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信息主管们所能做的,就是为医疗信息共享做好准备,至少在购买新的IT系统时,为将来的系统对接多考虑考虑,就已是进步了。
2007年11月24日,在第五届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年会上,有关人士向媒体透露,新的医改方案综合了原有的9个方案,年内肯定能够出台。
半个月之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例会上澄清,医改方案将在明年出台。 对于这个方案的具体内容,毛群安表示,将在合适的时候,向媒体做一些情况的通报,并通过媒体征求广大公众的意见。
有关部门从2005年宣布重新进行医疗改革至今,多次表示即将出台新方案,但又多次推迟,至今医改方案仍不明朗。在医改方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背后,究竟都有些什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看病难、看病贵”就一直是中国百姓心中永远的痛。由于供需矛盾长期没有缓解,医疗卫生至今仍是一条“短腿”。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供给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造成其结果是,低收入人群不满意,高收入人群也不满意。
药价虚高、重复检查太多,低收入人群看不起病。号贩子猖獗,挂不到专家号,高收入人群也看不好病。
这时,信息化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人们普遍认为就诊实名制、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可以把我们从“看病难,看病贵”中解救出来。
但医改方案迟迟不能出台,实名制在一些大医院推行受阻,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技术手段不够完备。
这样的情景很像公交卡在北京的推行,早在2005年,北京就计划用公交IC卡代替月票,但受阻于各方势力,第一次公交卡推行失败。
某地铁公司负责人给领导的理由是地面交通工具和地铁的刷卡系统无法对接。2006年北京市下定决心,加大推广力度,成功实现了公交IC卡的推广。地铁和公交共用一张IC卡也成为现实,只在站台上加设一台刷卡机就解决了以前“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果和公交卡的推行一样,医改成功实施,上面提到的美好画面是否能成为现实?
就诊实名制可以解决挂号难的问题,从此再没有号贩子这个职业。医疗信息共享可以让医院之间互相认可检查结果,不用再做重复检查
社区医生变为全科医生,如果发现病人符合转诊标准,系统可以自动向三级医院发出申请,为病人挂号。病人只要拿着系统打印的回馈条就可以直接去三级医院看病,病人病历也同时自动转入该三级医院。当疗程结束,病人还可以转回社区医院继续观察。
一切仿佛都完美得不可思议。事实果真如此吗?不严格的实名制并没有阻止号贩子的脚步,他们甚至可以贩卖排队的位置。重复检查的根源在医生的收入而不是技术手段。双向转诊在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技术以外的东西。
信息化再强,也是一种技术手段,不能解决技术之外的制度壁垒。制度、人、利益,这些与技术无关的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IT不是万能的,就像ERP只是工具,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一样。
ERP是一种“药”,当一个企业自身管理的问题与缺陷日渐严重,想吃一种药就把什么病都治好,显然是不可行的。ERP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而不是阿拉丁神灯,也不是神仙。
如果我们对ERP寄予的希望越高,失望往往也越大。同样,我们对IT寄予了太多希望的时候,最后的结果也很可能是失望。
医院的信息主管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为医疗信息共享做好准备,至少在购买新的IT系统时,为将来的系统对接多考虑考虑,就已经是进步了。
医疗信息化的地方经验
上海:三甲医院介入社区
上海首家三甲大医院华东医院正式介入正在长宁区进行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与该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纵向医疗资源整合机制。华东医院将组建一支20人的专家团,到8家社区医院巡诊,参与疑难病例查房,每个月为长宁区的全科医生组织一次专业学术讲座。
杭州:在全国首试社区医改新政策
3月1日起,杭州下城区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全国6个试点医院之一,开始实行被业界称为社区医院“收支两条线”的新型运作机制—医生工资、奖金和医院的工作经费都由政府来承担,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全部上缴区财政专户。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15个全科医生团队,每个团队配备全科医生、护士、妇幼保健员、助理员等,负责15个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预防和康复等工作。
天津:社区卫生网络覆盖率达100%
目前天津市共有7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475个服务站,社区卫生网络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以慢性病人和弱势人群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包括医疗、预防、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六位一体的服务,为33万名社区主要慢性病病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和慢性病管理专案,对近18.9万名高血压病人和4.5万名糖尿病人进行规范化管理,开展周期性随访,强化规律性服药、行为因素干预、健康教育指导和健康状况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