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生 关于信息化与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
来源:新浪 更新时间:2012-04-14
科技时代_图文: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柯炳生主任发言
图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柯炳生主任

 

各位下午好,出席这个大会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刚才听到马所长报告很受启发,我们国家有18000多个网站为农民服务,我不知道9亿农民中有多少人感受到了,不知道在座有多少是这18000多个网站的人员?

  分配我们题目是讲讲信息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我没有做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这题目不好说,因为所有的信息化本身并不是目的,如何更好为了满足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三农问题其中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信息化生物链有一个关系,所有促进农业信息化的措施对农民收入都有好处,只在乎好处大小,宽或广,18000个网站的建立,对农民手术的增加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围绕这个主题讲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讲讲农民收入问题。再讲农民增收和信息化的关系,最后谈一下如何推动信息化以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问题重大意义,大家从幻灯片上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跟农民的小康问题密切相连,这在三中全会谈到了,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农民收入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民自己的问题,还涉及整个社会的问题,在十六大报告中和近些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今年和去年1号会议上都谈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巨大意义。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政策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农民收入问题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城乡收入差距大,去年是3.21:1,现在不知道这种差距扩大到什么程度的时候,不再扩大这种研究不够,因为这里面很多变数,总体趋势有不断扩大的方向发展。

  第二方面总体水平低,尤其总体平均不到3千元人民币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非常低的,马所长讲的是低收入人口全国还有将近7600万,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

  第三个增长速度变慢,我们十六大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1千美元,需要农民每年以7%的增速增加,这个任务很艰巨。

  第四地区之间差别大,基尼系数在0.4以上。

  不同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差别巨大,在地区上基本上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依次递减的特点。

  农民增收跟信息化到底有什么关系?除非这样几个条件,一个降低生产和营销的成本提高生产和营销的效率,更好找准农业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向。另外把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来。今天上午听到大量权威全面的信息,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很多现成的例子,信息化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制约因素方面,结构调整涉及自然资源更好更充分的利用,包括市场信息包括技术信息,市场因素很重要,因为你在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时候,你生产高附加值的东西,越是高附加值东西市场风险越大,你种小麦卖不了我明年卖,或者自己吃,如果种西瓜种棉花,跟市场行情很大。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这直接涉及经营现代企业的因素,有五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量流、和劳动流。信息是任何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的基础和试点。如果不掌握充分可靠的信息你的决策必然失误,所以无从谈起如何增加收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样涉及到信息。去年部分地区

民工荒,这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需求不平衡。富裕劳动力的地方不知道哪个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还有一些政策信息等等。

  此外信息对农民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的,因为信息化的发展,不管是网络信息包括电话、电视、报纸还有传统媒体,使得农民思路更开放,观念更开放,对提高收入生活水平的追求更强烈,与此同时对收入和生活水平容忍程度弱化,同样城乡差别20年前对社会稳定影响不大,在现代电视和人员流动,形成信息流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社会一些歧视不公平,差距的忍耐程度越来越低的。

  最后讲一下如何推进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信息种类一类是外部的宏观信息,另外一个是内部的本身信息,在性质上,外部信息包括政策信息,市场信息,还有技术信息等等。而内部信息主要是内部的管理信息。政府在提供信息方面,对企业和门户来说要自己努力获得信息,政府在农业信息方面,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应当说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市场如何提供信息,以及农业如何提供信息?因为涉及到农业方面的信息,它的公益性很强,无论是市场信息还是技术信息都有很强的公益性特点,马所长谈18000个网站绝大部分靠政府财力支撑,商业化运作这些网站支撑不了多久的,尤其是农业信息,即使能够做到可以向农民收费,它收费的成本也很高,所以公益性很强。政府提供的信息包含政策信息,WTO谈判,关税,还有市场信息,农业部市场信息司最近做了很多工作,我所在的部门参与了一些,背景是如何应对WTO谈判,和中国加入世贸之后面临新形势,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我们研究主要是参与一些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等等。在这过程中也提高我们对农业信息化更多的认识。

  信息化构成一个是硬件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引起的关注程度比较多,硬件是基础,除了互联网还有传统的媒介,现在最缺的还是软件部分,马所长刚才说的也表明这个问题,18000个网站建设里面都什么内容,建立了网站本身并没有意味着给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恰恰现在投入不够,我们有很多工程,包括金融工程,在硬件方面很多,那里面百分之多少用于内容、收集信息的建立,分析体系的建立,以及发布体系等等。这些天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跟实际需要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这涉及我们投资机制问题。农民的信息需求与获取渠道涉及300多个县和1千万多数个门户。片头宣传片说80%县和乡建立了网站,这是没错,但是背后支撑经费不一样的,有的地方一个站100多万,最少的只有500块。这里有信息化与人均收入相关性,收入越高的,电话拥有比例越高。所以收入促进信息化的开展和建立,信息化有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农民的信息渠道在哪里?农民认为不同信息的重要程度有一个评价,传统的媒介和渠道仍然在垄断的地位,然后是报纸电视计算机网络,农民没有办法使用网络,并不说话不重要,随着信息化推进,会有越来越多人利用网络,因为在信息方面包含的内容很多,包含价格信息,包括技术信息包括天气情况等等。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作用,一个是硬件平台,比如金农工程,另外在价格发现包括一些市场体系,这里面价格不知道怎么来的,没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所以信息提供应该可靠、权威、及时,同时要免费这是公共信息的特点,这必然要求政府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承担比较大的责任。

  最后两点建议,一个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硬件投入,另一方面适应农业信息公益性特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日益联系紧密的特点。加强对与三农和农民收入有关的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的提供,加强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帮助农民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合市场营销决策。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