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搞好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数码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4

 

■ 刘彦凯

 

  我国政务系统的信息化工作,经过近年来的规划和建设已初具规模,硬件、网络、系统软件、安全策略已上水平,应用软件基本能适应需求的发展,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加快完善,公务人员和公民的信息化意识日渐增强,形势喜人,但有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投入年年递增,可为什么总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呢?即为何投入产出比不尽如人意呢?
  我个人以为,从表象上讲,实实在在的有份量、成体系的应用较少。从深层次上看,目前社会基础性信息,有规划、上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工作,相对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道理很简单,天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无法汇成溪流。搞政务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不足,必将严重制约着应用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更谈不上为电子政务服务。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信息资源的建设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因为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经济步入全球化、一体化。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其地位已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政务信息是社会整体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而且也有条件先行一步,如何搞好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呢?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和对业内现状的分析,总结成败,浅析如下:
  
  一、抓住契机做足文章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的认识和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而政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对传统办公手段的更新,更是对现有思想方法、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流程的变革,其中既有突破又有创新,这就需要有规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切必须有赖于观念的更新和相关政策的指导与推动,为此,两办于2002、2003年分别以17、27号文转发了有关部门的意见,2004年底,两办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继17、27号文之后又一重大举措。文件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具体任务,以及开展好此项工作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环节、问题和解决办法做了深刻分析和阐述,求真务实、可操作性极强。据国信办参与起草的同志讲,历时一年半,十几次易稿,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战线上的同志们,一定要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学深悟透,领会精神,分解任务,用好政策,做足文章,开拓创新,落到实处。
  
  二、深入调研摸清需求
  
  实践经验证明,信息化建设,只有不断满足不同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才会出效益、有亮点,业内人士一贯提倡并遵循的“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建设原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需求不能靠拍脑门,而是靠对应用的深入了解和正确理解以及科学地梳理。具体地讲,是要通过对所在部门业务流程和决策方式以及实施过程的调研和分析才能获取,是一个凝练、升华的过程。记得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同志多次强调:“搞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同志们,要注意捕捉需求”。我认为其精华就在于“捕捉”二字。不难理解,捕捉是个主动的行为,不是一味地被动等待,而是走出去,向领导、向机关、向基层、向公众了解需求。捕捉是需要智慧的,其过程需要动脑筋、想办法、多思考、勤总结、有创新。实际上做好需求调研,在我们政务部门还是有基础、有传统的,因为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历练,各级政务机关大都拥有了一支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只要领导重视,正确引导,科学组织,深入调研,转变观念,提出合格、务实的需求报告和解决方案是不成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摸清需求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任何一家信息系统集成商或软件开发单位均不能替代的,原则上是要以我为主来完成。切记,要甘当主角,此事绝无捷径可言。
  
  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新瓶装旧酒”,即走用新技术模拟老做法的“简单置换”之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甚至会劳而无功、劳民伤财。正确的做法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科技产品和技术,优化办公环境,武装工作人员,提升全员信息化素质,加快已有和新生资源的数字化、实时化、增值化进程,从而优质、高效地服务于领导决策,服务于社会,为此,就要求我们在政务信息的深加工、巧“淬取”、促共享上下真功夫。
  
  四、技术协调双轮驱动
  
  凡谈及信息化建设,常常有个误解,总以为这是一个属于技术范畴的工作,由技术处(室)抓起来就可以了,而且只要资金到位,设施齐备,就会水到渠成。实践证明,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政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观念更新、业务重组、体制变革、标准设定、人员培训、规划设计、资金筹措、数据管理、制度跟进、行政立法等一系列的问题。应当承认,科技含量高是这项工作的特色,但不是全部。必须看到,建设中面临的许多新问题涉及的层次深,只能经由高层决策、行政协调才能奏效。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技术和协调齐抓共举,双轮驱动,也就是说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协调要贯穿始终,技术要与时俱进,在精力的投入上应是三七开,即三分技术,七分协调。认识到这点十分重要,可免走一些弯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开发利用巧做安排
  
  数据是信息资源的载体,即数字化的文档,其特点是依靠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针对不同需求,可对海量信息进行快捷地处理,从而提高机关办文、办会、办事的效率和满足领导决策以及社会的需求。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同一个物流链,如果想让它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转起来,必须处理好“货、车、路、规则、机制、利用”六大关键环节。就电子政务而言,我建议按以下思路进行操作:
  (一)货。即信息资源的组织。统计资料表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70%都掌控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同时政府系统内的共享信息更是集中存储在上述单位,这是政务信息的源头所在。但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这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比例低,依法可供公众和政务机关公开和共享的数据资源较为匮乏。为扭转这种局面,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快政务信息资源从纸介质向磁介质的转换,即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欠账多的部门,可本着工作先易后难,时间先近后远的原则,逐步推进;二是优先抓好基础性数据库的建设,如人口、地理空间、企业、政务文献(文件、资料、法律、法规),因为这类数据的共享需求强烈,增值效益最佳;三是加快立法,以法行政,变数据为部门所有被动地提供,为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主动服务,逐步消灭信息孤岛,为开放和共享创造条件。
  (二)车。即支撑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交换、增值的软件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系统中,各节点的此类软件一定要统一,以确保畅通。
  (三)路。即政务信息传输的网络平台。这个平台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政务内网、政务外网、政府门户(因特网)的两网一门户的架构来建设,并严格按照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因特网逻辑隔离的原则进行界定和剥离,同时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修好路,架好桥。
  (四)规则。即标准与管理。有了数据资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可共享、外部(对公众)能公开,就要解决好数据格式和网络传输协议的标准化,并尽早开发适用的应用目录服务软件,同时建立和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务信息数据资源的按需、有序流转。
  (五)机制。即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换言之,就是日常运行和发展经费的合理筹措。实践证明,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建成后,没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必备资金的保障,是难以为继的,更谈不上发展。资金是一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要取之有道,即有道理、有渠道。但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于发布或索取公共政务信息时发生的费用,一种是政务系统内成员间信息共享所发生的费用。前者应逐步走信息内容产业化,即有偿服务的路子,向受益者或单位收取;后者以财政列支为主(指财政直接负担的政务机关),辅以收取成本费用(指非财政负担的企、事业单位)。
  (六)利用。即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利用是采集、存储、加工、开发信息资源的目的和归宿。利用可刺激引导开发,深度开发可促进利用,二者相辅相成。开发应先行,先有量的积累,再求质的飞跃;开发要有的放矢,瞄准应用的需求发展方向,不要急功近利,特别要注意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政务信息上下功夫;开发不要忘了宣传自己的成果,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要适时地向外界发布资源信息和宣传成功的利用案例,以引起社会的关注,拉动需求,发展自己。利用是对信息资源的再释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社会信息化的需要,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早抓早受益。中办有关文件的下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机不可失。要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求真务实抓好应用,选好突破口,用好行政和技术这两个轮子,逐级、逐项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数码世界》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