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莹 日本东京报道
位于东京市中心的霞关是日本的政治心脏,日本首相官邸、国会议事堂、财政部等政府部门齐聚在此,隔街相望。
经济产业省坐落在国会议事堂的街对面,是一栋半新的17层大楼。楼前大树参天,毫不起眼。而经济产业省实为日本最庞大的政府部门,拥有3000多名职员。
东京时间5月12日下午,记者在这栋大楼独家专访了该省通商政策局中负责东北亚事务的课长田中茂明。
田中茂明对于中国相当了解,曾在2002年到2006年底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上海代表处任职。在刚刚签署的中日之间最新的8个文件中,他是日方的代表之一。
八个备忘录的内涵
《21世纪》:在中日联合声明之后,中日双方又签署了八个备忘录。请问这些备忘录的诞生过程是怎样的?为何选择这些领域签署备忘录?
田中茂明:这些备忘录是中日双方至少花费了几个月,在各种场合,由很多人深入讨论的,都是很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意见。除了制品安全是同事参加的之外,整体的协议我基本都参加了。
这些备忘录都是为了双方减少障碍顺利推进经济合作而制定的,为了今后进一步经济合作。大家都有这样的需求,也不是局限于部分领域,而是扩大到所有经济领域。
《21世纪》:这次为何会签订“贸易投资相关法律制度研究”的备忘录?是否是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已经到了必须解决制度层面问题的时候?
田中茂明:是这样的,两国之间贸易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高度,必须要通过共同研究制度来进一步推动。另外日中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其他国家也不一样,达到了需要政府共同运营的程度。在这个中间,我们也希望从中国学到一些东西,比如我在中国了解到的电子政务我们也应该学习,这方面我们想向中国学习。
《21世纪》:《日中制品安全领域定期会晤》的背景是什么?是否和目前双方处在制品贸易的低谷有关?
田中茂明:这个制品安全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早在舆论在讨论之前,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在去年随温家宝总理来访时就提出过这个意见。当时就是为了解决本国产品提供给对方的时候产生的问题,尽快透明地解决。这是为了保护双方消费者,这是很重要的。
《21世纪》:本次中日联合声明中提及了要推进一些具体经济领域的合作,比如能源、环保等。这些领域相对而言都不是中日经济合作的传统领域,为何选择这些领域作为最新的推动点?
田中茂明:中国的持续发展是日本相关人士的希望,如果由于能源问题影响了中国的持续发展的话,对于日本也不是一个好消息。第二现在能源在非常高的价格,中国是能源消耗的大国,而中国能源效率只有日本的八分之一。如果中国能够提高效率,对世界帮助比较大。第三是气候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北美欧洲都在认识这个问题,中国在这样一个新的框架中很可能将能起到新的决定性的作用,日本所有人都认识到这一点。
像中国这样一个有巨大的消费能量的国家,现在能够积极投资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出现一个很大的市场。通过政府间ODA这样的援助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在有限地区有限项目中发挥作用,这个问题的解决要用经济方式解决。中国提出在下一个五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这样的巨大目标需要企业界来一起解决。
现在日本政府已经明确认识到这个问题,而且日本企业界也认识到了,希望能够合作双赢,创出新的市场。这里举的是环保的例子,比方还有高龄化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也会创造新的市场。
日中经济关系牢固双赢
《21世纪》:请问日本经济产业省目前是如何评价目前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
田中茂明:我们认为现在中日贸易关系是顺利进行的。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关系主要是日本的设备和零部件大量向中国出口,由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加工能力生产出产品,再向世界各地出口。如果两者缺一,都不可能有现在这个生产能力,那么世界现在是什么样子不可想象。
另外,如果没有中国这样的出口对象和市场需求,日本的经济也不可能大量出口,那么日本经济也不可能恢复发展。我们的评价是,日中经济关系是牢固双赢的关系。
《21世纪》:但是我们也看到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日本对华投资的增速一直在放缓。这个特征是否说明互补关系正在动摇?
田中茂明:确实,近年来日本对华投资增长的速度比较慢。现在中国第二产业的产品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且随着新劳动法和新税制的颁布,会影响到劳动力密集的企业,还有劳动力工资的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影响也很大。
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国购买力也将随之增加,这个对于开发内需市场是非常有利的环境。我们双方为了开发这样的内需市场可能会做更多努力,这方面就是更高一层的经济合作,就需要解决政策放开的问题,才能进行这样的合作。
我不认为两者的互补关系在动摇。随着中国的内部市场需求逐步增加,第三产业的需求也会旺盛起来,日本对华投资今后还会增加,尤其是服务流通物流这些方面的投资。
《21世纪》:中国政府需要为之做哪些努力?
田中茂明:我认为日本对华投资目前还有些政策壁垒。具体来说,中国有些产业是外国不能投资的,希望今后能够放开政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在的政策已经放开许多了,但我认为还有余地。
其实为了扩大投资,仅仅对于外资放开政策也是不充分的。中国政府的项目审批制度应该有所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