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专家认为,银行卡业务是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金融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而金融信息化是商业银行实施经营模式变革,增强市场竞争力,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开放挑战的重要手段。
因此,一张卡片所承载的价值和延伸的业务越来越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重视。
目前,我国银行卡的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以银行卡经营为核心,涵盖发卡、收单、信息转接、专业化服务及机具制造等业务的产业发展格局和较为完善的银行卡支付产业链。
但是,银行卡收单环境的改善、银行卡品牌工程的建设、银行卡营销手段的创新以及把银行卡业务和商业、旅游、娱乐等产业互动链接获得共赢,这些仍然在建设中。
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透过一张小小的银行卡片折射出哪些商机和挑战,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的营销还存在哪些问题,我国的信用卡经济将呈现哪些亮点?这些是本期专刊讨论的话题。
来自中国银联的最新数据显示,在银联、各商业银行和国际支付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国范围的银行卡联网通用基本实现。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348个地级以上城市和336个县级市实现联网,跨行交易质量明显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银行卡普遍呈迅速上升之势,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各类金融机构也纷纷进入银行卡业务领域。
随着银行卡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未来的支付之路将是怎样的?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联首席研究员林采宜。
《中国经营报》:你能描述一下中国电子支付的潜在市场情况和市场发展前景吗?
林采宜: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电子支付数据表明,电子支付(包括卡基支付和虚拟支付)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率最高可达到70%~80%,那么电子支付的潜在市场规模和今后若干年的发展速度预期足以让所有欲进入这个领域的投资者血脉喷张。
截至2004年底,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150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56%。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高度配套为基本前提的,其中资金流的最佳解决方案无疑是在线支付。
2003年,美国在线支付在互联网总交易额中所占的比例为5.5%,2004年,该比例上升到7.4%。这表明银行卡在电子商务支付方式中的地位在逐渐上升。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情况也基本如此,2004年在线购物的增长率都在100%以上。
根据易观国际的调查,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在2004年达到4400亿元,2005年将达到6200亿元。而i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与2003年相比,2004年中国网上购物市场规模实现了165%的增长,全年成交金额从2003年的17亿元增至45亿元,同期网上支付金额从2003年的2.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6.8亿元。网上支付(信用卡或储蓄卡)占15%;这些数据都显示,伴随着《电子签名法》的实施,在线支付的规模和电子商务共同成长。专业人士预测,到2007年,中国电子商务仅C2C领域,成交总量即可达210亿元。如果网上支付方式的金额占总成交金额43%的比例计算,2007年中国C2C网上支付金额就将超过90亿元。而就网上支付的结构而言,C2C所占份额不过6%,只是网上支付中较小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加上B2B和B2C网上支付的前景有多么辽阔。
目前的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主要使用信用卡、借记卡和其他银行卡。支付内容包括:网上消费,包括购买实物商品以及充值卡、电子客票等数字产品;这些消费类支付主要发生于B2C业务;网上转账,这类转账类支付通常发生于个人、企业之间的汇款和转账;属于P2P和C2C业务;当然也包括基金、证券、保险等与理财业务相关的资金划拨;网上缴费,它属于账单类支付,通常包括缴纳水、电、煤气、电话、手机费及其他公用事业费用;目前通过在线个人银行开通的网上支付业务品种涉及代理缴费、外汇买卖、银证转账、银证通、国债投资、个人支票、自助贷款等等。
《中国经营报》:电子支付主要魅力何在?哪些因素在推动电子支付的强劲发展?
林采宜:计算机和网络改变我们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日常交易的支付方式。电子支付作为计算机网络衍生出来的商业产品之一,是一种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支付方式渠道。因成本、效率等各种因素而形成的商业驱动力推动了越来越多的电子支付工具不断问世,以及电子支付向各个领域的普及。
以美国为例,1995年,现金支付占个人零售支付的比例为60%,支票占30%,卡支付占8%,到2003年现金支付的比例降至32%,支票支付的比例降至15%,而同期卡支付(包括借记卡、信用卡、储值卡)的比例却升至53%。中国的情况也大致相若,2001年银行卡消费交易仅1280亿元,2004年上升到6041亿元,三年交易量翻了将近5倍。而且,电子支付从宾馆酒店、高端百货的刷卡交易发展到固定电话、互联网、手机的自助缴费,从信用卡、借记卡发展到储值卡、非接触卡,从磁条卡发展到逻辑智能卡、芯片智能卡,电子支付呈几何级数的速度飞速增长。
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电子支付发展的物理前提,但推动电子支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商业驱动。
首先,节约处理费用是电子支付突出表现之一。研究显示:银行卡支付的成本只有纸基支付的1/3到1/2,例如,美国公司签发和处理一张纸质账单的平均成本是1美元,而在网上处理同样一张账单的成本在25美分和30美分之间。传统上企业每笔采购的支付成本是91美元,而使用银行卡支付后,每笔支付成本只有21美元;如果一个国家从纸基支付全面转向卡基支付,节约的总成本至少相当于GDP的1%。
便捷是电子支付的另一个重要魅力。推动电子支付迅速普及因素之一是交易速度。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企业使用银行卡支付后,平均采购周期从11.2天降为2.9天。如果要用支票结账,通常邮寄账单、支票,收集和处理支票,至少要用一个星期时间,如果通过电子支付在线结账和付款,最多花两天时间,并且人们购物可以不受地理和政治疆界的限制,这不仅给商家带来了好处,更给顾客带来了便利。
当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也有力推动了电子支付全方位的发展。例如,美国21世纪支票法案的出台,从法律上授予支票影像文件与传统支票同等的地位,为支票电子化彻底清除了法律障碍,大大加快了金融服务产品的电子化速度。目前,美国年收入5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中已有2/3采用电子发票呈递与支付系统(EIPP)。
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2005年4月1日实施。同样为电子支付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法律保障。
《中国经营报》:未来的支付渠道还会有哪些变化?
林采宜:随着越来越多的支付平台嵌入网络,手机、移动POS、掌上电脑(PDA)、固定电话、机顶盒……几乎所有具备通讯路径,可以进入通讯网络的终端都可以在支付平台上找到它的解决方案,支付就不再仅仅依赖于有限的ATM、POS等传统终端,我们称之为终端革命。
终端革命带来的首先是支付渠道的多元化。如果说,把各种支付渠道比做支付舞台上陆续亮相的演员,那么互联网和手机支付则是最耀眼的明星。
目前,中国银联已经在全国14个地区推出了手机支付业务,用户规模超过135万户,月交易金额达到3000余万元,开通的基本功能包括:手机话费缴纳、银行卡余额查询、银行卡账户信息变动通知、公用事业费缴纳等。还可以在手机上实现航空订票等各种数字化产品的支付和消费。
中国银联和中国电信合作已推出了新型增值服务——电话支付。这种业务通过增加安全加密功能,使普通电话机变成具有多功能、自助式的综合金融信息终端、自助式的综合金融信息终端,可以实现公用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数字化产品购买等多种增值业务应用。此外,电话支付业务还用于航空购票、烟草配送支付、彩票销售、电子票务以及物流配送等广泛的行业应用领域,可以帮助行业用户打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消费渠道,同时有效地降低销售成本,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支付产业的未来趋势除了表现为数字化,还表现为虚拟化的特征。可以预见:未来的支付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内部数字的变化。钞票、支票、卡片等支付媒介不再是交易和支付不可或缺的凭证。那时,人类的支付,将进入又一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