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掌管社会公共行政权力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在信息资源的掌控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公开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尽可能缩小政府各级机构和社会公众在信息量、信息面之间的不对称,信息公开发布用法律的形式强制规定下来,这些都是现代世界发展潮流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当前,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社会公共权力的使用实况,以及与自身生存、发展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平和社会健康运行的状况。各级政府理应通过一定的程序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使社会公众知情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社会公众对各种突发灾难的异常恐惧根源于无知和盲从,而政府有关的职能部门对相关信息及时公开,使之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就有助于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有助于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作者:邢兆良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007年4月24日正式公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规层面上把政府决策、行政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职责和义务给确定下来了,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进一步完善的以法规为基础的知情权,这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决心。
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职责。在“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前提下,各级政府对信息公开的范围、时间、方式,人民获取政府信息的合法途径和权益,政府信息公开的违责监督和追究,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等行政行为都应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这样,能确保政府行使权力在法律阳光下正确而有效地运用,特别是防止某些部门以各种借口隐瞒真实信息,谎报虚假信息,误导社会公众。
就世界范围来看,在现代社会结构中,掌管社会公共行政权力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在信息资源的掌控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一方面,行政管理层越高,信息资源越丰富,它所发布的信息的权威性也越高;另一方面,其掌管信息的透明度越低,信息垄断的程度也越高,也就容易导致社会公众的怀疑度越高。社会公众掌握的信息资源无论是面上,还是量上都是极其有限的,因此,社会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和探究有极高的积极性、极大的兴趣和极强的亲和性,这是造成各种“小道消息”广为传播,以及社会公众因信息垄断而对官方信息接受具有“逆反心理”的社会心理基础。应当看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公开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尽可能缩小政府各级机构和社会公众在信息量、信息面之间的不对称,信息公开发布用法律的形式强制规定下来,这些都是现代世界发展潮流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当前,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政府行政权力运用大致是三类事情:一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和行政权力的廉洁问题;二是社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平问题(诸如教育、医疗、住房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品分配的公平问题);三是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社会治安、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重大灾情等问题)。这三类问题集中反映了两个焦点:社会公共权力的使用实况,以及与自身生存、发展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平和社会健康运行的状况。这两点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对政府行政的公信力。
比如,历年“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对政府行政成本超常增长,巨额的公车消费、公款招待、公款出国、公款追星、浪费巨大的政绩形象工程等奢侈浪费现象提出种种尖锐批评,指出居高不下、远超出GDP的增长的行政管理成本加大了财政负担,侵占了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的社会公共资源,损害了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历年的审计报告也一再揭示,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挪用、占用、变相私用财政资金屡禁不止,对滥用公共财政逐渐失去羞耻感。其根本原因就是,行政权力使用公共资源没有足够的透明度,社会公众、人民代表、社会舆论对公共资源的配置无从予以充分知晓,也就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监督。
再如,近年来,教育的乱收费和大学的高学费,医疗、住房价格持续攀升,超出了相当部分社会公众实际和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公众不满的原因之一,在于其价格构成的不透明所掩盖的价格虚高。因为,教育、医疗、住房是社会的公共产品,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理应由政府采取各种调节手段来保证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和社会成员发展的机会公平。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教育的投入、配置、培养成本,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和各阶层享受的差异,住房的各项成本(特别是土地价格和各种公共设施价格)等等,各级政府也理应通过一定的程序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使社会公众知情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扩展异常迅捷。各类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和利益的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往往在第一时间就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应。因此,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理应迅速地对问题和事件作出明确的反应、解释和处理。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更止于公开。在现今信息化社会里,任何瞒报、缓报、少报、漏报,只能使各类“小道消息”满天飞,以讹传讹,从而影响社会心态和思想的稳定。一般说来,社会公众对各种突发灾难的异常恐惧根源于无知和盲从,而政府有关的职能部门对相关信息及时公开,使之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就有助于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有助于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社会信息的公开化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制度化,使之成为一种可以操作,可以审查,透明度很高的程序,使政府行政处于社会公众有效的监督之中。它使政府行政在信息发布的内容、性质、时间成为一种承担法律义务的强制性行为。重大社会信息的发布因此而不会因人、因时而具有随意性。当这种法制化的信息发布对社会公众成为一种社会习惯时,社会就有相当高的信任度和凝聚力,政府行政就具有普遍的公信力,政府就能相当有效地领导社会公众妥善地、有效地处理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的和谐也由此有了坚实的制度和社会基础。 ( 作者:邢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