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加强信息化建设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信息资源环境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作为重点院校,燕山大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注重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拓宽信息畅通渠道,在本校的电子校务、教学科研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还通过建设部级科技查新站及CALIS河北省文献服务中心,面向本地区高校和社会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为本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


燕山大学校长 刘宏民

一、燕山大学概况
    燕山大学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成建制迁至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至1997年学校整体南迁秦皇岛市。1997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1998年,由原机械工业部划到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
    学校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700人,其中专职教师近1700人,教师中教授309人(含博士生导师101人),副教授363人。学校现设有18个学院和1个校管系,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近37000人。
学校现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 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 1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领域和MPA、MBA专业学位授予权;有60个本科专业,已呈现出以工为主,文、理、经、管、法、教等多学科并举的学科格局。
    学校设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1个省级重点学科;有“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和材料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轧制设备及成套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研制、并联式机器人理论及技术、流体传动及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及设备、大型锻件热处理技术、大块非晶制备技术、亚稳材料科学与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0余项。1999年,学校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燕山大学科技园。2003年9月,燕山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当时全国3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乌克兰、爱尔兰、韩国及日本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7年8月,学校在美国托力多大学建立了分院———海外汉语教学中心(托力多学院),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拓展了国际发展空间。
    二、学校近年来信息化建设成就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浪潮的兴起,我国加快了信息化建设,2007年,河北省制订了《河北省教育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时代潮流中,燕山大学紧紧把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对保障上下政令畅通和促进各项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信息化建设是高等院校一项基础的、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对提高学校的办公效率和办学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燕山大学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全校信息化建设,由一名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中层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校长办公室,指派专职秘书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为了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学校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了《燕山大学主页建设与维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学校主页制作的标准、主页的栏目和主要内容以及各部门在学校主页建设中的职责;制定了《燕山大学二级单位主页建设和维护管理办法》,对二级单位主页的建设维护情况制定了评分标准。燕山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有了牢固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2.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夯牢教育信息化平台
    燕山大学校园网建设始于1997年,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网络系统采用的是百兆以太网架构,校园网主干线路采用多模光纤敷设,基本覆盖了校内全部建筑,全校共接入计算机将近15000台。随着校园网络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校园网络呈现出结构日趋复杂化、业务日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校园网络系统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于2007年投入近200万元进行校园网络的升级建设。校园网络升级建设严格遵循高性能、安全性、先进性、稳定性、扩展性、经济性等原则进行。网络建设目标是要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高速、开放、多媒体的信息“高速公路”,使校园网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近3个月的建设,校园网络升级改造实现了以下目标:
    (1)三个核心系统之间由原来百兆升级到万兆互连,实现网络由原来百兆升级到千兆。
    (2)互联网教育网出口带宽由原来的百兆升级到155M,同时需要将原网关系统内核进行升级,提高对外通信能力。
    (3)提高网络系统安全和管理能力。
    (4)增加网络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优化调整校园网络基础服务系统,对学校邮件服务、域名服务、网站资源、音视频资源、教学和办公资源进行网络资源整合,提高校园网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完善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为了实现资源整合共享,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图书馆采集了轧钢机械、锻压设备与工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加工工艺、自动控制等优势传统特色学科丰富的科研成果及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依托TPI平台,建设了集期刊论文、电子图书、会议论文、中外标准、行业专家和科技成果为一体的“重型机械数字图书馆”,该数据库具有明显的重型机械文献资源特色,沉淀着深厚的重型机械文化底蕴。目前该数据库已经投入使用,现有中文期刊论文32162篇,外文期刊论文5734篇,电子图书637种,会议论文7463篇,学位论文3000多篇,中外标准1714条,行业专家63人,科技成果9370篇。
    在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方面,我校图书馆依托学科特色,制定了“保证传统优势学科(即机械、材料等),倾斜重点学科(即电子、计算机等),兼顾新型学科(即信息、文法、外语等)”的数据库资源引进规则,并对各种类型、载体、学科资源的经费比例做了合理的划分。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图书馆已形成了以重型机械为特色、门类齐全的数据库体系。
    2002年,我校图书馆受河北省教育厅委托,建立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采用联合购买的方式,汇集省内各高校资源进行共建共享,现有电子图书80余万册及大型期刊文献数据库包括重庆维普、Springer、WSN等,另外还有丰富的网上特色资源,目前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成员馆已达40多家。
    4.打造部级科技查新站,建设CALIS河北省文献服务中心
    燕山大学从2004年开始开展科技查新工作,一直着眼于资源数量、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建设,并对查新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积极筹备科技查新站资格的申请。自2006年9月起,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对我校科技查新申报材料进行评议和审阅,并于10月27日派科技查新考察组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听取了我校申请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资格认定工作汇报,从资源数量、制度建设、人员配备、查新质量等多方面对我校科技查新站进行了资质评估和认定。2007年3月,我校从58所申报查新站的高校中脱颖而出,正式获批教育部燕山大学工作站,成为第三批14所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站之一。 燕山大学部级科技查新站的成功获批,是对我校科技查新工作和查新资质的肯定,填补了冀东地区部级科技查新站的空白,我校也成为河北省首家拥有部级科技查新站的地方高校。
    今后,燕山大学科技查新站将更好地为秦皇岛及周边地区的高校、企业,在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等方面提供客观评价依据,为解决我校教师盲目科研立项和重复立项提供便利条件,为促进我校科技成果和专利发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校的科技查新业务正在不断拓展,发展了项目查新、专利查新和博士开题查新等多种形式,并开始面向高校和社会提供服务。
    2005年6月,燕山大学通过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的审批,成为CALIS河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由我校图书馆具体承建,确立了我校图书馆在河北省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中的牵头地位。该中心是全国唯一一所非“211”高校承建的省中心。省中心成立以来,面向河北高校全面开展“CALIS河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各项工作,省中心调集人员,分别参加了“CALIS系统管理员第三期培训班”,“CALIS应用软件———统一检索系统的部署实施培训 ”,“CALIS应用软件部署实施———门户系统培训”和“CALIS西文期刊编目业务培训 ”。目前,各项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开展的业务主要有统一检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合目录等。
    2006年,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委托教育部召开的“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专家验收会上,我校图书馆荣获“十五CALIS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奖”。
    5.拓宽信息畅通渠道,优化信息资源环境
    燕山大学除了重视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外,还非常重视利用其他信息渠道,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和推广,搭建起全方位、立体的、多层次的信息畅通渠道。2007年4月,学校在办公楼显著位置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将各种重要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全校师生;设立了电子查询机,方便师生和外来客人了解学校概况和基本信息;配置了短信群发器,应用“短信通”软件系统,将学校重大活动和会议通知等重要信息及时传达给有关人员。燕山大学还积极推动办公信息化,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无纸化会议。学校还专门下发文件,决定首先从校长办公会开始,推行无纸化会议,以此逐步推行各种会议的无纸化。这样,既节约了纸张,也提高了会议效率。
    燕山大学将信息化的建设成果推及到广大师生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实行和完善了校园一卡通系统,一卡通在校内食堂就餐、浴室洗澡、机房上机、图书借阅等各方面广泛使用,方便了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使学校的管理更加规范。
    6.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各项工作提质提速
    目前,燕山大学有近50个中层单位,每一个单位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形式上各具特色,内容上丰富多彩。为了调动全校师生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调动建设网站、用好网站的积极性,2006年3月,学校开展了学校主页设计大赛和中层单位主页建设维护情况评比活动,全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学校中层单位都非常重视网站建设,积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动信息化工作,促进各项工作提质提速。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适应本科教育的发展和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燕山大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务管理手段,全面启动和实现教学管理计算机化与网络化。2004年9月,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了“燕山大学现代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燕山大学现代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管理模式是以教务处为控制中心,对所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集中的、统一的管理。其它部门(如各院、系)在教务主管部门的授权下可以对数据进行录入、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操作。这样就将教务管理部门的绝大部分工作(如教学任务数据录入与变更、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材计划、学生选课、成绩录入与查询、课表查询、考试查询等)分解到各基层单位,从而能够及时、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模型是以教学计划为中心,结合学生学籍数据、教师数据和教学资源数据自动生成开课数据、教材计划数据,并自动提交给学生进行选课、生成成绩录入清单、自动排课数据、考试安排数据及教学工作量统计数据。
    燕山大学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近37000人,对如此大规模的学生进行管理是一个挑战。燕山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把学工处网站建设作为沟通学生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及时在网上发布有关学生管理、就业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也通过网络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安排专人关注网上学生集中的各大论坛,时刻掌控学生思想动态;设立就业信息咨询室,配备计算机30余台,方便毕业生随时查询就业信息;引进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该系统涵盖了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类型和职业生涯阻碍因素四个方面的测评内容,能同时生成职业测评报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得到自己的职业测评报告,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等方面内容;建立全校学生自然情况信息数据库,方便了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采集数据库,及时掌握困难学生情况,合理分配资源;使用河北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系统,实现了贷款审批发放数据化管理,方便了数据汇总、统计、查询,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
    三、总结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这是继“985工程”、“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建设工程,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势必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面对如此形势,燕山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趋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把燕山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