力入手,健全带头执行、敢于执行的制度体系,建立会执行、能执行、善执行、执行好的工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工作到位。按照权责明确、指挥灵敏、行动迅速的要求,建立健全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权利相统一的行政首长负责体系和工作落实机制,认真履行各级岗位责任制,致力解决工作不实、责任不强、落实不力等问题。以落实目标责任制为核心,强化督查考核机制,更好地把目标与责任、督促与落实、考核与奖惩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抓工作落实的成效。

    (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大力倡导“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加强公务员的培训教育,培养创新实干的干部队伍。注重提高行政效能,强化说了就算、定了就办、办就办好的意识,讲求工作效率,加快办事节奏,优化服务质量,坚决克服懒散、漂浮、拖拉、推诿等不良工作作风。善于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凡是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有条件的一定要积极落实,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落实,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从文山会海和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坚持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措施在一线落实,真正做到集中精力、干事创业,以实干的行动推动工作落实。

    (五)扎实推进廉政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纪委二次全会精神,提高对反腐倡廉建设长期性、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更加注重治本、预防和制度建设,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加强审计监督,促进财政财务规范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树立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当前兰州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创新实干,为促进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兰州建设成为西部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