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食盐购销存在六大制约因素
来源:中国食品 更新时间:2012-04-14
 
    贵州食盐流通受资金、财力限制,原有基础设施差,经营管理水平低,对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投入相对不足,食盐流通存在六大弊端。
    
    一是食盐流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全省盐业流通企业目前仍按行政区设置,即集团母公司1个(包括贵阳等10个分公司)、地级子公司8个,县级子公司62个,存在地区封锁,各自为政,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效益差的现象,不能按经济流向合理组织流通,食盐迂回运输,流通环节增多,运销成本高。集团成员各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种税费在当地缴纳,税后利润留存各企业,造同用开支、资金使用的随意性。且资金分散在80多个成员企业,造成集团总部无法集中资金运营,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有效管理。
    
    二是冗员过多,经营观念滞后,人均食盐销量低。在食盐专营这个国家对公益性事业采取的特殊政策下,行业经营理念滞后,企业管理粗放,与市场经济大市场、大流通不相适应。2003年,全省食盐销量20万吨左右,在岗人员1717人,人均食盐销量118吨,黔东南州经过减员分流后人均食盐销量仍只有92吨。整个行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是营销网络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不灵敏,市场秩序不规范,使私盐贩子有可乘之机,非碘盐、劣质盐冲击食盐市场现象仍然存在。
    
    四是食盐仓储等经营设施大多沿袭过去商业系统的陈旧库房、厂房,甚至民间庙寺等,形成点多面广,设施简陋,仓容狭窄的局面,增加了经营成本费用,加重了企业负担。
    
    五是食盐流通方式改革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使专营和集团整体优势以及品版效益不能充分体现。同时,项目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费用增加,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六是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意识不强,管理分散,时效性差,缺乏信息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与同行业兄弟单位相比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