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打造河北南厢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构建和谐邯郸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邯郸市委关于制定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指导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进入新世纪,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开放总揽,环境先导,民营突破”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三农稳市、开放兴市、民营活市、文化强市”和项目支撑战略,狠抓重点项目、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四项重点工作,积极推进民心工程建设,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提前一年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战略目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4%,2005年分别达到1166.5亿元和12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年均增长11.4%。
--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三次产业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2000年的17.5:47.7:34.8调整为2005年的13.7:50.5:35.8。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农业基础地位巩固,服务业稳步发展,工业主导作用加强,钢铁、煤炭、电力、建材四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
--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行政体制、投资体制、粮棉流通体制、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居住环境显著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了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加大了农业开发和生态建设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宜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荣获首届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跨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加7.3个百分点达到42%,全市公共交通运营线路网长度达526公里,市民出行分担率达到5.8%,燃气普及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得到了迅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围绕城建、交通、水利、通讯、电力、信息等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引岳济邯二期、西污水处理厂、垃圾卫生填埋厂、市内路网改造、第二长途电信枢纽楼、中心医院病房大楼等项目建设,启动了青兰高速公路、邯郸机场扩建、东污水处理厂扩建、热网扩建、天然气利用、两路四延、龙湖公园等工程,主城区面积由76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平方公里。数字邯郸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24亿元,年均增长18.5%。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科技创新成效明显,五年取得国内领先技术成果289项,获得国家专利2276项,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2倍和1.6倍。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高中段入学率达到38.6%。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成市数字图书馆,被命名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市中心医院门诊楼等一批医疗卫生设施建成投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开始向农村覆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专栏1 邯郸市“十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 单位 2000年 2005年 年均
增长
%
全市生产总值 亿元 542.4 1166.5 12.5
人均生产总值 元 6537 13449 11.4
全部财政收入 亿元 35.5 121.1 29.4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17.5:47.7:34.8 13.7:50.5:35.8 -
从业人员数 万人 407.6 433.0 1.2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元/人 13307 26940 11.2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210.1 491.0 18.5
城镇化水平 % - 38 -
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41.0 47.0 1.2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45.0 51.0 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71.5 310.9 1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5356 9233 11.5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2575 3578 6.8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 39.2/45.2 35.4/38.4 -
城市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 平方米 19.0 25.7 6.2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24.6 29.5 3.7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人 2.82 3.3 -
人才总量 万人 22.5 30.0 5.9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3 4.2 -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5.67 -
外贸出口总额 万美元 9547 31954 27.3
人口总量 万人 838.48 871.4 0.77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 % 29.5 44.7 -
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 55 -
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2 -
主城区建成面积 % 76 90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40.64 62.84 -
高中段毛入学率 % 38.6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万人 42.92 42.92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低保人数) 万人 1.43 12.8 -
二、 发展机遇
未来五年,我们处于不可多得的黄金发展期,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快速发展,国内外经济融合、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将有助于我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次,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主导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将为结构偏重的我市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第三,我市处于中原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随着东西产业转移、南北经济融合的加快,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区位优势的发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四,随着省委、省政府 “一线两厢”发展布局的全面实施,我市打造河北南厢经济增长极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区域投资吸引力和经济影响力将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潜力将充分释放。
同时,我市经过近一个时期的不断探索,发展理念进一步更新,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市上下坚持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干事、创业、为民的氛围日渐浓厚,这些都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面临挑战
进入新时期,我市仍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给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度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特色不突出;工业主导产业集中度不高,现有支柱产业对资源依赖程度过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战略支撑作用不够强,缺乏在全国、全省有重大影响的大企业、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服务业相对滞后,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主导型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是影响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改革总体进程不快,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亟待突破。四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够协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东部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总体实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缺乏;社会事业欠账多,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农村教育、卫生事业不适应,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此外,我市还面临着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全省及周边城市未来发展势头很猛,这将给我市在全省晋位和建设区域经贸中心带来很大压力。
“十一五”时期对我市来说,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力争在新一轮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第二节 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坚持“开放总揽、环境先导、民营突破”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三农稳市、开放兴市、民营活市、文化强市”和项目支撑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和谐邯郸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快科教人才兴邯步伐,全面深化和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建设独具魅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区域经贸中心、新型产业基地、现代生态园林城市,打造河北南厢经济增长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指导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重点把握以下五项指导原则: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加快推进行政、事业、财政、投资等各项体制改革,着力消除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以优化环境为先导,提高利用内、外资成效,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按照梯级推进的思路,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培育中小城市,择优扶持重点镇,逐步完善城镇体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依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市域中西东互动战略,建立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中西东县域经济共同发展;加强与京津及河北南厢地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合作,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加快建设区域经贸中心。
--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在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打造新优势,提升竞争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这一主基调,加快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基地、做强大园区、建设大项目,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生产要素聚集力、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自主发展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管理明显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明显进步,和谐邯郸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3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10:53:3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主导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工业化、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0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开放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6%,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市化率达到44%。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和80%以上,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沁河、滏阳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明显改善。市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290天以上。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和国家环保模范城。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成较为完善的科技进步、国民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先进文化和全民健身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覆盖率达到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以上。文化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
专栏2 邯郸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单位 2005年
2010年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全市生产总值 亿元 1166.5 2300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 元 13449 25000 预期性
全部财政收入 亿元 121.1 240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 亿元 1524 >3500 预期性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 % 13.7:50.5:35.8 10:53:37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1 5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 亿美元 5.67 10 预期性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3.2 8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2 <5%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19.8 10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 % 10.6 >7 预期性
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 % 35.4/38.4 28/36 预期性
城市化率 % 38 44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6.7 5年累计3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 14.8 10 预期性
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煤
/万元 2.32 5年降低20%以上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 吨 72 38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 万亩 975 950 约束性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30 5年新增150 预期性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8 100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20.4 >24 约束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75 >80 约束性
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 天 280 >290 约束性
人口总量 万人 871.4 910以内 约束性
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 % 99 99.5 约束性
高中段毛入学率 % 38.6 >85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18 >25 预期性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万人 12.8 13 约束性
转移农业劳动力 万人次 120 100 预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6 0.75 预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65 >70 预期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万人 42.8 47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6.3 >75 约束性
第二章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做强工业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服务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第四节 强化工业支撑作用
坚持工业立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做强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支柱产业,全面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高新技术等成长性较好的产业,加快发展非资源依赖型产业,尽快形成高增长产业群,为打造重化工业强大、轻纺工业发达的新型工业基地构筑产业基石。
一、做强钢铁、煤炭、电力、建材四大支柱产业
以建设精品钢铁工业基地、河北最大电力能源基地为目标,调优结构,增强竞争力,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企业向集团化推进、产品向精深专特方向发展,做强钢铁工业,做大电力工业,优化、延伸煤炭、建材工业,使支柱产业对我市经济支撑作用和财政贡献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钢铁工业。按照“总量控制、扶优汰劣、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调整思路和高端、精品、专业化、深加工的发展方向,加快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装备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施大集团战略,组建邯钢、新兴铸管、武安钢铁、纵横钢铁、紫山特钢五大集团。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减少半成品比例,增加高效品种。2010年全市钢铁产量稳定在2000万吨左右,钢材产量达到1900万吨,板、带、管产品比例达到75%以上,球墨铸管生产技术及规模名列世界前茅,建成以邯钢为龙头的优质板材和以新兴铸管为龙头的优质铸造精品钢铁基地,从钢铁大市走向钢铁强市。
煤炭工业。以提高煤炭规模化生产水平,实现低成本扩张为目标,大力支持峰峰集团、邯郸矿业集团与其它中小煤矿实施战略性重组,加强中小煤矿治理,实现适度有序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煤炭产业综合经营策略,按照煤电、煤化两个方向,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积极推进煤矿技术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支持冀中煤炭基地建设,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l0年,原煤产量达到3500万吨左右。
电力工业。加强与国电、华能、河北建投、大唐等大集团的合资合作,推进现有企业扩能改造,建设新的发电项目,尽快实现规模扩张。调整电力结构,鼓励支持热电联产和坑口矸石发电、余热余气发电、垃圾发电、秸秆发电、小型水电站和西部地区风力发电建设。加快技术改造,鼓励发展超临界大容量空冷机组,提高现有发电设备的利用效率。加快电网建设改造,推进500千伏主干电网和配套220千伏电网建设,增强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和可靠性。“十一五”末,电力装机总容量翻番,成为全省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建材工业。坚持巩固传统建材与开发新型建材并重、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和扶持中小企业形成集群效应并重,积极推动太行水泥等大企业发挥既有优势,抢抓奥运市场机遇,寻求京津地区合作伙伴,实施战略性重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扶持中小型民营建材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规模效应。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加快企业改造升级步伐。同时,提高新型建材比重,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钢结构建筑材料、非金属资源深加工材料等,积极推广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材料,支持日产25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推广应用。“十一五”末,新型建材占行业比重达到5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占全部水泥产量达到60%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占全部墙材达到70%以上。
二、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陶瓷三大传统优势产业
通过技术创新,招商引资,强化技改,做大规模,调优结构,使纺织服装、食品、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传统产业的振兴。
纺织服装工业。坚持外引、内联并重,整合现有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产业升级。以纺织服装工业园为平台,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和争创知名品牌为重点,集中发展高档面料、服装加工和产业用、装饰用纺织品。以雪驰、海盛威集团为龙头,发挥名牌效应,实施集团化经营。推进市域纺织服装企业战略重组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十一五”末,力争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纺织服装工业技术、产品在业内具有相对优势,成为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纺织服装基地。
食品工业。按照从终端产品抓起、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思路,搞好食品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实现由资源拉动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由传统食品向营养、安全、方便、多样化、工业化食品转变,走经营规模化、企业集团化之路,支持食品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推进食品工业与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对接,以特色粮食加工、油脂加工、肉类加工、果蔬加工、乳品加工等为重点,加快培育特色园区,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食品工业发展。“十一五”末,成为带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转型的重要产业。
陶瓷工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和新型高档产品开发力度,巩固提高传统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加快发展工业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等,研究开发多元化、个性化高档艺术陶瓷,实现陶瓷产业的升级晋档,“十一五”末,建成中高档陶瓷产品主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实现陶瓷工业复兴。
三、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高新技术等成长性产业
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以延伸加工为着眼点,坚持重点突破,在非资源依赖型产业中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和产品,加大投入,扩大规模,争取尽快形成局部强势。
装备制造业。以专用汽车发展为重点,依托邯钢板材基地资源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合作。加快中国重汽路神专用车、宇康重型车、鹏利达特种车等项目建设,发展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型环卫车、市政作业车等新产品。推动涡轮增压器、内燃机摩擦付、安全气囊、制动空压机等汽车零部件规模化生产。“十一五”末,全市专用汽车产量达到5万辆左右。同时,发挥我市大型机加工与成套设备制造能力,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冶金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产品,并积极发展鸡泽、馆陶、永年、邯郸县等特色铸造业。
化学工业。以发展煤化工为重点,着重抓好西部县(市、区)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炼焦煤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增值,使之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抓好化工区搬迁改造,整合资源,积极发展有机化工原料及精细化工产品,提高综合加工能力。优化现有化肥企业产品结构,支持重点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发展壮大,走肥化并举、综合经营、多元发展的路子。重点支持峰峰矿区煤化工、磁县煤化工、武安煤化工、涉县煤化工等项目建设。2010年,煤化工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选择优势领域,突出重点产品,打造局部优势。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和重大项目,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培育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体。发挥信息产业的突破性带动作用,加快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改造,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邯郸经济开发区为依托,重点谋划建设办公自动化耗材基地、高技术陶瓷基地、718所产业园、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十一五”末,建成全国重要的办公自动化耗材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同时,大力推进医药工业,以邯郸制药公司为依托,扩大规模,开发新品,培育著名商标,尽快发展成为全省有较大影响力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林板纸一体化等产业。
专栏3 10大工业产业重点项目
▲钢铁:邯钢总体结构优化工程,天铁集团380万吨热轧板卷工程,武安文丰钢铁公司250万吨热轧薄板项目,武安新金普阳15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邯郸纵横钢铁延伸加工项目等。
▲电力:国电龙山电厂二期,邯峰电厂二期工程,马头发电总厂2×300MW热电项目,邯郸热电厂2×300MW热电项目,峰峰热电2×300MW项目。市区西北部垃圾发电供热项目,磁县恒嘉公司热电项目,马头德恩热电厂项目,东部5县秸秆燃烧发电供热项目,西部余热余气发电项目等。扩建辛安站2×750兆伏安主变、蔺河站1×750兆伏安主变,建设山西潞城-辛安双回500千伏线路,龙山电厂-蔺河单回500千伏线路,辛安-邢东单回500千伏线路。新建漳堡、崇义、常赦等12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37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改造14座110千伏变电站。
▲煤炭:峰峰集团梧桐庄煤矿、九龙煤矿、万年煤矿、小屯煤矿、磁西矿井、史村矿井;邯郸矿业集团陶二矿、云驾岭矿、郭二庄矿改扩建,新建招贤、北掌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等。
▲建材:武安新峰水泥有限公司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邯郸鑫炜钢结构材料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钢结构建材项目,邯郸市智能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彩色压型板项目,邯郸县圣源新型建材厂煤矸石页岩烧结砖生产线项目,广平大口径管道项目,广平PVC型材生产线项目,河北金赛博板业装饰板项目,邯郸宏达新型墙体保温材料项目。馆陶节能环保工业园,广平新型建材工业园等。
▲纺织服装:邯郸纺织服装工业园,邯郸海盛威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高仿真化纤面料项目,圣绵高等面料扩能项目,邯郸安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纺织服装加工技改项目,磁县雪驰童装工业园等。
▲食品:成安县益康玉米加工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玉米果糖项目,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面粉加工城,河北澳洲美佳烤馍片厂扩产项目,魏县玉米深加工,邯郸市宜维尔食品有限公司核桃产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邱县妞妞食品和牛羊肉深加工项目。
▲陶瓷:邯郸陶瓷工业园,国林陶瓷、华玉陶瓷技改,盛华异型陶瓷生产线,黑陶新上麦饭石和窑体改造项目等。
▲装备制造:宇康集团重型汽车生产线、中国重汽邯郸路神专用车项目、河北鹏利达工贸有限公司特种车扩建,德国西门子低压电器组柜,邱县农用机械制造业,永年标准件产业园,邯郸精密铸造基地,户村、武安、成安、肥乡四个工业园等。
▲化学:峰峰矿区煤化工,磁县煤化工,武安煤化工,涉县煤化工;魏县冀南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尿素工程,滏化集团和新丰农药迁建;成安、临漳、曲周、邱县燃料乙醇项目等。
▲高新技术:邯郸办公自动化耗材基地和功能新材料基地,718所产业园。光导重工OPC鼓,勇龙高技术陶瓷,圣戈班西普磨介及锆制品,博大华鸥冷热计量表及锁控阀,鑫诺公司毛细石英管色谱光纤,河北硅谷公司芳纶Ⅱ,东旭CRT电子枪项目,洪源太阳能集热管产业化,宇光电子有限公司冷光源节能技术,邯郸华天真空电子有限公司镀膜玻璃,邱县棉粕蛋白提取和液晶显示器生产项目,克莱锐富x*bop应用程序服务器技术及应用, 复兴区钢流量控制器等项目,邯郸市高科活塞环有限公司密封油环项目。
第五节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按照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耕作机械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服务组织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积极推进集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农产品品质检测、农民培训教育、农业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一、优化农业结构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增收,大力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扩大优质专用粮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生产,扩大高附加值畅销产品、绿色产品、出口创汇产品生产。“十一五”期间,争取建设六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突出发展奶业,重点建设邯郸县、邯山区、滏阳乳业等11个奶源基地。积极推动馆陶、邱县、曲周、永年等北部蛋鸡养殖带产品上档升级,壮大武安、峰峰、磁县等瘦肉型猪产业基地,促进畜牧业发展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林果产业发展步伐,突出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平原优质水果基地、山区干鲜果生产基地。“十一五”末,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把畜牧业发展成为我市农业第一大支柱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行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延伸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促进产加销经营一体化。重点培育优质小麦生产加工、优种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优质瘦肉型猪养殖加工、绿色禽蛋生产加工、无公害蔬菜及果品生产加工等五大农业产业化加工基地,加快河北五得利面粉加工城、美一口名福植物油、永年长远精纯面粉加工城、磁县华龙日清精粉生产线、河北金赛博板业绿色环保林板纸一体化等项目实施,健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紧密性利益连接机制,形成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以上。
三、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名优新特品种、节水灌溉、胚胎移植、林果提质增效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建立健全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治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市、县两级农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建设,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现代化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以龙头市场为主体,引入农产品洁净包装、连锁经营、村级农资超市和配送服务等现代新型流通业态,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以农协、专协为重点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整合各种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向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种养大户延伸,形成反应灵敏、服务完善、高效共享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入户步伐,启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十一五”末,全市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80%,无公害畜产品率达到99%以上,培育绿色食品品牌20个以上。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漳滏河等4处大中型灌区和10处万亩以上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提高农业水利工程的抗灾能力。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2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平方公里。在水源不足的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建成旱作基本农田170万亩,推广旱作农业综合配套增产技术250万亩,实现旱作农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推动西部农村水电合理开放与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专栏4 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
▲6大商品粮基地:大名国家商品粮基地、永年国家商品粮基地、临漳国家商品粮基地、曲周国家商品粮基地、魏县国家商品粮基地、磁县国家商品粮基地。
▲7大瘦肉型猪养殖加工基地:武安、峰峰、磁县、魏县、大名、肥乡、成安。
▲11个奶源基地:滏阳乳业、市种畜场、邯郸县、邯山区、峰峰、永年、磁县、成安、临漳、曲周和邱县。
▲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大名的食品、塑编,曲周的天然色素产品,邱县的林产品、棉花深加工,魏县的永丰果蔬汁加工。
▲农业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全市亩平均灌溉节水20吨以上,旱作基本农田增加30万亩,亩增产100-120公斤。
▲无公害蔬菜及果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占全市蔬菜总播面积达到90%以上,以永年、馆陶、肥乡、临漳、曲周、鸡泽、成安、邯郸县等县为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果品基地建设。
第六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以建设区域经贸中心为目标,以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带动就业、扩大辐射为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业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
一、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围绕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强化商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方便、快捷、高效物流通道,形成以商贸为基础,以仓储、配送、运输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网络信息等资源,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陆空交通、陆运口岸、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站等物流通道,加快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服务平台,形成现代化的物流网络。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提高其对专业市场、工农业生产的服务水平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完成河北鑫港国际商贸中心、邯郸综合物流中心、邯郸国际汽车贸易城、邯郸钢铁物流中心、鼎嘉新型建材物流质检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建设,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专业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以钢铁、建材、纺织服装、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禽蛋、蔬菜、果品等大宗主流商品为重点,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市场,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永年南大堡蔬菜批发市场、永年标准件市场、邯山区超级建材市场、邯郸轻纺城、馆陶金凤禽蛋批发市场、魏县天仙果品批发市场、大名商贸城等做优做强。完善商业设施,促进主城区老商业设施全面升级,加快邯山商业步行街、五仓区等重点街区的改造。解决农贸市场档次低、占道经营问题,推广生鲜食品超市化经营。组织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立大型商业项目听证会制度,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方便居民购物,中心城市人均拥有商业零售网点面积达到0.8平方米。加快培育大型商业集团,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期末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商业集团3-5家,其中有1-2家成为区域性商业集团,建设2-3处中原地区最大的商业设施。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适应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继续发展红色旅游,突出发展文化旅游,大力开发乡村游、生态游、休闲度假游,加快赵王城等赵文化系列项目、永年广府古城、临漳邺城遗址、涉县娲皇宫、武安东太行度假区、峰峰响堂石窟、磁州窑、磁县北朝墓群、黄粱梦景区扩建等优势资源开发,抓好129师司令部旧址、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邯郸特色的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加快交通通信、电力和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设施建设。科学分析并大力开发客源市场,开展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活动,不断提升邯郸旅游的影响力。运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公园”(游戏体验中心),打造中原地区数字娱乐虚拟城市。积极推进城建文化旅游一体化、城市设施景观化、旅游要素配套化、旅游服务人性化,不断完善旅游功能,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充分发挥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2010年,初步建成国内优秀、国际知名、特色独具的优秀旅游城市。
三、积极发展金融、会展、中介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加快组建邯郸市商业银行,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规范保险业经营秩序,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步形成功能齐全、国际接轨、信用优良、辐射性强、服务品质好的金融体系。会展业,充分挖掘各种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等,逐步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培育区域性的品牌专业会展,振兴会展业,建设立足中原、服务全国的区域性会展城市。中介服务业,加快对外开放与交流,积极引进、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信息、会计、咨询、法律、科技服务等现代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全面脱钩,加强对中介行业的监管,促进行业自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服务。
社区服务业,以建设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为目标,积极开展“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落实社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政策,健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制度,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创建和谐社区。房地产业,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绿色为导向,以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为重点,健全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供应体系。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供给,加快针对城市特困户的廉租房建设,增加供应量。完善住宅区学校、医院、文体、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培育一批信誉度高,有实力、有潜力的房地产企业。餐饮、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高档宾馆饭店建设,规范发展三星级以下经济型宾馆饭店,提高整体接待能力和水平,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十一五”末,四星以上高档饭店达到4家以上,三星以下经济型饭店达到40家左右。
专栏5 服务业振兴工程
▲建设现代物流项目。河北鑫港国际商贸中心、邯郸综合物流中心、美食林千鹤物流配送中心、阳光物流配送中心、永年标准件配送中心、永年南大堡蔬菜配送中心、邯郸国际汽贸城、邯郸钢铁物流中心、鼎嘉新型建材物流质检中心、邯郸大地长青无公害农产品配送中心、大名无公害农产品配送中心、馆陶金风禽蛋农贸物流中心、复兴区熙平起重运输仓储配送项目、冀南粮食现代物流中心等。
▲壮大专业批发市场。永年标准件市场、武安摩托车市场、大名县冀鲁豫粮油批发市场、魏县天仙果品批发市场、涉县太行商贸城、邯郸农科贸城、北方装饰城、邯山区超级建材市场、大名商贸城、馆陶金凤禽蛋农贸批发市场、邯山区现代轻纺城等。
▲十大文化旅游项目。邯郸市文化艺术中心、邯郸市民俗馆、赵王城遗址公园、赵王陵区开发和利用、黄粱梦城建设项目、广府古城保护利用、武安东太行度假区项目、临漳邺城遗址保护开发、129师司令部旧址、响堂山石窟保护项目。
▲七大四星级饭店项目。水源宾馆、南湖大酒店、阿波罗大酒店、金都大酒店、兴恺花园、二招西院改造、邯郸市接待中心。
▲商业改造升级项目:培育阳光集团、美食林集团、康德集团成为大型商业集团,改造市内农贸市场,实现生鲜食品超市经营。
第三章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走城镇带动之路,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市域中西东互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七节 统筹城乡发展
强化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化、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围绕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培育与其相呼应的中等城市和县级市,积极培育壮大小城镇,构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一、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按照南连、北延、东扩、西移、中优的思路,拓展中轴线,疏通棋盘路,整治串城河,营造防护林,改造城中村,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外扩和主城区交通体系建设,完成两路四延、两路两延,发展城市主干道立体交通,加快建设环城高速,基本完成主城区内规划路网改造任务;实施高开区东扩、谋划行政中心东移,适时调整行政区划,逐步形成“双核”城市形态,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连接峰峰和武安、永年、肥乡、成安、临漳、磁县6个卫星城的30公里半径城市大外环,实施大外环范围内统一规划,积极推动主城区与周边卫星城建立一体化的经济关系。加快中心城市组团与各县城之间的快速道路建设,构建半小时都市圈和1小时经济圈,拉近中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及各县城之间的距离。建立健全与城市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制度,改革与完善户籍与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搞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市政、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发展中等城市
以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承载力为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水、电、气、热供应体系,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适应发展需要的信息服务网络,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尽快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以扩权强县为契机,通过下放经济管理权限,推动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综合实力较强、文化品位较高的武安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县,发展成县级市,带动本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配合周边的重点镇,发展城市小组团,成为我市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
三、加快培育重点镇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为重点,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承载力。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聚集农村人口、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作用,在突出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综合型、加工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枢纽型、资源开发型小城镇,建设一批与县城相呼应、辐射周边乡村的小城镇,抓好主城区周边户村、黄粱梦、河沙镇等中心镇的建设,为主城区扩展打好基础。“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60个明星乡镇以及与其呼应的600个新型农村建设,逐步形成结构协调、功能互补、规模适中、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镇体系。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就业、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把引导农村中小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搞好村镇空间布局规划,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4%。
四、完善城乡一体化产业体系
优化中心城市生产力布局,推进“退城进郊”、“退二进三”和城中村改造,完善主城区商务服务、物流商贸、会展旅游、高新技术以及文化教育等功能,加快以办公自动化耗材、高技术陶瓷、汽车、煤化工、高端钢铁、纺织服装产品为主的高技术产业体系建设。以邯郸经济开发区和马头生态工业城为依托,引进世界和国内知名大企业,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加快整合永年、磁县、武安、峰峰、成安等周边县(市、区)产业园区,根据中心城市功能布局发展需要,实行统一规划,纳入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平台,分担部分城市功能,与中心城市形成组团式城市发展框架。加快涉县、大名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中心城市发展“两翼”,成为城市带动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十一五”末,各类园区成为我市高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五、健全城市公共服务网络
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建设改造进度,保证日益增加的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安全。逐步建立起以天然气为主,人工煤气为辅,其它气源为补充的现代供气体系。加快马头电厂及城市东、西部等热源点建设步伐,提高城市供热普及率。加快城市交通、路灯、夜景管理手段现代化步伐,推进城管综合执法,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营运效率。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完善城市防空和交通战备设施。本着“赵都+绿网”、“绿化+文化”的城市特色,强化垃圾站、公厕等城管环卫和生态设施建设,逐年扩大主城区道路机扫洒水面积,改善人居环境。2010年,城市气化率达95%以上,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0%以上。
专栏6 城市功能项目
▲城市供水。谋划建设马头水厂,城市供水能力达到52万立方米/日,城市公共供水占有率达到60%以上。
▲城市供气。继续扩大燃气用户,达到25万户。城市气化率达到95%。
▲城市供热。加快南部供热工程建设,新增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
▲城市公交。完善网络,增加线路,方便乘客,市民出行分担率达到15%,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3标台。
▲8个城市绿化工程和9个园林公园。实施“园、河、环、路、口、区、院、圃”8个方面的城市绿化工程,建设龙湖公园、赵苑公园、北湖公园、南湖公园、赵王城遗址公园、洺河源森林公园、苏曹公园、动物园、峰峰凤凰山公园等。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38%。
▲城市污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
▲半小时都市圈和1小时经济圈畅通工程:邯大线魏县绕城改造、青兰高速山东界至邯郸段、邯郸段至涉县、107永年绕城段、平涉公路涉县城至张家头、定魏线曲周绕城段、永峰公路107至青红高速。
第八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深化农村改革,逐步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打破城乡分割,消除体制障碍,逐步使农村居民在居住、就业、就医、上学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新增财政资金重点向“三农”倾斜。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研投入。扶持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增加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加强与农民生产生活有关的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大力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通讯、电网等农村设施建设。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2006年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农户小额信贷推广力度,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化解农村债务,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的适应能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四、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重要载体,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农村发展为支撑,引导农民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根据“一规三化”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下大力治理“空心村”,合理布局农村住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农民硬化道路,净化院落,绿化村庄,改水改厕,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搞好农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体育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农村社会道德风尚。2010年,全市4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要求。
专栏7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新建农村沼气池30万个,全市沼气池保有量突破55万户。
▲农村通油路工程。新建改造乡村公路3000公里,实现全市农村“村村通油路”。
▲“一规三化”。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搞好村庄规划,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开发10万平方米,将200个村改造为单元式与庭院式相结合的新农村,80%以上的农村完成街道硬化、净化、绿化,并建有排水设施。
▲电影下乡工程。财政投入,社会参与,实现全市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劳务输出工程。每年对农民进行培训,5年累计输出400万人次左右。
第九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健全中西东互动机制,形成以西带东、中西东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坚持中西东协调发展
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引导。西部县域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同时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汽车、煤化工等新型产业,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东部县域重点强化“工业立县”理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抓好粮棉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引进一批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业项目和高技术产业项目,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创造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中部县域重点发展城郊型经济,做好与中心城市的产业呼应与对接,实现一体化发展。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对东部县的支持。按照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鼓励中西部县(市)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东部县共同发展。
二、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工程
继续实施开发式扶贫,采取定点扶贫、对口扶贫、责任包干等有效形式,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科技示范、城乡共富和人才素质三大工程,抓好畜牧业、设施农业、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四大扶贫项目,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异地安置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居民实施救济性扶贫,保证基本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福利水平。“十一五”末,全市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并使其中的绝大部分向小康生活水平过渡。
专栏8 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工程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使31万人脱贫。
▲移民搬迁。完成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整村搬迁5个,迁移人口1500人。
▲人畜饮水工程。新打机井150眼,铺设管道2.4万米,建设水窖1540座,解决6万农民饮水问题;
▲发放各类周转畜10万头(只),周转棚5000亩,使4万户农户脱贫。
第四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矛盾,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
第十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速构建以工业循环经济为主导,农业循环经济及其它循环经济共同发展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
建立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加快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等重点工业行业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积极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企业内部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重点支持邯钢、邯郸矿业集团、峰峰集团、河北太行水泥集团等25家重点能耗企业改造成为循环经济企业;将邯郸经济开发区、马头生态工业园区等6个园区发展成为循环生态型示范园区;武安市、峰峰矿区分别发展成为以钢铁产业和以煤化工产业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十一五”末,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1.86吨标煤。
二、构建农业生态循环体系
以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秸秆综合利用两大循环模式。继续推动农村沼气池建设,大力推广“一建三改三处理”工作(建一个沼气池,配套改厕、改圈、改厨,处理农村固体有机垃圾、生活污水、田园秸秆),积极发展沼气发电和利用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加快东部县秸秆电厂规划建设。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秸秆饲料机械化、秸秆气化、秸秆养殖蚯蚓、秸秆栽培食用菌等技术,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秸秆饲料化工程,促进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十一五”末,全市秸秆还田面积达到85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
三、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以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构建绿色消费为重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重点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炉渣、钢渣等工业废渣和建筑垃圾生产水泥及新型墙材产品,煤泥、煤矸石、高炉煤气发电,不断提高工业“三废”利用水平;切实抓好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金属、废橡胶、包装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等回收和循环利用,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水回用,组织实施区域性中水回用示范工程,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
专栏9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峰峰矿区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3×200万吨/年焦炭项目、3×20万吨/年焦炉气制甲醇项目、10万吨/年粗苯加氢精制项目、1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项目、5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等20个煤化工产业项目,总投资117亿元。
▲武安市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武安文丰钢铁有限公司环保节能综合技改工程,河北兴华钢铁有限公司煤气发电、除尘改造、污水处理项目,河北文安钢铁有限公司煤气发电、煤气储柜项目,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煤气发电、TRT余压发电站、废渣制砖项目,河北新金钢铁有限公司煤气发电、TRT余压发电、炼钢污泥制球、钢渣制砖项目等共15个项目,总投资42亿元。
▲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邯郸经济开发区、马头生态工业园区、冀泽集团生态工业园区、永年生态农业园区、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魏县生物化工园区。
▲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邯钢集团公司、天铁集团、新兴铸管有限公司、国电河北龙山电厂、邯郸矿业集团公司、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太行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市建筑垃圾制砖厂、紫山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磁县六合工业公司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
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认真贯彻落实《邯郸市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意见》,培育全社会的清洁生产理念。以冶金、煤炭、建材、轻工、医药、化工、垃圾处理等行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创建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通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等措施,引导企业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第十一节 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利用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节能型工业和低耗型服务业,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资源消耗和流失浪费。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突出抓好工业企业节能,以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加强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管理,提高终端用能效率,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扎实推动建筑节能,以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为突破,推动新建住宅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落后农业机械,积极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等石油替代产品。大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推广高效节能家电及办公家电,降低待机能耗,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和太阳能技术。
二、全面推行节约用水
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集蓄节灌等高效农业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加强对工业企业节约用水工作监督管理,严格限制引进高耗水工业项目,在电力、冶金两个重点耗水行业,大力推广干输灰、干除渣、冲灰水回用及空冷技术和干熄焦、干除尘技术及串接供水系统,引导企业进行综合节水改造,努力实现企业废水“零排放”。鼓励发展节水型服务业,控制城镇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速度。完善城市节水设施,强制推行节水器具,增强城镇居民节水意识,降低人均生活用水量。挖掘水资源潜力,鼓励生产和使用再生水,提高再生水资源利用水平。控制地下水开采,全部关停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井、公共供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自备井,提高公共供水普及率。深化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企业运行机制改革,逐步构建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深化水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三、加强土地节约利用
严格建设用地规划管理,重点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保持耕地总量平衡,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发掘后备资源潜力。搞好对现有农地、灾毁土地和各类工矿废弃土地的综合整理,鼓励项目建设使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土地“折抵”、“置换”等政策,争取在两个“确保”的前提下,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搞好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和闲置土地利用,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大力提高开发区建设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落实和完善国家行业用地标准,鼓励建设高层标准厂房。建立集约用地机制,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地和浪费土地行为。
四、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加强矿产资源统一集中管理,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严禁乱采滥挖、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浪费矿产资源的采选方式。加大地质勘查力度,增加探明储量。制定专项规划,整合矿产资源,从保有储量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入手,加快现有矿山整合重组步伐,促进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大中型矿山和铁、煤、水泥灰岩等我市优势矿产为重点,严格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考核,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继续实施“千矿万亩”工程,改善地质环境。抓好峰峰矿区煤层气、东部地热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大地质勘查力度,增加可采储量,为经济持续发展准备资源。
专栏10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邯郸矿业集团云宁矸石项目、邯郸林海新型建材无水泥粉煤灰砖项目、河北金赛博利用次小薪材生产10万立方米刨花板项目、河北东山高炉煤气回收综合利用项目、成安聚良环保冶金设备有限公司年产45台(套)冶金设备及连铸设备项目、馆陶洪源纺织年产160万支高可靠性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元件项目。
▲研究制定《邯郸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并推进实施。培育魏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工程: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实施38个项目,总投资140亿元,涉及邯钢、邯郸矿业集团、峰峰集团、太行水泥、海盛威纺织集团、武安新峰建材等企业。
第十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与治理并重,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体系,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一、实施“蓝天行动”计划
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采取严格有力措施,综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突出抓好邯钢、邯郸热电厂、马头电厂、纵横钢铁、天源钢铁等80个重点污染企业的除尘脱硫项目,加强对武安、矿区、涉县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坚决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污染小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强化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城市燃煤污染控制,降低烟(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使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加强辐射污染防治与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十一五”末,主城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80%以上。
二、实施“碧水行动”计划
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在确保市东、西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行的同时,加快市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及峰峰矿区、磁县、涉县、成安、曲周、鸡泽、魏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并尽快投入运行;启动武安市、大名、永年、馆陶、肥乡、广平、临漳县及马头生态工业城、邯郸经济开发区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推进城区河流综合治理,对滏阳河、沁河市区段实施清淤、截流、绿化、美化,把两河两岸建成两条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的靓丽风景带,加快启动输元河、支漳河、渚河综合治理,营造更多的亲水环境。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有害污染物排放。有计划、有步骤地搬迁市区重污染企业。积极开展农业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三、实施“绿网行动”计划
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城镇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及森林保护。搞好市区绿化,建设环城水系和林系,突出抓好城市森林建设和绿网建设,建设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宜居城市。西部搞好太行山区绿化、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逐步形成生态林、名特新优林果产品两大基地,加强水土保持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东部加强土地沙化治理,发展生态农业,构建东部沙区速生丰产林基地,逐步实现城市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庄生态化目标。加大有害生物防控力度,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市生态系统破坏。
四、加快环境污染监控体系建设
以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为核心,推进环境保护监控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投入体系、公众参与体系建设,建立环保工作长效机制,加快市环境污染监控中心建设,对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工业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控。制定环境污染事故预警方案,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大型企业年度环境报告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专栏11 生态与环保重点工程
▲电厂烟气脱硫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项目:邯郸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烟气脱硫项目、马头电厂烟气脱硫项目、邯峰电厂烟气脱硫项目,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9万吨。
▲环境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环境污染监控中心,开展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应急监测和环境监管能力。
▲污水处理厂建设改善水环境质量项目:邯郸市东污水处理厂扩建、峰峰、涉县、大名、魏县、武安、临漳、成安、曲周、鸡泽、广平、馆陶、磁县、永年、肥乡、邯郸经济开发区、马头污水处理厂建设。
▲生态建设水土保持。退耕还林10万亩,太行山绿化95万亩,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0平方公里。
▲平原区治沙。曲周、馆陶、大名、魏县、临漳、邱县6县完成治沙造林5.2万亩。
第五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缓解制约、巩固支撑、适度超前”的原则,以优化布局、加强薄弱环节为着力点,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十三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重点加强公路主骨架、铁路枢纽和机场建设,构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快速、便捷的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
一、完善公路路网
按照“高速公路网络化、干线公路快速化、农村公路等级化”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为目标,优化路网结构,完善路网功能,增强公路交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通过青兰高速公路山东界至涉县段、大广高速公路邯郸段、京珠高速公路扩建改造等项目建设,形成“一横两纵一环”的高速公路网架。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完善城乡公路网,重点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形成城乡一体,辐射周边,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大交通格局,构筑起以主城区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到201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9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355公里。
二、构建铁路空港立体交通
以强化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能力,缓解交通瓶颈制约为着力点,加快邯济铁路、邯长铁路扩能改造,拓宽东西运输大动脉。谋划建设邯(郸)黄(骅)铁路,开辟邯郸近距离出海口。加快推进北京至郑州高速客运专线邯郸段建设。完善机场通航条件,尽快开通邯郸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空中航线,打通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便捷通道。2010年,全市建成公路、铁路、空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实现“城市通航班、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成为国家级公路交通枢纽城市。
第十四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总体要求,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构建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生态保护和现代水利管理体系。
一、完善防洪保安工程建设
以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为目标,调整防洪规划。加强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骨干行洪河道治理和重点蓄滞洪区安全等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滏阳河、输元河、渚河、洺河、支漳河分洪道等骨干河道整治工程。谋划实施东武仕库区上游防洪坝、岳城水库库区塌岸治理。完善大名泛区、永年洼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逐步健全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二、构建水资源配置体系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骨干网络,建立受水区供水骨干网络体系,保证日益增加的工农业用水。建设蓄水和雨洪利用工程,谋划双合水库、洛河水库、匡门口水库建设,扩建沙洺水库,继续完善引岳济淀、邯肥渠、塔寺桥滏阳河与支漳河连接工程。构建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水土流失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实施城市水环境工程,抓好城市饮用水源地建设及保护。2010年确保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第十五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地下信息管网建设,以光纤为主,充分利用各种宽带接入技术,建成超大容量、覆盖全市、连通全国的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实现光纤到小区、到路边、到大楼,为各种信息业务提供高速便捷的通道。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积极推动各种网络互联互通和升级改造扩容。加快有线数字电视多媒体平台建设,实现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的整体转换。整合资源,促进通讯网、数字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快“数字邯郸”的基础工程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多元化投入,完善地理信息平台、自然资源信息平台、社会资源信息平台、宏观经济信息平台,建成物流信息平台,引导和促进信息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建设。建设邯郸中心数据库,形成以邯郸为中心连接各县(市、区)的城市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应用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一卡通”工程,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加强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专栏12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交通工程。公路: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邯郸段,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邯郸段,京珠高速公路扩建改造。
铁路:扩建邯济铁路、邯长铁路,新建邯黄货运铁路、北京至郑州客运专线邯郸段,邯济、邯长、阳涉等铁路重组整合。
航空:加快机场通航,在开通北京、上海、广州航线的基础上,适时开通成都、重庆、昆明、深圳、沈阳等新航线。
▲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地方配套工程、滏阳河综合治理工程、武安南北洺河综合治理工程、大名泛区防洪安全建设工程、莲花口进洪闸枢纽工程、古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漳滏河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跃峰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魏县军留灌区续建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邯郸市双合水库建设工程
▲信息工程。加快1个平台9个系统建设,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和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交通指挥系统、房地产资源信息系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信息系统、防灾救灾联动系统、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治安管理信息系统。
第六章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为更快更好发展创造体制环境。
第十六节 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逐步实现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精简办事机构,理顺职责分工,优化人员结构,推行电子政务,实施“提速提质”工程,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实施阳光行政工程,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完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机制,加快市县两级行政许可大厅建设,全面实行行政审批公开承诺制度,健全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打造高效廉洁政府。出台相关法规,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制度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水平。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运作。
第十七节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国有大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知名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加快太行集团和金隅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联合重组工作,采取兼并、重组等措施,培育和发展水泥、钢铁、纺织、交运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性骨干企业集团。鼓励企业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把优良资产注入规模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企业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全面创新,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稳步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加快市政公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强力推进企业上市和企业发行债券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督和经营制度,规范国有产权转让和国企改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和职工合法权益。积极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逐步理顺国有企业职工劳动关系。
第十八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实施“民营突破”战略,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为突破口,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以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和农业产业化龙头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全面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积极实施“2319”工程和“双百”工程,打造民营经济“航空母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增强品牌和商标带动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贡献率和带动力。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决落实放宽准入、公平待遇为重点的各项政策,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引导民营经济进入电力、电信、公路、铁路、金融保险等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领域。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我市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加快设立邯郸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息、技术、创业辅导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平台,完善对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引导民营企业进行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经营,健康发展。“十一五”末,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
专栏13 民营经济发展重点
▲增加值年平均保持17%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达到16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0%。实缴税金年平均保持16%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达到100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2%。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投入1700亿元,占“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入的48.6%。
▲实施“2319”工程和“双百”工程。培育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100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900家。实施百强民营企业和百家成长型企业扶优扶强计划。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创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培育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3个,新创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
第十九节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在改造提升商品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要素市场建设,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改革。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加快发展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招(招标)、拍(拍卖)、挂(挂牌交易)”制度,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和改善土地市场的宏观管理。推进技术市场体系和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创造竞争有序、运作规范、资源利用充分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以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制度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第二十节 深化财政、投资体制改革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合理划分财政收入范围,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透明规范的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继续实施“收支两条线”等预算制度改革,探索编制绩效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债务预算和滚动预算,强化政府公共财政职能,财政支出向农村、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困难群体、改革创新等方面倾斜。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逐步缩小对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完善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决策程序,强化政府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积极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严格有效的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
专栏14“十一五”期间邯郸市重大改革进度安排
改革领域 改革任务 完成时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实施《邯郸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 前期
制定《邯郸市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 前期
健全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中期
事业单位改革 制定并实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方案 前期
提出深化垄断行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中期
国有企业改革 完成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 中期
基本实现国有大型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 后期
中小企业国有资本基本退出、职工身份基本置换 中期
国有资产监管 健全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等制度 前期
健全国有非银行金融资产监管体制 中期
建立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 后期
市场体系 完善土地市场及价格形成机制 前期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前期
推进电价改革 中期
第七章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推进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坚持扩大总量和提高质量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并重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
第二十一节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优化出口结构,扩大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提高钢材、纺织服装、陶瓷等传统优势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抓好铸造、化工、天然色素三大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改善进口结构,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及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进口。坚持市场多元化,深度开发欧美、东南亚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东欧、拉美及非洲等新兴市场,重点培育俄罗斯、印度等潜在市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加强出口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对外注册商标和产品国际标准认证。加快国有外贸、外经公司的改革,支持民营外贸企业发展,造就一批有相当出口规模和经营实力的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集团。完善邯郸陆运口岸,建立健全外贸服务支撑体系。
第二十二节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坚持互利共赢,把利用外资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适应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新趋势,主动承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引导外商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城市危旧房改造等领域的建设和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重点,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和外资到位率,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和水平。加大总部经济招商力度,积极吸引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和高技术公司,在邯郸建立地区性总部和研发机构,开办投资性公司和参与创业投资。创新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广泛招商向产业招商、园区招商转变,从政府推动为主到企业主动参与转变,从大规模群体招商向小规模单向团体招商转变,从集中密集式招商向平时常规性招商转变,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投资信息服务平台,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服务设施,为外商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投资强度,注重引进科技型、龙头型大项目,增强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孵化器”、“辐射源”功能。努力抓好邯郸经济开发区、涉县经济开发区、邯郸工业园区、武安工业园区和马头生态工业城建设,使之成为大项目、大基地、大产业、大园区的载体和我市产业升级、产品提档的平台。加快邯郸才智港、功能新材料孵化园、河北工业大学产学研基地、嘉恒高新技术转化中心等综合性和专业性孵化器建设,申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十一五”期间引进国内500强企业5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3家以上。
第二十三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强对境外投资的规划和指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开展跨国生产和经营,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融资渠道,带动成熟的生产技术和能力向海外转移,获取发展经济所需的战略性资源。鼓励我市的大型钢铁企业与铁矿石资源富集国开展合作,建立稳定的海外矿石供应基地。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以建筑业为重点,提升科技水平,开辟国外市场,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积极开展“城市外交”,加强同国际友好城市的联系与合作,密切与世界各国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提高国际交流水平。加强对国际市场准入制度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与防范体系、国际市场准入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支撑。
第二十四节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以建设区域经贸中心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与中原经济区城市、国内国外友好城市的联系和协作,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大循环。按照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抓住国家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机遇,以政府为桥梁,以大项目为载体,以产业作基础,主动参与,积极对接,引进先进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吸引产业转移,培育我市新兴产业,在京津冀合作中求得发展。同时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地区的经济联系,通过招商引资、市校合作、发展总部经济等途径,增强要素聚集能力,提高竞争力,打造河北南厢经济增长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加快与中部省市的经济联系,找准切入点,创造合作机会,扩大合作领域,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继续加强与中原经济区的经济融合,密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探索新的合作机制,力求在信息互享、会展互动、旅游线路开发、重大项目建设、区域市场开拓、生态与环保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第八章 实施科教人才兴邯战略
把科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人才为第一战略资源的观念,强化科技、教育、人才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智力保障。
第二十五节 推进技术进步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及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十一五”末,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53%以上和80%以上。
一、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权为纽带,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支持大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鼓励外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和科技投入主体。加快邯钢、新兴铸管等10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以纺织、冶金、机械、陶瓷等行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加快消化吸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骨干企业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在我市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实施市校科技合作,建成一批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成果转化基地,有效促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十一五”末,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工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27%。
二、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以提高经济社会领域的科技水平为目标,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推进技术进步。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建设,掌握一批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提高钢铁、电力、煤炭、建材、纺织服装等重点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加快关键设备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提高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重点在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土壤资源保护、畜禽和水产高效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病虫害防治及减灾等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和重大疾病、地方病防治、流行性传染病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加强水资源良性循环、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抓好高新技术平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的技术进步。
三、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推进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体制。鼓励骨干科研机构以产权、资本、市场为纽带,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参与中小企业重组。支持科研人员以科研成果或技术参与企业收益分配,鼓励领办或创办高技术企业。积极扶持民营科研机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参与科研机构改革和重点科研设施建设。按照社会融资、股份经营、市场运作的方法,以技术交易、技术咨询评估、人才与信息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实现科技中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加快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达到规定要求。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和高新技术公共技术平台专项资金及专利申请资助资金,支持高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十一五”末,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市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专栏15 科学技术重大工程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718所氢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盛威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勇龙高技术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1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研发基地。
▲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开展畜禽、水产、果蔬等生产中的技术攻关,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一次,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使我市农业科技进入省内先进行列。
▲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创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个,建设3-5个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建设社会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科学数据与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科技资源的方便快捷服务。
第二十六节 建立完备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远程开放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
加快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建立以县办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示范,辐射村办规范化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网络,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义务教育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的方针,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体系。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实现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加快发展高中教育,按照每30万人拥有1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所市级示范性高中和1所标准化高中的标准,加快高中学校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推进市一中、二中异地扩建和四中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以优质高中资源带动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主城区要加快薄弱学校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学校,优化布局加快发展。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在加快建设各县(市、区)特教学校的基础上,建设市特殊教育中心,基本普及特殊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完善试验场所、科教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建成教育城域网,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十一五”末,90%以上的幼儿园实现规范化、36%的农村小学、57%的农村初中达到标准化、70%的普通高中达到省、市级示范性高中。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要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和对外开发力度,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培育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高层次特色适用人才;加快市职教中心建设,完善县级职教中心实用技术培训功能,整合现有中专学校资源;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引进,提高培训能力、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尽快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和扶贫开发的基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邯郸学院要按照在校生2万人的规模加快谋划建设第二校区,成为具有现代化办学设施、功能完善的多科性、有特色的区域性本科院校。河北工程大学要加快发展步伐,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层次。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要建成国家重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鼓励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三、积极发展其他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远程教育,通过面授、函授、广播电视、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手段,对全社会进行教育和岗位培训,依托邯郸广播电视大学建设开放大学,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扩大非义务教育开放度,推动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进行多种办学体制试验。
专栏16 教育重点工程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4-2007年国家安排资金226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2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均衡教育发展体系建设。建成国家级示范性高中5所,省级示范性高中24所,完成主城区东西南北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布局和优质初中布局调整。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
▲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完成市职教中心建设,启动建设市第二职教中心,改善县级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形成一批职业教育骨干基地。推进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与我市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技能型人才。
▲高等教育建设。完成邯郸学院二期建设,谋划建设第二校区。谋划建设开放型大学,构建远程和终身教育体系。
第二十七节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和开发力度,变人口压力为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
一、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以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和短缺人才为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要加强对科技企业家、技术开发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带头人以及我市钢铁、建材、医药、纺织、采矿、高效农业等产业急需的国内外专家智力的引进。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通过兼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方式来我市发展。深入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计划地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学习深造。搞好重点行业、薄弱环节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各类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的培养。“十一五”末,全市人才总量达到48万人左右。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运用市场化、社会化评价机制解决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脱节问题,减少人才培养上的资源浪费,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供求上的结构性矛盾,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评价预告机制;消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性障碍和人才资源的体制性浪费,以适应人才一体化的时代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配置的市场调控机制;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认真实行“凡进必考”和公开招聘制度,确保选其精锐,用其所长,人尽其才,促进发展,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市支柱产业、重点学科、拥有知识产权的关键人物和核心人才,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形成并不断完善人才安全保护机制,依法保障人才的各种权益不受侵犯,防止失序性竞争和流失,建立和完善人才权益保护机制;激励和提高人才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为人才的发明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建立和完善鼓励人才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彰显人才的能力和业绩,重奖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表彰奖励机制。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研究和完善事业单位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合同管理、辞职解聘等管理制度,同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薪酬制度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加快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评价标准,规范评审程序,丰富评价手段,建立以能力、工作效绩和贡献大小为基本标准的职称评价机制。通过改革,使事业单位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良性管理体制。制定出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流动办法,疏通流动渠道,建立正常的人员流动秩序。建立、完善公务员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激发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抓好人才环境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努力在全市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各类人才提供公平、安全、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创业条件。
专栏17 人才重点工程
▲千名专家进百乡兴百业。在农林牧水、工交经贸、医疗卫生、教育、社科及文化艺术等行业选派1000名科技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咨询服务、技术推广、科技培训。
▲“1155”人才工程。有重点地选择1000家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为其提供人才服务;有重点地从民营企业中选聘1000名人才信息联络员,通过他们加强与人才工作部门的信息沟通;对5000名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高层次业务培训;每年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输送5000名大中专以上学历毕业生。
▲邯郸市科技拔尖人才工程。在优势学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培养、聚集百名达到省内乃至国内学术和工程研发前沿水平的科技拔尖人才。
第九章 全面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保障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构筑促进和谐邯郸建设的社会发展体系。
第二十八节 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一、多渠道扩大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发展促就业,构筑以扩大就业为根本目的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第二产业中产业关联带动性强、能启动市场需求、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建立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机制。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较多的社会服务业等产业,鼓励稳定性就业。在投资建设大项目时,统筹考虑就业问题,建设与其相关联的其它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支持各类创业活动,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自谋职业、自办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指导服务。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就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投资开发公益岗位、以工代赈、就业补贴等多种措施,支持和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向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进城求职的农民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开展“一站式”就业服务,对就业转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再就业培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劳动就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供求双方的信息服务。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的就业创业注册扶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深化户籍、土地和劳动制度改革,清除制约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健全劳动争议仲裁和调解机制,协调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不断提高并合理调节居民收入
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各类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监管机制,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加大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工资收入分配方面的监督、指导和调节作用,加大分配调节力度,更加注重公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和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机制,适时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十一五”期间,全市在岗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以上。
第二十九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资金筹集,拓宽资金渠道,提高统筹层次,建立起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积极推进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革计发办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施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和高危行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加快建立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规范医疗保险管理,制定灵活的参保政策和管理方式。将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确保农民工正常的生活、工作条件,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扩大农村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逐步建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和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城镇特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完善农村五保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
三、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制定应对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加快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等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全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康复、就业等基本生活需要和合法权益。认真做好优抚安置工作,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扶贫济困。发展福利企业。推进殡葬改革。
第三十节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加强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一、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按照全市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标准和装备标准,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为群众提供就近、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2008年,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控制艾滋病、鼠疫、霍乱等重大传染病,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积极防治地方病、职业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主城区医疗机构布局调整,加快二院搬迁、妇幼扩建、中医院和三院改造等项目实施,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居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发展核心医疗技术,培育龙头医院和特色医院,形成区域医疗卫生优势。加强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整顿,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
二、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优势,建设代表城市形象的功能性文化设施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邯郸特色的现代都市文化设施,提高城市文化品味,浓厚城市文化气息。加大对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视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完成博物馆资源整合,将南、北副馆建成邯郸民俗博物馆和文化艺术博物馆,统筹考虑丛台公园扩建,形成邯郸文化名片。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赵王城、赵王陵的保护与利用,打造赵文化龙头,做好黄粱梦吕仙祠扩建工程。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和特色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实施,构建门类较为齐全的博物馆体系,完成邯郸市艺术学校搬迁,扶持东风剧团和平调落子剧团,改善剧团排练和演出条件。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作品创作,形成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统一的文艺精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挖掘优秀的民间艺术,打造文化品牌,举办中原民间艺术节,扩大民间艺术影响力。积极发展彩色周末、假日文化、旅游文化等群众文化,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网络文化,培育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传媒业、演艺业、会展业,组建报业、影视音像、文化工艺美术品制作经营等文化产业集团,推进发展区域市场,形成区域文化优势。
三、发展体育事业
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着力抓好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开展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构建面向大众、多元化的“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抓好重点项目、改善弱势项目、填补空白项目。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改造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建成邯郸市游泳训练中心,规划建设邯郸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完成市重点体校扩建。县(市、区)加快“两场一房一池”(400米跑道标准体育场、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综合训练房,游泳池)建设,力争全市达到小康县体育设施硬件建设标准。兴办体育产业,鼓励休闲、健身、竞技等体育向产业化发展。
四、提高人口素质
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相结合,大力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和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念。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推进力度,实现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转变,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人口条件。“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五、创优妇女、儿童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发展原则,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消除性别歧视,保障妇女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同工同酬权、受法律保护权、享有社会保障权、参与决策管理权等,提高妇女社会参与度。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劳动保护、法律援助工作。坚持儿童优先发展原则,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对贫困妇女儿童实施救助,改善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三十一节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公共安全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突出抓好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的安全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
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大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各类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和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从源头防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完善各种应急救援预案;严格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安全示范乡镇和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努力营造“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格局。
二、加强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
以防震、防洪、防火为重点,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地震、气象等预测预警体系、灾害救援体系及基础数据库,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地震预防预测、应急救援、工程抗震设防等方面的建设管理,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建设城区分洪道。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合理布局公共消防设施,加强各类建筑物的消防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等行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和信息监测、通报、发布体系。建立灾害救助机制。
三、建立公共事件处理应急机制
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及社会动员机制,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防御和救援体系。建设应急联动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高应急指挥、协调联动和快速救援能力。构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与联系,建立防范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推广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制度。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扩大调解覆盖面。
四、规范社会管理
以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谐为目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在改善政府社会管理的基础上,引导非盈利性民间机构参与社会管理和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加强社区建设,把一部分政府不宜直接承担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应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提高居委会、村委会自我管理能力。
第三十二节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一、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开放、进取、包容为核心的“赵文化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积极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广泛开展“诚信邯郸”教育活动,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密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广大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尊重和维护人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三、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建设。发挥我市立法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积极推进“平安邯郸”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增强群众安全感,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章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市场调控、社会参与、跟踪监督、适时修订的实施机制,确保各项规划目标实施和落实。
第三十三节 完善规划体系
全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和县(市、区)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政府安排建设投资的重要依据,要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并要制订出具体项目建设计划。各县(市、区)规划是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既是一个政策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规划,又是一个注重实施的规划,县(市、区)要依据市级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实施本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既要确保市级规划在本行政区的落实,又要切合自身实际,突出特色。要建立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市级规划与县(市、区)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衔接配合,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
第三十四节 加强宏观调控
一、合理调节经济运行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政府指导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主导产业发展活力。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组织好煤炭、电力、成品油、运力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供需衔接。构建反应迅速、协同高效、处置有力、保障到位的应急体系,提高有效应对经济运行中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经济安全稳定运行。
二、加强公共财政建设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重。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建设的投入,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整合政府投资,改进投资方式,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专栏18 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新农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商品粮基地,动物防疫体系,动植物良种繁育、农产品加工、旱作农业工程建设。
▲资源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等。
▲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城市防洪等重大水利工程,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县城和重点镇供水设施,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
▲公共服务。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培训,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基层公共卫生,文化和体育设施,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安全生产监督、煤矿监察及应急体系,气象台站建设,地震、防洪保安等防灾减灾体系。
▲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投资引导体系,重大产业技术研发,资源节约技术研发和推广。
三、强化政策引导
在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基础上,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及时发布产业导向信息,灵活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和有竞争力的产品流动和集中,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规划实施。
四、扩大消费需求
改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结构,发展新的消费方式,拓宽消费领域,努力培植新的消费热点。增加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各项改革措施的透明度,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即期消费。大力发展住房、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信用消费,逐步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种类,推动消费方式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提高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
第三十五节 发挥大项目的支撑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都要以项目做支撑,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战略性项目,突出抓好具有战略意义的六大工程,着力建设百个大项目。实施精品钢基地建设工程,全面提升钢铁产业整体竞争力;实施煤电基地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电力基地;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优化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实施社会进步工程,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增强全社会创造力;实施民心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
专栏19 六大支撑工程
▲精品钢基地建设工程。实施战略项目10个以上,规划期投资500亿元。
▲煤电能源基地建设工程。实施战略项目10个以上,规划期投资500亿元。
▲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战略项目40个以上,规划期投资500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战略项目20个以上,规划期投资500亿元。
▲社会进步工程。实施战略项目10个以上,规划期投资100亿元。
▲民心工程。每年围绕交通、城建、就业、三农、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选择实施一批项目,切实解决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第三十六节 建立规划调整机制
一、完善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
按照规划指标预期性、约束性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实行分类评价考核。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各级、各部门必须进行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要加强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组织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积极开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定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立规划社会监督机制,及时披露相关政策和信息。
二、建立规范的规划实施调整制度
本规划纲要由市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市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按程序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十一五”规划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全市上下要在中共邯郸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和推进和谐邯郸建设两大主要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