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公开政府信息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义务。《条例》将政府信息公开分为主动公开和被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两大类。《条例》实施后,公民可以依法申请有关部门提供相关信息。那么,公民在进行这种申请的活动中可能遇到哪些难题?又该如何应对呢?
姜明安认为,由于观念、体制和政府信息公开内外部环境等的限制,在《条例》实施初期,公民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例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哪些政府信息可申请公开和向谁申请公开。对此,需要行政机关抓紧编制和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向公民作广泛的宣传。再如,某些行政机关可能以某种借口,如相应政府信息公开会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拒绝向公民公开依法应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对此,需要对行政机关公职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使之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意义的认识,同时,应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案例,逐步明确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求政府信息保密的限度。还有,某些行政机关可能以相应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需征求第三方意见为借口,拒绝向申请人提供并非真正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对此,需要通过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对政府信息涉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情形予以更具体的界定,同时,应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加强对第三方意见的审查,保证申请人与第三方利益的平衡。至于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的时限,《条例》第二十三条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该条应受《条例》第二十四条的限制,即整个申请答复时限为15个工作日,如需延长,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莫于川说,《条例》第三章第二十条到第二十八条共9个条款,规定了与申请公开有关的程序制度,其中的灵活申请形式(第二十条)、四种告知义务、可分割提供办法、征求意见和强制公开机制、当场答复和限期答复制度、政府信息更正制度、政府信息提供方式的申请人选择机制、优惠费用制度和困难帮助制度等,都非常具体、可行、有效,其中的15个工作日限期答复制度在当今世界上是最短的,体现了服务、便民、人本、民主的精神。《条例》规定的征求第三方意见的机制是必要的,有助于避免产生对第三方的侵权伤害,如果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是以此为借口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可以根据《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通过举报查处(信访制度也有此作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方式来维护权利;申请人还可以按照《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通过参加社会评议制度实践来督促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