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 欠发达地区要优先发展信息化
来源:山西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党的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也对大力推进我省信息化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十七大的新论断新要求,我省的新部署,切准了当代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脉搏,为新时期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建设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给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指出了重点,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更具有指导意义。欠发达地区本身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由于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步伐,导致人的思想理念、能力素质和行政运行机制体制等各个层面综合性、整体性的落后。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科学转型、跨越发展、和谐崛起,必须优先发展信息化。

优先发展信息化,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赶超跨越的重要捷径

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资源共享,是现代信息传媒发展的最显著特点。由于芯片、卫星、光导纤维、因特网的发展,当今世界深深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经济运行、执政方式、工作手段等处处都有信息化的影子。今天如果再漠视信息化,就不会有好发展、快进步。信息化技术所具有的内在、外在特征及其规律性,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赶超跨越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是信息技术减小了赶超发展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性。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信息的认识,在信息技术面前,传统的比较优势如资源、人力等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大大削弱,这为欠发达地区加快科学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性。二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为欠发达地区接轨先进、摄取能量提供了便捷通道。时下,信息化发展已从技术开发、技术管理阶段步入数据资源开发、信息资源管理的阶段。加快信息化发展,融入信息化前沿,就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直接共享信息资源的既有成果,这为后来者提供了加速融入发展潮流的机会。三是信息技术的共享性、公共产品性和开放性为欠发达地区宣传自我、放大优势创造了条件。欠发达地区往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足,保持了天蓝水清、自然生态环境好,信息化时代这一自然状态悄然转化成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通过信息化渠道,挖掘整合宣传这一优势,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投资费用,更极有可能集聚优势、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近年来,我们榆社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在全县响亮地提出“要像研究农业、研究工业一样系统研究信息化建设”,“今后要想不落后,信息发展要优先;要赶走经济贫困,先消除信息贫困”,脚踏实地深入探索实践 “建设信息化大县”,许多领导和专家都对榆社实施“村村通移动电话、村村通宽带网络、村村通数字电视”新三通工程等信息化建设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成果正日渐覆盖到全县生态农业、现代工业、休闲旅游、新型物流建设,特别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等各个层面。去年,仅单河峪酥梨一项,网上订购已达125万公斤。榆社笨鸡蛋、小麻油等特色农产品和云竹湖、悟云山等旅游景点得益信息传媒宣传,在外影响越来越大。全县软实力、美誉度显著提升。

优先发展信息化,难点是要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信息化,即使是对发达地区来说,也是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欠发达地区发展信息化更难。但不发展信息化又势必落伍于时代,导致现在落后、将来仍然落后。克服投资困难、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网络平台,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信息化必须破解的最大难题。

2006年以来,我们从榆社县情实际出发,走“政府鼓励引导、企业大户带头、乡村协作配合、多方筹资落实”的路子,层层引导发动,强化责任落实,年终考核奖励,投资1.8亿元,打赢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一是针对全县移动电话普及率低、通话信号弱、有许多盲区的问题,在省、市移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集中一年时间,新建蜂窝移动基站27个,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9%,移动电话基本实现全县无缝隙覆盖;二是针对农村群众看电视难问题,用三个月时间,集中完成了9个乡镇、275个行政村、32937个农户的数字电视安装工程,数字电视信号实现全县城乡全覆盖;三是针对网站发育严重不足问题,逐步建成了榆社县人民政府网、电子政务网、工商农网、科技信息网、旅游网、党务内网、榆化网、广生网、华能榆电网等9个专业网站,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核准建起县城8家网吧;四是针对农村电脑几近空白的问题,在全省率先建起256个农村妇女网络文化站,597个农户和近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安装电脑665台,230个村建起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全县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部配备了电脑,建起学校远程教育网;五是针对县城环境秩序脏乱差问题,投资100余万元,在县城各主要街道和“五管”等要害部门,实施“天眼工程”,全部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全县信息网络功能建设初步取得阶段性成果,“最后一公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数字榆社”的虚拟空间已经覆盖全县城乡每个角落。

优先发展信息化,关键是要培养提高干部群众的信息网络运用能力

建起信息网络平台,还得有一批能够引领潮流的具体人来操作。实践证明,熟练运用网络的人与不懂网络的人相比,理念更新、视野更宽、思维更敏捷、追求也往往更高。

近年来,我们把让社会各个阶层干部群众认识网络、重视网络、最终熟练使用网络,纳入工作视野,创新工作实践,由点到面,分层推进,行之有效提升了全县干部群众的信息网络操作能力。一是提升领导意识,“逼”着领导干部学电脑。从2005年10—12月,对县四套班子领导进行了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的计算机知识集中培训,给四套班子成员全部建立了网络邮箱,并向全县公布。通过网上邮箱接待、答复群众来信来访140余件,既提高了领导层的网络使用能力和行政效率,也为干部、群众作出了表率。二是创优政务环境,“压”着公职人员学电脑。分6期对全县875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进行了两个模块的计算机培训,培训不合格者在年度考核评优中一票否决,扣发第13个月“奖励工资”。三是提高农民素质,“帮”着普通群众学电脑。大力开展了以“妇女学电脑”为核心的“农民学电脑”活动,涌现出全省首家妇女网络文化站——云竹镇桃阳村妇女网络文化站等培训农民学电脑的典型。全县农村网络文化站已直接培训农民12000余人,为农民提供市场供求信息1300余条(次)。四是开课专修,“推”着老师、学生学电脑。全县中小学全部开全开足计算机必修课,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电脑,农村孩子开始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正规完备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填起了经济困难家庭孩子接触不到电脑的 “数字鸿沟”,从小受到了先进理念的影响。制定出台了 《全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工作评估考核方案》,要求全体教师加强电脑学习,充分运用电脑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并严格落实计算机考试有一个模块不及格不能晋升职称的规定。全县有40多名教师被评为省、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能手。

优先发展信息化,重点是要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管理引导

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或者认识不到位,导致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匮乏等问题还相当严重,不能正确运用网络和沉迷不健康网络信息等对许多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造成侵害,甚至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危害,信息化成为一把“双刃剑”。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按照现代信息传媒管理要求,健全完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传媒主流作用,确保趋利避害,追求放大效应,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从我们榆社的实践看,两年多来,主要是抓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配套、完善了网络后续服务体系。积极进行后续服务站点建设,建起了以县城为中心的网络信息服务总站、以乡镇为中心的分站、以驻村大学生“村官”为管理员的服务点。利用县移动公司、广电中心的技术优势,开办专业培训班,开辟网络知识讲座,培养出了一批复合型的具有较高操作水平的应用人才,全部充实到县、乡、村各级站点,提高了网络运行能力和后期服务水平。二是规范、建立了网络运作工作秩序。由县新闻中心统一管理全县网站的建设和运行,广播电视中心负责城乡数字电视管理,移动公司负责移动信号铁塔基站维护,各村大学生“村官”负责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点和农村网络文化站的管理。建成网站运行监测系统,有效过滤不良信息,切实维护、维持了全县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三是推行电子政务,逐步建立数据信息库。积极推进政府各部门政务信息化、办公自动化,推行网络信息、网上咨询、网上审批、手机电话会、无纸办公等新办公模式,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了政府部门工作的权威性和透明度,提高了全县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县委牵头,抽调富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本土文人组成“网军”,定期不定期在网络贴吧发表正确见解,互动讨论交流,引导网民及全县干部群众视点。信息化建设正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榆社的现在、影响着榆社的将来。

曹 煜(作者为中共榆社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