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国脉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刘彦凯

电子政务,使政务变得公开、高效、透明、廉洁,并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实践证明,电子政务要想有效地开展,就必须要有充足的政务信息资源作为后盾,两者是相辅相承、互为依托的辩证关系。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正在全面铺开,但人们想通过网络办理各种事务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究其原因,除了意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存在制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支撑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相当匮乏。因此,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当前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政务信息资源通常是指政务部门为履行职能而采集、储存、加工的信息资源,既包括政务部门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也包括因需在外部采集、加工的信息,还有一些历史继承下来的资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指政务部门、社会以及公众对政务信息资源的使用和增值性开发。其利用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政务部门内部的使用;二是政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共享;三是政务部门向社会开放;四是在政务信息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通过向社会开放,由信息资源企业加工增值后进行商业化运作。近年来我国网络化、数字化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环境有所改善,但在建设、应用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分述如下:

  (一)重硬轻软、信息资源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增值的最大引擎。目前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缺乏科学的认识,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网络,轻信息的失衡现象。仅从资金投入上看,长期以来,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大量资金多投入到硬件设备上,而投在信息采集、存储、更新上的专项资金很少,可是投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平台建设上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

  应该看到,在政务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内容建设,是信息化基础三要素(计算机、通信系统、信息内容)中的核心要素,目前我们对前两个要素的投入比较大,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同时对软件的开发也已引起重视,但是对内容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为此,导致投资效益递减、信息化建设见效过慢,形成了“年年植树不见林”的局面,在工作中常因此而受到各方的质疑和困扰,恐怕搞政务信息化工作的同志们都深有体会吧。其实分析一下原因很简单:第一,如果计算机和通信系统很先进,但信息资源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就会处于大马拉小车的状态之下,使先进设备的功能闲置;第二,信息资源不足、供需失调,就如同一个设施齐全,但商品奇缺的现代化的大超市,难以吸引用户使用,长此以往,没有了人气,继而会使系统萎缩,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与共享无法实现,试想它的效益从何谈起呢?第三,硬件的发展有着时效短、更新快、降价急的规律和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效益会呈现迅速递减的趋势。

  (二)纵强、横弱,信息资源孤岛化。政务信息资源与各级政府、国家各部门和社会各行、各业密切相关,这些部门与单位,既是政务信息的制造者,同时又是使用者,他们之间的信息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分析一下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格局,中央各部门由于业务多纵向开展,因此,他的信息链以上下扩展为主,在国家“十二金”项目的引导下,工商、税务、海关、财政、公安、审计、社保、水利、质监等强势部门,较早地组建了强大的、独立的信息资源系统;各级政府在国务院办公厅“办公业务资源网”系统的指导下,省、地两级政府办公厅(室),大都按照“三网一库”(内网、外网、因特网、共建共享数据库)的架构组建了信息资源系统,在其辖区内拥有了一个横向的广域网络。纵、横两网之间物理上不对接,在业务上,纵向对横向要求多,横向对纵向干预能力相对弱,形成了纵强横弱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家都知道,做好全社会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作战。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和部门既得利益的驱使,造成信息资源的管控部门化、条块化,缺乏有效共享。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政务部门掌握的公共信息资源,占社会总量的80%,许多政务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各自为政,公共信息视为己有,加之政务信息的安全与保密管理政出多门(公安、保密、机要、安全等),公用信息与保密信息的界定不明,信息价值无法确定,致使信息开放性、共享性差。例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普遍关注的诚信系统,就急需采集与整合公安的人口数据、质监的组织机构代码数据、企业的工商税收数据、银行的信贷数据等,但由于上面所涉及到的种种原因,目前很难做大做全。

  (三)封闭的系统架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具有以下特色:一是系统多数是党、政分设;二是起步多为自下而上;三是建设在前、规划在后;四是网络建设先局域、后广域;五是设备来自多代、多厂家;六是规范标准多样化;七是系统纵横分割开放性不足,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困难重重。

  (四)标准化水平低。表现在数据结构多样化;数据格式不统一;文档录入和排版软件产自多家;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重复存储,唯一性、权威性不足;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数据交换大都通过邮件(打包)和手工方式或第三方系统(如FTP)转换等方式实现。

  (五)信息资源组织不科学、分类不尽合理。从实用的角度看,目前数据资源分散,全国急需的基础数据库组建迟缓,已开放的数据未建立统一的目录结构体系和目录应用服务体系,许多信息系统操作复杂、查阅困难、内容陈旧,深加工不足,严重阻碍了人们对有效信息的获取,信息资源利用率低,难以满足社会与公众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六)相关立法滞后。凡到国外考察过的同志们可能会有一个同感,目前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建设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较,在硬件、软件上并不逊色,甚至于个别领域,特别是在硬件配置、更新上还优于他们,差距多出现在管理上,主要区别在于我们常常把信息化当作工具,以政策的形式来推动,但他们却当作政府改革职能的一部分,多通过立法来实施,体现的力度不一样,一个是弹性化,一个是刚性化。所以搞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从长计议除了必要的行政干预外,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创建法制环境,依法而行,而当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还有些薄弱,力度不够,相关法律和法规缺失多、配套少,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于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

  (七)人员综合素质不适应、结构不合理。在推进政务信息化工作中,许多单位已有了设置信息技术部门的意识和行动,而较少考虑到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利用的机构和人员问题。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现有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方面,适合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复合性人才奇缺,往往熟悉信息技术的人员不太熟悉业务和不掌握信息资源,反之亦然。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社会信息就是生产要素,是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把信息和知识视为现代社会的关键资源,逐步形成了信息资源理论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从而加快了全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步伐。就我国而言,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信息化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还远远滞后于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制约了国家信息化综合效益的发挥。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是乐观的,如信息总量在不断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社会需求十分旺盛,工作进展较快,可是从宏观上讲,如同前面我所列举的一样,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但我深知具体到各部门、各单位,还有许许多多个性化的问题与困难,据我体察,越是到操作层面越难处理,下面我力求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与大家共同研讨一些对策,仅供参考。在谈我的观点以前不妨先让我们剖析一个国外的案例。

二、德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做法和启示

  德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他的经济发展水平、管理基础、政治体制等与我国有很大区别,但在信息化发展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方面存在很大的一致性。学好用好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认清发达国家的失败教训,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我们都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与我国相类似,德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也是从电子政务建设开始,但许多做法有其独到之处。

  (一)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德国是联邦制政体的国家,各联邦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很高的自主权,但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联邦政府坚持集中统一规划,从基础硬件建设、软件采购、技术标准采用、资金分配、实施步骤上,都统一推进。如,德国在推进 “联邦在线-2005”计划时,为确保其有效实施,联邦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由内政部部长领导。2001年7月25日,项目组草拟了一个“联邦在线2005”实施方案,辅助各部门及各机构制订方案,并进行协调及实施“联邦在线2005”。联邦内政部每年要向联邦议员和公众以报告形式汇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如果某一政府机构在参与电子政务过程中不能履行相应的职责,那么这一机构不但不能得到其他政府部门免费的相关信息服务,而且相关职能将会被其他部门取代。

  德国在推进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时并没有设置更高规格的领导小组,也没有成立类似于我国信息产业厅(局)的专职机构,而是在一个个项目组的领导下,以项目管理形式统一协调,但对每个项目组的职能、责任、任务、权限都给予明确规定。如上述所说的“联邦在线-2005”项目组,就是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构,2001年5月14日在柏林召开的联邦政府各机构首脑会议上,总理施罗德及内政部长明确指出,在联邦各部及其所属机构中“联邦在线2005”的实施具有最高优先权。“联邦在线-2005”项目组在很短时间内,就调查和研究出了有哪些政府业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向社会提供服务,并协调联邦政府直属的200多个机构,拿出了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效率非常高。正是这种项目组管理方式,才使得“联邦在线2005”的实施一切都按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二)制定“联邦在线2005”规划。“联邦在线2005电子政务工程规划”,要求联邦政府到2005年所有政务实现网上办公。“联邦在线2005”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技术项目,而且还涉及政府管理的革新以及行政管理的调整,是联邦政府为使德国成为信息化社会所制定的重要规划和政策。它确保公民、企业、院校及其它管理机构能更方便、快捷、经济、有效地享受联邦政府的各种服务。“联邦在线2005”计划的目标是:消除官僚主义、政府办公管理现代化、政府创新管理、为“德国上网计划”打下基础。“联邦在线2005”计划从2001年开始实施,到2005年完成。然后,项目组自动解散,但将已有知识投入到下一步重点实施的“德国上网”计划中。“德国上网”计划是由联邦总理施罗德和各州州长于2003年6月共同提出的,该计划要求联邦、州、县(市)三级政府网站联网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目标要在2008年完成。 

  (三)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建设政府网站。以公众为中心改善政府服务是德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德国大小官员最为强调的理念。联邦政府的门户网站连通了所有的联邦部门,非常便利用户搜寻政府机构的网址、地址、联系方式和其他特殊信息。网站具有简洁、严谨、一致性好的共同特点。以柏林为例,只要打开柏林市官方网站,就可以找到该市所有政府部门的有关信息,例如一个外国人需要办理家属来德国探亲手续,网上的居民事务局会告诉你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去何处办理,作为外国人可享受哪些福利,承担哪些义务等。 

  (四)积极进行大型数据库建设。德国政府以法律为依据、以应用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了大型基础和地方数据库建设的力度。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大型数据库建设案例:

  1、北-威州统计局中央数据库:

  北-威州信息中心和北-威州统计局是一个机构,既是州的统计局同时又是州政府的全面信息服务商。北-威州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由于企业、人口分布情况变化快,各方面信息需求强烈,为此该中心建立了中央数据库,专门提供人口分布地图、地理信息、矿藏信息等数据,并提供相应分析软件。如,环保部门通过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某地区实景图片后,经过中央数据库提供的应用软件分析,对图片层层提取,最终可以获得人口密度、农业分布、交通状况、土地开发情况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2、社会科学数据库:

  德国社会科学信息中心成立于1968年,总部在波恩。该中心属于非商业性机构,经过几十年持之以恒的积累与建设,中心有几大数据库在业界影响力很大,如科学家名录数据库;科研论文数据库;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数据库;专业杂志数据库;网址数据库。为把数据库资源更好地同现代技术相结合,中心采取开放性合作方式,同科隆大学社会科学经验研究档案中心、问卷调查方法论和分析中心共同组成了一个有关社会科学研究咨询的联合体,通过不同的合作伙伴以及全球领域科学家的参与,将整个社会科学信息整合在一起,方便查找和搜寻,扩大交流。

  3、农产品市场数据库:

  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中心成立于1950年,总部在波恩,在柏林、汉堡等5大城市设有分部,并在其它国家形成网络。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在德国乃至欧盟都非常现代的信息服务商,其发布的价格甚至成为市场交易的主导价格。

  (五)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德国设有联邦信息技术安全局,他们一直强调的信息安全理念是:只有在信息安全功能、用户舒适操作和信息安全成本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才是IT安全管理的艺术所在。该局还发明了他们认为是目前最好的信息安全模式——“IT信息安全基本保护手册”,它的内容详细、具体,共有2500页,并且提供免费下载。用户在手册中可以找到,在不同的软、硬件配置下,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目前使用该手册的有政府部门、银行和企业及个人用户。其中企业用户占80%。另外,联邦信息技术安全局还开发了虚拟的应用环境,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安全方面的知识。

  (六)营造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和注重标准化。为了引入电子政府,德国对私法与公法的法律框架都进行了调整。除增加了使用数字签名的规定外,其他许多领域,例如数据保护、公共合同签订、商业注册、信息公开等法律法规也进行了修改。同时,为了使各政府部门顺利而有序地开展电子政务,由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局牵头编写了一本《电子政务手册》,从设计思想,项目组织,软硬件需求,人员培训等方面,全方位介绍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各部门只要按这个手册的要求,如同搭积木一般,把该部门开展电子政务所需的各种条件准备妥当,就基本能做出一个实用性很高的电子政务设计方案,剩下的主要是依据需求编写软件了。为了避免重复劳动,联邦信息安全局还提供了电子政务软件的基础平台、专用工具箱、防火墙、数据加密系统,各部门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在共用平台上设计各自的软件解决方案,设计相应的网页。

  在德国“SAGA”是电子政务应用程序的标准和结构简称,包括IT硬件、基础设施规范、模块化标准、流程标准等。先由联邦内政部组织的专家小组开会研讨,后由内政部决定哪些写入SAGA标准。2003年12月,联邦内政部正式发布SAGA标准2.0版本,要求凡是参加“联邦在线2005”的部门,要想获得政府资助,必须符合SAGA标准的规定。

  (七)在操作层面对我们的启示。

  1、电子政务建设切实推行一把手责任制。德国总理和内政部长都非常重视电子政务,从资金、人员及组织上保证电子政务的有效推进。总理施罗德还亲任“德国21世纪”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旨在为社会转型创造框架条件,国家行政机关要成为使用现代技术的表率。

  2、完善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德国的法律较为规范和全面,为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又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多媒体法》、《数据保护法》等,并修改原法律法规中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条款4000多处,同时《德国电子签名框架条件法》也与欧盟电子签名法取得了一致。

  3、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德国政府制定了“德国21世纪信息社会”行动计划;2000年出台了“联邦在线2005”计划;2003年6月,联邦总理施罗德和各州州长又共同提出“德国上网计划”, 2008年完成目标。

  4.电子政务标准工作要建立动态维护机制,使标准制定和应用相结合,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5.建立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德国内政部引导由独立的第三方负责联邦在线之星评比工作,评比所有参加“联邦在线2005”的政府部门,联邦内政部每年举行一次颁奖,奖项分三个:政府—政府(G2G)、政府—企业(G2B)、政府—公众(G2C)。评奖条件包括技术革新性、过程优化、网站点击率等10个方面,各种不同项目先要获得提名,再由第三方公司评比,最后由联邦内政部部长亲自颁奖,以此激励各部门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

  6、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 。德国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非常注重知识管理,如针对“联邦在线2005”开发的知识管理系统,囊括了该项目起步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国家在互联网上免费向公众开放。2005年底,当该项目结束时,项目组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融会到下一步实施的“德国上网计划”中。目前,正在进行的“E欧洲”就汲取了“联邦在线2005”中很多先进的理念和经验。

  7、树立以公众为中心、关注弱势群体的理念。德国政府推出的口号是“让数据而不是让公民跑路”。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是西方文明国家发展的一个趋势。德国提出“帮助平时接触不到网络的弱势群体也能够上网”。例如,联邦政府在政府网站设计规划中要求,不仅风格一致、模式统一,更提出了一项特别的条件——联邦所有部、委网站在2005年底前必须满足残疾人(如盲人)使用。
 

  三、提升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的对策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构建自己的“电子政府”。我国1999年实施了“政府上网工程”,拉开了电子政务的序幕,并连续数年对政府网站进行绩效评测,其目的也在于推动我国政务信息资源的汇集和上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并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稳步开展和社会、公众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为此,中办、国办于2004年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工作的战略性转型,即从信息技术阶段转向信息资源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深入应用阶段;从数量建设阶段转向质量建设阶段;从粗放配置阶段转向追求效益阶段。面对现存的问题,如何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提升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诸方面做起:

  (一)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迅速融入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政务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龙头,在提高行政质量、科学决策与宏观调控能力上也初显成效,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各级政务部门推动行政创新、政务公开、反腐倡廉、展示亲民形象的重要举措之一,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与潮流。

  我们应看到,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电子政务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关键,所以,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贴近应用,为实现政务资源的公开和共享而努力,把为企业服务、为公众服务、为机关服务放在重要地位。政府信息资源应涵盖哪些内容呢?宏观上讲它应当是一个大而全、大而精的政府信息数据库。具体讲可粗分为以下内容:

  1.政务信息,如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决策咨询、战略发展、两会报告、政务活动等;

  2.社会信息。如经济运行、招商引资、热点透视、社情民意、税收征管、统计报表、财政预算、市场供求、金融投资、公安执法、教育卫生、科技人才、劳保医保、求职招聘、购房租赁、出行参考、旅游观光等;

  3.办事信息。如各政府组成部门的职能职责、机构设置、行政审批事项及程序、驻外机构等;

  4.要素信息。辖区的各类生产、生活资源要素的分布与储备状况,行政组织及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库等;

  5.城建信息。城市规划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动态信息(城市地上建筑路桥布局与地下网、管、道、线的分布和结构)等;

  6.基础库信息。各种信息资源库是电子政务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目前,以政府公文和政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办公业务资源数据库已普遍建成,国务院一些部门也各自建成了业务数据库,“十五”期间,我国部署了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以及宏观经济等4个数据库建设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数据库实战性差,尚需在适应电子政务的深层次、广领域的需求上下功夫。故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数据库建设中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全网共享的原则,对于每一个系统应做到统一设计、分别建设。

  二是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改造,增加新内容,对各单位已有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建成统一的服务于办公业务网的数据库群。

  三是通过适当集中的办法,在一个区域,建立高水平的、全区域机关共享的政府数据中心,向各部门集中提供应用和服务。

  四是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库的目录体系。

  五是建设支持政府决策工作的国民经济综合数据库、社会和历史数据库、自然资源数据库。

  六是着力生产精品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

  七是政府信息资源库建设应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政府自建;二是走市场集成和联合建设的道路。

  (二)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拥有大量业务和社会需求的信息资源,但其中大量的历史文档、资料、图片、声像等尚未数字化,目前可用于网络化办公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及其产品十分匮乏,不仅如此,现行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的任务也十分艰巨。我体会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起:

  1、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地把政务部门现存的各种资料和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各单位面对海量的历史欠账可采用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目录后全文的逐步过渡的策略。如国务院办公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将重要文档经电子扫描后制成光盘充实在档案系统数据库中,既保护了重要历史文档(不用翻阅原件),又有利于提供利用(查询检索方便快捷);又如天津市人大办公厅2006年将建国以来的全部文档,通过机器扫描和人工录入(外包方式)双管齐下,实现了数字化,大大方便和满足了对历届人大人事变更、立法过程、代表的组成与各类活动的查阅和相关信息资料的利用。

  2、在进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时,注意考虑电子政务的信息需求,把有价值的文献和音像资料数字化。如“城建档案馆”就十分需要数字化的城市地理息信、地下管网(上水、下水、强电、弱电、煤气)、地上建筑、规划布局、园林绿化的信息和城市大型拆迁与新、扩建前后的航拍和数字化的影像资料。同时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文档接收模式(纸介质)和期限(省级机关的档案保存到十五年后交馆),要纸、磁介质并收,现行的数据文件可先入库,提早发挥效益,超前“服役”为公众提供当年文件的服务,这样一来可改变和提升档案部门的形象和地位。如天津市政府办公厅与市档案局合作将政府办公系统软件与全市档案系统软件对接(这需要双方开发单位合作提供软件接口共同协商规范标准),实现了数字文档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机关文档质量,减轻了政府工作人员立卷、归档、交馆的劳动强度和市档案馆的文档接收效率与利用率。

  3、关死后门新帐不可再欠,下定决心老帐逐步清还,即凡是现今工作运行中产生的文档,要做到全部数字化;对历史上以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信息资源,加快数字转化的进程,从实际应用上看,新产生的数据利用率高,所以,依照保存年限由近及远的原则逐年推进,以此不断丰富数据资源。

  4、配置转录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如汉字扫描仪,其对原打印文件识别率很高很实用,再如数码相机可一步到位实现图形信息的数字化。

  (三)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体系

  众所周知,如果政务信息资源的存储、开发标准不规范,会给开发利用工作造成诸多不便。以史为鉴,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工业化。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标准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它是实现信息交流、沟通和共享的基础。在电子政务的所有标准中,信息资源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先决条件。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资源共享,都需要有标准可依。我国电子政务系数统的标准化工作滞后于电子政务建设速度。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标准,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行业标准。但是我的体会,众多的标准缺乏关联性和可操作性,使政务部门和相关开发、运营服务商无所适从。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现正处于启动阶段,为了保证标准的质量,加快标准的制定速度,提高标准的适应性,在制定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洋为中用,加强对发达国家电子信息资源标准化工作及实施过程的研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经验教训。

  2.从国家层面要加快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标准的理论研究,确保标准制定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权威性。

  3.加大吸引社会专业力量参与的力度和积极性。虽然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标准采用的是总体组制定规划和其他单位参与的方式,但进展相对缓慢,国内有实力的单位参与的还不够。但在吸纳企业起草标准时要把好关,防止简单的将企业标准变为行业标准,造成产品的行业垄断问题。

  4.加强对现有信息数据库,特别是信息数据交换格式的调研和规范化工作,最大限度地对已有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5.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质量控制标准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政务信息工作中存在着源头性、基础性信息质量不高的现象,如最近在北方一个七十万人口的县,他们进行新农村合作医疗人口普查中,公安与医保部门各自掌握的人口数据比对后,发现相差七万人(1/10),这种状况能不影响决策质量吗?在电子政务时代,信息的数量大、传递速度快、涉及的范围广,任何信息的失真、误传,都会给决策造成不利。所以,建立科学的信息质量控制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控制体系包括数据质量的内容、分级、评价指标等。这里的关键是实事求是,保持严谨性和实时性。

  6.信息资源标准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现在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而标准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应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前瞻性研究,明了信息资源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标准能适应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7.信息资源标准应不断完善。任何标准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标准需要不断修订、增补和完善。这样,信息资源标准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8.标准一定要适用,要繁、简适度,贴近需求,具有可操作性。

  9.遵循和嫁接已有的标准。标准的制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先设计、谁做大了,谁就有可能成为标准,所以有关数据和数据库的标准,国际上、行业上都有先例,因此,国际上已有的标准就要向国际上靠,行业上有的就要向行业标准上靠,实在没有了再研究制定新标准。

  10.越是最原始的、越是简单的,越是最科学的。如在数据标准不确定时,数据以文本(TXT)格式存储入库最实用,即在操作时将已校对完毕,尚未做排版处理的TXT文件先存入数据库中,而需要对内服务领导、对外服务公众时,调出来再做包装(按各文种的法定格式排版后输出)。

  (四)要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的供应

  要想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而且还要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奏效。古人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多么朴实的道理呀!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的供应,就是要让我们的数据库成为有源泉之水。具体做法如下:

  1.摸准需求。就是用户想要什么,首先我们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弄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信息不都是财富也有包袱,信息不都是营养也有垃圾。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面对用户而言,他关注的只是与其有关的信息。民间有句话叫做“做活不依东(主人)累死也吴功”,话糙理不糙,它是在提醒世人,做事情不要盲目,要按服务对象的需求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搞信息化也是如此,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是三个层面:一是领导:二是机关:三是公众。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呢?就是我讲过的第一个问题——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在此不再累述。需要指出的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体会到,除了被动的满足需求外,有时需求是可以主动加以引导的,就像商品广告可以引导部分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一样。怎么理解呢?就是说我们搞信息化工作时要有前瞻性,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注意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探讨未来可能发生的需求,并加以引导。如通过对发达国家的需求考察:通过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研究:通过对文件的落实;通过对先进地区典型案例的分析;通过对社情民意的收集,客观地预测出一些新需求,提供一些新栏目,来引导用户开拓视野和思路。

  2.找准产地。就是准确把握每项政务信息的源头,这很重要,因为源头单位就是政务公开相关栏目的维护者和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依靠和管理对像。如法律和法规信息的源头是在各级有立法权的人大部门;国民经济相关数字出自统计部门;企管信息由工商部门掌握;房产资料城建房管部门最清楚;政府公文出自各级政府等。

  3.选好班头。就是明确各单位和系统的政务信息的组织人和组织单位。政务信息的组织,是一个跨部门跨系统的系统工程,没有强有力的组织行政协调是很难做到的,比较成功的做法是由各级政府授权办公厅(室)为牵头单位组织、协调、管理、督察。

  4.用好政策。就是抓住机遇,用好用足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文件讲话。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实施,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条例体现了一个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精神,从客观上提升了政府各部门主动公开所撑握的公共信息的法制观念,促动了内因,所以当前各地都在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组织落实之中,据我了解都在集中力量做政务公开目录的审定工作。

  5.搭建平台。就是组建供应渠道,即积极搭建应用平台,如供协同办公用的内网网站和供公众查询的政府门户网站平台,创建应用栏目,并做到实时的维护和响应。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硬件设备的选择上,避免过分强调技术越先进、功能越全、就越好的倾向,坚持满足当前、适当超前、成熟可靠的原则。

  (2)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

  (3)严格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原则。

  (4)实施“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策略,政府提出网络建设计划和要求,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

  (5)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严格采取防范措施。

  6.普及技能。就是人人会用,当前数字化办公的阻力来自多方,但公务人员中相当一批人现代化办公技能欠缺,完成不了机上读(上网调阅查询)、写(汉字录入)的基本功能是主要障碍之一,试想连文档都不能数字化,数据库如何搭建呢?政务信息资源的供应不就成了无稽之谈,此现象决不能再姑息迁就了。

  (五)用有效需求引导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

  大家都知道,人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有很强的目的性,目的来自需求,电子政务建设也概莫能外。纵观电子政务建设的历程,在探索的征途中,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有之,“鸡肋”者有之。有果必有因,观其果究其因,凡是需求把握准确者易成功,凡是主观臆断者易失败,凡是需求调研欠火候者易变成用着不爽、弃之可惜的“鸡肋”。搞信息化工作的同志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实践证明,有需求才会有动力、易成功,例如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务公开引发了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高潮;公共安全提升了应急指挥系统的筹建规模和速度;信用体系拉动了社会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城市地下空间系统促使了自来水、煤气、电信、网通、排水、电力、人防等部门数据的整合。所以我们在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者中,都要注意以需求为本,不搞花架子,最大限度地满足有效需求,才有可能把信息资源的建设做好、做实,并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需求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通过开发促进应用,成功的应用又引发了新的更大更系统的需求,从而建立起信息有效需求的滚动机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应当指出的是,确定有效需求需要动脑筋,原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同志曾有个很好的观点叫——捕捉需求,很值得我们研究思考。记得原国信办副主任曲维枝同志在天津主持信息化工作期间,当谈到如何组织政府信息资源时讲到:你们要认真研究领导和公众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他们看什么就行了,多么朴实、多么精辟呀。

  (六)抓住机遇以典型应用突破分割化解孤岛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体单位因受到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制约,使其业务活动明显带有条块分割的色彩。条条主要表现在“金”字类工程,即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上;块块主要表现在各级地方政府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条、块的业务主体不同、隶属关系各异、投资渠道有别,造成了相对的分割局面,而且呈纵强横弱的态势。 这样一来,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条块分割的矛盾,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也会凸现出来了。研究表明,电子政务水平越高的城市,条块分割的冲突越激烈。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以资源共享、协同办公为基本要求的电子政务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自行构建,数据格式、技术实现和管理形式有别,管、用分离,异构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相关业务的流转,其结果一方面造成政府信息系统重复投资、重复开发;另一方面造成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受到体制因素的限制,难以发挥系统的最佳效率,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协调条、块之间的建设矛盾,如何解决由于部门利益引起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课题,成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难点、重点。化解的办法是有的,成功的做法是抓住机遇以典型应用来突破分割,因为部门和地方之间(纵、横之间)有价值的信息共享全部是围绕着明确的业务目标而进行的,如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正在开展的企业、个人的诚信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基础数据库(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的组建;政府门户网站及网站群建设等,在实实在在贴近需求的应用项目中,纵横之间对各自拥有的信息资源,均会互有所求,互为依托,都有为实现共享开放资源的内在积极性,如工商与税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与比对,能发现一批遗漏户,使双方均大大受益,合作的积极性倍增。大家是否发现,以上所列举的应用项目有一个共性之处,即现实有需求、国家有要求、政策有引导、文件有规定,一句话有机遇。通过典型应用项目的建设,会大大地拉动纵横的整合。例如一个应急系统就把公安、人防、武警、卫生、商业、物资、交通、水利、财政、供电、供气、供水、供油、保险等诸多单位和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了;通过网上行政审批的实施,既整合创建了内网协同办公平台,又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河南省郑州市已经做到了,不建物理上的集中式行政审批大厅,而在网上见分晓);通过新农合(新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农村人口和医疗资源数据的整合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当前,要主动结合应用系统的建设,来大力推动跨部门、跨地区信政务信息的开发与共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