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中国科学院2008年度工作会议今天召开,本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前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研究所改革发展,部署2008年重点工作。现在,我受路甬祥院长委托,代表院党组、院务会议做工作报告,请同志们审议。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院党组提出了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战略任务,着力优化布局,提高创新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扩大开放,加强联合合作;着力创新管理,营造和谐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队伍。各项事业进展显著。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院党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立足自主创新,推进开放合作,努力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转化为改革发展创新的强大动力,转化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际行动。
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活动。院党组先后举办3次党组中心组学习会、6次集体学习讲座,邀请十七大报告起草组成员、十七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作学习十七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邀请多位专家作国情和科技发展专题报告,路院长和党组成员结合我院改革发展实际,就十七大精神学习体会作专题发言。组织召开了全院党员领导干部十七大精神传达会,先后召开院士、所局级领导干部、青年科技工作者、纪检干部、离退休老干部、青年学生学习十七大精神座谈会。院领导深入基层宣讲十七大精神。全院各级党组织组织干部职工以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
组织开展重点科技领域发展战略和路线图研究。院党组进一步前瞻思考,充分认识到对至2050年重点科技领域发展开展战略研究,描绘其发展的路线图,将对我国我院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了顶层设计,选定了18个重点研究领域,组织数百位优秀科技专家组成专题研究组,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工作,并初步探索出科技路线图等战略研究与规划的新方法,取得了良好进展。
召开全院党建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10年来我院党建工作经验,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机制,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我院党建工作的思路和重要举措。2007年,全院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党员素质不断提高,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各级党组织抓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断增强,为知识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各创新基地在持续开展本领域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落实国家和院规划以及重大科技任务的实施,深入进行本基地工作重点、科技路径选择和未来前瞻方向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在院统一部署下,积极、主动、前瞻地开展了向国家主管部门推荐部署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和重大项目的策划及相关战略研究工作。一些创新基地结合基地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基地创新岗位和重要平台建设形成了整体规划方案。依托国家科学图书馆,建立了各领域的战略研究情报支撑体系。
各创新基地采取有力措施,有效组织全院科技创新队伍,建议和竞争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任务,取得良好成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的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制定工作,有关建议得到充分体现。我院主持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共23项,占总数的54.8%;“973”项目19项,占总数的27.9%;“863”计划358个课题,占总数的14.0%;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6项,占总数的16.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2个课题,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3项,国家条件平台建设项目11项,国家仪器创新研制专项2项。各创新基地积极部署院重大项目和重要方向项目,截至2007年底,创新三期共启动了13个重大项目、482个重要方向项目。结合项目的组织实施,启动项目“百人计划”,首批招聘了22名海内外科技骨干。
(三)实施研究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在综合考虑典型性、代表性和研究所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先后启动了计算技术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本次试点工作的突出特点是院所互动。在试点内容上,院与研究所共同研究制定试点方案,明确试点目标任务,既考虑突破研究所发展的瓶颈问题,又考虑解决院宏观管理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机制上,实行院所人员组合配置,各试点所所长参加院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院机关同志参加到试点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院机关与试点所同志共同组成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活动管理模式、资源配置、科技评价4个专题研究组。目前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各试点所认真落实试点工作方案,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全院各研究所都很关注试点进展,一些研究所按照院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精神,积极探索适合本所特点的体制机制。
(四)推进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联合合作
与地方共建的新建研究所进展顺利。7个新建研究所员工已达980多人,研究生550多人;在研项目244项,合同经费1.87亿元,其中院外经费占84%。2个研究所基本完成基建工程,3个研究所基本完成基建工程主体结构。宁波材料所建设工作取得优异成绩,通过院省市三方联合验收,成为我院第一个通过规范程序验收的新建研究所。
院地合作工作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与地方共建了8个科技园、9个平台型转移转化中心、8个中介型技术转移中心,院属各单位与院外单位共建了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共计273个,与28个省市区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累计派出科技副职1200余人。与大学共建了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实验室、67个联合研究中心、一批院系和创新团队,密切了与大学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共享创新基础设施、联合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等方面的合作。继西部行动计划、东北振兴计划、科技援藏、科技支黔、科技支青等骨干工程之后,2007年我院又启动了科技支甘、科技支新工程。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2007年,共进行32个院属单位的领导班子换届考核、28个单位的届中考核,并对院机关各部门进行了换届考核。组织789人次参加领导干部上岗培训等各类培训。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管理、考核、岗位分级等相关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完成领导干部任期、届中经济责任审计48项。
加强各类科技人才的凝聚与培养。全年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81名,择优支持了94名已引进的“百人计划”入选者。“西部之光”、“东北之春”等区域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顺利,全年共支持了235个团组。新设立的“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组建了16个团队试运行,有103位海外成员参与。“外籍青年访问学者奖学金”计划首批吸引了18位国外优秀青年人才来我院学习和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许多研究所相继采取“青年研究员”、“百星计划”等措施,切实加强了对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和培养。重新启动了“文献情报和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院属单位有11人新当选两院院士;5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总数的31.8%;13个群体获得“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占总数的44.8%。在学研究生已达4.2万人。我院共有15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六)推进制度建设与管理创新
推进制度与管理规范建设。依据《中国科学院章程》,开展了规章制度清理工作,系统梳理了院发布的各类政策规章,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经2007年冬季院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研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和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其贯彻实施将对规范院所两级事权、落实研究所自主权、推进研究所建立现代院所制度起到基础性作用。在全院范围开展公文、档案、安全、信息宣传的贯标工作,完成112个单位的达标考评。
优化经费配置结构。2007年,下达研究所综合调控机动费,切实解决研究所在加强能力建设、引进优秀人才、提高综合调控能力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对资金实行跨年度、跨类别的调度使用,提高了宏观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从今年起,我院创新专项经费已转为经常性经费。
建立服务于院战略管理的研究与监测体系,开展面向院宏观决策、创新基地和学科需求三个层次的战略情报研究,形成了系列情报产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ARP应用,提高其可靠性、安全性。新设“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2位外国科学家成为首届获奖者。
(七)扎实推进学部工作
进一步完善院士增选工作规程,完成2007年度增选工作。选举产生29名新院士,平均年龄53.7岁,是1991年以来增选院士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次。选举产生5名外籍院士。组织包括近100位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开展系统化、跨学科和多学科的咨询与战略研究工作。组织开展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专题调研,形成《应对挑战: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咨询报告。组织开展生态环境、全球变化、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等重大咨询项目研究。上报国务院咨询报告14份、院士建议8份。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科技伦理、构建和谐学术生态等专题研究。组织包括50多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在12个省市作“科学与中国”系列巡讲报告共62场,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积极推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八)抓好重大科技成果产出
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和VLBI分系统任务,建成奥运区域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系统,龙芯2F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研发成功并启动百万量级批产,高功率全固态激光器输出功率突破7kw,全生物分解塑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可视化大型铸锻技术成功应用,3.0MPa半工业化加压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完成长周期加压试验,首次发现约8000万年前巨型似鸟恐龙(二连巨盗龙)化石并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世界十大科学发现,提出了划分国家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建议并在国家有关方案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制了纳米胶束搭载化疗药物直抵癌细胞的肿瘤治疗新方法,揭示了调节免疫细胞存活的β抑制因子-1并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药物提供了新靶点,发现了果蝇脑中蘑菇体在抉择过程中的门控、聚焦和放大作用,研制出多种纯天然、无公害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制备出室温条件下具有高强度和超大压缩塑性的非晶合金,实现了国际上纠缠光子数最多的“薛定谔猫”态和直接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建立了经典几何的高级不变量理论体系,发现聚噻吩分子吸附结构多样性和转化规律,研制成功颜色可调控的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上海光源储存环成功实现了30亿电子伏特电子束的储存并观测到了第一缕同步辐射光。国防科技领域取得一大批重要创新成果。
(九)全院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我院科技产出数量与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申请专利4424项,其中发明专利占88.3%;专利授权2197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5.5%。在各学科影响因子前15%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总数比2006年增长13.6%。吴征镒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全院获国家科技奖项目30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14项。我院共获得基金委面上基金1595项,比2006年项目数增长7.3%。院所持股企业营业收入1756亿元,利润总额65.9亿元,我院经营性国有资产权益121.8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7.5万个。知识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使社会企业形成销售收入623亿元,利税102亿元。创新三期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全部通过国家审批,其中29项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审批,自主安排9项院投资项目、4项研究所自筹资金项目和2项新征地项目,组织完成了41个建设单位的106个基本建设项目专业组验收。全年出访10058人次,来访17209人次,举办多边和双边会议310次。“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出版10周年,累计出版27部,发行35万多册。创新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落实了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工青妇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我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重大科学原创性成果、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比较少,系统科学认知能力、重大系统集成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二是主动建议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相对较少,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有效机制尚待建立,自主前瞻部署仍需加强。三是科技管理与迅速发展的科技创新要求不相适应,资源配置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根据不同性质科技工作规律和特点进行分类管理的体系尚待建立。四是与创新体系各单元的联合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合作方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创新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我们描绘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并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深化改革,提升发展目标,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院工作全局。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创新,必须清醒认识新的发展环境。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化在波折中发展,知识经济迅速成长,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凸现,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科技与创新日渐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我国发展要求看,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保护和改良耕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多样化需求;加强环境保护,大幅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变化看,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科技投入将大幅增长,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大学、企业、国防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在华迅速发展,对我院创新水平、能力、效率和体制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竞争合作的新格局。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创新,必须认清科学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和对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依靠科技创新,建设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加快实现我国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有效突破水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从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到逐步过渡到有效修复生态环境,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预测和个体先期干预为主的战略性转变,有效开发利用空天和海洋。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创新,必须前瞻思考、谋划未来。科技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要面向未来中国的发展、把握未来世界的发展,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前瞻,打破已有常规,才有可能促进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我院要做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贡献,必须要有信心前瞻,考虑未来的发展。要以全球的视野、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理念,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来思考,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思考。不但科学技术要前瞻,组织结构、人才队伍、管理模式、资源结构与来源也要前瞻。从而使我院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创新,必须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要站在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紧紧扭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国家目标放在引领科技创新活动的突出位置,把国家目标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服务国家目标作为评价科技创新的根本标准,提高科技人员服务国家目标的意识,增强服务国家目标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坚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与信心。要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融于价值理念、政策制度、管理机制的各个方面,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实现理想和价值。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创新,必须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和创新体制机制。求真就是要深刻认知客观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刻认识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系统研究等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相互联系,深刻认识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人才市场的特点,深刻认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的规律及其特点,深刻认识科研、支撑、管理等不同性质工作的特点与相互联系,深刻认识时代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务实就是要真抓实干,切实将我院出台的各项重大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切实防止浮夸、浮躁,反对形式主义。要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努力破除制约和影响改革创新发展的各种旧观念、旧思维,革除阻碍科技创新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科研活动组织新模式。
三、2008年重点工作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科学的春天”30周年,是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10周年,也是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刚刚胜利闭幕的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机构,并对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我们要结合我院改革发展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08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做好建议和承担重大任务工作
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是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体现。2008年将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快部署、以重大专项为代表的重大科技任务深入实施的关键年,我院要在继续抓好建议和承担各类科技任务的同时,着力抓好建议国家重大任务和促进国家重大专项的有效实施工作。
在建议国家重大任务方面,加强组织与策划,充分发挥我院战略研究和科学前瞻的优势,提出若干具有独到创意的科学思想和技术路线,体现学科交叉、开放联合、管理和体制创新,对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有全局与长远影响的重大建议或系统解决方案。适应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部门职能调整的新环境,迅速建立与有关部门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组织策划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建议若干重大科教基础设施,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相关系列;系统策划和建议国家重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如国家植物园体系,生态环境监测、修复和示范网络,超级计算能力等,重点抓好总体设计,建立开放机制,争取国家立项支持。
在促进国家重大专项的有效实施方面,充分发挥我院作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本着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在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的各环节中,积极主动提出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和系统解决方案,积极促进建立科学、高效、公正的项目决策与执行机制。建立院所两级支撑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的前瞻研究与建议机制,积极推荐优秀科技专家特别是中青年科技骨干担任国家重大专项的专家组成员,积极组织承担相关科技项目。
(二)扎实组织实施各类科技任务
创新基地和研究所要切实抓好各类科技任务的组织落实。健全项目组织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效组织科技创新队伍,确保目标实现。2008年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抓重大产出、加快部署院重要项目上。
一要抓重大产出。认真梳理可望在创新三期有重大产出的项目,在经费和相关平台建设上予以必要的强化支持。认真落实重大项目双首席制,在创新目标提升和创新资源配置上保证首席科技专家与管理专家有职有权。加快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度和项目负责人信誉制度,把项目完成情况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新项目的重要依据。建立有利于促进跨所跨学科、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给予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公平权重的评价,评价结果与承担项目相关团队的后续支持挂钩。
二要加快院重要项目的部署。抓重大目标的凝练,加快部署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方向项目,主要集中在有利于建议与承担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域方向,有利于形成我院新的竞争优势的领域方向,有利于凝聚与造就我院新一代科技尖子人才与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域方向,有利于体现我院前瞻性、对国家未来发展与规划有先导性作用的领域方向。2008年各创新基地要完成创新三期80%以上的项目部署。
(三)深入开展重点科技领域发展战略研究
继续抓好至2050年我国重点科技领域发展的战略研究,要从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科学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出发,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对相关科技领域的战略需求,明确我国相关领域科技发展的分阶段目标、核心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重要科学技术方向及实现途径,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建议和依据,为我院制定“十二五”规划作准备。
建立院所互动的战略研究机制。各创新基地要在院党组战略研究工作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本领域发展战略研究,加强科学前瞻和技术预见,围绕创新基地重要方向,形成中长期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并及时修订创新基地发展规划,加强对研究所前瞻布局的指导。各研究所要组织开展本学科本领域发展战略研究,进一步拓展战略眼光,加强前瞻能力,提升科技目标,形成本学科本领域中长期发展路线图,及时向院提出重要建议,并与本所规划修订和“十二五”规划制定有机结合。
(四)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基地机制体制
认真总结创新基地建设两年来的经验和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提升目标,创新管理,加快构建矩阵式网格化组织管理模式,增强集中力量做大事的能力。
做好创新基地中期评议工作。2008年,院将委托由院外资深科技和管理专家为主组成的科技创新基地咨询评议委员会,对创新基地建设进行中期评议。这次评议定位于咨询、评议和诊断,主要针对创新基地的五项任务展开。各创新基地要按照院总体部署,做好自评估和同行评议工作。各创新基地和有关研究所要配合咨评委做好专家现场考察工作。通过评议,总结创新基地工作中有显示度的重大创新活动与平台建设,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促进创新基地加快落实各项任务,推动创新基地间的交叉与合作;有效宣传、展示创新基地建设的成效和进展,赢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为我院建议和承担新一轮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打好基础。
积极探索创新基地组织管理模式。各创新基地要在评议的基础上,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和管理规范。要深入研究世界科技创新活动新特点,继续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要着力解决好整体设计问题,重点做好创新战略和实现路线图的规划、科学预研或关键技术预研突破、核心人才队伍的集聚和培养、体制机制的创新、转移转化与工业示范的策划推动等。要着力解决好创新基地间联合互动与综合交叉问题,统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集聚、创新链的高效衔接、社会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与效能扩增。要坚持面向全院各研究所,整体部署和安排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带动相关研究所布局调整和新研究方向的建立,切实防止将创新基地异化为对研究所进行分块管理的行政性组织,或新的资源再分配组织。
(五)加快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研究所
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中国科学院,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布局合理、四个一流,和谐有序、竞争向上,开放合作、引领发展”的总要求,坚持竞争发展,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研究所。2008年,要贯彻实施《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继续推进研究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做好研究所“2+3”调整。
贯彻实施《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条例》是研究所管理的“基本法”,涵盖了研究所管理的基本方面。全院要认真贯彻实施《条例》,院机关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条例》明确的院所两级事权办事,充分尊重研究所的自主权,不侵犯研究所法人权责,不干涉研究所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干扰研究所内部事务管理,真正做到不侵权、不越位,为研究所服好务。各研究所要依据《条例》,全面清理内部规章,建立健全符合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尤其要根据自身特点抓紧制定“所长负责制实施办法”、“党委工作规则”和“职代会工作规则”等具体实施办法,推进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继续推进研究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各试点所要从跨越发展的高度出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深化改革,认知科技规律,大胆实践创新,努力破解制约研究所发展的观念、体制、制度和管理障碍,为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研究所探索路子,为建立研究所分类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与实践基础,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院研究所加快发展。各试点所要按照院批准的试点方案,加紧实施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要与同类研究所交流互动,共同探索适合本学科本领域及学科交叉科技创新活动特点的科研活动组织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经济资源配置模式和科技评价模式。院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院机关各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按照“同等条件优先支持”和“重大事项特事特办”的原则,对试点所的结构调整、前瞻部署、优秀人才引进等予以支持。全院各研究所都要以综合配套改革的思路推进改革发展,凝练与提升创新目标,改革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施研究所“2+3”调整。以“提升目标、促进产出、优化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在对研究所前两年工作进行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调整后三年发展目标、思路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方案。评估以微调和正向激励为主,以针对性整改、理清未来发展思路为重点,采取面上交流、部分研究所升档评估和专项评议3种形式进行。人力资源调整着眼于解决研究所人力资源不足与事业发展的矛盾,建立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度调增各单位事业编制控制数。经济资源调整在现行资源配置模式基础上,调整预算结构和离退休经费核定方式,加大对研究所基本运行的支持力度,坚持研究所对外竞争比例考核,鼓励并支持研究所多渠道筹集资金。院机关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好“2+3”调整工作,2008年上半年完成。各研究所要抓住 “2+3”调整契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发展目标,用好新增创新资源,谋划好今后三年乃至“十二五”的发展。
(六)深入实施人才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人才战略是关键。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和未来人才竞争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人力资源管理规律,继续深入实施人才战略。
加大人才凝聚与培养力度。拓展人才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政策举措,吸引在国际上已经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一定影响的华人科学家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吸引凝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拓展人才计划内涵,培养和吸引紧缺人才和特需人才。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在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下拓展青年人才成长空间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坚持我院岗位聘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重点解决好岗位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加快建设现代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各类人员有效激励和动态更新的机制,优化队伍的学科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和功能结构。建设精干高效的技术支撑队伍,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创新队伍整体水平和效率。重视和解决制约各类人才发展空间的政策问题,重视和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营造和谐奋进的创新环境。
继续办好一校一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30年的办学实践,开创了国立研究机构结合科技创新大规模培养人才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科技专家、管理专家、企业家和大批具有高科技素质的优秀人才。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坚持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走出一条科教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新路子。
(七)加强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的联合合作
从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出发,切实加快与地方、部门、企业和大学联合合作步伐,充分发挥我院骨干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
切实加强转移转化工作。提高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组织实施若干规模产业化示范项目,抓好东北振兴计划等骨干工程的实施,力争对我国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扎实推进整体转制企业改革发展,扎实推进院所投资企业股权社会化改革,扎实推进转移转化中心建设。研究所要切实重视与加强转移转化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转移转化模式。
扎实推进与地方共建研究所的建设。坚持新建研究所的“三满意”、“一认同”的建设标准,在保证基建工程按时、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研究所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恪守我院战略定位,坚持以需求统领研发活动,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安排全局工作。重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坚持以事业凝聚人,以事业培养人。重点抓好科研布局与科研工作,积极建议和承担各类科技任务,与社会共同构建畅通的创新价值链。
切实加强与研究型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的联合合作。加快构建与研究型大学和谐共进的关系,有选择地共建若干青年科学家伙伴小组和联合实验室,依托大科学装置共建若干交叉综合研究中心,前瞻部署一批发展迅速的前沿领域方向,加强在研究生培养、青年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互动,积极探索共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的有效组织模式。加快推进与其他重要研究机构的联合合作,积极建议和共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重点在可持续发展相关系统研究和国防科技创新方面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共建若干联合实验室、研究机构或研发平台。加强对双重领导单位的指导,密切与其主管单位的联系,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
(八)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是我院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重要保障。2008年要加强创新平台的宏观规划,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共建共享,重点抓好技术支撑体系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大力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启动院公共技术支撑系统建设计划,促进重大科研装备与仪器设备资源共享,选择若干研究所相对集中的园区,建立与完善公共技术支撑服务网络。采取国家、院、研究所多渠道支持,积极推进科研装备的自主研制和技术方法创新,争取国家对重大科研装备研制的支持,院将继续支持大中型仪器的研制,鼓励研究所自主研制中小型科研装备,院择优给予支持。各研究所和院机关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考核评估,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与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对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培育力度,积极争取新建国家级实验室。加快发展院重点实验室,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优化我院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布局。研究所要抓住国家和院重视和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契机,凝练创新目标、优化科技布局、培育新兴学科、凝聚优秀人才、争取国家支持,克服单纯PI制带来的重复、分散问题。
(九)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把我院党建工作推进到新的水平,为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提供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我院改革创新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坚持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坚持领导干部自学、党组(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和集中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学习制度,发挥院党组示范和带头作用,带动各级党组织和全院党员、职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要正确处理好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行政和党委的关系、党建工作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完善制度、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着力加强院所领导班子建设,规范研究所中层干部管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依靠制度和机制实现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加强职工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统战、离退休干部和工青妇工作,为我院改革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引导全院职工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的科技价值观。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着重抓好课题经费管理、基建工作、资源配置、设备采购、新建科研机构、院所投资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学术道德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建立并完善巡视制度,建立健全我院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08年,要组织开好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围绕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重点科技领域,组织开展咨询评议工作,提升咨询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影响力。继续加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扎实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科学传播、对外宣传、文献情报出版和科学道德建设工作,推进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事务管理贯标工作。
同志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让我们行动起来,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奋勇前进,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中国科学院建设,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