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青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步伐
来源:郭先登 更新时间:2012-04-14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青岛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作为国家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近年来,青岛市制造业推进信息化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很大成就,尤其是大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但是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制造业迈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目前极需要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步伐 。

一、要针对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的现状,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提高认识工作的水平 。

青岛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传统制造业占了很大的比重。借助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不但是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整个制造产业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对制造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完成“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现协同高效、高技术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模式成为其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 。目前的现状是,我市制造企业相当一部分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是以资源的投入带动产出,存在着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生产活动较为封闭,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等问题。近期我们对规模以上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企业自认为两年内可以完成基本信息化改造的不足13%;认为本企业三年内可以完成“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这个课题的不足6% 。我们必须看到,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以网络为依托,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在设计、制造、销售等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营销体系,使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提升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有力推动我市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型,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青岛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制造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唯一选择 。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加快,信息化、全球化、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信息化被称为推动现代化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均衡器。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改变着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竞争格局。

信息化浪潮的持续深入使人类社会日渐超越“工业社会”,而呈现“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的自动化,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充分体现;信息产业形成并成为支柱产业;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社会财富;管理在提高企业效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服务业经济形成并占据重要的经济份额。

我国是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只能是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同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一道构成新型工业化的三大代表性产业。在国际公认的高技术群体当中,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渗透作用和增值功能以及应用面最广的一类高新技术。在已开发出的信息技术中,60%以上可直接用于传统产业,充分满足传统产业多方面的改造需求。

从世界看,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真正广泛应用,实现数据和工艺参数的自动监测、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网络,则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从表面看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相对差距较大,但是我国近年来我国因高速发展信息化造成的绝对差距又很短,只要在工业经济运行中,强化提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认识工作水平,尤其是强化提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认识工作水平,我们完全可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促使我市在全国率先尽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二、要多部门协同工作,现阶段强化推广以建设ERP项目为中心,在全市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程 。

“信息化”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般认为,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信息的生产、应用和保障三大方面。

一是信息生产,即信息产业化。要求发展一系列信息技术及产业,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技术,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等领域。

二是信息应用,即产业和社会领域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社会体系和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革。

三是信息保障,指保障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机制,使人类能够可持续的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信息科技创新体系、信息传播途径和信息能力教育等。

信息化的主要阶段:信息产业的形成阶段(1950—1980年);成长阶段(1980—2000年);成熟阶段(2000—2020年)。这里特别要关注的是信息时代成长发展的同期,迎来生物经济时代。生物产业的形成阶段(1980—2000年);成长阶段(2000—2025年);成熟阶段(2025年后)。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生物经济时代里生物药物产业在信息产业的助力下,亦成为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

从世界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实践看,推广信息化技术一般从实施ERP工程作为突破口。目前美国的制造业公司超过80%的企业都应用了ERP系统。全球范围内,借助制造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机会并最终成为世界级ERP厂商的例子比比皆是 。

近期通过调查,我市制造业企业全面深入地应用ERP系统的数量只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2%;已建或在建ERP工程的企业只占总数的约18%。;已经安排上ERP系统的绝大多数企业信息仍未集成,仍处于子系统应用和信息孤岛状况,处在“独立的邮件系统+局域网共享”的初始阶段 。从现行体制看,在全市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程,绝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实现多部门协同工作,特别是经济运行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三、要从我市实际出发,杜绝信息化建设一哄而起、盲目上项目的现象的发生,引导企业全面规划,打好基础,根据特色和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不断提升“融合”水平。具体建议是:

第一,建立三大体系:培训体系;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专家人才资源系统。在三大体系中要高度重视专家人才资源系统的建立,要通过培训和咨询业务的发展,整合人力资源,形成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就不可能推进信息化 。尤其是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必须解决好人才问题。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对咨询和实施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行业背景、了解企业管理、熟悉软件技术与市场,并且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春节期间,我在浙江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到企业考察中感到,他们把打造品牌同强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紧密结合起来,多层次、多方式抓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含量”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为此,建议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管理部门、信息化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形成合力,强化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教育水平。目前特别要突出抓两条:一是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除了已经实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要结合企业正在开始进行的“企业慧谷”建设,加快和提高软件人才的培养速度与水平。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特别要重视一线职工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一线职工中高级信息化人才的比重。

第二,建设三大基地。建设CAD/CAE/CAM通用平台开发基地;建设MIS/MRP/ERP软件开发基地;建设现代制造技术服务基地(运用CAD/CAM/MIS一体化电脑集成系统)。要在一个平面中建设三大基地,使三大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企业三大基地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目前建设CAD/CAE/CAM计算机辅助开发基地进展相对比较顺利,建设MIS/MRP/ERP开发基地障碍较大。制造业离不开生产。生产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计划、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与控制、仓储管理和财务成本等环节。建设三大基地,企业需要ERP优化内部资源,管理供应链,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科学战略决策水平 。

第三,综合运用五大共性技术,即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特别要注意在一个系统中运用五大共性技术。

第四,打造五大创新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营销创新能力;功能创新能力;效益创新能力。五大创新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

第五,推动三大相关产业的发展。三大相关产业是:软件产业;技术服务产业;数控技术产业 。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目前硬件技术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由于我国软件技术开发的滞后,使企业无法采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影响了信息化的推进 。

四、要加快发展能够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软件产业和基础设施与市场 ,不断提升“融合”水平,从城市的整体看,主要内容是:

第一,信息生产,即信息产业化 , 2006年我国制造业ERP软件市场规模为34.08亿元,同比增长22.37%,占同期企业管理软件市场规模的一半以上。但现状是:一方面,ERP被普遍泛化,真正能够提供行业内优质服务的产商极少;另一方面,由于ERP产商一味追求规模化发展,抛弃细分市场需求,转而进行“大而全”的产品研发,产品的针对性不强,软件使用率不高。由于制造业管理环节众多,企业间差别巨大,信息化应用软件的选型、客户化开发和信息集成十分关键。从加快发展能够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软件产业和市场看,每个应用软件都应该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以适合于不同类型 、不同规模 、不同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企业 。另外我市企业在选择信息化供应商时,往往只从价格方面进行挑选,忽视了信息服务商的专业性和行业背景;而这种专业性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专业的大型软件企业,才能够提供独立于软硬件产品的行业信息咨询,包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管理思想等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第二,信息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 、转换和升级 。制造业生产过程一般分为离散方式和连续方式两大类,如纺织制造业基本上表现为连续方式。如棉纺织(类似的有毛纺织、麻纺织)生产工序从清花、梳棉、梳条到纺纱、织布各有其自身的生产规律,不仅表现为连续化,更有多机台、多手工操作的特点,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因素更多;印染工序有前处理、染色(或印花)、后整理、检验,其特点是原料、染化料品种繁多,产品定单千差万别;服装制造从裁剪、缝纫到烫洗整理,涉及面料、里料、辅料,成品有款式、颜色、尺码等众多属性,物料编码特殊;针织则是染色、编织、缝制、整理,具有以上的多种特点。同时,按制造方式,企业既面向库存,又面向订单,兼有备货生产和订货生产方式。如服装企业,既有OEM,要求按时交货;又有自有品牌生产,则注重营销渠道管理。如果ERP产品中,生产管理一般只有简单的计划和统计功能,或者定制开发就很难适合纺织行业的应用。

从认定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的成功典例考察,新郎集团应成为我市工业企业借鉴的一个很好的案例。新郎集团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模式,结合先进CAD技术,采用先进ERP管理理念,对企业内部流程进行了重新规划,整合,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控制,提高了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设计周期大大缩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设计中的错误,减少了试制中的反复修改,材料浪费降低了60%,设备浪费降低了80%,可节约设计试制成本20%,设计周期缩短了40%。公司应用三维CAD技术,结合实体设计、实体编程,使用先进的自动裁床,实现了从服装的设计、制板、放码、排料、加工全过程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同时,建立了网上销售网络,实现了电子商务管理。

第三,实行大工业运行管理体制,不断提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信息科技创新体系 、信息传播途径和信息能力教育等信息保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