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教育信息化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赛迪网
 
 
    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革教育的面貌,快速推进教育的改革。尤其网络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得到沟通,创造了一个充分开放的教育环境。因特网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学的重心也将发生彻底变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即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

    这种改革的大趋势对人才的思想观念和信息素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校园网是网络教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在校园网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教育技术中心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而教育技术中心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是网络教育是否成功和有效的关键,也是自身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倡导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校园网的规划和建设符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网络教育将以信息资源的多源性冲破学校的围墙,削弱教育的权威,打破知识的垄断。如果我们还抱着以“教”为重心的传统观念,来看待网络教育的各个要素,肯定会格格不入,冲突四起,再先进的设备也会形同虚设,再先进的技术也发挥不了作用。而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主动去摸索,发现网络教育新的运行机制,并自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主动与教学的信息化相适应,并寻找自己的传统优势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点,迅速参与到网络教学当中而不至落伍。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国家培养高技术人才。

    在网络的规划、建设当中,教育技术中心有责任当好院校领导的参谋,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的高度出发,坚持开放性原则,尽量采用先进的配置和成熟的技术。以满足大量的多源信息交流的需要。一旦建成,就力争全面开通,便捷使用,发挥效益。并充分考虑其扩展性,为将来升级换代打下基础。

    网络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阶段进行,在时间短,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尤是如此,但决不能因此损害全局性规划。

    在网络软、硬件配置,各种媒体的选择上应当突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功能,实现开放式的网上教学,如广播教学、VOD点播、远程示范、网上检索、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测评等等。条件允许,还应当创造情境教学、虚拟现实教学的环境条件,为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式,计划学习进度提供条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评价体系中更要鼓励创新,倡导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不简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是考核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案例的分析结果,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有众多可分出优劣、高下的方案。开放性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方便学生网上浏览、讨论、协作研究、虚拟实验,可以通过网络跨越时空,采用各种媒体,与众多的对象交流信息,极大扩展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会因此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会增加,教学的效果会改善。

    总之网络建设需要全局性的规划,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为指导,有超前意识,有战略高度,有升级空间(不能只顾眼前,东拼西凑,支离破碎,致使网络建成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革新传统教育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环境,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但由于具有地域广泛性、技术复杂性、文化多样性等特点,大量的信息化学习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不同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也难以互相沟通。虽然现行的网络技术已为学习资源在低水平上的自治与共享、学习活动的协调与合作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但尚未制定相关标准或协议以允许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教学管理平台上进行一致性管理和交换,导致资源的大范围共享与交流受到区域性和平台性限制。因此,研究制定适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规范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问题,为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开发和系统构建提供一致性的框架结构和接口规范,就成为自然的需求。

标准是一种书面的协议,包括技术规范或明确的指标。作为规则、指导方针或特征定义,标准必须得到始终如一的遵守,这样才能保证原料、产品、过程和服务能够达到应有的要求。“标准化”这一术语,在GB3935.1-83《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中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的目的,是在现代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实践中,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各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使整个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达到和谐统一,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

用标准化办法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学习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可被多个学习系统利用。系统互操作性则是指多个系统及组件之间能够交换与使用彼此的信息。世界各国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性对于教育系统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国际上有不少标准化组织、企业机构和学术团体致力于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成果。我国也于2000年开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经过近六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部分标准已经进入国家标准审定程序。

一、国际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组织及其相互关系

1. 国际上主要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化组织

(1)ISO/IEC JTC1 SC36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其任务是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及其有关活动,以利于国际间产品与服务的交流,以及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中发展国际间的相互合作。ISO和IEC联合组织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Joint Technical Committee1, JTC1)中的第36分委员会(Subcommittee36, SC36, http://jtc1sc36.org)是ISO中专门从事学习、教育和培训信息技术的标准研究的委员会,其主要工作就是制定和发展学习、教育和培训方面的信息技术的国际标准,其目的在于使学习的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重用。SC36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词汇与分类、体系、学习内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合作、评估等,但是它不参与制定和地域、地区、文化或政治相关的标准。目前,SC36有七个工作组(Working Group, WG),一个临时工作组(Rapportuer Group, RG)以及一个特别工作组(Special Working Group, SWG)。

(2)IEEE LTSC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 LTSC, http://ieeeltsc.org)由IEEE计算机协会标准活动委员会授权,负责研究和制定教育系统中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标准。LTSC开发公认的技术标准,推荐优秀的实践范例,指导软件的内容、工具和技术,并设计一些方法,为开发、维持和配合那些由计算机执行的教育和培训的系统提供便利。LTSC发布的标准覆盖范围比较全面,影响广泛,不少标准被SC36所接纳。

(3)IMS

教学管理系统全球学习联合公司(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Inc., IMS, http://www.imsglobal.org)是一个全球范围的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开发和扩展针对学习技术的开放式互操作技术规范。IMS发布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涉及资源描述、资源包装、测试互操作、企业接口、权利控制、学习者信息管理等各个环节,IMS发布的不少标准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在相关行业领域,尤其是企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4)ADL

高级分布式学习计划(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 ADL, http://www.adlnet.org)是由美国国防部推动的,旨在通过教材重用与共享机制的建立,缩短教材开发周期、降低成本、促成教材在各学习平台间流通自如。ADL计划预估,如果课程的学习内容能达到某些功能,则可减少政府50%至80%的教材开发费用。这些学习内容须具备的性能是:①可重用(Reusable),在不同应用环境下,学习内容可以重复使用;②可访问(Accessible),学习者在世界各地都可获取到学习内容;③可持续(Durable),科技进步时,不须重新修改应用程序或教材;④可交互(Interoperable),教材可以在任何开发系统和教学平台上使用;⑤可自适应(Adaptable),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调整学习内容,达到弹性学习;⑥可承受(Affordable),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开发教材。为推动厂商开发具备以上特质的教材,创建统一的学习内容模式,ADL集合了教材开发厂商、使用者与AICC、IMS、IEEE等标准推动单位,制定出了一套技术参考规范,这就是在业界非常著名的规范——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Sharable Course Object Reference Model, SC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