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嘉兴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
 
目   录

前言………………………………………………………………3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4
(一)发展背景与机遇…………………………………………4
(二)发展基础与优势…………………………………………7
(三)制约条件与挑战…………………………………………8
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11
(一)指导思想…………………………………………………11
(二)战略定位…………………………………………………11
(三)发展原则…………………………………………………13
(四)发展目标…………………………………………………14
三、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17
(一)石化产业…………………………………………………17
(二)先进装备制造业…………………………………………19
(三)新型建材业………………………………………………21
(四)包装材料业………………………………………………22
(五)高新技术产业……………………………………………23
(六)港口物流业………………………………………………25
四、产业空间布局………………………………………………26
(一)布局思路…………………………………………………26
(二)布局框架…………………………………………………27
五、支撑体系建设………………………………………………31
(一)基础设施支撑体系………………………………………32
(二)现代服务支撑体系………………………………………33
(三)投资融资支撑体系………………………………………34
(四)科技创新支撑体系………………………………………35
(五)人才资源支撑体系………………………………………35
(六)生态保障支撑体系………………………………………36
(七)安全保障支撑体系………………………………………37
六、对策措施……………………………………………………37
(一)加强区域统筹协调………………………………………37
(二)强化政府管理职能………………………………………38
(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40
(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41

附表:项目规划建设表
附图:1.区域位置图
2.对外交通图
3.岸线利用图
4.产业布局框架图
5.产业功能分区图


前   言

    嘉兴市滨海新区东至平湖市全塘镇镇域东界、南至嘉兴港围垦用地的封闭区域、西至海盐县西塘桥镇镇域西界、北至杭浦高速公路,面积227平方公里。该区域区位条件突出、港口资源丰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并拥有独特的海河联运优势,是嘉兴市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的最佳区域。
    实施滨海开发战略作为嘉兴市“十一五”发展的六大战略之一,既是嘉兴市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更是嘉兴市发挥比较优势、应对区域竞争的迫切需要。科学制定《嘉兴市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对嘉兴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及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鉴于现代物流等另有专项规划,因此本规划主要研究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深入分析产业发展背景与条件,提出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明确产业发展的整体架构以及空间布局,并进一步提出保障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以及对策措施。
    规划编制以《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嘉兴港总体规划》、《嘉兴市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等为参考和依据。
    规划期限,近期2006年~2010年,中远期2011年~2020年。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
    (一)发展背景与机遇
    1、国际产业转移结构趋向高度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转移呈现结构高度化、链式转移等特点。石化、钢铁等原料工业,汽车、船舶、装备等高加工度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金融、信息、咨询、审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转移的重点和热点。跨国公司仍是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除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其它生产经营环节如研发、设计、中试和公司总部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带动配套企业进行整体性链式转移也渐成气候。这为滨海新区积极吸纳国际产业转移,集聚国际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2、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将从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向以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为主的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消费结构的升级将进一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通信、住宅、汽车、石化、冶金、电力等一大批产业迅速增长。我国将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重化工业主导发展阶段。同时,受低成本与提升竞争力的驱动,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需求将迅速扩大,旅游、教育、保险等生活服务需求旺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都将呈现大发展趋势。这为嘉兴滨海新区积极发展临港工业、装备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交通、港口、旅游等专项规划的的编制和实施,区域城际轨道、杭州湾大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的不断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深入发展,区域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聚散性及区域流动性将逐步加强,区域内产业分工和协作将更为紧密,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极化作用亦将更加明显。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的建设,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对周边地区产生更强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滨海新区与上海接壤,可充分依托区域条件构筑高级生产要素集聚优势,抓住长三角区域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机遇,成为上海产业协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4、浙江省着力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海洋经济强省
    嘉兴市滨海新区作为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嘉兴港及岸线资源开发,建设杭州湾北岸现代物流中心,择机发展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亦提出,包括嘉兴市滨海区域在内的临杭州湾区域重点建设能源、石化、机械、木材加工等临港工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化工、电子、工程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大力提升传统轻工制造业;嘉兴港要服务于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和苏南、皖南地区出口需求,积极配合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的发展。因此,滨海新区有望在岸线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布局、重大配套设施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审批上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从而赢得更为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
    5、嘉兴市全力实施滨海开发战略,建设杭州湾滨海新市
    近年来,嘉兴市以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受累于上游原料价格的上涨,整体产业效益下降,发展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嘉兴市急需加快新城市载体建设,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改变当前由于被上海、苏州、宁波、杭州之间的各交通通道分割,难以集聚资金、技术、人才,各生产要素穿城而过这种局面。面对这种局势,嘉兴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实施滨海开发战略,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为代表的临港型产业,建设杭州湾滨海新市。市委市政府亦提出“举全市之力、全平湖之力和全海盐之力,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嘉兴从‘运河时代’向‘滨海时代’的新跨越。”这势必会大大加快滨海新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业发展以及嘉兴港建设的步伐,为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营造优越的软硬件环境。
    (二)发展基础与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
    滨海新区位于嘉兴市东部、杭州湾北岸,与上海金山区接壤,与余慈地区隔湾相对,是长三角区域内沪杭、苏甬交通线路的枢纽,离上海、杭州、苏州都在100公里以内,离洋山港、宁波—舟山港分别为53海里、73海里,离上海浦东、虹桥和杭州萧山、宁波栎社等国际空港均在一小时车程内。对外交通便利,嘉兴港、内河航道、乍嘉苏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等构筑了具备海河联运的立体型、现代化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
    2、资源禀赋比较丰富
    嘉兴港建港条件良好,自然岸线长约74.1公里,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岸线23.0公里。土地开发潜力大,新区陆域面积227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93.4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46.62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集山、海、岛、森林、沙滩、名胜古迹于一体、有“南方北戴河”之称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结合杭州湾大桥观光风景区,可形成杭州湾滨海度假休闲带。
    3、产业发展平台高
    滨海新区内现有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浙江省海盐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省级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以及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浙江嘉兴出口加工区。此外,独山港区(市级)也在加紧申报省级开发区。区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有嘉兴电厂、嘉化兴港热电厂、吉安热电厂、嘉兴污水处理厂、嘉兴市港区(乍浦)自来水厂,水、电、汽供应充足,污水处理排放方便。
4、产业基础扎实
    2006年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1.6亿元,比上年增长46.8%,合同利用外资2.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7360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76.5亿元,工业性投入50.8亿元。2006年嘉兴港货物吞吐量2218万吨、集装箱运输量14.5万TEU,分别比上年增长31.9%、216.5%。同时,日本帝人化成、浙江中化集团、浙江合盛、嘉化集团等一批重大化工项目,嘉兴永上、嘉兴其昌、浙江江浦等不锈钢项目,吉安纸业等造纸项目,大连实德等建材项目,屹丰铸工等机械项目,嘉兴内河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等物流项目的相继实施,为新区发展石化、造纸、建材等临港产业和港口物流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制约条件与挑战
    1、区域竞争加剧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沿海地区争先恐后地提出发展重化工业,重点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船舶修造、钢铁、汽车、装备、港口物流业等产业,具备深水港口条件的则纷纷提出发展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宁波等地已占据先机,石化、汽车、钢铁、船舶修造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江苏省的南通、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和我省的舟山、温州、台州等城市对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亦势在必得,各城市相继提出加快建设发展临港工业的集聚区(上海300平方公里的“临港新城”、南通200平方公里的江海港区、无锡188平方公里的江阴临港新城、温州486平方公里的瓯江口区域)。嘉兴港离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较近,发展集装箱等港口物流业受两大港口挤压,直接经济腹地业务流失较大。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有效组合生产要素,构筑高标准发展平台,充分挖掘区位、资源、体制等比较优势成为关键。
    2、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
    滨海新区内有一些电厂和化工企业,对当地大气环境具有一定影响,造成当地大气污染较大。在水资源承载方面,由于嘉兴市地面水污染较严重和降水量较少,区域内水质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都存在。随着地下水开采的限制和地面上河道污染加重,未来滨海新区用水亦是一个难题。而随着嘉兴市污水处理厂的启动和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新区周边海域和区域内河道的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将受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的影响,势必要严格控制项目准入标准,限制技术落后、污染重、消耗大的项目进入,鼓励采取集约式、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营造后期发展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3、开发建设起步较晚
    滨海新区开发建设起步较晚,在港口建设、服务业发展、技术中介机构培育等方面相对滞后于周边地区。嘉兴港公用码头比例较低、缺乏集装箱专业码头、港口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配套设施与服务有待完善,与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的合作步伐落后于苏州、南通等港口。市政建设有待加强,生活配套设施尚不健全,物流、金融业、咨询业、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区域内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都比较缺乏,产业发展技术依托薄弱,不利于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4、区域协调有待加强
    滨海新区是跨行政区域开发建设的经济区域,范围主要涉及平湖全塘、新仓、黄姑、林埭、当湖、曹桥、港区乍浦镇和海盐西塘桥镇8个镇(街道),有3个开发区性质的行政主体,即嘉兴港区、独山港区、浙江省海盐经济开发区。由于“多头管理”,在招商引资时存在一定的竞争,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时会存在一定的重叠,由此将有可能引发项目散落、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不利于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
 
    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充分发挥海河港口、区位和产业三大优势,按照“重化主导、实业兴港、以港兴区”的战略构想,全力构筑以石化、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新型建材、包装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及港口物流业快速发展、生态和谐的临港型产业体系,努力促进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战略定位
    从长远发展着眼,滨海新区应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杭州湾产业带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省接轨上海重化产业的先导区,嘉兴市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长三角重要的临港重化工业基地
    根据重化工业向深水滨海区域集聚的世界性产业转移趋势,利用重化工业对大吨位深水泊位的特殊需求,滨海新区拟科学规划石化工业区域布局,做深做透前期工作,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积极引进和发展大型石化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为主的临港重化工业项目,努力引进和建设规模炼油企业,力争挤占重化工业产业链上游,建设产业高度集聚的石化产业区,提升在长三角区域重化工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层次,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临港重化工业基地。
    ——环杭州湾产业带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
    按照嘉兴在环杭州湾产业带产业分工中定位以及推动产业升级的要求,充分依托目前滨海新区规划区域有建设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良好自然条件,突出重点,着力培育若干以重化产业为先导、临港型先进制造业为支撑,规模经济显著、专业化分工明显、竞争优势突出、国际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构建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低资源消耗、环境友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奠定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环杭州湾产业带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
    ——浙江省接轨上海重化产业的先导区
    滨海新区拟借嘉兴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战略东风,依托与上海良好的经济协作关系,充分发挥既有的区位、产业、机制等优势,坚定不移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战略,提升发挥既有的区位、产业、机制等优势,积极接受上海辐射,主动参与上海重化产业分工体系,实现产业互补与资源共享,全面推进接轨上海重化产业基地的建设,率先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重化产业的的先导区。
    ——嘉兴市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滨海新区是嘉兴市“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区域,规划范围涉及两个行政区域,有多个行政主体,这就需要增强全局意识,创新开发理念、创新开发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机制模式,科学统筹开发,建立完善多边联动的协作机制,强化经济区概念。积极培育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强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使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质量水平显著领先。引领嘉兴市新一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带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嘉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依靠创新推动发展的典范。
    (三)发展原则
    根据上述战略定位,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应坚持如下原则:
    坚持特色化发展。立足既有经济,强化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立足港口资源优势,有选择地发展关联性强的临港重化产业,并带动港口经济腹地发展,形成梯度效应;利用长三角产业分工,引进培育适宜发展的临港型先进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特色竞争优势。
    坚持集约化发展。强化资源集约利用,有重点地发展资源消耗低、带动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约开发生产性岸线和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能源、水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坚持生态化发展。要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上既要满足现实的、区域性的发展需要,更要兼顾长远的、全局性的发展需要;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环境、港口与产业的和谐发展,提升经济持久发展水平。
    坚持一体化发展。建立完善新区不同行政主体的协调发展与整合机制,实现协同发展;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要求,优化配置区域各类要素资源;强化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区块联动,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
    坚持集群化发展。尊重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市场导向基础上培育重点产业,加快形成重点产业企业集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效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四)发展目标
    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将力争三年出形象,五年见成效,十五年取得新成就,实现质的飞跃。具体按下列二个步骤实施。
    (1)近期(到2010年)
    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整合优化配置要素资源、空间调整重组、产业集聚重置,构建产业优势,初步见成效。
    产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实现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基础设施进入新的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布局日益完善,资源效能显著优化,竞争优势明显提升。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到2010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700~80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到12.0%~13.0%左右。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以港口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交通、供水、排污、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配套网络初成雏形。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10年,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力争100万吨/年PX、80万吨/年PTA项目上马建设;石化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主导地位逐步形成,产业重化的新型临港产业体系初显。
    ——产业布局日益完善。“一心、两翼、多区”的产业布局框架初步构建,独山港区产业区和大桥综合产业区特色竞争优势凸显,集群效应开始显现。
    ——资源效能显著提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新区工业产业区的投资强度达到25亿元/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38~45亿元/平方公里。
    (2)中远期(2011到2020年)
    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在前五年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空间集聚、功能优化重构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就,实现质的飞跃。
    产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实现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基础设施完善,临港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效益显著,资源效能水平踏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突出,成为嘉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城市新区,浙江省接轨上海重化产业的先导区,环杭州湾产业带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重要的临港重化工业基地。
    ——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到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280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石化、先进装备制造业主导地位确立,成为国际化、规模化、高水平的长三角地区新兴石化产业基地。
    ——配套基础设施完善。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及城市道路等公路、港口航道内河运输工程、轨道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等重要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临港型产业体系已经构成。以石化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临港重化产业为主导,新型建材、包装材料、高新技术产业、港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临港型产业体系已经形成;争取独山港区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列入国家石化产业布局规划,并适时启动。
    ——产业集群效益显著。“一心、两翼、多区”的产业构架形成规模,集群规模成本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产业集群效益显著。
    ——资源效能水平跃上新台阶。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5%;新区工业产业集聚区的投资强度达到30亿元元/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平方公里。


    三、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滨海新区产业定位要以滨海新区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两方面综合考虑。从外部环境看,产业定位要充分考虑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国家产业政策、浙江省及嘉兴市“十一五”产业导向以及长三角区域内上海、江苏、杭州等周边地区产业动向等外部因素,选择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发展潜力大、投入产出比高的产业;从内部条件看,产业定位要考虑到滨海新区总体战略定位,产业基础及发展态势,人才、土地、港口、能源、基础设施等要素资源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滨海新区乃至大嘉兴的环境承载力、能耗约束性指标等限制因素,筛选出产业基础发达、比较优势显著、发展前景好的现有产业,同时选择一批具有高成长性、产业带动性强、环境效益好、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型”产业。
    综合分析上述因素,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要求,以经济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原则,把促进经济增长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重型化、规模化、高水平、生态化为方向,构建石化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新型建材业、包装材料业、高新技术产业、港口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滨海新区临港产业体系。
    (一)石化产业
    石化产业应抓住国际石化产业布局和调整的历史性机遇,立足当地石化中下游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资源及临近上海石化产业基地优势,以“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园区化”为方向,实施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积极向石化上游产业延伸,继续深化向中下游产业发展,着重发展炼油/乙烯—芳烃—PX—聚酯产业链、炼油/乙烯—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业链、炼油/乙烯—合成树脂产业链。要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强化节水、节地、节能、低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以石化产品链为导向进行招商,吸引国内外大型石化企业项目投资,与周边的上海石化、上海化学工业区、宁波石化产业基地形成互补和协同发展,经过15~20年的努力,把滨海新区打造成为国际化、规模化、高水平的长三角地区新兴石化产业基地。
    石化上游产业:要高起点规划建设石化上游工程项目,完善配套的港口码头、围涂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内外石化巨头项目布局。近期依托上海获得的原料,重点规划建设100万吨/年PX、80万吨/年PTA项目;中远期积极争取国家及浙江省对炼油、乙烯项目的支持,并列入国家中远期石化产业布局规划,初步规划在独山港区建设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项目。乙烯工程要拓宽原料来源,综合考虑港口、深水岸线情况,结合平湖年产250万吨重交沥青项目(主要是加工重油、燃料油),建议采用CPP工艺从重质原料出发,生产乙烯、丙烯,300万吨的重质原料油可以产生80万吨乙烯、40多万吨丙烯,原料运输条件可大为改善,这一工艺技术是我国的专利技术,可以作为滨海新区石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化工新材料及有机原料:近期依托乍浦化工园区,积极与上海石化、上海化学工业区产业接轨,利用从上海获得的有机原料进行深加工,进一步发展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工艺先进的化工高分子新材料和有机化工深加工产品,以日本帝人化成聚碳酸酯(PC)、英荷壳牌润滑油产品为龙头,鼓励发展超耐高温热塑性工程塑料、特种热塑性弹性体、新型LSR弹性体、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等新材料;中远期依托独山港区及上海的上游原料,向上延伸产品链,重点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各类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材料中间产品,其中有机化工原料重点发展环氧乙烷(EO)、乙二醇(MEG)、丙二醇、丁二烯、苯酚等,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ABS等合成树脂,SBS、丁腈橡胶、丁苯橡胶等合成橡胶及弹性体。
    石化下游产业:重点发展合成材料下游产品、新型精细化工、无机化工原料,其中合成材料下游产品重点发展化学建材、汽车配件(内、外装饰件)、家电外壳、新型日用制品、箱包用材等;精细化工产业要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保型为方向,积极开发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发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油田化学品、高档溶剂、化学药物新制剂等;无机化工原料要依托乍浦化工园区嘉化工业园,建设离子膜烧碱、硫酸、硝酸、合成氨等项目。
    (二)先进装备制造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要把握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契机,瞄准国际装备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市场需求,选择一批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的重大先进装备产品,重点发展重型装备、高技术装备、交通运输装备、机械及配套产业。要加强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加快重大装备产业化的步伐,并通过专业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带动配套零部件发展。要完善装备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化和技术集聚化,通过产业政策、项目招商的引导,吸引大型装备企业向滨海新区集聚,到202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逐渐形成专业化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将滨海新区建成集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艺配套为一体的长三角地区装备集聚区。
    重型装备:以重大技术装备、重要基础装备为方向,吸引国外以及上海等地区大型企业的生产转移,积极培育重型装备制造规模和提高技术水平。重点鼓励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大型石化成套设备、港口重型机械(装箱龙门起重机、卸船机、多用途门机等)、大型环保设备(大气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设备)、海水淡化等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大型基础施工设备等。
    高技术装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广泛开展联合设计、联合制造,重点发展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高效现代化光机电一体化新型成套关键设备。
    交通运输装备:重点发展船舶、汽车零部件等。船舶修造业要充分发挥海河联运优势,实施“修造并举、加强配套”的发展战略,提高船舶产品的吨位和档次,发展与海河联运相配套的船舶修造业,重点发展内河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包括内河系列运输船、海洋运输船、工程船、游艇等;汽车零部件业重点发展汽车模具、子午线轮胎、汽车电子等产品,推进产品平台化设计和模块化供应,进入国内外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机械及配套产业:全面提升制造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发展机械标准件、金属制品业,其中机械标准件依托海盐标准紧固件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标准紧固件、高强度紧固件、轴承、液压件、密封件产品;金属制品行业重点发展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建筑及安全用金属制品、结构性金属制品。
    (三)新型建材业
    新型建材业要实施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优质浮法玻璃及制品、玻璃纤维制品、高档建筑陶瓷及卫生洁具等。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土”为宗旨,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以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为路径,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材行业,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重点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促进新型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把滨海新区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新型建筑材料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以大连实德塑钢型材项目为龙头,着重发展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产品;优质浮法玻璃要以平板玻璃为基础,引进玻璃精深加工项目,完善玻璃制品产品链,其中平板玻璃重点发展日熔化量600吨以上超厚、超薄以及汽车级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玻璃深加工制品重点发展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及Low-e玻璃等产品;玻璃纤维及制品要向高技术、高档次、多品种的方向发展,依托地处桐乡的全球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巨石集团,积极发展增强型玻纤产品、电子级玻纤纱,支持发展玻纤深加工产品以及下游延伸玻纤制品;高档建筑陶瓷及卫生洁具要鼓励干式施釉、喷墨印花和纳米材料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展功能型、环保型和新型装饰陶瓷产品以及新型节水卫浴五金产品。
    (四)包装材料业
    包装材料业以环保性、低成本的绿色纸包装材料为核心,巩固和提升高档纸板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重点发展高档纸板、特种纸、纸制品三大门类产品。要坚持走循环经济道路,严格执行污水治理和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机制,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材的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加强纸及纸制品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成长三角地区纸包装材料业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纸板要严格遵循污水治理和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原则,限制淘汰规模小、污染大的企业和生产工艺,加快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审核,以吉安纸业高强度瓦楞纸板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高强度低克重牛皮纸及牛皮箱板纸、高强度瓦楞纸、涂布白板纸和白卡纸,加快独山港区浙江荣成纸业120万吨/年高强度瓦楞纸项目生产线建设进程,巩固和提升牛皮板纸、瓦楞纸在长三角的优势地位;特种纸要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为方向,重点发展工业用纸、高档水松纸、信息用纸等高档特种纸品;纸制品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型高档包装用纸、印刷制品、以纸代木、以纸代塑等绿色环保型包装纸品,积极引进循环经济示范型项目。
    (五)高新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要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坚持外部引进和自主发展并举,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同济大学嘉兴分院等科研机构,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并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促进高技术人才、资金、技术向滨海新区集聚,形成与上海、杭州竞争差异化的产业格局,逐渐形成有产业特色的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业:立足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础,不断开发多功能、系列化产品,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应用电子产品、行业应用软件三大类产品,其中新型电子元器件业以高频化、微型化、低功耗、复合化、模块化、智能化为方向,重点发展频率器件、磁电子器件、电声器件、微特电机等产品;新型应用电子产品以适应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需要,加快各类应用类电子产品的开发;软件业要积极引进大型软件开发商,重点开发应用于整机产品及自动化控制仪表的嵌入式软件,以及化工、机械、轻纺等传统行业的应用软件。
    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成品油加工、天然气工程,加大对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等能源的替代,满足交通车(船)成品油、天然气的需求,重点建设嘉兴港区天然气利用工程等项目;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加强与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快清洁能源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利用浙大专利技术以棕榈油等植物油料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及其下游产品,积极培育新能源研发、生产、经营体系。
    新材料业: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结合当地若干特色产业及新材料发展趋势,重点发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要加快形成企业集聚和产业化规模,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积极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配套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和服务社会化的技术创新平台,逐渐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形成行业特色显著的产业体系,建成长三角地区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优势、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业:建立以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的研发公共平台,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导,依托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等科研机构,加快生物医药新产品的成果转换,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应用、天然药物及中成药开发及产业化,与上海、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实行错位发展,力争成为长三角新兴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六)港口物流业
    港口物流业要坚持“政府推动、开放带动、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基本方针,立足港口岸线资源、交通区位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根据周边上海、宁波、杭州等城市现代物流发展态势,结合滨海新区现代物流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比较优势,主动瞄准长三角特别是杭嘉湖地区物流市场,以港口物流发展为核心,以大型物流节点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全面融入长三角物流体系和环球物流供应链体系,加强与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的合作,形成互补错位发展,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以港口物流为特色的大型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要加快推进国际集装箱港口物流等公共泊位建设,优化港口物流服务结构,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设施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体系,构筑滨海新区港口物流发展新框架;瞄准杭嘉湖地区国际集装箱,以及煤炭、石化、粮油、木材、矿产等大宗物资的储运、加工、中转等服务需求,做大做强大宗物资中转与加工物流业;推进作为现代物流发展水平标志的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船务公司、商社和物流企业来滨海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
    近期要重点推进乍浦港区石化和海盐港区散杂货、多用途物流作业区和独山港区石化、散杂货(粮食、煤炭)和集装箱物流作业区建设,基本形成滨海港口物流发展带;适时启动嘉兴保税物流园区、滨海物流园区和大桥、海盐港区、乍浦等物流中心,物流节点设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五大物流服务功能”和构筑“八条物流供应链体系”,即临港石化物流服务功能、海运国际集装箱物流服务功能、大宗散杂货物流服务功能、海河联运型物流服务功能和制造业基地型物流服务功能,以及液体化工品物流供应链、集装箱物流供应链、粮食物流供应链、煤炭物流供应链、木材等建材物流供应链、装备机械物流供应链、包装材料物流供应链、纺织服装物流供应链。
    四、产业空间布局
    (一)布局思路
    以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以优化区域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为导向,立足基础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的发展要求,坚持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操作适度弹性、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资源条件,强化嘉兴港区、独山港区、浙江省海盐经济开发区的功能对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注重滨海新区产业功能区、居住和服务配套功能区的相互衔接、相互依托,构筑滨海新区产业集聚化和一体化布局格局。
    (二)布局框架
    1、总体布局框架
    根据布局的总体思路,结合滨海新区的地理、产业基础和区位等因素,形成“一心两翼、一带多区”的产业布局框架。
     “一心”—现代服务中心。指位于滨海新区中部,依托乍浦建成区与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形成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为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两翼”—东翼独山港区产业区和西翼大桥产业区。指产业发展在空间形态上围绕现代服务中心分为东翼、西翼两大产业区,其中东翼以独山港区为依托形成独山港区产业区,西翼以杭州湾跨海大桥、浙江海盐经济开发区、乍浦经济开发区、浙江嘉兴出口加工区为依托,形成大桥产业区。
     “一带”—滨海港口物流发展带。指由独山石化物流作业区、独山散杂货与集装箱物流作业区、乍浦综合物流作业区、乍浦石化物流作业区以及海盐散杂货物流作业区等组成自东向西的滨海港口物流发展带。
     “多区”—多个产业功能区。指按产业功能分成多个产业功能区,即独山石油化工产业区、独山临港综合产业区、重装备产业区、乍浦石油化工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新型建材产业区、大桥临港综合产业区、先进装备产业区、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区。
    2、产业功能布局
    (1)东翼—独山港区产业区
    独山港区产业区位于滨海新区的东部,其岸线长约16.3千米,可供布置2~5万吨级的深水泊位49个以上,主要以能源、工业和第三代集装箱船舶运输为服务对象,重点建设标准集装箱、件杂货(钢材、木材等)、大货件(粮食、煤炭)、石化原料为重点的石化、散杂货散与集装箱物流作业区。同时,该区积极接轨上海,成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其产业功能区主要分为石油化工区、重装备产业区以及临港产业综合区,并以黄姑镇、全塘镇为核心配套发展生活服务业。
    ——独山石油化工产业区。该区位于独山港区的东部,西起定海大道,东接壤金山石化,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产业以发展石化上游产品为重点,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石化企业投资,建设炼油/乙烯一体化大型石化装置;今后要结合该区石化发展态势,可酌情考虑与上海金山石化、漕泾化工园产业接轨,利用从上海获得的有机原料进行深加工。
    ——独山临港综合产业区。该区位于独山港区的中部,在定海大道以西、佑海大道以东,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其产业发展以新型包装材料、新型建材、港口物流为主,其中新型建材以优质浮法玻璃以及精深加工产品为发展重点,新型包装材料以高强度瓦楞纸为发展重点;并酌情考虑发展以粮油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重装备产业区。该区位于独山港区的西部,在佑海大道以西,规划面积约23平方公里。其产业以大型石化成套设备、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港口重型机械、大型环保设备以及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为发展重点,适当配套发展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2)西翼—大桥产业区
    大桥产业区位于滨海新区的西部,东至乍嘉苏航道与乍浦镇镇区相邻,西至西塘桥镇域西界,北至杭浦高速公路,南至围垦用地的封闭区。其岸线长约14.6千米,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生产性码头岸线约10.4千米(其中嘉兴港区生产性码头岸线5千米,可用于建设各类泊位约26个;海盐港区生产性码头岸线5.4千米,可用于建设各类泊位约35个),主要建设液体化工、件杂货、多用途等泊位,重点建设乍浦综合物流、乍浦石化物流、海盐散杂货物流等物流作业区。同时充分发挥“大桥经济”效应,以省级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浙江省海盐经济开发区以及国家级浙江嘉兴出口加工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先进设备制造业,船舶修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包装材料、新型建材以及出口加工业等,并配套发展生活服务业。其产业功能区主要分为乍浦石油化工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新型建材产业区、大桥临港综合产业区、先进装备产业区以及船舶修造区。
    ——乍浦石油化工产业区。该区位于大桥产业区的东南部,东西大道以南,东至乍嘉苏航道与乍浦镇镇区相邻,西至平海路,规划面积约15平方公里。该区以乍浦经济开发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化工合成材料、无机原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工等临港重化工业。乍浦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5.47平方千米,目前已建有1~5万吨码头5个,在建1~5万吨码头2个,年吞吐能力1500万吨,配套建设液体储罐区50万立方米,今后重点发展基本无机原料、有机原料、合成材料以及配套化工产品。
    ——高新技术产业区。该区位于大桥产业区的东北部,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以东、东西大道以北,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该区以浙江嘉兴出口加工区为核心,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浙江嘉兴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2.98平方公里,东起东港路,西至新07省道,南起01省道,北至河神塘,区内设有海关、商检、银行、运输、仓储、报关等机构,实行一条龙服务,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光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加工基地。
    ——新型建材产业区。该区位于大桥产业区的东南部,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以东、东西大道以南、平海路以西,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产业以新型塑钢型材、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钢结构为发展重点。
    ——大桥临港综合产业区。该区位于大桥产业区的西北部,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以西,东西大道以北,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其产业发展以新型包装材料为主,重点发展高强度低克重牛皮纸及牛皮箱板纸、高强度瓦楞纸、涂布白板纸和白卡纸。同时并积极招商引资,拓展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
    ——先进装备产业区。该区位于大桥产业区的西南部,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以西,东西大道以南,规划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产业重点发展精密数控装备、新型纺织成套关键设备为主的高技术设备,高强度紧固件、高档液压件、新型金属制品为主的通用机械设备。
    ——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区。该区位于大桥产业区的南部,东侧与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毗邻,规划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内河系列运输船、海洋运输船、游艇等为主的舶修造及配套产业。
    五、支撑体系建设
    围绕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及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六大支撑体系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现代服务、投融资、人才开发、科技创新以及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为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要加快形成公、铁、水、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有机衔接、互为配套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乍浦至新埭、07省道、乍浦至平湖、独山至广陈、独山至新仓、独山至平湖以及东西大道、滨海路、中山路等建设,形成6纵3横为基本格局的路网结构;积极做好杭浦高速公路、杭州湾大桥北岸高速公路连接线、规划的乍嘉湖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与新区基础设施的对接;着力推进港口码头集群建设,抓紧开工建设富春(多用途泊位)、美福(石化)、新世纪(杂货)、庆安(液体化工)、独山港区(煤炭中转泊位)等万吨级码头;加快杭平申、乍嘉苏内河航道“五改四”建设以及黄姑塘航道拓宽改造和独山海河联运互通枢纽工程建设,形成河海联运的集疏运系统。
    完善能源设施建设。要加大以电力、燃气供应为重点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电源和电网的协调发展,构筑以大型电厂为支撑的电力安全保障体系;嘉兴电厂在现有6台机组300万千瓦机组基础上,加快三期2台100万千瓦机组建设;抓紧开工建设独山港区220千伏新华输变电工程以及独山港区垃圾焚烧电厂;结合产业区的布局,合理规划建设热电设施,加快吉安37MW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充分考虑“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和东海天然气开发,加快天然气利用步伐,逐步形成高效、可靠的天然气供气网络。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考虑水源、给排水设施的布局,构筑供水安全、水源充足、管网连环、覆盖城乡的给排水网;要加快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一体化水资源配置格局,近期加快乍浦15万立方米/日、平湖20万立方米/日工业水厂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雨污分流系统、污水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的一体化建设,逐步推进嘉兴污水处理厂扩建(总规模从30万吨/日增至55万吨/日)以及平湖东片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为22万吨/日)项目,完善污水接管收集、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系统。
    推进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作用,推进三网融合,构筑以区域宽带网为依托的信息高速公路,逐步实现网络间的互连互通、资源共享;要统筹建设与新区总体规划和区内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相适应的园区网络基础设施,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中心、增值服务等多个平台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新区企业以管理信息化为重点的信息化改造,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制造、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改善信息化应用环境,逐步推进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的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信息网络连接和信息资源共享。
    (二)现代服务支撑体系
    按照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与嘉兴主城以及周边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分工协作,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实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协同发展,为滨海新区制造业升级提供服务支撑。围绕滨海新区产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全过程生产活动,强化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乍浦镇为中心,重点构建以研发、设计、金融、管理诊断、信息咨询、技术培训、贸易服务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增强对新区产业发展支撑和人才集聚的服务功能,并在各产业区内逐步构建物流、商贸、职业培训、质量检测等服务业平台,提高产业区的配套服务能力。要依托全塘、黄姑、浙江省海盐经济开发区等城镇以及九龙山度假区的建设,着力构建消费性服务产业新体系,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教卫文体服务业以及商贸流通业为主体的消费性服务,提升新区滨海新区的城市品味。
    (三)投资融资支撑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导向,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不断完善投资融资服务体系,为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要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强政府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引导,保持财政对滨海新区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符合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导向的投资项目;市和平湖、海盐在用地指标方面要进一步向滨海新区倾斜,确保该区域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要研究探索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投融资机制,积极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BT、BOT等方式加快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担保;尝试建立滨海开发建设投资公司,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机制,增强政府对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和运作的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机制;积极鼓励企业通过上市等渠道直接融资。完善投资融资服务体系,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平台,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四)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围绕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两大重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技术资源,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企业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嘉兴中心、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信息对接。加强自主技术创新,着力推动行业或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龙头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依托,着力建设若干集研究开发、技术支持、技术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提升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能力。积极推进网上技术交易与专业孵化器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五)人才资源支撑体系
要通过内育、外引、借智等多种途径,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与优化人才政策环境,集聚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智力。大力开展网上人才信息服务,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高级人才引进的长效模式,并加强同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合作,引进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人才。各级政府部门要联合行业协会及企业,以嘉兴学院、嘉兴市职业技术学校等为依托,以人才实用性为目标,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建立一支“本地化”的专业技术队伍和技工队伍;重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农村劳动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加快制订人才引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产业所需技术人员及技工来滨海新区工作的政策,并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探索实施各种先进柔性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种管理、技术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生态保障支撑体系
以生态化新区建设与防洪减灾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新区生态保障支撑体系。要实施蓝天净气工程、水环境优化工程和生态园区示范工程,强化污水处理与收集系统建设,推行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建立工业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场所和城镇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置中心,提高新区生产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能力;重点防治化工等行业有毒有害工艺废气污染,提高烟尘处理能力;加快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强化对绿地、水系、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控制开发强度,拓展生态环境容量。大力实施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沿海防洪御潮工程体系、高标准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海洋赤潮防灾减灾体系、钱塘江干堤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体系,新建海塘防潮标准50年一遇以上,重要海堤达到100年一遇;建立与国家、省级系统联网的区域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沿海重点区域建设监测预警网络,提高对台风、暴潮、地震、海啸等的应急反应能力。
    (七)安全保障支撑体系
围绕新区重化工产业发展需求,要从源头管理、监管管理、安全防范体系等方面着手构筑新区安全保障支撑体系。要强化源头管理,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仓储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依法进行安全预评价与 “三同时”审查,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项目开工安全专项验收制度;要构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落实应急救援组织及组织分工;要合理布置消防站,特别是在化工产业区重点布置消防特勤站,增强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并与大企业单位消防、工程救援力量进行协调整合,形成联动机制;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应急救援的现场监测水平以及消防水平;广泛宣传安全知识和应急逃生知识,编印相关宣传手册,分发到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家庭,使群众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事故预防知识。
    六、对策措施
    (一)加强区域统筹协调
    1、完善区域协调机制
    由嘉兴市滨海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产业发展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一部署,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领导小组领导下的由嘉兴港区、平湖市、海盐县各行政主体一把手及各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形成协调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合作机制。贯彻“四统两分”原则,落实联席制度和领导责任,抓好组织协调,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各行政主体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快对产业发展的组织实施,落实推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要把产业发展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切实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组织,避免各行政区和功能区之间的无序竞争和内耗,增强区域内聚合效应。
    2、统筹要素资源配置
    结合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将滨海新区纳入浙江省的重点开发区域,争取在长三角区域、浙江省相关规划中有所体现。嘉兴市层面应统筹全市建设土地指标,保障新区重点建设项目的土地需求,以及加大滨海新区港口建设、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滨海新区范围内,突破行政区域束缚,全区统筹安排土地、水、电、汽等资源,统一开发交通与物流设施、环保设施等,分头招商和统一招商并举,产业统一布局,探索建立各行政区域投入和利益分配机制。
    (二)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建立行为规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管理经济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快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政府建设;超前筹划,加大争取力度,尽可能地使更多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规划,得到更多支持;建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对大项目建立专门服务班子,全程跟踪,全程服务,做好需国家审批、审核项目的报批工作,重视政策处理等开工准备。
    2、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在土地、税收、人力资源、投融资、法律法规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港口建设政策、产业集聚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等。制定港口建设政策,加快嘉兴港与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的合作,完善出口的“大通关”建设,实现无障碍通关;制定产业集聚政策,规定各功能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鼓励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构筑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制定技术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实行开放式自主创新,加大对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3、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强化本规划与滨海新区总体规划及物流、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在规划正式颁布后,跟进制定区域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实施任务,并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立评价和监督机制,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并适时修订完善。
    (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1、创新招商工作机制
    建立和推行招商引资项目评估体系,对入区项目在技术、能耗、环保、效益等方面进行科学、严格的筛选和把关,确保引进低能耗、高效益、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定期公布鼓励发展的产业、环境保护等优先项目目录和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引导优势项目进入。对重点项目进行全面推介和对口招商,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重视技术、资金密集型重大项目的引进,力争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
    2、强化“产业链”招商
    按照“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强化“产业链”招商。加快石化、装备、船舶等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产业投资集聚优势,构筑承接国内外大企业投资的新平台。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围绕石化、装备和港口物流等重点产业,吸引投资大、带动性好、关联度强的项目进区发展。并针对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规模和技术优势,吸引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实现区域内产业无缝对接,构筑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引进纵向“补链”、横向“耦合”及为企业提供公共配套产品服务的“公用型企业”,编织产业网,完善区域的产业链、产品链、废物链。
    3、主动参与区域合作
    发挥接壤上海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努力实现与上海联合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进一步加强和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形成“研发中心在上海、生产基地在滨海新区”的合作格局;发挥大桥优势,加强与宁波在石化、造纸、船舶等行业和港口的分工与合作,构建相互配合的产业链;发挥区域性交通枢纽优势,加强与苏州、杭州等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其它地区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打入其产品链,实现共同发展和提高。
    4、提升对外贸易能力
    继续加快嘉兴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利用其体制优势与产业聚集优势,促进外向型产业发展,力争形成以国际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企业群,进一步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经营体制,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实施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增强企业自营出口能力,引导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进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
    (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1、设立企业准入制度
    科学合理地设置项目准入门槛,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指标体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在投资密度、每亩产出、产值能耗、环境污染等方面对不同的产业项目设立不同的“门槛”,着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和企业财政贡献。以新区的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为限度,对新建项目实施严格的环境评价,严禁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和能源消耗高的项目入区,严控全区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筑物构造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坚持清洁生产要求,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工业生态学原理。以乍浦经济开发区列入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为契机,在全区内推行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运用行政、科技、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鼓励企业大力采用信息技术和再循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力度,促进企业间的副产品交换,控制新区内各企业废物排放量。
    3、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科学规划区域土地资源,优化用地结构,统筹安排入区项目,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的审批,建设标准厂房,制定工业用地后评估制度、存量盘活政策和增量用地核准制度,提高工业集中度和土地产出率。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远近结合、科学发展的原则,根据岸线的资源条件,按照港口码头、工业和仓储、生活旅游、生态保护等不同类型开发利用岸线资源,提高岸线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可循环的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应用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加快资源重复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每万元产值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