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业内许多专家提出中国的电子政务须向电子公务转型的时候,一份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亦提醒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还亟待改进。报告显示,中国57.5%的公众从未访问过政府网站。调查对象涉及北京、杭州、广州、南昌、哈尔滨和成都六大城市。专家指出,政府网站建设,是对政务效率、政务流程的挑战。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并以积极的态度致力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互动交流和在线办理”三大功能才能真正运转起来,这样,政府网站的人气才能直线上升。
对调查结果应辩证来看,很多人虽然访问过政府网站,但为数不多的几次,也基本属于匆匆过客。原因很简单,政府网站公布的信息,有不少都在公开媒体上刊发过。而自己真正想在政府网站上得到的个性化服务,却由于信息的死板僵硬,没有在线互动答疑,更不能在网上具体办出什么事,所以也就兴味索然了。
专家认为,一部分人认为“不需要访问政府网站”有着两方面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网民在自己的生活中确实还不需要与政府打交道,但也有一部分人则是对政府网站到底能做什么不清楚,或没有很明确的期待;而“没听说过政府网站”,表面来看是政府缺少对网站的宣传,其实根子还在于政府远没有像商家力推自己网站那样的动力。专家由此指出,政府网站人气欠佳,关键在于目前对群众的吸引力还不太大,给百姓带来的便捷和实惠还太少,这也正是有关专家提出电子政务须向电子公务转型的根本原因。
当前很多政府网站,电子政务的要求都没有达到——照搬法规文件、信息长时间不更新、没有互动功能、网页死板、内容之间缺乏关联性……这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政务效率、政务流程远没有达到规范和优化,远远滞后于百姓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又因为一些官员把政府网络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不能不赶的时髦,以至在具体工作尚且不够规范的同时还要顾及“网络建设”,难免有应付差事的行为,必然无法得到好的效果。
许多电子政务专家指出,要让公众从政府网站得到更多的方便与实惠,关键在于实体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与效率的提升、工作流程的规范与优化。网下过得硬,才能确保网上的含金量。对此,有的官员可能会找出种种理由为“条件不具备”而开脱。但是,网下过硬,往往也需要一些外部压力来推动。真正有责任感的官员,不仅不会把电子公务当作负担,反而会将此作为服务能量提升的载体来看待,为服务意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流程的优化提供了机会。比如,设立了“在线答疑”,就应有问必答,而且要答出质量;设立了“网上办公”,不论涉及多少部门,就应该让百姓足不出户能够办事,而且没有后患。当然,这需要有关部门拿出魄力和勇气,更需要周密的组织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