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基础条件
    (一)“十五”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十五”以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克难攻坚,扎实苦干,提前两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2005年实现52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7%,总量完成8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7.2倍;全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7.9%,2005年实现5.3亿元,是“九五”末的3.4倍。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4:24:32调整为2005年的32:39:29,以工业为主体的二产比重在三次产业中首次处于领先地位。
    2、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县乡1100余家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扫尾阶段,其中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结束;教育管理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省率先免征农业税;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实施细则出台并开始实施;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县直机构改革全面到位;全县25个乡镇304个村,除银塘镇和黄山乡6个村划归市区外,撤并为14个乡镇187个村。
    3、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县城通过城市道路框架的拉开和当涂工业园区的创建发展,建成区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6万人增加到10万人;以环境卫生为主的创建工作和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扎实推进,开通了城市公交车,使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博望、太白、丹阳、石桥、黄池、乌溪等一批中心镇、重点镇建设面貌都有了较大改观。
    4、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水利建设:通过江堤国债工程建设、内河堤防达标加固以及涵闸、排涝站、当家塘、小型水库的新建改造,全县防洪抗旱标准有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旱涝保收能力进一步增强,江堤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交通建设:完成县、乡、村公路建设600公里;竣工通车的马芜高速穿越县境并设有两处互通出口;新建成的当高大桥打通了大公圩对外第3通道;当涂工业园区综合码头一期工程投入运营。电力建设:正在建设全国最高等级的500千伏变电站;龙山桥110千伏变电站、丹博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5座35千伏变电所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全县通过二期农网改造和城网改造,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通讯等其它基础设施也有了大的改善。
    5、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科技事业: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教育事业:被命名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地区;新发展民办教育机构17个,民办学校在校学生达4500人;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5.6万平方米,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中阶段入学率由32%提高到61.3%,当涂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卫生事业:被评为全省首座国家卫生县城;建成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启动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国债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农民49.9万人,参保率92.5%。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初步建立全县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计划生育:人口控制效果均在省、市下达指标范围内。人民武装有新的发展,民兵工作实现了“三落实”,成功组建预备役高炮营,被评为全省国防动员工作先进单位。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进步。
    6、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6595元提高到15553元,年均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52元提高到4235元,年均增长10.7%,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4.5亿元增加到32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平方米和28平方米。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80%和21%,部分家庭拥有了私家车。
    与此同时,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荣获全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等称号,多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二)自身蕴含着诸多的发展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我县西濒长江黄金水道、东邻南京市辖三个区县、南连芜湖、北接马鞍山,地处城市群中间,马芜高速、宁芜铁路、205国道贯穿县境,附近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芜湖湾里军民两用机场,交通十分便捷,是以上海为龙头的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南京1小时都市圈和安徽马芜铜经济带的经济活跃区域。
    2、资源蕴藏丰富。我县土地肥沃、山清水秀,盛产优质粮、油、棉和鱼、虾、蟹、鳖,经果林业、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全县共探明各类矿产地123处,有开采价值的铁、钒、金、铜等10多种矿藏资源约10亿吨;拥有47万亩水面,20余万可转化为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利用的岗坡地资源较多,电力供应充沛,特别适宜于工业的发展。此外,千年古县自然景色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诗仙李白曾七次旅历,写下《望天门山》等50多首诗文,是其终老之乡;有李白墓园和南朝黄山塔、明朝金柱塔等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多处,有以青山、横山和藏云山景区为代表的颇具价值的旅游资源。
    3、发展氛围浓厚。勤劳智慧的当涂人民通过长期磨砺,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实践,经过反复比较、争论和思索,加深了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真正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并确立了发展当涂经济必须坚持以发展工业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目前全县上下不仅对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认识进一步统一,而且人心思上、人心思干,各级领导干部更是自我加压,积极走出去找信息,寻客商引资金,做项目办工业,在发展经济、兴办工业这一主战场上,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形成了浓厚的发展氛围。
    (三)时代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
    1、国际经济环境明显改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我国“入世”的逐步规范而将会明显改善的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县在直接融入中更为便捷地招商引资、引智,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为通畅地组织纺织、服装、机械、刃模具、特色农产品向外出口和劳务输出。
    2、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东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日趋饱和,促使一些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作为紧接东部又处在中部前沿的我县,接受东部产业、资本转移和经济辐射的条件极为有利。
    3、省市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从“十一五”开始,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并强调沿江和毗邻苏浙地区要加快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全省先走一步、率先崛起。市委、市政府对我县“十一五”发展也十分重视,随着市、县一体化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我县沿江邻苏,区位独特,有省市重视、政策倾斜,当涂的比较优势将会得到更好地发挥,这是我县发展史上一次难得的机遇。
    在分析研究“十一五”发展条件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发达地区在高层次上加快发展,周边县(市)在高基数上不断提速的新形势,我县实现加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还很多。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工业化水平不高,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品牌意识不浓,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骨干企业较少,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二是县乡两级财力不强,财政支撑经济大发展的能力较弱。三是软环境不够优越,硬环境不够完善,城镇化率比较低,对投资的吸引力不是很强。四是经济发展受人才、土地和资金等要素供给的制约仍较严重。
    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保持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奋力崛起。
   
    二、发展思路
    “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东向发展、全民创业、城乡统筹四大战略,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载体,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居民整体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标杆,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城镇布局合理、生态环境友好的新格局,争当安徽县域突破的标兵、奋力崛起的先锋。
    工业强县——就是要牢固确立工业在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把发展工业放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大办工业”与“办大工业”相结合的方针,全力以赴招商引资,举全县之力办好当涂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通过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并实现当涂经济的大跨越。
    东向发展——就是要坚持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坚持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上“东学”;资金人才、产业技术上“东引”;发展取向、目标定位上“东进”。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举措,拓展发展空间,以大开放促进当涂经济大发展。
    全民创业——就是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引导和支持群众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营造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社会氛围,大力培育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竞相涌流,形成创业富民、奋力崛起的强大合力,实现当涂民营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城乡统筹——就是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产业发展与农村对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和谐当涂”。
    “十一五”发展的工作定位是: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大主题,打造三个基地,实施四大工程,强化五项措施。
    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全省创三强、全国争百强”这一目标上,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理念和业绩,率先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实现新崛起。
    两大主题——就是要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两大主题,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轮”驱动,引领全县经济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个基地——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县日益彰显的区位优势,依托初具规模的工业基础、特色明显的农业资源、千年古县的文化底蕴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全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逐步构建休闲旅游基地。
    四大工程——就是要加快推进和大力实施以“两沿”为主、“一片”补充的工业区建设工程;以规划新村、整治老村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工程;以拉开框架、完善功能相并举的城市新区建设工程;以交通、水利、电网、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五项措施——就是要在深化改革、招商引资、打造环境、节约资源、组织领导五个方面采取坚强有力、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十一五”预期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预期指标
    根据发展思路所确定的工作定位及争创目标,全县“十一五”期间的主要预期指标是:
    ——经济总量。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总量达到150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24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二产增加值9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三产增加值36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6:60:24。全县人均GDP近2800美元,位居全省县级前列。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2亿元,均比“十五”末翻两番。
    ——财政收入。全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超过18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上升到12%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9亿元,占GDP比重6%以上。
    ——资金投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82亿元,五年累计投资300亿元以上,是“十五”期间的3倍,其中工业投资200亿元,较“十五”期间翻两番。
    ——外资利用。全县利用县外资金年均增长30%,2010年为52亿元,五年累计利用县外资金170亿元;其中,全县利用境外资金年均增长35%以上,2010年为6000万美元,争取突破1亿美元。全县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五年累计100亿元以上。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县城总人口达到1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新格局。
    ——劳动就业。全县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平均每年新增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富余劳力县内转移和县外输出8万人,平均每年新增1.6万人,到“十一五”末,全县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和输出达到22万人。
    ——社会事业。巩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成果,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卫生事业水平不断提高,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5%以上,达到省、市下达的考核目标。
    ——人民生活。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以上,2010年实现2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2010年实现6400元。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5%。
   
    四、主要任务
    (一)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发展重点是全力建设“两沿一片”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十大产业,努力扩张企业群体,大力培育亿千企业。
    1、合理优化工业布局,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按照经济区域化、工业园区化的发展趋势,“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发展布局要以“两沿”为主体,“一片”为补充,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区建设工程,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
    一是加快建设以当涂经济开发区为基础的205国道“沿江”工业带。当涂经济开发区要以焦家项目园、新桥工业园、高新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园为重点,全面拓展新区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投资不低于55亿元,产值突破100亿元;太白工业集中区要以冶金压延业为主,建成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投资不少于25亿元,产值达到100亿元。
    二是快速发展以博望工业集中区为龙头的314省道“沿边”工业带。博望、新市、丹阳(西城)工业集中区和当涂经济开发区姑孰工业园及丹宁工业园,要以刃模具机床、机械配件及汽车零配件等产业为主加快发展。到“十一五”末,“沿边”工业带各园区平均新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投资平均不低于15亿元,产值总和达到120亿元。其中,博望工业集中区由3平方公里拓展到8平方公里,投资不低于20亿元,总产值突破70亿元。
    三是努力办好各具特色的大公圩片乡镇工业集中区。主要是大公圩地区的石桥、护河、黄池、乌溪、大陇、塘南6个乡镇和年陡乡,要在突出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按照“错位发展,注重特色”的思路,以劳动密集型的食品、服装、电子、仪表等基本无污染的项目为主,分别建成2至4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平均投资5亿元左右,产值总和达到60亿元。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县工业开发区和集中区建成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投资190亿元,产值达到380亿元。加之区外工业和正在争取的大唐(当涂)电厂项目,确保全县“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2、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县主要是做大做强、培育壮大十大产业。
    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⑴冶金压延业: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壮大企业规模。重点支持长钢三期技改扩建,使其尽快形成200万吨以上规模,并鼓励长钢与马钢等大企业联合发展。加快天兴钢业、鑫龙铸钢、恒久特钢、天马特钢、江南钢制品等企业发展,尤其要抓好为机械加工提供合金原料的冶金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该行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为马鞍山建设现代化的冶金工业基地做好补充,为苏浙沪等地的加工工业做好配套。⑵刃模具机床制造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数字化水平,推进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重点加快联盟、沪马、华宝、中德、中亚、友邦等企业的高档模具、西橱设备、合金刀片、等离子切割机、高铬合金、数控机床、镗铣床等技改扩建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该行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争取成为全省重要的机械电器出口基地和国家冠名的全国刃模具及机床之乡。⑶食品加工业:实施品牌战略,开发新型食品,提升产品档次。重点支持雪润公司、黄池食品公司系列食品加工、安康菌业罐装生产线及高档粮油加工项目的扩建。力争到“十一五”末该行业产值达到30亿元,并将黄池建成全国最大的茶干生产基地。⑷纺织服装业:重点加快海狮织造、金姿台布、永兴制衣扩建和棉纺厂重组等项目的实施,提高装备水平。力争到“十一五”末该行业产值达到1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纺织、服装加工出口基地。
    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⑴医药化工业:重点抓好红太阳生态药肥、桂龙药业、神鹿药业、盾安民爆炸药等企业的加快发展和新项目的引进。力争到“十一五”末该行业产值达到40亿元。⑵新材料工业:重点抓好金科纳米磁液、康克高性能磁粉、鼎泰稀土制品、力通稀土钢缆、益江高温陶瓷、金石墙体材料等项目的技改新建。力争到“十一五”末该行业产值达到20亿元。⑶汽车零配件工业:瞄准宁马芜等地的汽车生产厂家,主动寻求合作,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重点支持汽车用弹簧、仪表、转向支架、连轴器等项目的加快发展,并鼓励其他企业进入这一极具成长性的领域。力争到“十一五”末该行业产值达到5亿元。⑷电子工业:抓好正鼎电子衡器、元富通讯设备等项目建设,支持豪远电子发展,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末该行业产值达到5亿元。⑸船舶工业:对散布在全县的造船点进行资源有效整合,规划建设船舶工业生产集中区,提升工厂化水平,逐步实现由单纯的来料加工向整船的自主制造转变。力争到“十一五”末该行业产值达到5亿元。⑹电力工业:全力争取国家核准大唐(当涂)电厂一期2×600MW燃煤火电项目上马,力争电厂项目建成后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
    3、加快发展企业群体,努力提升企业素质。一要形成大而强、小而优的企业群体。坚持发挥潜力与引入外力并重,加快扩张企业数量,培育规模企业群体。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2000家,规模工业企业超400家。二要实施“亿千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0家以上,2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三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成立研发机构,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争取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各10个以上。四要重视品牌创建工作。引导企业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创立名牌,争取新创省级名牌产品20个以上,国家名牌产品1个以上;省著名商标20个以上,国家驰名商标1个以上。五要强化企业管理。严格要求企业安全生产、遵纪守法、按章纳税、保护环境、以人为本、以质取胜,打造诚信企业,努力塑造“当涂制造”对外形象。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围绕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发挥地处城市群优势,有效整合全县建筑行业资源,壮大和提升建筑企业的规模和等级,创立当涂建筑品牌,鼓励企业走出县门,努力扩大建筑及装璜市场,使我县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得到全面发展。
    (二)强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发展重点是建设城市新区,打造新兴小城市、特色小城镇以及加快村庄整治和新村建设步伐。
    1、把县城建成连接马芜的山水园林城市。呼应建设“马芜铜宜”沿江城市群的战略要求,积极适应马芜两市对接发展的新形势,按照“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城市新区建设工程,加快县城“东扩西拓,北接南延”的规划建设步伐。向东,续建太白东路、青莲东路、黄池东路,拓宽改造提署东路,加快于湖路两侧的开发建设,将东环路以东拓展为商贸、教育新区。向西,对205国道进行城市化道路改造,与当涂经济开发区的道路连接,建设以工业为主的西城区。向北,加快姑孰北路与市区红旗南路对接,东环路与市区湖东路对接;将太白路以北建成集行政办公、休闲娱乐、生活居住为一体的新城区,与市区融为一体。向南,通过新建振兴南路凌云大桥、青山河大桥及接线道路,将姑溪河、青山景区和太白镇区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范围,逐步打造本地最佳人居和休闲区,争取早日对接芜湖市。在县城全方位拓展的同时,加快护城河、襄城河整治及绿色景观带建设,建成凌云山公园和黄山小游园。加强对老城区改造,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保证城区用上安全清洁能源,扩建垃圾处理厂,新建1座污水处理厂。依法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全面提升文明县城创建水平,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县城。“十一五”末,初步将县城规划建设成为富有滨江城市特色、人居环境最佳、连接马芜两市的山水园林城市。城区人口达到18万,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
    2、把博望打造成新兴小城市。充分发挥博望镇地处苏皖边界、工业基础扎实、人口集聚力强、交通便捷通畅等优势,大力推进博望的城市化进程。一是通过工业集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镇规模。通过314省道北移改造,将城区向北整体推进,进而打通横山古道,实现博望与江宁开发区的对接。二是建设刃模具、机床大市场,新建中心医院,扩建自来水厂,整治改造博望河,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十一五”期间按8万人口,12平方公里的城区规模规划建设,逐步将博望打造成为皖苏边境上的新兴小城市,马鞍山市的次中心。
    3、加快区域特色小城镇建设。“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快小城镇道路建设,拉开小城镇建设框架;加快公用设施配套,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加快房地产开发和市场建设,繁荣小城镇面貌;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快特色工业集中区建设,增强镇域实力。重点建设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中心镇。充分发挥石桥镇的区域中心优势,将石桥建设成为大公圩地区经济、文化、商贸、服务的区域性中心城镇和马鞍山市的卫星城。利用丹阳的工贸传统和毗邻南京江宁区的有利条件,将丹阳建成工贸型小城镇;发挥黄池特色产业优势,将黄池建成特色食品加工、带动大公圩并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小城镇;利用乌溪紧邻高淳的有利条件,将乌溪建成仪表、服装等特色产业为基础,接受江苏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小城镇;根据护河在县域内扼南北要冲的交通区位特点,将护河建成贸工农和旅游结合型小城镇;抓住马、芜加快对接发展的新机遇,将年陡建成面向芜湖的工贸、人居型小城镇。与此同时,根据各乡镇特点,将新市建成金属加工为主的工贸型集镇,将塘南、大陇、湖阳建成生态农业、水产养殖、休闲观光基地。
    4、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尽快编制完成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程要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规划新村、整治老村、完善基础、促进文明”,不断提高村庄建设的总体水平和农村居民的文明程度。一是坚持以城市理念规划农村建设,尽快完成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将全县约3000个居住点减少到2000个以内,并按照“建筑组团展现特色,农户住宅实用美观”的原则,完成村庄建设性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引导和教育群众严格按规划自建新家园、共建新农村,尤其要突出中心村和小康村的规划建设,以完善基础设施来引导小村居民和散户向中心村集聚,富裕家庭入住小康村,不断推进居住相对集中、土地集约使用和公用设施共享进程。“十一五”期间,全县每个乡镇都要建设3-5个具有城市社区理念、带有农村特色的中心村或小康示范村。二是在加快新村环境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老村的环境整治。实施文明卫生创建向村庄延伸,建设博望、太白等乡镇垃圾中转站,村村配备专业保洁员,初步形成村收集、乡镇清运、县集中处理的三级联动垃圾处理网络;推行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生活污水;巩固改水改厕成果,疏通沟塘水系,确保水质达标,鼓励村村建设水冲式公厕。逐步改变农村“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三是集中适当的财政资金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水泥路、自来水、广播及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村村通工程,使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四是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五年内力争通过建设新房舍、改善新设施、优化新环境、塑造新农民、树立新风尚,使全县农村呈现出布局优化、村庄绿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沟渠净化、乡风文明的崭新局面。
    (三)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是围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四大主导产业,打造特色经济板块,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大力发展“三资”农业。
    1、提升主导产业。水产业:以石臼湖、湖阳圩、南北圩为主,打造优质水产品经济板块。在兼顾发展青虾、鳜鱼、黄颡鱼等优势水产品的同时,努力建设“石臼湖”牌优质河蟹生产核心基地,力争年产突破万吨大关。抓好石桥万亩现代农业生态养殖示范园、乌溪万亩河蟹苗种培育基地、塘南2万亩河蟹生态养殖基地、湖阳万亩稻田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种植业:以大公圩和沿江片为主,打造优质粮油经济板块。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和“双低”油菜生产,推行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蔬菜业:以江心、黄池等乡镇为主,打造优质蔬菜经济板块。重点建设江心乡2万亩蔬菜产业园、黄池镇1万亩加工蔬菜生产基地,丹阳镇、姑孰镇1万亩瓜果蔬菜生产基地,湖阳圩5万亩水生蔬菜生产基地,太白镇0.5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畜禽业:以丹阳、湖阳等乡镇为主,打造优质畜禽经济板块。突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猪、土种鸡和水禽养殖业;重点建设丹阳、黄池4万头“三元”杂交猪,护河、塘南200万只土鸡,湖阳200万只水(家)禽三大养殖基地。依托蒙牛集团,建设1.4万头奶牛基地和2万亩牧草基地。与此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做强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进一步做大黄池食品、雪润公司、贤进渔业、水产协会、甜润米业、安康菌业、恒升油脂、永兴油脂等龙头企业的规模。积极引进建设现代化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加快培育水产品、水生蔬菜、畜禽等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到“十一五”末,培育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4-6家,创省级龙头企业3-5家,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大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和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业经纪人队伍。引导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以工业的理念办农业、以商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继续推进品牌和流通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争创名优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3、发展“三资”农业。着力开展农业招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资兴办农业项目,积极发展“三资”农业,引导“三资”向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向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投入。立足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抓好大项目和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实施。到“十一五”末力争完成“三资”农业到位资金6亿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内,通过基地、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带动,使我县优质农产品全面批量进入长三角市场,成为长三角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
    (四)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县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是商贸物流、休闲旅游、房地产以及金融、中介和社区服务业。
    1、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按照建立大市场,形成大物流,搞活大流通的思路,加快全县商贸物流通业的发展。一是依托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建设五大专业市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中国博望刃模具大市场、丹阳省际边贸大市场、姑孰建材及废钢大市场、石桥水产品大市场,整合205国道钢材市场,扩建电力工贸和新建太白钢材大市场。二是加强流通设施和网络建设,提升商贸档次水平。加速中润连锁超市向中心村延伸,支持红太阳集团在我县开设农资连锁,通过全县商业网点的建设,积极争创全国“万村千乡”工程示范县;建成姑孰国际商城、青莲路大型超市,规划建设北护城河特色商品步行街,鼓励中心镇、重点镇、沿边镇建立特色商业街;推进农产品贮运、保鲜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三是加快物流平台和载体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产业。规划建设长江综合码头、江心洲港口和大桥高速姑孰物流区;在尽快建成皖南物流配送中心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公司和采购集团入驻当涂,扩大我县面向长三角城市群和周边地区的业务范围;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形成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全县公路、铁路、水运资源,形成物流综合运输网络。
    2、积极发展旅游业。一是加快推进青山和横山风景区建设。以弘扬李白文化为主题,加强与采石风景区的互动,积极融入南京旅游圈和皖南旅游热线,扩大千年古县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通过外引内联等形式,加快青山、横山景区和县城太白公园的规划建设,全新提高李白文化游的特色和魅力。重点恢复“第一山”碑、五贤亭、李白故居、谢公祠,筹建与李白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长廊,建设当代文化名人艺术馆。二是积极恢复历史古迹和发展民俗文化。重点恢复凌云塔、维修金柱塔、修缮叶家桥,继承和发扬采茶灯、龙舟、龙灯等传统民间民俗文艺。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兴办各类旅游实体,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快休闲、娱乐、度假等项目开发和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青山、横山度假村;充分挖掘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建设江心休闲农庄和运动休闲基地,积极培育佳达高科技生态园、石桥贤进休闲渔业、双潭湖渔业休闲观光区、塘南水产科技示范园、青山万亩生态观光果园,发展大公圩、湖阳圩等具有水乡特色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同时,在县城建成三星级酒店2座、四星级酒店1座、五星级酒店1座,明显提高旅游接待条件。力争通过五年的恢复、建设与发展,逐步将当涂打造成在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休闲旅游基地。
    3、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依据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重视建设经济适用房,适当发展高档商品房的原则,调控县城和小城镇商品房开发。县城五年房地产新建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旧城区改造,县城新区重点建成襄城明珠花园、九韵国际花园、玉兰苑三期工程,加快推进姑溪河以南的小区开发。积极推进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采用招投标等市场化运作方式,促进物业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
    4、大力发展金融、中介和社区服务业。积极打造诚信当涂,努力构建金融安全区,支持和引导驻当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改善金融服务,力争引进股份制金融机构、外资银行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多渠道金融支撑。加强商业保险、民办会计、审计、评估、担保、律师、公证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以便民为宗旨,发展家政、健身、维修、医疗、餐饮、托老、托幼和休闲娱乐等社区服务项目。创造条件发展会展业,建立博望刃模具机床会展中心,举办石臼湖水产品和黄池食品展示展销会。
    (五)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重点放在交通、水利、电网及信息化工程等四大方面。
    1、交通建设。努力构建与长三角地区无缝对接的交通网络。主要建设3座桥梁、3条干道、6条县道、600公里乡村道路,简称“3366”交通工程。建设3座大桥,即黄池大桥,打通大公圩地区第四通道,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开工建设花津至新丰大桥和西河至查湾大桥;争取省、市立项,建设3条干道,即新建或改造314省道绕博望镇和丹阳镇路段、围屏至乌溪公路、马鞍山长江大桥至丹阳段高速公路;建设6条县道,即新建或改造黄池大桥与当高大桥连接公路、新黄公路新桥至太白墓园段和青山至黄池段、大陇经湖阳至高淳公路、西河至乌溪公路、澄湖公路釜山至湖阳段、博望至江宁开发区公路;建设600公里的通村道路。通过这些公路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实现所有乡镇“半小时上高速”,乡镇客运车辆通车率达100%,行政村客运车辆通车率达99%。实施“123”航运工程。即投资4.5亿元开工建设芜申运河当涂段;新建红太阳集团生态肥、扩建长江钢厂等2座长江码头;在芜申运河当涂段沿岸规划建设3座内河码头。
    2、水利建设。着力建设四项水利工程。一是大公圩等11个万亩以上圩口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涵闸除险以及排涝泵站建设工程,构筑较为完备的防洪保安体系。二是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构建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三是大公圩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构建持续有效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体系。四是田间配套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使全县农田灌溉保证率圩区达到90%以上,山丘区达到75%以上。
    3、电网建设。在丹博地区建成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在城区新建(或扩建)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在边远乡镇和工业重镇适当增加变电站布点。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全县实现两个220千伏变电站提供电源、110千伏变电站形成环网的主网架,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充足的电力供应。
    4、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到企工程。建成全县基础资料综合信息库和政府决策系统。加大城乡通讯网络改造力度,充分满足全县企业与城乡居民电信消费需求,“十一五”末,力争全县固定电话入户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85%和40%。
    (六)同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科技事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国内外资源,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做好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挂钩,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新成果,改造我县传统产业。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政策环境,更多地吸引科技专家为我县经济发展服务。加强马鞍山市科技中心当涂分中心、高原明珠激光科技园、博望刃模具热处理中心、塘南水产专家大院、黄池食品(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中心、县棉花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博望机械制造研究所等具有科技服务能力和开发潜力的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宣传、培训、推广、服务一体化的思路,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2、教育事业。按照“重视学前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到201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75%左右;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左右;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5%。加快发展城区教育,“十一五”期间,在城区新建1所并扩建2所小学、新建1所初中和1所寄宿制高中,启动城东教育新区建设,迁建当涂一中高中部。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扩大中心学校的容量。到2010年,现有小学由202所调减到130所;现有初中由31所调减到26所;现有农村普通高中由4所调减到1所。以课改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建成覆盖全县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1所规模3000人以上的当涂县职成教中心,为全县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各类实用型人才。积极实施教育扶贫计划,推行农村适龄儿童免交杂费入学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享受义务教育。
    3、卫生事业。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切实做好血吸虫、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程度;抓好各项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创建一批省、市级卫生镇村,争创全省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建成县疾控中心和东门医院,新建县人民医院1.8万平方米住院楼,组建县中医院和2所专科特色医院,到2010年,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3张。
    4、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县文化馆,新建县博物馆及文物库房,迁建县图书馆,改建姑溪影剧院,完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改建县体育中心田径场并新建网球场,规范建设城市社区和乡镇居民小区体育活动场所,发展乒乓球、篮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加快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通村率达100%,农村入户率达70%以上,其中5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丰富城乡居民精神生活。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性别比,着力提高人口素质,争创全省计生工作一类县。
    5、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务工农民等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加快农村富余劳力县内转移的同时,努力提高县外输出的组织化水平,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充分就业,并切实维护好农民工权益。继续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强化各类企业及职工的参保意识,加大工作力度,扩大覆盖面,提高征缴率,并逐步建立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农村养老保险进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由城区扩大到乡镇。同时推进并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救灾救济、特困医疗救助和五保供养为配套的城乡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严格执行粮食储备制度,争取国家、省、县三级储备达到3万吨,保障全县粮食安全。改革和规范优抚安置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重视弱势群体,发展残疾人、妇女儿童及社会慈善事业。
   
    五、保障措施
    (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从体制上保障加快发展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改革和精简政府机构,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环节,规范政府审批行为,完善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咨询评估论证制度、专家评议和公示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全力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益性事业单位转换机制,经营型事业单位逐步走向市场。通过深入改革,推进经营性单位企业化,事业发展产业化。
    3、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激励机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分配财政资金,建立和完善重点支出和应急支出的保障机制。
    4、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重点是引导有条件的私营企业改变传统家族型资本管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
    (二)以招商引资为主体,从资金上保障加快发展
    1、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在招商主体上,充分发挥园区的载体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招商主体地位,发动全民招商。继续实行县乡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和任务保证金制度,进一步明确责任,严格奖惩。在引资对象上,主攻“老大”和“老外”,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财团,争取在引进世界500强上取得突破。在引进方式上,一是强化以商招商,二是有选择地参加节会招商,三是组织小分队跟进招商,四是继续坚持驻点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
    2、努力争取信贷资金。加强银企合作,帮助企业完善信贷准入条件,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企业贷款和融资的全方位服务,并建立和完善授信机制,争取我县的存贷比由“十五”末的55%到“十一五”末升至75%以上。加快组建企业担保融资机构,指导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完善信贷手续。
    3、竭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市资金扶持政策,编好项目,抢抓“中部崛起”、“东向发展”机遇,加大跑省、跑部力度,全方位、多渠道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政策性投资。
    4、大力启动民间资金。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限制,认真研究制定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的生产性投入,鼓励民营企业积累资金的再投入。
    (三)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从环境上保障加快发展
    良好的环境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一方面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建设品位和档次,努力调整修编好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满足发展的用地需求,搞好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速改造软环境。一是舆论环境。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着力营造鼓励大发展、支持大发展的社会氛围,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全县人民的文明程度。二是政策环境。及时认真地研究国家和省、市政策,准确把握宏观走向,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制定出针对性强、吸引力大、可操作的具有当涂特色的优惠政策。切实以宽松的政策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服务环境。加强县行政服务中心及其窗口单位建设,强化机关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政务公开制和承诺制,规范行政程序和政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法制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县、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加强和完善司法、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范网络,创建“平安当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以节约保护为原则,从资源上保障加快发展
    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理念,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着力点,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树立全民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鼓励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尽量利用闲置土地,积极向丘陵、荒坡要地,保障和支持全县经济的加快发展。二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型农业、环保型建筑业和服务业,大力发展循环工业,重点培育冶金与机械、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工序废物的循环利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三是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全县矿产资源开发,整顿开采秩序,实现资源的规范化、保护性开发,鼓励矿业副产品向新型建材产品转化,逐步淘汰粘土砖生产。四是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工艺和设备,选用高效利用资源、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建立起促进节约降耗、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产业体系。五是引导和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向源头及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五)以加强领导为核心,从组织上保障加快发展
    一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级党委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各级班子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考核标准,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干事业有激情、业务上有本领、工作上有业绩、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培育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干部队伍。做到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发展。二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劳动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五支队伍;吸引高等院校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利用县职成教中心,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村富余劳力转化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在加快培养县内各类人才的同时,高度重视县外人才和国外智力的引进工作,特别要引进高新技术、重点工程、城市规划、农业生物、产品制造、经营管理、外经外贸、法律和信息等领域能组织实施科技和经济项目的管理人员,能组织和解决在产品开发中具有技术创新的人员,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特殊才能的优秀人才,鼓励和引进当涂籍外地的经营管理人才回乡创业、施展才华。三要抓督查,促落实,形成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决策—督查—反馈—落实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和目标任务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四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协调各方面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共创伟业的工作合力。五要围绕“十一五”规划,将年度目标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强化督查和考核,狠抓各项指标任务的落实。通过全县各级、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