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如何解忧百姓看病难?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谭啸 邓健


    75岁的欧阳颖学是北京市西城区一名普通的居民,2007年12月6日,欧阳大妈却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欧阳大妈尝到了“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甜头,电视台请她老人家现身说法。

    欧阳大妈患高血压病多年,这一天,她去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社区医生看病。欧阳大妈希望查一下是不是得了冠心病。社区医生说: “像您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您转到人民医院心内科。”于是,社区医生通过网络为欧阳大妈挂上了免费专家号。由于社区医院和人民医院共享患者的健康档案,欧阳大妈本人还没到人民医院,人民医院的心内科专家就已经看到了欧阳大妈的健康资料。做完检查后,检查结果还可以回社区拿,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

    造成医疗服务资源浪费的最主要原因是,社区居民不信任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而只有把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融入到社区中,才能把患者吸引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医疗服务资源浪费的问题。

    作为北京市的普通居民,我们都有过去大医院看病的痛苦经历。譬如说,如果想去协和医院、人民医院这样的三级甲等医院挂专家号,通常都得凌晨5点钟去医院排队挂号。上午8点钟,医生开始出诊,病人往往要等到上午10点或11点左右才能看上病,再加上排队交费、取药的时间,不到中午12点都回不来。有调查显示: 85.3%的人认为看病是件非常麻烦的事,73.3%的人担心花钱太多。

    一方面,大医院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 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少人问津。即便是患了普通感冒,很多患者也愿意选择去大医院看病,大家往往认为去大医院看病心里才踏实。这就造成了“大医生看小病”,不仅难以体现专家的价值,而且浪费了医疗服务资源,也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社区居民不信任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王争说: “当务之急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只有把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融入到社区中,才能把患者吸引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医疗服务资源浪费的问题。”

    据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介绍,应该在功能和服务上,明确各类医疗机构的专业定位,譬如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六位一体”的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基本医疗、慢病干预、健康管理、康复、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由此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区属医院则定位在小综合、小专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常(常见病)、多(多发病)、普(普通病)、慢(慢病)、康(院内康复)”; 而三甲医院是国家重点投入的对象,拥有优势的医疗资源,其工作重点在于疑、难、急、重症的诊治与研究,以及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只有各类医疗机构定位明确,做到功能互补,才能解决医疗资源浪费的问题。

    尝试医疗服务共同体

    医疗服务共同体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 首先是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 第二个问题是,实现了绿色、快捷、安全、方便的双向转诊。

    在探索如何解决医疗资源浪费的道路上,北京市西城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应运而生,该项目是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市卫生局的推动下,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撑下,由人民医院主持设计完成的。

    2007年9月25日,共同体项目正式启动。北京市西城区的展览路社区和德胜社区的23万居民享受到了转诊的便利。居民如果想在人民医院看病,那么只要符合转诊条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预约人民医院的专家进行挂号、检查。“在共同体中,将统一接诊程序、统一检验质控、统一诊断标准、统一治疗原则、统一康复计划。”刘帆说。

    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角度,韩王争认为,共同体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首先是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

    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往往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提升医疗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此,共同体成立了13种慢性病管理团队,每个工作团队由1位学科代表或者专家牵头,由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负责,再加上区属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医生。在这个工作团队里,他们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教学查房、继续教育课程学习、远程的视频会诊、病历讨论等。

    “如今,每周三下午,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36个全科医生都可以与专家或老师进行会诊讨论。在每次培训和交流前,培训主题和病历都通过系统提前做好了准备。”韩王争介绍说: “共同体的培训体系形式多样,不仅有被动接受式的讲课,还有双向互动式的讨论,对于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准和技术水平效果非常明显,而且这一培训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

    共同体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实现了绿色、快捷、安全、方便的双向转诊。

    两级卫生服务体系合作的核心问题就是: 既转不上去、又转不下来。社区医院希望能够把他们的病人转诊到大医院; 病人在大医院完成治疗后,大医院希望能把病人马上转回社区医院,让病人在社区医院接受康复治疗。

    以往,上下转诊非常不方便,只能通过电话等传统手段进行联系。而现在,转诊的过程简单、快捷,能够实现门诊、急诊、住院和检查共四种形式的转诊,只要是符合转诊标准的,都可以进行转诊。社区医生在网上为病人填写预约单,预约信息传至人民医院,人民医院协管中心按照转诊要求帮助病人安排,很快预约确认信息就传回德胜社区,社区医生将预约检查单和挂号单打印出来,交给患者。同时,社区医生还把病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传送至人民医院,人未到信息先到。病人在人民医院做完检查后,检查结果也将直接传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患者可以在社区拿到检查结果。同时,在病人回到社区康复的时候,病人在大医院的所有资料都完全到达社区。

    “畅通的双向转诊通道帮助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刘帆说: “展望未来,共同体的发展方向是X+X模式,即多家中心医院对应多个社区,社区医院的病人可以选择转到不同的大医院。这样才能引入竞争机制,让多家中心医院比拼医疗水平、服务水平,由此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