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亭湖区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区率先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决战阶段,更是为后十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特制定本纲要。本《纲要》经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组织实施。
   
    一、发展成就和发展环境
   
    (一)“十五”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强力推进跨越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做强工业、做特农业、做活三产、做新城镇、做优环境”五大战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就。主要经济指标创建区以来最好水平,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这一时期是亭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经历挑战、经受考验最多时期之一。
   
    区位优势明显增强。“十五”期间,进行了两次区划调整。2004年3月,原城区更名为亭湖区,从原盐都县新划入步凤、伍佑、便仓三镇,使乡镇总数达7个,行政区面积扩大为69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80余万。2005年7月,市区街道整合,撤销城郊工委,将原城郊14个村并入市区街道统一整合,使市区街道总数达8个。随着我区经济发展空间的扩大和盐城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步伐的加快,宁靖盐高速、沿海高速、盐淮高速的建成通车,我区受上海、苏南等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距离更近,承接产业转移的功能更强,发展的区位优势更明显。
   
    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亿元,比“九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2亿元,年均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31.39亿元,年均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24.59亿元,年均增长16.5%;人均GDP达12900元,年均增长14.7%。财政总收入5.065亿元,实现五年增两倍,年均增长2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68亿元,年均增长19.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5.24%提高到7.45%。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五”期间,坚持把调整提高二产,大力发展三产,积极优化一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来抓,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17.7:46.2:36.1,二三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73.9%调整到2005年的82.3%。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工业经济四项指标的增幅创历史最高水平;机械、化工、轻工三大产业支柱效应日益明显,初步形成农机配件、永丰塑料、张庄齿轮等产业集群雏形;全区定报工业企业增加到186家,比2000年净增104家,实现销售亿元企业达到10家。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34个,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中心6个,新创省级名牌产品5个。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国连锁前30强企业入驻我区5家,房地产公司由2000年的14家发展到50家,餐饮、宾馆、娱乐等商贸服务业规模档次提升较快,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一批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畜牧、蔬菜、林果花卉三大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0多家;新发展农民行业协会组织33家,农民经纪人13000人;全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万亩,创无公害农产品品牌30个,进超市农产品达135个。
   
    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建成亭湖开发区、新洋经济区两个省、市级开发区。亭湖开发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入园企业80多家,超亿元项目10多个;新洋经济区近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已形成5个工业组团,入园企业30多家,超亿元项目6个。各镇街工业集中区特色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成果显著。国有集体企业及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基本完成。在全市率先完成新一轮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飞驰、威特等一批工业重点企业改制成功,新世界、金三角等一大批传统商贸企业通过改制焕发新的生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新办外资项目48个;注册实际到帐外资3823万美元,年均增长16%;自营出口企业达23家,比2000年净增13家,出口产品扩大到40个,2005年实现自营出口额4400万美元,年均增长29.2%;外经营业额2200万美元,年均增长62.2%。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5%和7.1%。“十五”期间城镇净增就业13.9万人,农村累计转移劳动力10万余人次;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幅提高,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扶贫济困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较好地完成农村五项实事工程,2003年以来累计建设农村公路246公里,卫星镇、中心村规划、建设不断加快,镇村面貌和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五”期间,科技工作成绩突出,共承担科技计划国家级20项、省级65项、市级110项,申请专利195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24件、市级鉴定40件,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2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2件。2005年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果显著。培植了解放路学校、建军路小学等一批基础教育名校;盐南职中成为全市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农民参合率达85%。文化、体育、广电等事业均取得新的成绩。
   
    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廉政建设,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了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扎实开展“平安亭湖”创建活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区“十五”发展的成就,为“十一五”奠定了良好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有了新的增强,科学执政水平有了新的提升,进一步积累了更快更好发展的宝贵经验。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有利条件。“十一五”时期,我们发展面临着一个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从省内看,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在加快,全省加快“四沿”经济带的开发和建设,省委、省政府对苏北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将逐步形成。我区作为长江以北城市圈半圆的中心和沿海经济带的中点,必将在加快苏北振兴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市内看,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实施“做大城市、扩权强区”和“分片发展,合力建城”战略,给予我区更大的重视和支持,赋予我们更多的职能和责任,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从区内看,主城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交通枢纽、物流平台、信息中心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更加明显,发展载体日益壮大,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成功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我们向更高发展层次迈进的基础更加坚实。因此,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未来五年的发展必定大有作为,我区必将步入经济和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和高速突破期。
   
    制约因素。我们也必须看到,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严峻挑战。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亟待加快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城乡统筹、镇域平衡发展任务仍然很重;改革面临着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速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任务十分艰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切实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立足第一板块,确保全市率先,努力争先苏中”的目标定位和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主题,突出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坚持“项目立区、工业强区、服务业兴区”不动摇,加快“一城两翼”的开发和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服务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外向化的进程,努力走在全市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列。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我们需要着重坚持的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从我区现状来看,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周边各县市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我们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逼人形势。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十一五”发展的主题,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并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立足于快,着眼于好,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二是坚持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要继续实施“项目立区、工业强区、服务业兴区”战略,坚定不移地以项目为发展之源,强势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二、三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区域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坚持富民优先,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是人民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因此,“十—五”期间,我们必须把富民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作为谋求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重要着力点,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迸发。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活力之源。目前,我区各种体制性障碍仍较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经济外向度不高,思想观念、投资环境还不适应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着力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生产力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努力提升经济外向化水平。
   
    五是坚持统筹兼顾,推动经济社会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和城乡区域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从我区来看,社会事业发展薄弱、农村基础条件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积极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路子,着力形成统筹发展的有效机制。在保持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全面和谐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把构建和谐社会纳入“立足第一板块,确保全市率先,努力争先苏中”的目标内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问题,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一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财政预期总收入分别增两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调整到7.5:50:42.5;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生态和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经济外向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社会劳动者充分就业,加快改善城乡交通、水利和居住条件,使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地办好职业教育,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都有较快发展;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水平显著提升,建设法治亭湖、平安亭湖、文明亭湖、诚信亭湖、绿色亭湖。在2009年全区总体全面达小康的基础上,再经过10年的奋斗,到2019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区建成经济发达、科教先进、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区。
   
    经济增长。到2010年,预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年递增17%,其中二产增加值75亿元,年递增19%,三产增加值63.75亿元,年递增21%;人均GDP达到279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20亿元,年递增26%,其中技改投资190亿元,年递增3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产业结构。到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7.7:46.2:36.1调整为7.5:50:42.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82.3%调整为92.5%。
   
    财政状况。到2010年,预期实现财政总收入15亿元,年递增24.6%;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年递增26.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7.35%提高到10%。
   
    对外开放。“十一五”期间,兴办外资项目100个以上,注册到帐外资不少于1.6亿美元;到2010年,预期实现自营出口2亿美元,年递增36.6%。
   
    人口生态环境。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新城区绿化覆盖率40%,城镇污水处理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达70%、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分以上。
   
    公共服务。到2010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100%,农村常住人口覆盖率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以上;体育人口45%以上。
   
    人民生活。到2010年,预期实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0元,年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元,年递增10%。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握宏观趋势,理清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实施重点突破,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再登新台阶。
   
    (一)加快调整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市区新一轮总体规划以及区镇功能定位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从市区到卫星镇,现代服务业中心、新型制造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城郊型农业基地四位一体的空间格局。重点发展城中区、开发区、新洋经济区、市郊镇南北中三片,加快构建“一城两翼三片”的发展格局。
   
    城中区。重点发展商贸中心、特色商业街,城郊结合部大力建设特色市场。以原有设施为载体,提升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以社区阵地为载体,大力发展家政、保健、物管等社区服务业;利用市区的中茵、二乔、华崴广场和缤纷亚洲、剧场路开发、耿伙城中村改造等重大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一条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开发区。坚持吸纳、带动、辐射并重,建设以高新产业和大型三产项目为支撑点的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园区。通过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制造业。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工食品等产业,做大拉长产业链,培优培强规模企业。积极发展开发区配套服务项目,加快学校、医院、商贸、房地产和大洋湾风景旅游区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新洋经济区。坚持“一园一带”发展思路,建设以街道社区为主体的街道产业园和现代物流商业带。以新洋经济区、新兴镇为主体,以做大城市为主线,重抓二产,快抓三产,二、三产业并举,提升城北新洋经济区的整体形象。以新洋经济区为中心,在承接驻城街道村工业项目转移和外来重点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机械、精细化工、电子电器等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关联度和产业集聚度。人民北路、盐青路及环城北路沿线要围绕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和休闲娱乐业。204国道沿线建设高新项目密集区和专业市场集中区,打造现代物流商业带。
   
    市郊镇南北中三片。一是以道口经济为龙头,搞好规划、做好基础、建好园区,努力把市郊卫星镇建成服务市区的产业配套基地和服务市民的休闲旅游“后花园”。以高速道口为依托,在每个道口开发2-3平方公里的特色集中区,构建发展工业、服务业的良好载体。南洋道口为盐城的东大门,以承接亭湖开发区以外的中小项目,发展机械制造、服装加工、电子电器业等,建设外来投资者的集中区。新兴道口与盐城火车货站相邻,依托公路、铁路、水路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专业特色市场,建设盐城物流园区。青墩道口东接射阳,西连盐城,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建设龙头企业聚集区。张庄道口立足西郊科技工业园的特色,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聚集要素打造齿轮特色之乡。二是沿204国道建设商业物流密集区和专业市场集中区,规划小商品批发、汽摩配件、特色农产品等大型市场,打造一条204国道沿线特色经济带。充分利用道、路、河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沿线、沿路、沿河特色经济,在现有的机械制造、服装加工、汽车配件和专业批发市场等产业基础上,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积极扶持产业集群项目载体,在便仓、伍佑、步凤、南洋、青墩、新兴区域形成项目密集区、产业集中区、经济加速区。
   
    (二)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型工业化关键要在提升工业的集约化程度,加快发展板块经济、集群经济和新上大项目,培植大企业、大集团上下功夫。重点发展开发区、新洋经济区两个超百亿经济板块,突出做大汽车零部件、机械、建材、轻工、化工、高新技术等6大产业集群,培植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起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
   
    打造两个超百亿经济板块。一是开发区。按照市区总体规划要求,适度超前配套园区功能,科学合理地加快开发区的道路、水、电、气、热等配套管网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大、新、高、外项目的能力,加快形成特色产业和规模企业群体,全面打造销售超百亿、财政收入增五倍的省级开发区。二是新洋经济区。按照“分片发展,合力建城”的总体思路,加快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区内的工业、物流、商住等分区。整合区内各种资源,突出引进电子、轻工、机械等技术含量高、效益明显、环保节约型的规模项目,力争建成经济总量超百亿,财政收入翻三番的市级开发区。
   
    突出做大六大产业集群。抢抓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结构调整带来的重大机遇,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发展大企业、培植大产业、带动大工业”的思路,做大汽车零部件、机械、建材、轻工、化工、高新技术等6大产业集群,确保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五年翻两番。
   
    ----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积极策应东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的建设与发展,加快引进和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拉长产业链,实现由零件向部件转变。集中力量发展摩比斯公司、羽佳公司、威特集团等企业和盖威、嘉德、强盛等新上汽配项目,建成全国著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打造年销售超100亿元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
   
    ----动力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整合、提升传统机械工业,发展壮大以动力设备、机床机械、机械齿轮和农机配件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工业。集中力量扶持中环机械、新海机械、盐海机械、江动齿轮、驰翔齿轮等企业放大产品优势,走规模扩张之路。加快博尔福、中马机械等项目的建设进度,着力发展柴油机、汽油机、变速箱、涂装机械、动力机械及其配件等主导产品,打造年销售超50亿元动力机械装备产业集群。
   
    ----冶金建材产业集群。以联鑫特钢、八菱水泥、商品混凝土等产品为龙头,积极推动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打造年销售超50亿元冶金建材产业集群。
   
    ----轻工产业集群。利用棉花、油菜、蔬菜、禽产品等优势特色资源,积极拓展资源型深加工食品饲料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涂附磨具、造纸、食用油等产品为龙头,重视提高技术研发与设计能力,积极培育特色品牌,提高轻工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打造年销售超50亿元轻工产业集群。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实施飞驰公司的巨型工程轮胎项目和华业医药化工公司万吨邻苯基苯酚项目,使飞驰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摩托车胎和巨型工程轮胎生产企业,华业公司成为世界第二大OPP生产基地。适度发展无污染、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和生物制药产业,打造年销售超50亿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伯乐达集团LED项目为重点积极发展半导体照明光源及固态照明灯具系列,加快高精机电非标机床研制生产,大力开发新型光电、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海洋制品、生物工程、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年销售超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培植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始终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新上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工业的大发展。视项目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把抓项目作为组织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把项目推进的成效作为加快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第一途径,不断拓展招商引资的范围,提升招商引资的水平,瞄准对亭湖经济社会发展有全局影响、起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坚决做到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十一五”期间,全区每年新上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100个,其中亿元项目不少于10个。继续加大“两双”工程实施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对外合作、资产重组等途径,加速优质资源向优势制造业企业聚集,实现企业的裂变式发展,造就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到2010年,全区定报企业数实现翻一番,成功培植4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其中超30亿元企业4家,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企业产名品、创品牌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以创牌促创新,以提升科技含量提高核心竞争力。把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作为重要载体,每年新建一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发一批省、市级新产品,争创一批国家和省、市级名牌产品。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的特殊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区创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1-2个,创省级技术研发中心3-5个,创市级技术研发中心20个;创国家名牌1-2个,省级名牌15个,市级名牌30个;品牌经济总量达到全区的15%以上。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给特殊贡献的人以特殊的待遇。研究制定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企业主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社会联动”的自主创新机制。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突出服务特色,按照“错位发展、结构完善、链接紧密、布局合理”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主城区优势,坚持一手抓生产服务业,一手抓新兴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经济的规模和层次,力争到2010年全区服务业总量实现倍增,纳税超百万元的服务业企业达100家,其中超千万元10家,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均超过40%。重点结合区域行业发展现状,在空间布局上坚持城乡联动,市区各街道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各镇服务业的贡献份额有明显提升,突出招引行业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努力提升房地产建筑业和商贸服务业,力求在现代物流业、生产服务业、信息产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上取得新突破,构筑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服务体系。
   
    房地产业。以做大、做强市区为重要契机,加快开发速度,提升建设品位,提高贡献份额,切实承担起市区开发建设主力军的责任。房地产业在巩固和提高本地市场的基础上,主攻大城市、抢占大市场、承建大工程、做强大产业,使其规模、质量、效益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重点抓好迎宾南路、耿伙城中村、迎宾花苑、鼎盛时代、东方绿苑、现代华庭、润枫花苑、东郊新村、伍佑砖瓦厂地块、亚太工业地块、汽车总厂地块、壁湖小区、洋桥小区等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到2010年,实现人均拥有商业面积达0.8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
   
    商贸服务业。大力引进知名连锁超市,积极引进新型经营业态,建设专业特色街区,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辐射镇街、村居的网状商业布局。加快形成突出1个市级商业中心区,围绕5个区域商业中心区,辐射17个社区城镇商业区,建成明珠商贸城、龙上批发市场等带动力强的项目。放大建军路、解放路等传统商业街区效应,构建剧场路、盐马路等新兴商业圈,形成一批专业特色街。大力引进和培育5-10家年销售超亿元的大型国内外商贸企业,引进5-10家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商贸公司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使之成为全区现代商贸服务业的重要支柱。
   
    ——市级商业中心区1个。由串场河、小洋河、黄海路所围合区域,构筑以建军中路为横轴,解放路为纵轴,串联先锋岛、文峰大世界地段、中茵?海华广场三个市级商业中心区,构成一级商业中心区。该地区地处市中心核心优势地段,具备商业人流集聚、市场活力强劲、人文历史丰富、交通便捷等资源优势,定位以商业为主、商业与商务结合,集购物、商务、办公、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档次较高的市级综合性商业中心。十一五期间,我区将以文峰大世界、苏宁电器、富安百货为龙头,加快剧场路西步行街等市级商业核心区域的开发建设,提高我区商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我区传统商贸业在全市的领先地位。
   
    ——区域商业中心区5个。盐城招商场商业区、铁路客运站商业区、解放南路(大庆路至东进路段)商业区、东城区、北城区商业区等5个区域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要结合各个区域的特点,以及商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别突出购物、交易、餐饮、娱乐、文化休闲、企业服务等功能,形成各自特色。规划确定东城区、铁路客运站商业区、解放南路(大庆路至东进路段)商业区为近期重点建设的二级商业中心。北城区近几年初步形成社区(居住区)商业(三级商业中心),其二级商业中心的形成应与其人口发展规模相一致,以后逐步形成区域商业中心。抓好韩城大厦、五星商贸城、北京联华超市、车站商贸城、玉源商城、百易居等项目的建设。
   
    ——社区城镇商业区17个。社区商业区距市级、区域商业中心区1公里以外,人口达3-5万人左右,设置一个社区商业中心,一般服务半径在200-500米。按照人口规模相应配套建设商业设施。大型社区鼓励设置邻里中心(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能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的综合性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同时,规划在南洋、步凤、伍佑、便仓、永丰、新兴、青墩设置七个城镇商业集中区。根据各镇特点,构筑能满足当地消费,布局合理、业态新颖、特色经营的产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工贸主导型、现代居住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商业。
   
    ——专业特色街14条。建军中路商业街、解放路商业街、大庆路金融商业街、高力电子商业街、开放大道汽车配件商业街、浠沧巷商业步行街、板桥巷商业步行街、迎宾北路电脑一条街、城北新区商业步行街、城东新区商业街、剧场路西步行街、缤纷亚洲商业街、盐马南路商业街、苏嘉商业步行街,大力引进锦江之星、富春大酒店等品牌店进街经营。
   
    ——特色专业市场6个。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的支撑、交通条件的改变,专业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新建、提升、整合形成6个特色专业市场集群。南洋镇以西迎宾大道两侧,以4S店为龙头的汽车销售市场;城东新区沿海高速出口西南工业园区以东装饰建材、纺织品交易市场;城北新区204国道两侧,以明珠商贸城为龙头的小商品、装饰建材、家居广场;以龙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水果、农副产品、粮食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新兴花卉市场为龙头的园艺产业板块;西城区水产、家禽、粮食批发市场板块。搞好国飞大卖场、环城农副产品、新兴木材、东河海产品、沿河路农贸、新苑农贸、五星农贸、东闸陶瓷等市场的建设。
   
    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对传统物流组织、物流设施、物流业务进行开放性整合、重组,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物流企业,依托交通枢纽、道口节点和重点园区,发展一批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形成辐射全市、连接全省、面向全国的物流枢纽。加快华通行、亚邦、新兴、大星、城西、新时空、新尔泰、路驰等物流项目建设,使亭湖成为立足自身市场、面向长三角、辐射苏北的区域性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心,逐步建立沟通区内外的现代服务体系。
   
    生产服务业。以现有产业集群为基础,着力发展相关的汽车技术、纺织技术、光电技术、农业技术的研发,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加紧建设伯乐达、三菱、科行等规模骨干企业的科技研发中心,引导和鼓励研发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重视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技术服务、网络服务、法律服务和培训服务。加大对会计、审计、评估、法律、代理、融资、广告、认证、市场调查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创造条件发展金融、电信、保险、网络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技术、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生产服务业。
   
    信息产业。把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全面提高企业、政府、社会信息化水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尤其是要大力提升企业系统集成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及商务电子化水平。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促进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努力走在苏北信息化前列。
   
    旅游业。打造以大洋湾、便仓牡丹园、永宁寺等为核心的市区特色旅游圈。加大大洋湾开发力度,把大洋湾建设成为全市乃至苏北首屈一指的风景度假区;按照国家AAA级景区标准扩建枯枝牡丹园,在枯枝牡丹园附近,开发田园观光、民俗旅游等景点,使之尽快成为新的旅游观光亮点;加快永宁寺宗教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向集宗教、休闲、观光、健身为一体的复合型项目发展;开发建设通榆河生态观光带、新洋港休闲观光带、城北公园、东城公园,打造“一区一寺二带三园”特色景区。加大城市观光、社区观光、企业观光和田园生态观光等项目的开发力度,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内涵。进一步提升瀛洲宾馆、盐海宾馆、五星宾馆等规模和档次,新增一批四星级以上宾馆,建设伯乐达行政科技服务中心、亭湖国际大酒店等2-3个五星级宾馆。
   
    社区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的社区服务发展机制,推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社会化、反应快捷的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物业管理等服务业,实施“夕阳红”工程,推进老年公寓产业化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力发展养老、护理、旅游、娱乐、继续教育等社会化老年事业。鼓励和扶持各类家政服务公司的发展,不断提高家政服务标准化水平;降低社区服务业准入条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创办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总体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镇、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享受新生活”的思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积极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突出加大镇村建设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新活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加大镇村建设力度。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全覆盖的村镇建设规划,以打造“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卫星镇为目标,加快卫星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努力形成中心城镇和居民社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加快各镇基础设施建设,走经营与开发互进之路,打造吸纳产业、吸引民居的良好环境,推进镇街房地产业带动集镇建设。把农民集中居住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逐步整合零散的自然村庄,坚决制止镇村零星分散建房。重点建设一批与市区“一城两翼”相融合的省级示范镇、卫星镇和特色镇,形成梯次辐射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一批新型中心村和小康示范村。到2010年,把南洋、新兴、伍佑等镇打造成一流的卫星镇,把步凤建成省级示范镇,分别建成20个康居示范村和小康示范村。探索以社区模式改进镇村管理的新方式,力争到2010年,全区城市化率达到55%以上,绝大部分行政村建立村级社区,逐步使农民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富民优先”这个中心任务,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认真抓好《关于实施农民创业致富工程的意见》精神的落实,切实加强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大力实施农民创业致富工程,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大力实施科技入户致富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大培训”和“科普村村通”,努力实现人人都有致富能力,户户都有致富项目,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继续支持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镇和城市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人以上,新增转移劳动力5000人,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少于150元。
   
    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特色化”的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生产”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压缩粮棉种植,致力培植一批千头猪场、万只禽场,加快规划建设10万亩油菜籽、万亩设施蔬菜、万亩林果花卉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扩大各镇已有的高效特色品种的种养规模,形成畜禽、蔬菜、林果花卉三大10亿元产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坚持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建设一批像红蜻蜓油脂、恒鼎脱水蔬菜、泰来神乳品这样的带动型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区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15个,龙头企业销售达50亿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00个,参会农民10万人,规模生产基地达20万亩以上,大力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规模农业产业化。根据城郊农业所体现的经济、社会、生态三项基本功能,坚持面向城市、服务城市,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外向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切实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到2010年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到50个,让更多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打进超市,着力打造沿通榆河、大洋湾风景区的观光农业产业带和一批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镇村宜居乐园,形成各类特色的种养基地,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化。
   
    增强农村发展新活力。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承包权依法流转,使分散的耕地向重点产业、种田大户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落实好《关于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意见》文件精神,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形成专业特色,增加集体积累,逐步化解老债务。加强对经济薄弱镇、村和贫困户的帮扶,禁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力争通过4-5年的努力绝大部分村成为“无债村”、“特色村”。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提高“双强”型村干部素质和发展经济致富群众的本领,加强“凤还巢”基地建设。加大农民思想教育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和政策水平。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建设,着力构建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卫生和医疗服务、信息、通讯、现代流通、文化生活、城乡交通、平安乡村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网络。提高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水平。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现“两免一补”,逐步免除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加强镇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政府出资为农村居民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区域循环路网和农村通村公路建设,围绕完善区镇干线公路网、镇村公路网、公路配套设施建设及加快镇际公路网、危桥改造建设,形成镇镇互通、镇村相通的公路网络。重点加快南(洋)青(墩)、张(庄)永(丰)、永(丰)新(兴)、步(凤)(南)洋、伍(佑)大(冈)、(便)仓大(冈)等主要乡际道路建设,积极争取南(洋)青(墩)、张(庄)永(丰)大桥和配套道路建设,加快实施南洋、青墩高速互通接线的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通达”工程,实现村村通农村公交车,建成村40分钟到市区、镇20分钟达高速,所有中心村通四级以上公路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区域道路网化率达100%,形成更大范围的环城新框架。进一步加大惠民政策和便民举措的落实力度,使镇镇有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现代远程教育进村、有线电视入户,加快实现农民生活小康化、居住集中化、社区和谐化,努力让广大农民过上全面小康新生活。加快农村危桥改造步伐,力争全部改造到位。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防洪、河道疏浚、水资源保护、农村饮用水安全四大工程。
   
    (五)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片区建设。全力推进河东新区和城北片区的建设是“十一五”时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按照市区总体规划要求,继续大力实施“东进北上”战略,按照优化布局、配套成网、提升功能、适度超前的要求,科学规划和加快建设河东区、城北区的道路、水、电、气、热等配套管网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承载能力,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两个片区基本拉开100平方公里的框架,并重点建成5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实现“五年再建一个新亭湖”的目标。加快区行政中心和市民广场的建设步伐,2006年全面启动建设工作,2007年全部建成。亭湖开发区要加快学校、医院、商贸、住宅等功能区的建设,全面规划建设盐城工学院新校区,力争把河东新城打造为建成区面积超30平方公里,二、三产业较为繁荣的“盐城浦东”。开发区成为年销售超100亿、财政收入五年增五倍的产业转移和新型制造业基地。大洋湾风景区成为集旅游、度假、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大型体育湿地公园。城北新区以新洋经济区、新兴镇为主体,加快基础设施投入步伐和项目建设进度,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服务设施完善、二三产业发达、综合功能配套的城市新区。新洋经济区成为建成区面积超20平方公里,年企业销售60亿元,财政收入五年翻三番的都市经济集聚区。
   
    街道建设。区划调整后,各街道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上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今后5年应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调整提升传统工商业,做活做大三产,做强做优二产,快速推进街道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各街道打破城乡界限,发展二、三产业,鼓励市区企业“退城进园”。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商贸市场。同时,抢抓城市迅速扩张发展机遇,大力引进、发展国际国内品牌商贸企业和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物流、仓储、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多渠道培植税源,力争街道财政收入家家超亿元。
   
    社区建设。紧紧围绕“构建和谐亭湖”这个主题,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着力推动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建立区级社会化服务中心,街道各社区要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建好社区服务阵地、爱心服务平台,开通便民服务热线。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实施“老小区改造出新、新小区创树品牌”环境建设工程,为市民创造更加温馨的生活环境。继续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和睦邻里的评选活动,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积极打造服务型社区。进一步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积极探索社区新的管理模式,使市民满意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十一五”末,市区80%以上的社区达到省级示范社区标准,所有社区都成为民主自治、服务完善、团结互助、安定有序、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城市建设和管理。主动参与“双百”城市建设,坚持“一城两翼”和卫星镇协调发展,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两区”建设。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发展,抓紧制订“一城两翼”的城市控制性详规。不断提高两个新城区建设水平,加快城市重点建设工程和绿化、亮化工程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继续突出城市管理这个重点,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建设依法管理、长效管理的科学机制。提高城市经营水平,把握城市建设与经营规律,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资新格局。
   
    (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改一个、活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不断深化企业改革。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和组织结构为重点,促进企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把实现对外重组作为重大战略,力争“十一五”期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都能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实行战略合作,实现裂变式规模扩张。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关键环节,把民营经济作为富民经济、主流经济来抓,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用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和引导一切有创业资本和创业欲望的人大胆创业,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扩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
   
    行政事业体制改革。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来抓。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提高督查落实的本领,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有效化解矛盾的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实行转企改制,使其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对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原则进行改革。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用人、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和竞争激励机制。
   
    对外开放。坚持实施利用外资倍增计划,确保五年翻四番,总量位居全市前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档次。“十一五”期间,全区每年确保新上投资超1000万元工业项目不少于100个,服务业项目不少于50个,其中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高层次产业项目不少于40%。区委、区政府直接抓不少于15个投资超亿元的各类大项目,其中工业项目不少于10个。进一步健全境外招商引资的网络体系建设,强化与德企联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坚持企业招商和以外引外,突出大项目利用外资,突出利用港、韩、台资和欧美资本。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新洋经济区利用外资工作,加快韩资工业园建设步伐,尽快把开发区打造成全省有影响的韩资密集区。开发区每年新上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服务业项目不少于5个;新洋经济区每年新上投资超3000万元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服务业项目不少于8个,进一步推进大企业引进外企合资合作,加入跨国集团,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外贸出口总量突破2亿美元,继续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放大外经合作优势,把做大做强建筑、缝纫等传统劳务和发展新的特色劳务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劳务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同时,以全面接轨上海为龙头,抢抓承接南方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拓展与长三角城市间在基础设施、能源、经贸、劳务、金融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借助外力增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和配套水平。
   
    (七)大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科技事业。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线,力争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星火支柱产业建设有所突破,着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进步、科技兴农三大工程,努力构建起创新、服务、人才、激励等四大体系。科技综合实力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0年达到56%。以产学研联合为依托,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引导企业加快实施高新技术和采用高新技术嫁接渗透传统产业,实现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和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广泛推进企业引进使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逐步建立起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和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制造系统。高起点抓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基地,重点开展新品种的选育、新技术的攻关;全方位抓农业龙头企业新技术的应用,引导龙头企业高起点引进、应用新农技术及设备,提高农产品加工、运销方面的科技含量;高标准抓农业科技示范户工程,继续抓好示范户对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带动作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申请专利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健全我区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体系;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科技发展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加强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普及宣传,加强技术咨询、转让等中介服务,夯实打牢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教育事业。围绕打造教育强区、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不断提升层次、提高水平。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主攻基础教育,实现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5%以上,高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全市率先基本普及12年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使全区80%以上的中小学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基本达新省级合格学校标准。合理优化和调整教育布局,巩固完善“以区为主”管理体制,满足城乡居民需要,在河东、城北区各新建一所现代化全日制学校,做优、做特解放路教育集团。重抓职业教育,整合职教资源,不断增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拓展办学规模,做大、做强、做优盐南职教集团。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走吸引民资、利用外资的多元化投资之路,发展民办教育,统筹规划,积极鼓励、努力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管理水平。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与伪科学,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养。
   
    文化广电事业和产业。围绕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目标,在提升文化发展层次、重抓基层文化建设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三个方面下功夫。注重现有文化设施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发挥市区重点文化设施的作用,农村基层文化站都要达省级标准,全面推进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新建全区综合性文化娱乐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化阵地,提高功能配套能力。着力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积极发展文化企业。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的管理,确保文化宣传环境健康有序。突出公共文化设施的档案馆藏建设。丰富档案资源,抢救和保护档案文献遗产,努力构建完整反映历史、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体系。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快档案开放,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环境。加大对广电事业的投入,拓宽广电宣传的空间,探索广电产业发展新路。
   
    卫生体育事业。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教育与促进体系、妇幼卫生保健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管理、监督和运行机制。新建综合性医院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整合提升基层卫生服务站所,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以上,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达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目标。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巩固示范区创建成果,努力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家水平的优势运动项目和竞技体育拔尖人才。
   
    (八)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生态型城市区建设。“水绿盐城”是盐城最具特色的品牌。以一流的环境打造和保持这个品牌,亭湖人担负着首要责任。因此,我们要继续实施绿色亭湖战略,确保两个新区的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0分以上。加大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继续实施禁污治污工程,坚决不上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严肃整治有污染的企业,严格把好新上项目的环评程序关。严格实行环保准入制度,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建设沿通榆河、环大洋湾和城北公园生态体系,实现城市湿地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和谐融合。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洁净工程,把治理和控制生产、生活垃圾作为生态建设的关键,全面提高城市后街巷道、沟河港汊和乡镇的洁净水平。
   
    人才战略工程。努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实用人才四支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党政领导骨干,造就一批“两个率先”的领军人才。加快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企业优秀员工培养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和考核机制、体制,全面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的能力和本领。扎实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劳动就业。大力实施社区就业、扶持创业、劳动力市场建设、再就业培训、劳务输出五大工程,确保实现“有就业能力的人人就业”和“零就业家庭为零”的目标。实施劳动力大培训工程,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对城镇失业人员免费培训、农村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政府补助的技能培训,使亭湖劳动力人人能做事,个个能赚钱。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培训以及提供优惠政策,使有创业需求的劳动者得到帮助,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和困难救助制度。大力提倡“全面覆盖、应保尽保”,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促进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全覆盖,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障网络,使城乡困难群体能够及时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加大“土地换保障”工作组织力度,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大企业劳动执法力度,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支持企业、社区等各种社会力量开展慈善活动,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福利事业,确保各类困难群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逐步解决贫困家庭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确保每个困难家庭的子女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确保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
   
    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引导社会各方面树立全方位节约、全民节约的意识,建设一批节约型示范园区、示范小区、示范企业、示范村和示范学校等。加强土地管理,建立集约用地机制,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全面提高开发区和各工业园区入园项目土地利用率的考核指标。提高开发区综合服务功能,推进企业后勤管理社会化,不断缩减生活用地的规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农业上以畜禽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工业上以化工、建材、造纸、服装为重点,培植一批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研究制定激励办法,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予以扶持,运用政策调节和市场引导的办法来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
   
    民主建设。进一步扩大民主范围,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重视关心扶持老年工作,推进老年事业的发展。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台侨务工作。加强党对人民武装工作的领导,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搞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弘扬“团结拼搏、排难奋进、创新敬业、越位争先”的新时期亭湖精神,进一步增强全区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全区上下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按照建设文明亭湖的要求,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丰富文明创建内涵,改进文明创建方式,努力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十一五”期间,新创1个国家级文明单位,并新建成一批省、市级文明单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强化医德、师德等职业道德建设。积极构建诚信亭湖,大力培育信用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诚信、个个守信”的良好氛围。
   
    社会稳定。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维护稳定作为对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加强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设,把公共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广泛建立群防群治、治安联防等符合城乡特点的义务防范制度,深入推进各个层面的平安创建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加强基层司法所、人民法庭和公安派出所的规范化建设,努力构建专业调解、行政调解、法律调解、民间调解四位一体的矛盾调解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健全“大信访”工作格局,坚持和完善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不断创新信访工作快速反应机制、排查预警机制、纠纷调解机制,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有效解决信访积案和各类信访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行安全生产“大防范”机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重点安全隐患的整改和监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化和可控化。努力在苏北率先建成最安全地区,率先进入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区行列。同时,围绕建设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目标,大力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建设法治政府。稳步推进司法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转变司法理念,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益,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的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力争率先实现法治江苏合格区目标。
   
    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是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要从建立体系、完善机制、相互协调、组织落实、监督检查等方面,形成“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
   
    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十一五”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总体规划是统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发展规划,是编制其他各类规划的依据。区域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落实,是总体规划在区域上的延伸和细化。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落实,是总体规划在领域上的延伸和细化。区政府组织编制和实施总体规划和20个专项规划,编制全区国土空间规划。根据本规划,修编各级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
   
    建立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区级总体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功能定位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市级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同级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协调。加强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发展规划为依据,要将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具体落实,突出建设性、控制性;发展规划要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协调,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强化规划组织落实。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区政府报告。本规划提出的目标,要分解落实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项目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进度、要求和责任,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规划指标的落实。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区人大报告,并向区政协通报,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健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制度。2008年,区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将组织力量,对“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上报区政府,经中期评估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区政府提出修订方案,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实施。健全规划调整制度。“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重大偏离时,区政府将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