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
来源:大众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如何突破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让致富信息和实用知识进村、入户、到人,是摆在许多地方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威海,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两年以来,这道难题不仅迎刃而解,更是把这“最后一公里”走出了精彩。

  不花农民一分钱
 
  2003年5月,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会议在威海召开,威海市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市之一。对此次试点,威海市委、市政府态度明确:远程教育所需建设资金全部由市和市区两级财政一次性统筹解决,不花农民一分钱。资金来源有三个途径:市级财政承担30%,市和市区党费承担7%,其余部分由各市区财政承担。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局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统一调度,统一结算。


  为确保建成一个能够造福几代人的优质工程,对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设备采购方案和安装调试工程方案,市委反复审阅。全市2802套设备一次采购到位,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市里组织对施工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专业强化培训,使每名施工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安装调试技术,全市2802个接收站点全部达标。中央和省远教办组织的站点建设检查评估,随机抽查了80个村级接收点,全部达到100分。

  织就致富“金网”

  让农民在“信息高速”上跑得更快,走得更远,真正打开致富之门,是远程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此,威海市不仅局限于“规定动作”,而且把农民的需要当作最高标准,创新工作方法,把远程教育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为农民织起一张致富“金网”。有专家把远程教育网络比喻为“空中课堂”。但也常有群众反映,“空中课堂”确实好,可本地种植、养殖所需要的知识比较少。群众的心愿就是无声的命令,市委组织部马上组织涉农职能部门,在短时间内开发建设了全省第一个远程教育专业网站——“威海农兴远教网站”,并将镇村远程教育接收点全部接入互联网,与“威海农兴远教网站”对接,实现了远程教育“天网”和“地网”的“天地合一”。同时,市里还组织农业、林业、渔业、畜牧等与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直接关联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农村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种养大户、科技状元和致富带头人,组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辅导团,并在网站上开通专家信箱,解答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远教灵不灵关键看收成

  为充分发挥好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使群众真正学出高素质,学到真本领,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实行了“六学工作法”:一是立足实际重点学。即因人制宜,分类施教。二是区分受众分类学。三是典型示范引导学。四是专家辅导深入学。五是健全制度规范学。六是整合资源促进学。在利用好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抓好“威海农兴远教网站”建设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好有线电视、行业电子信息资源库等信息资源,努力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更好更合口的“信息食粮”。


  环翠区张村镇姜家疃村盛产优质蟠桃,以前由于信息不畅,市场一直打不开。远程教育开通后,他们利用远教设施,建立了里口山网站,注册了里口山果品商标,开展了网上销售,短时间内就帮助果农销售蟠桃30多万公斤,价格也比往年大幅提高,并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据统计,短短两年,全市已有50000多名基层党员群众掌握了一门以上致富实用技术,11891人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党员群众形象地把远程教育比喻为“家门口不收费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