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民意的良好互动正形成
来源:新闻晨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据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工人农民多了,这是扩大百姓民主权利的又一个明显例证。”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湖北农民朱建华说。

  近年来,百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程度日益加深,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中,政府与民意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正在形成。参加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应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法制,为百姓享有更多民主权利创造条件。

  赞赏:昆明公布领导电话期待:新闻发言人不再无可奉告

  让百姓听想听的

  不久前,昆明市公布领导干部电话一事引发舆论热议。有人拍手称好,有人斥之为“作秀”。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认为:“即使是作秀,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值得赞赏。无论从政府广开言路的角度,还是从满足百姓知情权的角度看,此举都具有破冰意义。”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前提。”全国政协委员吕建中说,只有把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尽可能透明地摆在人民面前,才能真正让监督权利回归民众,提高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自律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戴仲川认为,2003年非典后,及时公开信息,成为我国处置公共危机的通行做法。近年来,我国政府信息透明度有了很大提高,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一些地方通过网络定期披露政府工作,都可圈可点。

  但是他同时指出,这些好的举措在实际执行中却常常走样。有的部门把新闻发言人制度变成挡箭牌,大家不想知道的,大说特说;大家都想知道的,无可奉告或者答非所问。政府披露什么、披露到何种程度,应该站在百姓的立场,尽量为百姓解疑释惑。否则,谣言四起,反而不利于政府做工作。

  多位代表委员注意到,目前,百姓与部门、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仍是一些地方存在的问题之一。一些地方出现的政府采购暗箱操作、企业改制国有资产流失、房价不正常上涨、一些腐败案不能及时发现等等都可由此找到源头。

  赞赏:农民工代表首次出现期待:“市长热线”勿形同虚设

  让百姓说想说的

  三位农民工首次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认为是拓宽百姓表达渠道的一个标志。

  “这两天,我看见很多报纸用较多版面报道基层代表的意见,这说明老百姓的声音越来越响了。”朱建华代表谈到他的感受。

  戴仲川代表则看到了网络的巨大作用:“现在中国的网民有好几亿,人数越来越庞大,各级政府都在发展电子政务,扩大人民的表达权。一些部门通过门户网站征集民意。网上的各类博客也让百姓有了更大的发言空间。”

  代表、委员同时指出,现有的表达渠道,深度和广度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国人大代表章联生发现,有些地方公布了信访、举报电话,但是形同虚设,没人值班,电话没人接。很多“市长热线”都是值班员在接听,“市长热线”没市长。这位农民代表说,正常表达意见的渠道不畅通,群众就会寻求不正常的诉求渠道。

  全国人大代表吕忠梅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公众在公共政策制订过程中的参与水平还比较低。以环保为例,尽管我国公众参与环保事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很大的进步,但在现行法律中只有抽象、原则性的规定,还没有形成一项具体的、有保障措施的制度。

  要让百姓在各项社会事务中真正说得上话,仅靠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措施是不够的,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安排。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赞赏:厦门海沧PX事件“多赢”

  期待:听证会不再“逢听必涨”

  让百姓说了不白说

  来自福建的章联生代表谈到去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厦门海沧PX事件。他认为,厦门市政府以开明态度应对公共危机,努力创造一个民众与政府、企业平等对话的平台,达到了“多赢”的效果。这种充分尊重民意的做法值得各地政府借鉴。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在每次全国两会召开之前都要专门召开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普通百姓意见。

  然而,多位代表、委员对目前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形式———听证会制度提出批评:“现在的听证会多数还是‘逢听必涨’,由于公开性不够、公众参与人数不足、缺乏代表性等问题,多数听证会的结果并不利于消费者。”

  吕忠梅代表讲了一个例子。去年,有一个城市在居民小区附近建设垃圾焚烧场曾引发强烈争议。此前建设方在论证时也组织过“民意调查”,竟然只发放100份调查表,收回85份。“民意调查”的结果是同意垃圾焚烧项目的居民占71%。这引起小区居民的强烈不满。

  “很多事情,也请老百姓参与了监督,但效果不佳。一是‘说了也白说’,被监督者只是口头表态,付诸行动的不多。二是不能实现同步的有效监督。”全国人大代表彭富春说,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