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规划局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全国领先
来源:长江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近日,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发布通知,由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完成的“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2007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这是2007年度我国建设领域信息化唯一的一等奖,标志着我市数字城市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武汉市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践中,数字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的前沿课题,将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为使数字城市建设的有关理论与实践更加广为人知,我们推出了本期专题,以飨读者。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激烈的城市化进程在托起中国经济腾飞的辉煌成果时,也遭遇了人口膨胀、城市格局变化剧烈、经济发展速度快、社区与商业纷繁多变、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日益复杂、政府如何布局等等问题,导致了城市人口激增、房价飞涨、环境恶化……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好城乡公共资源?如何更加科学地预测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更加便捷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民生诉求?如何更加有效地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矛盾?这既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更是党和国家最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数字化”城乡资源管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要求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凸显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成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决策科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城市对象和资源,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交通流的畅通、协调,这就是数字城市建设的目标。

  计算机网络和空间数据是数字城市的两大基础设施,其中,计算机网络是数字信息传输的基础,空间数据是将信息与空间位置相关联。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算机网络)早已建成,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也在日常管理与决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国内一些大城市也在建设部的统一组织下积极开展了数字城市的建设研究工作。

  “六个一”的“武汉模式”

  按照市领导要求,武汉市规划局启动了数字武汉建设研究,以“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申请立项,通过了建设部评审后被列入全国“城市数字化工程示范项目”,并被作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的子课题。经过五年多的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成并通过了建设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成为我国第一个建成的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一个网络体系、一套数据标准、一套更新维护机制、一种在线网络服务模式、一个共享服务平台的数字城市建设体系,被同行专家誉为“武汉模式”。

  一个数据中心:即所有的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都存储在一个集中的服务器中,目前已经容纳了武汉市全市域8549平方公里范围内数百层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和专题信息。

  一套网络体系:以武汉城市公共网络资源为骨干,形成了联接数据生产、管理和使用的相关部门的运行体系,城市公共网络能到达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数据中心中的各种地理数据。

  一套数据标准: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应用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其工作的标准规范也来源于各个行业和部门。其中,最基础、最集中的标准规范来自城市建设、国家测绘、国土资源和信息产业等领域。

  一套更新维护机制:空间数据集中存储在市规划局信息中心,全市集中维护一套城市空间数据,各个业务部门负责各自数据的维护,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一致性。

  一种在线网络服务模式:用户直接调用数据中心的各种空间数据,将其嵌入到各自行业的专业应用中,避免了对庞大空间数据的重复建设和维护,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一个共享服务平台: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空间数据集成管理和应用平台,为各类专题应用建设提供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提高系统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

  “跨行业”的共享应用

  “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构筑了全市跨部门、跨行业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为武汉的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建设部全国城市网格化管理首批10个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先在江汉区开展试点,然后逐步推广到其他中心城区,建立了全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市、区两级平台。这两级平台都是直接调用了存放在市规划局信息中心的地理空间数据和接口,充分利用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信息资源,节约了建设成本,提高了建设效率,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建设和应用模式,与其他城市采用拷贝数据,单独建立各区独立系统相比,更加体现了数字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除了网格化管理,市规划局建设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还在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保、交通等多个部门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武汉市“城中村”的改造中,通过在空间数据中叠加人口数据,计算出“城中村”人均耕地和宅基地指标,根据不同的数值范围制定不同的改造方案,在改造被人称为“社会-经济塌陷带”的城中村工程中,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武汉市80万吨乙烯工程等关系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型工程的选址也借助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来辅助决策,此外,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还可广泛应用于城市防灾救灾、社会治安保障、电子商务、物流等社会各领域。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也能直接为老百姓提供服务,市规划局网站就是依托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网站为市民提供了规划成果公开与公示、在建项目及建设选址信息查询、电子地图等多项服务,让老百姓如此贴近地享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种种实惠。

  信息化的核心是资源整合与共享。市规划局是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管理和维护的权威部门,在“数字城市”建设中起着基础和先导作用。《武汉市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市规划局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基础,整合城市各类空间信息资源,建立全市地理空间资源库。从积极开展武汉市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入手,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应用辐射到全市其他部门,是推动全市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好城乡公共资源的分配、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满足城乡居民诉求、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矛盾等诸多复杂问题,必须大力借助信息化手段。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后续研究已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市规划局在这个前沿领域的探索仍在继续。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这个全国一流的平台,在武汉市的“两型社会”建设实践中,对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功能、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等重点目标,必将创造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