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上发言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昨日(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在今天上午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措施与进展”单元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是中国和谐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以下是发言实录:

    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在发展论坛上作这个发言。正如主席所说,我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对经济不太懂,所以讲得不适当的地方也请各位批评。

    科学发展是中国和谐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当然也是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必由之路。我以为科学发展必须要不断地认识规律,而且遵循规律,必须要开放合作,同时也要坚持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另外,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全球的视野,同时要前瞻未来,不光看20年,我认为环境问题要看半个世纪。传统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对世界来说是如此,对中国也是如此。因为工业革命到现在250年,大体上只有十亿不到人口进入了发达的工业化程度水平,但是如果展望未来五十年,将会有二十亿三十亿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大变革。当然会对全球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但必然对全球的资源、环境和整体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中国来说也是同样,有限的自然资源难以满足人口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长。比如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是并不很好,尤其是按人均来说,有的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近来说,世界原油价格、金矿价格,还有粮食价格都大幅度上升。据经济学家估计,涨势还会继续。

    中国的土地面积不小,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有相当部分的面积是干旱的,或者是高寒的,或者严重水土流失的,不适宜耕种,也不适宜人类的居住。中国人均能耗现在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还不敌美国的四分之一,排放总量已经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万元GDP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三倍,比较其他先进国家来看,差距还更大。中国生态环境只能说近年来,局部有一些改善,但面临的压力很大。人口健康和老龄化也面临新的挑战,据2003年统计,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已经到10%。中国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从关注量的增长转变于关注质的提高,加快经济发展优化步伐,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实现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相互协调,逐步发展有效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根据法律政策规范的引导,技术管理的创新,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的步伐,建设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要利用好现在18亿亩有限的耕地,因为耕地的增长是困难的,满足十几亿人口食物的需要,现在是13亿人口,大概到2035年左右,可能会上升到14.5亿,或者是15亿左右的峰值。同时我们考虑未来人口的增长,现在粮食产量还必须要准备有20%的增产能力。而且未来的农业不光要为人口提供粮食,还要为未来的能源、生物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建设,现在有75%的淡水还是用于农耕,发展优质、高产、抗热的品性,致力于改良土壤,科学思维,节能减排的农肥,发展生物方法来防止病虫害、发展低毒的、无毒的农药,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我们要创新现代生物技术,有选择的发展生物能力,不应该跟粮食来争地、争水。开拓生物多样性资源,发展生物反应器、细胞工厂,发展高质化的农业和生物产业。

    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我们要努力的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实现一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水平,发展绿色制造,提升重大装备制造的关键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能力和重大装备的系统建设能力,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培育跨国经营的制造企业和企业集团,创造国际著名的制造品牌,培育具有创新和竞争活力的中小制造企业群落,形成若干国际著名的有竞争力的具有特色的制造产业的集聚区。

    我们要关注发展纳米先进材料和先进工艺技术,发展工业设计、先进物流、全球制造和增值服务等现代服务的全球支撑体系。当然有许多要通过国际合作才可以实现。建立与先进制造相关的共性基础教育和语言元件共性创造基地,为先进制造提供共性技术的支撑。我们要发展节能环保可循环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要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制造技术的创新体系,完善促进制造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和进出口政策体系。同时,制造业需要有创新人才的支撑。

    我们要改革工程教育,培养能够承担起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重任的创新人才和产业队伍。优化结构是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要着力发展可持续的能源体系。近20年,中国人均排放尽管程度比较低,但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反映出中国重要经济正处工业化初期,中国制造产业仍然占主体。另外一方面,反映我国的节能潜力巨大,减排任务紧迫,挑战严峻。中国每万元的GDP能耗是世界平均的三倍左右,是美国的四倍,与法国和日本相比,这个比例会更高。

    我们应该通过积极引进先进节能技术,消化、吸收、自主技术创新,同时通过法律政策引导与管理的创新,推动节能减排、提高效率,促使中国单位GDP能耗和排放逐步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而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

    我认为这要制定一个战略路线图。比如说,2020年,我们要到达什么水平,2030年或者2035年要达到什么水平。到2050年,我们要进入世界节能减排先进行列。

    而且从人类利用能源历史演进来看,发展清洁、安全可再生能源和其它替代能源实现可持续能源体系过渡,是中国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强调整能源结构方面的政策,制定能源发展的战略路线图,继续坚持节能优先,继续推进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使得2050年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比重分别能达到25―30%和20―25%,其中包括水能在内,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降低50%。我以为,这个目标是应该而且也可能实现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大对煤的清洁多炼开采,先进的核能技术创新的战略投资,并且加强国际能源减排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