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由国家行政学院、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2008中国电子政务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指出: “要引导电子政务健康发展,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在哪里,要往哪里走’。” 杨学山直言
,我国有些政府机关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徘徊了20多年。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电子政务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它会随政府部门的职责和业务变化而变,也会因技术进步和外部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在谈到电子政务面临的困难时,杨学山坦言,在过去这些年,电子政务的盲目实践有不少,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领域各层次电子政务发展规律的道路还没有形成。电子政务面临的困难存在于8个方面:
1. 相关人员认识不到位,对电子政务在国家公共管理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机理认识不清。
2. 政府工作人员的观念和能力还不适应,需要大家转变工作理念。
3. 动力不足、阻力不少。主要阻力体现在认识习惯、制度和利益三方面。
4. 制度还没理顺、协调缺乏章法。在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建设步伐不断受到现行制度和法律的制约,使得纵横协调缺乏依据。电子政务能否成功推行依赖关键领导,掉入“人治”陷阱。
5. 发展不均衡、前后不衔接。由于投资体制和人为因素的限制,很多部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没有延续性的更新。其应用系统、设备、网络、信息资源和人才队伍都呈现出无法衔接的尴尬。
6. 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部门需要合理稳定、权责相当的管理制度。
7. 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中。
8. 人才队伍跟不上,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的信息技术厂商显得力量不足。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顾大伟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目前3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重建设,轻应用,表现在硬件投入多、软件投入少。国家级电子政务建设中软件投入低于30%,而硬件却盲目追求高档次,有的部门硬件网络资源利用率不足5%,有的部门采购的存储系统可以支撑未来10年发展的容量。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部门过多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已经建成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具体应用比例不到3%,面向决策的不到8%。
其次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这个老问题,由于各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没有形成共享机制,不可能进行跨部门的协同。
最后是电子政务建设如何推动民族产业发展的问题。电子政务对自主品牌软硬件产品的支持还不够,去年22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统计数据显示,从金额上来看,硬件设备中自主品牌产品只占18%,其中网络占33%,存储只有3%,服务器和计算机占12%,安全设备占的比重稍微高一些,为42%。软件方面,系统软件和数据库基本上都是采用国外的产品,国产中间件软件只占7%,应用软件相对来说占的比例比较高。
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杨学山指出,首先政府部门要明确认识,其次是要确立体制,让责、权、利一致; 最后,电子政务建设还要与公共管理战略目标相结合,做好规划和协调工作。在统一网络平台、基础数据和共性应用平台的过程中,不能为“统一”而统一,要与发挥各部门积极性相结合。政府CIO在这一过程中要完成从“泥瓦匠”向“建筑大师”的转变。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表明“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职责,构建服务型政府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认清目前电子政务发展所处的阶段,对于克服困难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杨学山在大会上提出了对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四个评价标准,这是根据他20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这四个标准是: 应用广度、应用深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人员的信息素质。各级建设单位应该找准自己在电子政务起步、发展、成熟和完善这四个阶段中所处的位置,然后才能发现克服困难的针对点,完成从个别业务、部分业务覆盖,到流程优化、全部流程覆盖,一直到新业务融合的过程。(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