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海关业务和保税区状况及趋势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1. 中国大陆海关业务的状况及趋势


    (1)加快通关速度
    为了不断降低贸易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加快通关速度对提高物流运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海关为了提高通关速度,在重点关区正积极推行口岸大通关管理, 对海运、空运进出口物流业务现场实行24小时通关,其他现场进出口业务实行24小时值班或预约报关制度;为了保证在节假日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查验,实行便捷通关措施或预约报关制度。这对物流企业的进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通关新模式,缩短进口货物在口岸的滞留时间起了重要作用。同时,正在研究将“多站式”变为“一站式”,将“串联式”通关作业流程变为“并联式”处理,以减少物流企业排队等候申报时间。将使企业只需一次申报即可完成所有通关手续的办理,减少通关时间,节省通关成本,优化通关作业流程。这些举措无疑对加快通关速度起到良好作用,建议能尽快总结推广。
    为方便物流企业办理进出口业务,提高效率,对国际物流业务量大的物流企业,应帮助其申请设立海关监管点、监管堆场和监管仓库。海关对于监管的进出口货物,可采取双信息放行的办法,对转关和关内放行以纸面和电子数据放行的形式,通过港口EDI中心传输给相关物流企业。简化通关程序。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完善口岸快速通关改革,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改革,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货到验放”的通关新模式,提高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作业程序,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通关速度。鼓励建立集海关监管、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机制


    为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全面发展,实现跨部委间的信息共享,商务部所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与海关总署下属的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2004年 9月28日在北京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国国际电 子商务中心与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的合作将实现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数据实时交换。企业安全证书逐步过渡到电子口岸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一卡通”和一体化服务体系。


    (2)信用制度
    随着进出口业务量的不断发展,海关逐渐意识到信用管理对于海关工作的重要性,并率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见下表所示。从1999年至今,全国海关共进行了14次企业分类评定,目前在全国海关注册的企业共224233家,其中A类企业11080家,B类企业211872家,C类企业405家,D类企业120家。2002年初,海关提出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的新思路,制定了规范企业行为“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海关信用管理的工作目标是,2008年基本建成中国海关信用管理体系,成为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与商务、工商、税务、银行、外汇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互通。


    海关信用制度的发展
    时间 部门 规范 内容
    1999年4月 海关总署、原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办法》 设置A、B、C、D四个管理类别。


    2001年 海关总署和原外经贸部联合下发 《关于支持高新技术发展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适应便捷通关措施的审批规定》 对大型高新企业给予提前报关、联网报关、快速转关、上门验放、加急通关、担保验放以及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等便捷通关措施和加工贸易管理措施。


    2002年 中国报关协会正式成立 实行行业信用管理
    2002年初 海关 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的新思路 第一年规范2500家企业,第二年规范5000家企业,第三年规范5000家企业,这样使约80%的进出口活动得到规范。


    (3)区港联动
    所谓“港区联动”,即在毗邻保税区的港区划出专门供发展仓储物流产业的区域(不含码头泊位),实行保税区的政策,通过连接保税区和港区的保税物流园区,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简化手续,加快货物流通,促进港航产业、仓储产业和物流产业发展,带动港航产业联动发展。 区港联动是将保税区的特殊政策覆盖到港区,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


    大陆区港联动试点城市
    国家批准的区港联动试点 城市
    第一批区港联动试点 上海
    第二批区港联动试点 大连、深圳、青岛、宁波、张家港、厦门、天津
    “区港联动”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货物内销办进口报关征税手续;区内货物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2. 保税区加大流通加工正在酝酿向自由贸易区发展 

保税区是海关监管下的一个特殊区域。海关实行封闭式管理,将企业引入区内,集中管理,开创了海关对加工贸易集中的区域化管理的一个先例,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自199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今,中国已先后建成天津港、大连、深圳盐田、厦门象屿等15个保税区。


    2003年全国保税区概况
    时间 总面积 设立企业 投资总额 合同利用外资 实际利用外资
    2003.10 38.62平方公里 34455家 389亿美元 230亿美元 126亿美元
    2003年保税区在中国外向型经济中占据份额
    项目 份额 结论
    保税区吸引外资实际到位的金额占全国 4% 是国内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
    实现进出口额占全国 4.9%
    征收的海关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占全国 8.7%


    从上表可知,中国的保税区不仅是母城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而且是中国腹地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通道和驱动器。新发展的单功能的保税区,也就是出口加工区,共有39个。从它的功能和优惠政策来讲,也是进区免税,入区退税等,在某种程度上比保税区还优惠。海关手续实行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全封闭24小时通关;实施“区港联动”试点,保税区由此迈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第一步。区港联动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


    中国目前法律规定,保税区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由海关按照有关规定实施监管的特别区域,实际上是“境内关内”。在企业出口退税方面,按照国际惯例规定,只要货物进入自由贸易区即视为出口,兑现相关企业的出口退税;而中国保税区则规定,货物从区外运入保税区视为出口,但是只有货物离境后才可享受出口退税。


    国际上在自由贸易区内,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是两大新兴功能,而在中国保税区内,目前还不允许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而仓储、展示、分拨、配送、运输等物流功能则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而物流不畅的最大障碍则是中国的保税区和港口多是相互分离,各自为政,使得货物无法直接从港口进入保税区,而保税区的货物进出口流通都要经过港口和保税区两道海关的检验手续。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中国保税区的发展方向,目前推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改革试点时机已经成熟,并争取在2006年年底之前完成试点任务,初步建成符合目标模式的自由贸易区,经过不断调整和巩固,力争在2015年在中国建成2-3个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区。
    实行保税区转型后,中国将会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具体来说,首先将制定一系列税收政策,如进出口保税政策等。企业可充分利用政策中保税、免税、免证等优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出口收汇的增加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及增加外汇储备,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和加速发展。


    那如何实现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的完美转型,中国保税区的转型基本会通过区港一体化发展进程来实现。这意味着保税区的范围将扩展至整个港口,有了保税码头。而目前的情况是,海关为了防止走私,都对到港的货物进行严格的监管,只有经过绿色通道才能运往保税区再加工或者贸易,其中浪费大量时间成本,在转型为自由贸易区以后,货物下船后就可以直接进行加工、储存和贸易,而且随着贸易功能的不断加大,保税区将真正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