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信息产业厅2008年工作报告
来源:安徽新闻 更新时间:2012-04-14


安徽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陈波,省信息产业厅厅长贺凌,省通信管理局局长江勇,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吴晓明、金寿虎,纪检组长谈国平,巡视员沈毅、副巡视员张顺年,省商务厅副厅长朱宁等厅局领导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省直有关部门,在皖电子科研机构,各主要通信运营商,各市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信息化主管部门,各市无线电管理处、监测站,有关企业、厅直属事业单位,有关新闻媒体等约200名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上,省信息产业厅贺凌厅长作了题为《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为开创我省信息产业新局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省通信管理局江勇局长作了题为《夯实基础网络 打造“数字安徽”》的报告,省信息产业厅金寿虎副厅长传达了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精神。

  贺厅长在报告中全面回顾了2007年及过去五年发展情况。

  2007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规模分别达到438亿元、130亿元、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46.1%、38.5%。其中,软件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税7.6亿元,同比增长46%。信息化工作务实推进。部分政府网站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农村信息化、县域经济信息化、旅游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等试点示范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信息化重点工程进展良好,智能交通、电子口岸建设取得成效;推进电子认证、开展保障十七大期间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工作达到预期目标。无线电管理做出新的成绩。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我省无线电台站清理登记工作,完成为期两年的广电台站专项检查,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统计报告工作取得在全国靠前的成绩,圆满完成十七大、防汛等特殊时期的无线电保障,出色地完成了“好运北京”测试赛任务。

  过去五年是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效益最好、速度最快的时期。

  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75.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8亿元,增长了4.8倍;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5.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30亿元,增长了7.4倍;实现利税总额由2002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亿元,增长了3.5倍。上述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2%、53%、35%,产业规模已跃居全国第12位、中部地区第2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产业呈现集聚化良性发展特征。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园、国家(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先后挂牌并运行良好,滁州、芜湖、铜陵市等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庐江县省级电子磁性材料产业园成长迅速。二是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对产业支撑作用愈益突出。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已达58家,亿元以上企业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36亿元、工业增加值109亿元、利税26亿元,分别占全部制造业企业的84%、82%和87%。铜峰电子、铜陵三佳、四创电子等上市公司业绩突出,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合肥海尔、滁州康佳、芜湖威迪欧、捷敏电子等一批国内外引进企业发展迅速,带动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铜陵精达入围全国电子百强。三是一批安徽制造加安徽创造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电视机、雷达、特种显示器件、电工薄膜、集成电路塑封模具、通讯线缆、光通信测试仪器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语音合成技术产品、高亮度特种显示器件、光刻机、多普勒气象雷达等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和特色产品,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四是软件业取得明显进步。重点软件企业对产业的拉动明显增强,超亿元软件企业已有13家,软件业从业人员数达万人,软件主营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38.7%。软件产业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已认定软件企业有219户,软件产品达922项,均享受了到相关政策扶持。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信息技术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我省电子信息创新能力在这些领域已走在国内外的前列。科大讯飞公司在国际权威语音测评中连续名列第一并入选国家创新试点企业,芯硕半导体公司推出国内首台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直写式光刻机,中国科大研制成功国产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的特种显示产品及国防科研项目攻关不断取得成功。安徽三联的“交通事故预防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大讯飞公司的“面向网络及嵌入式环境的语音合成技术”被评为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在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和探月工程中,我省16所等电子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了先进可靠的产品(部件),受到嘉奖。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大会上,我省有6个单位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先进集体、8人获得先进工作者,受到大会表彰。

  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安徽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3-2007年)》得到顺利实施,“数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资270亿元。光纤通信线路通达全部行政村,宽带数据网覆盖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截至2007年底,宽带网用户已达155万户,比2002年扩大20多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达2900万户,增加了3.5倍,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6%和95%。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建成联通省、市、县三级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形成了由省、市、县三级170多个政府网站组成的政府网站群,网上办事和与民互动功能不断完善。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其中“金盾”工程、“金税”工程、档案信息管理、财政补贴农民“一卡通”等走在全国前列,省档案局被国信办和国家档案局定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试点。企业信息化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信息化工作体系,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辅助工程以及生产控制系统,总线控制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应用的企业,由62%上升到83%,开展财务、采购、销售、物资管理信息化应用的企业,由65%上升到90%。合力叉车集团、江淮汽车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示范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涌现出宁国中鼎、华星化工、星马汽车等一批实施信息化卓有成效的企业。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发展迅速,省烟草电子商务网、徽商集团钢材交易网、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太和西药交易市场、亳州中药村交易市场等电子商务应用成效显著,中国安徽进出口商品网上交易会在全国影响日益扩大。农业农村信息化实用价值愈益显著。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服务网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到企活动。通过推广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农技123”综合信息咨询、安徽农网、“农民网吧”等创新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帮助。在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多系统、多层次的信息采集网,基本形成农业信息决策支持服务系统。阜阳、芜湖两市被信息产业部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舒城县和宁国市被国信办列为首批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宣城市宣州区、旌德县,滁州市、亳州市谯城区,桐城市、舒城县相继被农业部列为“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各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公共服务和社区信息化积极推进。以信息惠民为目标,我省教育、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社区信息化已在全省开展试点工作,在信息化助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信息安全工作得到加强。成立省电子认证管理中心,初步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无线电管理工作规范运行。频率台站管理进一步规范。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基本完成我省无线电台站清理登记工作。对全省GSM网、CDMA网、PHS基站、各类广播电视台、对讲机等台(站)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检测。加强了对讲机的管理,规范了业余电台的设置使用。开展了大功率无绳电话机清理,高楼高山高塔设台清理,民用航空专用频率和水上无线电通信秩序整顿以及无线电发射设备市场专项检查等活动。电波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加强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统计报告工作,突出重点时段、重点频段无线电监测,排查各类无线电干扰,有效保障了各类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和重大活动的无线电通信畅通,保护了合法台站用户的权益,推动了无线电事业的蓬勃发展。近五年,我省无线电台站数量增长迅速,截至到2007年底,各类无线电台站数量已达65000多个。技术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完成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投资约1.4亿元,技术装备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超短波监测测向网共建成25座固定监测测向站,装备了20部移动监测测向车,实现了监测联网,可进行全省遥控、联动测试和干扰排查。无线电管理信息网形成了国家、省、市互联互通的三级网络结构,成为全省无线电管理的重要平台。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充实到无线电管理队伍,增加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同时,加强了在职培训和岗位技能训练,开展技术演练和竞赛活动,全员业务水平、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增强。

  行政执法与行业管理服务不断加强。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的宣贯常抓不懈,制定《安徽省无线电管理监督检查办法》、《安徽省手机信号屏蔽器的管理办法》等措施,开展无线电执法和监督检查,依法立案查处无线电违法案件,在全国无线电行政执法案例评选中获得二等奖。认真开展行业市场监管。宣传并贯彻落实《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与工商部门联手维护全省移动电话机售后服务市场,与版权部门联手对相关行业的软件正版化开展检查等均取得较好效果。加强产业规划与政策研究。“十五”规划得到较好落实,“十一五”规划积极实施,重点建设项目得到积极推进。制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得到较好落实。开展省会经济圈信息共通共享课题战略研究,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化宏观谋划指导。招商引资与合作交流取得新进展。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徽商大会、深圳高交会、合肥高新技术资本对接会、大连软交会,举办中国安徽信息技术博览会,举办信息产业发展论坛,较好地推介宣传了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取得较为丰硕的招商引资、合作交流成果。规范项目与基金管理。积极争取国家电子发展基金,管好用好省信息产业发展资金,并开展基金重点项目的跟踪问效与服务,增强了行业发展后劲。

  贺厅长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

  一是在好字优先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新突破。到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0%,其中,软件产业规模年增长率不低于25%;工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8%。为此,要大力坚持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级及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建设,发展以合肥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提升芜湖、铜陵、滁州、巢湖、蚌埠、马鞍山等主要地市的产业集聚力,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要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快信息家电、汽车电子、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通讯线缆等我省电子信息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提升微电子、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专用设备、通讯类产品以及军用电子、航空航天电子等我省已具一定基础、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产业门类的规模。要做大做强软件产业。积极落实软件产业政策。加强软件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引资、引智、引企。鼓励软件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在传统产业升级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等方面有较大作为。以软件重大专项实施为引导,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资源,合力促进软件产业迅速上规模、上水平。

  二是要更加注重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加速安徽崛起中有更大作为。今后五年,我省信息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要有明显提高,在微电子、数字通信、应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部分关键技术和大生产技术方面要有大的突破;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民用微波通信、微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实现产业化。为此,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我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比较集中的优势,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围绕产业重大科技应用项目的实施,广泛形成以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共同参与的各种产业技术联盟。要在抓好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同时,重点培育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专项资金的扶持,鼓励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鼓励企业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更加务实地推进各领域信息化,把“数字安徽”建设推向新阶段。继续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加强政务公开信息平台、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企业网上采购平台建设。全省电话用户普及率达每百人60部以上,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所有行政村通宽带,“数字安徽”建设达到新水平。为此,要抓紧完成“数字安徽”第二阶段头五年(2008-2012)规划的编制,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导各领域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能力总体上达到全国中上水平。要坚持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并重。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动互联网应用普及。配合国家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转型。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制度,大力推广适用的通信技术和服务。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的融合,推动提高汽车、冶金、家用电器等重点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信息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加快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相关配套规章和规范,开展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广泛开展。充分发挥合肥、芜湖等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建设的示范作用,推进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要攻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中的关键环节。重点解决网络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巩固扩大“村村通电话”成果并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推动农村电视节目“进村入户”。建设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构建县乡一级的集成办公环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施“乡乡有网站”工程。加快农村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步完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要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强城市和社区信息化、旅游信息化、智能交通、应急联动系统和重大工程建设,促进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要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为信息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服务标准和行为技术规范,坚持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各方面的需求。要提高电子政务水平。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和机关内部办公局域网建设,完善全省党政专网,加快建设全省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实现党政机关网上办公系统逻辑互联和不同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加快建设基础信息库。要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总结并推广省档案局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试点经验,建立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和资源共享整合机制。加快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构建全省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网络信任体系,规范和加强电子认证工作。促进资源共享,增强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四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无线电管理工作,为保障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经过五年的建设,使全省无线电频率资源利用、各类无线电业务保障、台(站)管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基础技术设施进一步改善、组织机构与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为此,要提高频率资源的使用效率。依据国家对3G频率的规划,支持TD—SCDMA等第三代移动通信建设。对1GHz-3GHz频段在用频率和微波波道按照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进行重新调整和配置。积极开展150M、450M频率使用课题研究,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求。建立频率资源储备和应急征用机制,密切跟踪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趋势,落实国家对新技术、新业务的频率规划和要求,满足新技术、新业务对频率的需求。要加大无线电台站管理力度。根据国家对3G通信业务的建设规划,着重加强公众通信基站的管理和服务,规范台站设置,加强技术监管。突出加强无线电发射设备、生产、销售、使用的管理。继续加强广电和水上无线电台站的管理。规范我省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管理。通过无线电台站清理,建立全省联网数据共享的台站管理信息数据库,构造起有效的管理平台。要加强无线电监测工作。制定全省无线电监测站监测工作规范并贯彻实施,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监测统计报告制度,促进无线电监测工作逐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重点频段重要业务的无线电监测,及时发现和核查不明信号,排除有害干扰,保障各类无线电业务正常开展和用户的合法权益。建立全省无线电监测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全省无线电监测工作的统一协调,发挥全省无线电监测系统的联网功能和技术设备整体优势,提高应对各类无线电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推进我省无线电立法工作进程。加速《安徽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立法,出台《安徽省无线电管制办法》、《安徽省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重大活动无线电管理规定》、《安徽省无线电移动通信基站管理办法》等规章。要加大基础技术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全省统一协调、联动的无线电监测指挥体系。加大无线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建成安徽省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和长江、淮河安徽段防洪区无线电监测专网。要建立与无线电管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无线电管理机构和技术队伍。

  贺厅长在报告中提出了2008年总体发展目标: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8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软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增长40%,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增长38%,利税总额48亿元,增长33%。拟定“数字安徽”建设新五年(2008-2012)规划,做好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协调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旅游信息化、智能交通等有关工作。完成我省承担的奥运会部分场馆的无线电保障任务,实施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并改进技术演练,满足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对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贺厅长在报告中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七项任务。

  一是坚持集聚发展,抓好项目建设,促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继续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建设。对一些基础比较坚实,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因势利导积极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今年,要加强合肥市电子信息家电基地建设,促进合肥经济开发区微电子产业园的形成。同时,要加强对已授牌的产业基地与园区进行指导与服务。在对基地园区内重点建设项目支持服务的同时,着力推进产业基地、产业园公共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的聚集能力。促进国家(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园、国家(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及省级产业基地(园区)的更好更快地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围绕“861”计划项目,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各市产业主管部门要全力做好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调度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继续在信息家电、汽车电子、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电子应用类产品和节能环保电子产品、信息安全类电子产品等方面给予项目产业化的支持。对行业发展所需的基础平台建设、重大招商引资和合作项目进行扶持。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抓好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充分利用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做好产学研用结合的这篇大文章。选择一些有基础、有优势、有市场的高技术产品,集中力量实现突破,并使其产业化。抓好电子材料和软件两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继续抓好公共技术平台和应用服务中心建设。在获得更多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更好地发挥重点软件企业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拉动作用。

  三是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合作,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提高产业的外向度。在“走出去,请进来”上下功夫,为各地招商引资牵好线、搭好桥。首先,是面向长三角地区,利用我省紧邻江浙沪的地缘优势,加强兄弟省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合作与协作,积极寻求企业间的合作空间。其次,要加强我省地域、资源、人才、交通设施、政策等优越省情的宣传、展现安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种种优越条件,把沿海发达地区适合在我省发展的大公司大企业吸引进来。

  四是继续推进“数字安徽”建设,按照新阶段的要求,深入开展各领域的信息化。要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大中型企业中的应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继续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和全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工作,继续做好“乡乡有网站”工程在我省的推广培训工作。做好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安徽省结点建设工作,制定我省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的外网建设方案。完善“十二金”工程、网上行政事务审批系统以及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探索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扩大社区信息化试点工作范围。加快全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五是以奥运保障为契机,加强技术与队伍建设,做好无线电管理保障工作。以承担北京奥运会部分场馆的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此为契机,在更高规格的实践平台上,实现无线电管理水平的提升。继续做好无线电台站清理登记工作,保证通过省和国家验收。加强无线电行政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工作,纠正清理登记工作中发现的违规台站。加强无线电监测,进一步完善全省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分析月报制度。落实“十一五”项目建设,重点建设省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项目、芜湖长江防洪区监测网项目和合肥地区监测网改造升级项目。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多部门联合参加的无线电管理演习活动,不断提高保障能力。

  六是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安徽无线电管理条例》立法工作进度,启动《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调研,继续大力推进软件产业政策特别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落实,加强我省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认真做好起草《关于加快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各项前期工作。

  七是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和水平。抓好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专精的人才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提高行业管理效能,推动政风建设和管理创新,推进政务公开,努力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