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对中国装甲装备发展的启示
来源:中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意外打响而又匆匆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在硝烟散尽之后,留给人们的是对国际战略格局、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思想与方式、武器装备发展等多方面的思考。我军面临着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严峻挑战,研究借鉴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教训,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装甲装备,意义重大。

  一、装甲兵依然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坦克的“陆战之王”称号依然当之无愧,我军必须不断加强装甲装备建设,为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奠定坚实的“机械化”基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甲兵大规模用于战争以来,有相当长一段时期,装甲兵一直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坦克一直稳居“陆战之王”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技术战争的不断发展,海、空军的地位一路飙升,陆军则被人们看轻。受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的影响,空军、海军进一步被人为地“抬高”,陆军则大受“排挤”,一时间“陆军不久将退出历史舞台”或“只起到一个辅助兵种的作用”的观点大为流行。外军许多高层人士认为没有必要再把资金浪费在这个“过时的军种”上,从而使“坦克无用论”思想大行其道,坦克的“陆战之王”地位大为动摇,似乎“坦克时代”将成为历史。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却以鲜活有力的证据一举证明了这种观点的偏颇之处,使人们不得不对陆战的地位和陆军的作用重新定位。这场战争对美英来说,属于“领土征服型”战争,与海湾战争有本质的不同。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不能仅靠空中打击来解决问题,应该也必须依靠地面部队直接介入并始终担当作战主力军来实现战争目标。从战争进程看,虽然空中打击功不可没,但“唱主角”的已不是空军、海军,而是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为主的地面部队,因为是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为主的地面部队一路攻城拔寨,在控制伊拉克全境的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另外,从伊拉克军队作战情况也能看出地面部队在防御中的地位。与美英联军相比,伊拉克在既无制空权、制海权,更无任何信息优势的情况下,依靠装备落后的地面部队采用灵活的战术顽强抗击美英联军二十多天,并取得了不菲的战果。从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因战争目的和作战样式的不同,陆战自有其生存空间,陆军自有其用武之地,坦克的“陆战之王”称号依然当之无愧。

  随着我陆军装甲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装甲兵已经成为我军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从目前情况看,我陆军的装甲机械化程度,不仅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低于周边一些发展中国家。从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军队数字化部队建设情况看,其数字化部队建设无一例外地都是在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陆军都是在基本或全部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他们的共同做法反映了一条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机械化是陆军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机械化是数字化的基础。对于我军现代化建设而言,必须大力加强而不是放松装甲机械化部队建设,必须更加重视而不是轻视装甲装备的研发。只有在打好“机械化”基础的前提下,信息化建设才能与机械化建设比翼齐飞,同步跃升。没有机械化作基础,信息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全新面孔”不多见,“贴花”使老装备“青春焕发”,我军装甲装备发展应充分挖掘现有装备的改造潜力,灵活运用“贴花”技术,走投入少而效益高的发展路子

  研制新型号与改造旧型号,是世界各国在武器装备发展上的两种不同做法。面对研发新型装备周期长、代价高的特点,世界各国在武器装备发展上普遍把“贴花”(通过在老装备上“嵌入”新技术来提高装备技术战术性能的方法)作为延长老装备生命力、使其“宝刀不老”的妙方。细细盘点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地面作战中的装甲装备就可发现,全新面孔虽不多见,但战术技术性能已是今非昔比。如M1A1HA、M1A2坦克、M2系列步兵战车、M113装甲输送车的“基础”都是人们熟知的老面孔,但性能比起先前型号却有大幅度提高。M1A2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出色的坦克之一,被誉为美国陆军数字化发展的“旗舰”。该坦克在M1A1基础上于1988年开始改造,1993年开始装备。所装备的120毫米贫铀穿甲弹为M829A1和M829A2。该弹的基础型号――M829式穿甲弹,是在德国DM33式120毫米穿甲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M829A1、M829A2则分别是在M829、M829A1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M829、M829A1、M829A2这三种弹药在2 000米的距离上分别可击穿550毫米、730毫米和8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板。美国军方人士称,M1A2与M1A1相比,攻击能力提高了54%,生存能力提高了100%。M1A2的进一步改进型M1A2SEP作为“21世纪美陆军的主力装备”,是美军为了满足未来数字化战场需要而进行的改造项目,其目标是成为“21世纪初的数字化坦克”,该型号目前正在发展之中,预计到2010年装备1 150辆,预计至少可服役到2020年。M2A2步兵战车于1990开始在M2A1基础上进行改造。M2A3则于1994年开始在M2A2基础上改造,2000年开始服役,是美国陆军第一款全数字化步兵战车。车上装有数字化火控系统;改进型目标捕获系统;二代焦平面阵列热像仪;一体化导航系统;车长、驾驶员、班长用数字显示器等先进数字化设备。经改造后整体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M113系列装甲输送车于1960年装备部队,1964年美国对其进行了改进,定型命名为M113A1。随后又在M113A1基础上发展了M113A2。1987年美国又在M113A2的基础上改进生产了M113A3新型装甲车。M109A6自行榴弹炮于1994年装备陆军,是M109自行榴弹炮系列的最新改进型,也是美国陆军现役最先进的自行榴弹炮。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经过“贴花”后的老装备的出色表现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贴花”的魅力。

  对于我军装甲装备发展而言,在当前我军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情况下,通过“贴花”把信息化技术及其他高技术成果转化到装甲装备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优点多多,不胜枚举,如投入少、效益高、周期短、非常适合我军当前武器装备发展经费有限的实际情况等等。“贴花”的思想在我军装甲装备发展中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我军的59式坦克及其系列改进型、63式水陆坦克及其改进型、88式系列坦克,都充分体现了“贴花”的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较高的效费比。为此,我军应当继续把“贴花”思想和“最大效费比”原则贯彻到装甲装备研制之中,充分挖掘现有装备的改造潜力,以求在经费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取得较高的质量建设效益,像江泽民同志所讲的那样,“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

  三、“空地一体”再显神威,“体系制胜”成为制胜战争新理念,我军装甲装备必须实现系统配套化,使各种支援、保障装备与主战装备形成有机体系

  现代战争是信息的战争,也是立体的战争,事实证明过度依靠地面防空力量的行为是愚蠢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一流水平的“爱国者”防空系统都被“哈姆”反辐射导弹轻易搞定,不知S-300如何?

  空地一体战思想是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战法之精华,也是美军一贯的作战思想,其实质在于充分发挥诸军兵种整体作战的威力,形成“1+1>2”的作战效能,用由各种作战要素整合而成的有机体系去制胜战争。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不仅“空地一体”,地面部队也形成了有机整体。美军A-10对地攻击机、AH-64攻击直升机与地面部队密切协同,形成了强大的整体作战合力,以“拔点式”精确打击为地面部队的高速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空中火力支援,正因为此,伊军的坦克、装甲车始终化整为零,藏而不出,避而不战,大规模的血腥巷战也没有发生。在空袭作战的同时,美装甲工程车和扫雷坦克与M1坦克、M2步兵战车如影随形,始终“冲锋”在前,在排除伊军阵地外围地雷、保障前进道路畅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军M1坦克和M2步兵战车在M109自行榴弹炮、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MLRS)和机动式反坦克导弹的掩护下攻击前进,各种战车之间的配合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在攻占萨达姆国际机场之后,美军为试探巴格达城防的虚实,曾派由坦克和步兵战车组成的装甲部队沿机场到市区的高速公路“试探”巴格达。这种大胆的行动,建立在空中有战机24小时巡逻,低空有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实时掩护,城内有特种作战人员探清敌情的基础上,其基本原理还是体系制胜。

  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对抗,任何单一军兵种和单件兵器只有融入系统整体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单一军兵种、单件兵器单打独斗,将孤掌难鸣,寸步难行。当前,制约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装甲装备系统配套程度不够而导致的作战能力失衡。坦克、装甲车等主战装备机动能力较强,但火力支援装备自行化程度不高,后勤及装备保障车辆履带化程度不够,从而导致火力支援、后勤及装备保障车辆与主战装备在机动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及时有效地实施火力支援和后勤及装备保障。因此,我军在装甲装备发展中,必须坚决贯彻“体系制胜”理念,努力使装甲机械化部队所有装备实现系统配套,形成有机体系。只有如此,“体系制胜”理念才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只有如此,才能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需要。

  四、夜视仪为人员和战车安上“火眼金睛”,使高技术战场“无黑夜”,我军在装甲装备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夜视装备的研发,为提高装甲兵夜战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高技术战场上,黑夜已经不再是技术劣势一方的“保护伞”,拥有高技术优势的一方利用先进的夜视器材,能够使高技术战场“无黑夜”。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国地面部队多在夜间发动进攻,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军为人员和各类武器装备配备了大量夜视器材,从而为人员和战车安上了“火眼金睛”,使夜战场对美军“单向透明”,使其能够不分昼夜全天候作战,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据悉,在此次战争中担纲主力的美军第3机步师配备有各种夜视装备4 983具,第82空降师配备了5 769具,第101空中突击师也配备了大量夜视装备。美军第3机步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装备的AH-64攻击直升机都配备了飞行员用夜视系统(PNNS),这种夜视系统在夜间对坦克的探测距离达12千米,识别距离为7千米。第3机步师装备的M1A1、M1A2主战坦克和M2系列步兵战车也都配备了各种夜视装备,大大提高了夜间作战能力。其中M1A2坦克和M2系列步兵战车装备的是性能先进的陆军水平技术集成-B红外热成像系统(HTI-B)。HTI-B可以为坦克炮长提供全天候的大范围探测、分辨、识别能力,它的瞄准距离超过了武器射程。M1025和M1114“悍马”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也装备了这种红外热成像系统。第101空中突击师配备有“陶”式和“标枪”反坦克导弹发射器,第3机步师也配备有车载“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系统,这些导弹发射系统的瞄准装置采用了AN/TAS-4热成像瞄准仪,它不仅可以在夜间使用,还可以在白天使用,可以穿过烟幕、薄雾、伪装和树林发现目标,在夜间可对2~6千米远的装甲目标进行探测和瞄准射击。美军在战前还为每名士兵配备了夜视装备,第3步兵团的一个连甚至配置了3种夜视装备。据悉,大多数夜视装备都是崭新的AN/PVS-14夜视镜。该镜是陆军地面部队所装备的最先进的单筒夜视镜,重0.4千克,既可戴到头上进行固定,用一只眼睛观察,也可手持观察或置于轻武器瞄准装置上。大量的夜视装备为美军的行军作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其帮助下,美军可以在漆黑的夜晚补给弹药、攻击敌人、制订作战计划、进行军队配置等,极大地提高了作战的主动权。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战争持续时间短暂,战役、战斗将不分昼夜连续进行,作战节奏极快。伊拉克战争再一次用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在革命战争年代,夜战一直是我军的特长。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奇袭阳明堡机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穿插营奇袭白虎团,都是我军夜战的光辉典范。但我军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在夜视装备数量、质量上的巨大差距,正在使我军善于夜战的特长受到严峻挑战,传统的夜战优势正在受到削弱。为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需要,装甲装备必须具备强大的夜战能力,只有这样,我军才能具备在高技术战场上与强敌对抗的物质基础,否则,我军夜战的特长将成为历史,以劣势装备战胜拥有高技术优势的强敌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在我军装甲装备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夜视装备的研发,从夜视装备的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入手,缩小与高技术强敌在夜战能力上的差距,为提高装甲兵夜战能力提供强力保障。

  五、“数字化”引领装甲装备建设新潮流,“信息力”成为装甲兵作战能力“第四维”,我军装甲装备必须大力提升“信息力”,使信息化与机械化比翼齐飞

  数字化部队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美军既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数字化部队概念的国家,也是最先开展陆军数字化部队建设并计划实现陆军全面数字化的国家。数字化部队的出现,使“数字化坦克”、“数字化步兵战车”等数字化装备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信息力”也随即成了装甲兵作战能力构成要素中继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之后的第4要素,并后来居上,一跃成为“老大”。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军由于地面进攻兵力明显不足,在北方战线迟迟无法开辟的情况下,紧急往海湾增兵12万,其中就有其陆军精锐中的精锐――第4机步师。该师素有“铁骑雄狮”之称,是美陆军第一支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和技术武装起来的数字化部队。该师作为美军第一支全数字化师,已装备了全数字功能的3.3版21世纪旅及旅以下部队指挥系统(FBCB2)和战术互联网系统,可以跟踪友军和敌军部队以及随时了解战场态势。该师还装备了全信息源分析系统、地域公共用户系统、陆军通用地面站、战场识别系统、数字地形支援系统、战术作战中心系统等指挥信息系统。该部队参战后虽未抢得头功,但其强大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对萨达姆及其共和国卫队的威慑肯定不小。该师的主要装甲装备是M1A2坦克、M2步兵战车和M113装甲输送车。M1A2坦克经过数字化改造后,其整体作战性能有大幅度提高。

  其中的重大改进主要有:第一,大量采用了数字化技术和微处理技术,形成了区别于以往坦克技术结构的数字电子技术结构。在M1A2坦克上,数字化技术就占90%,而模拟技术仅占10%;第二,改进了火控系统,提高了坦克杀伤力;第三,装备了车际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战场指挥与控制能力,使协同动作始终处于最佳状态。M2A3步兵战车,是根据数字化战场作战需要而对M2A2改进后的型号。该车以标准的军用1553B数据总线为核心,把全车各部分信息都以数字形式传输,并以微型计算机对各种信息加以处理,提高了战车的指挥通信能力。M2A3步兵战车装备了与M1A2坦克类似的车际通信系统,再通过单信道地空无线通信系统保密电台,便可以与M1A2坦克、AH-64攻击直升机以及指挥部等作战平台/单元实现数字化的信息交换。这样,使美军的空、地重点武器平台联结成网,实现了指挥和通信的高度统一,大大增强了整体作战能力。
  
  在风起云涌的世界新军事革命大潮中,信息化战争闪亮登场,并引领世界各国军队建设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武器装备、战争形态、作战思想、作战方式、军队体制编制等都受到了严峻挑战。面对信息化战争的严峻挑战,江泽民同志和中央军委创造性地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想。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进行。但如何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同步跃升,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课题。我军于20世纪90年代末启动了陆军数字化部队建设,对装甲装备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经过数字化改造的主战装甲装备,作战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显示出了信息力在主战装甲装备战斗力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我军装甲装备发展而言,发展思路应当从单纯提高装甲装备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向通过提高装甲装备的信息力来提升装甲装备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转变。在提升装甲装备信息力、实现装甲装备数字化方面,应大力发展基于装甲平台的战术互联网系统、车辆定位导航系统等指挥信息系统,加强装甲装备的数字化改造,并在新研制的装甲装备中融入相关数字化技术,从而以数字化主导机械化,使数字化与机械化相得益彰,效益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