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过后 反思气象信息化
来源:计世资讯 更新时间:2012-04-15

 
 
 
     
  “两会”期间,不少网民认为气象部门对2008年春节前南方冰雪天气导致的春运混乱之局有未预报之失职过错,要求其“道歉”。然而,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却反问:“春运混乱为什么要气象局道歉?”并 
称“当前技术水平难对一周以后的天气做出肯定的预报,其他国家的气象部门也很难达到。”

那么,我国气象部门究竟是怎样预报天气,气象预报现代化建设一年投入资金有多大?现正处于哪个阶段呢?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在进行气象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的调研时了解到:天气预报通常分为长、中、短期三类,其中一个月以上的天气预报常称为长期预报;3~10天左右的为中期天气预报;1~3天左右的为短期天气预报。此外,把时效若干小时的天气预报称为临时预报;把时效超过一年的预报称为超长预报。目前我国正努力实现对中期天气进行预报。

天气预报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直观简单、历史悠久的天气图方法;客观准确的以动力学和热力学为基础的数值天气预报方法;进行中、长期预报的统计方法和统计与动力结合的统计动力方法等。从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努力向数值天气预报的方向建设气象事业。

数值天气预报是随计算机科技的进步而出现的,它用一套极其复杂的数学方程来描述大气运动的规律,气象工作人员将气象卫星、雷达等观测到的大量的气象数据代入这个方程来求解,预测出未来的天气。

因此,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在前端获得气象数据,并通过高性能计算机、数据库共享平台等后台处理来获得准确性高的处理结果,成为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后,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加大了对气象现代化及气象行业信息化的重点系统建设投资力度。计世资讯(CCW Research)调研表明,2007年气象现代化建设资金总规模是“五年前的四倍有余”,高达131亿元左右,其中用于IT设备的资金也达38亿元左右。

目前气象现代化资金主要投向前端的作业系统——“三站四网”的建设上:在空基——雷达方面,耗资近50亿元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将在2008年进入尾声;在天基——气象卫星方面,2008年计划发射一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及一颗静止气象卫星,确保中国上空同时有两颗卫星运行,随时都有卫星在天上监视天气变化;在地基——自动气象站方面,目前已建成为2万多个气象观测站,目标是建设3万多气象观测站。

计世资讯通过对气象现代化的研究认为:在前端的作业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后,气象部门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后台的数据处理方面,即加大IT方面的投资,以便对越来越多的气象数据进行更有效的处理,从而获得精确度更高的预报。

气象部门“十一五”目标之一是要使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在现有基础上减少25%,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85%以上。

在2007年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的资金保障下,对2008年春运混乱的事后反思,及对2008北京奥运气象保障、各地气象防灾减灾等提前准备下,计世资讯分析师李为认为气象部门会在近几年来加快气象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