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雄风”今犹在
密云县地处北京东北部燕山山脉脚下,总面积2229.45平方公里。据说,原密云县城南15千米处有一高山,终年云雾缭绕,故曰密云山(现丰宁县云雾山),县名由此而来。密云县历史悠久,大约距今40万年 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其北部即有人类活动,古人誉之为“燕国天府”。密云县位于平原与山区交接地带,是华北通往东北、内蒙古的重要门户,有“京师锁钥”之称。密云不仅地理位置重要,一百多年前还是皇家通信网络的重要枢纽。《北京志·市政卷·电信志》载: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开始大规模建设电信网:是年商造北京至张家口电线430华里;光绪十五年(1889),商造张家口至恰克图(今属蒙古人民共和国)电线2400华里,重造北京经天津至大沽电线和先后建成保定经太原、西安至嘉峪关、通州经密云之古北口至承德府电线等。由此,古北口设电报局,并成为继通州之后北京市辖区内有记载的第四个电信局所。无疑,这个电报局完全是为皇家服务的。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密云县副都统鉴于各处发往密云的电报要经古北口折回投递,极为不便,遂奏请将古北口电线展至密云。所以,后人据此说先有古北口,而后建密云县。
在古北口镇的古北口村,有一条长约1公里的御道,是当年皇帝去承德避暑山庄的必经之路。就在这条御道上,有一处五开间的清朝古建筑,经当地老人指认,那就是当年的古北口电报局。老人介绍,那时的电报叫“肉电报”,意思是,当报务员接收了一张电报后,由差役骑快马送达,所以称“肉电报”。站在如今尚在使用的御道上,似乎看到了旌旗猎猎、威武雄壮的皇家仪仗,更仿佛听到了递送电报的快马疾驶而过的嘶鸣声。
早在1956年就是密云县电信局副局长、1981年才离任局长、现年80高龄的王连全老人回忆,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经朝廷批准,密云县在旧城西门内城隍庙设密云电报局。1913年,当时的交通部核准密云电报局为三等乙级电报局。1928年,密云县又在如今县城的鱼市口胡同南侧设电话局,开通了 5门磁石交换机,提供密云至怀柔、通县、北京间的长话业务。1931年交换机增至30门,1943年“华北电电”管理期间,交换机容量达到100门。以后又经历了伪北平和第七区电信管理局的管辖,但规模始终没有再扩大。当1949年6月密云县解放时,北平电信局接管的只有21间房屋(部分房屋已经被炮火炸毁),以及那100门磁石交换机。
老局长王连全深有感触地说,密云县通信事业的真正发展全部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告诉记者,1952年邮、电合并成立了密云县邮电局,由河北省通州中心邮电局领导。8年后,邮电局不仅在县城南街兴建了新局,而且安装了300门共电式交换机。用现在的观点看,这个规模太小了,但就是这300门在密云县的邮电发展史上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那时,通信主要是为党政军服务,还没有惠及到普通百姓。密云跟全国一样,滞后的通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王连全举例说,50年代,经济建设热火朝天,有一年,一车皮的物资,本来应该送达密云县的巨各庄,由于通信不便,口信失误,结果发到了密云水库。为此,密云县检察院的检察长还亲自与接收单位打了官司,最后也不了了之。试想,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不可避免,更不要说满足那些普通村落、普通山民的通信需求了。
矢志不渝解决农村通信
据资料,密云县的土地总面积334万多亩,其中农业用地超过230万亩,占总面积的69.1%,总人口42.5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占总人口的70%,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县。不管是80年代以前的老局长王连全,还是90年代的电信局长丁振普,抑或是现任网通密云县分公司总经理张兴华,他们的共识非常明确,即密云县通信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当地各级政府和30万农业人口的通信需求。在这个前提原则下,密云县在自己的通信发展史上成就了很多不同凡响的创举。
1987年即担任密云县电信局通信股股长、1996年成为局长并在任10年之久的丁振普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若干年来,密云电信局不管基础设备如何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民的通信问题。他举例说,1969年~1979年期间,由当时的密云县革委会(政府)批准,从县广播站和电信局抽调人员联合成立了“县载波广播办公室”(广播站出1人,电信局出6人)。其工作任务是研发、改造设备,以解决密云县广播站至公社,每天三次(早、中、晚)进行有线广播时不能同时打电话的问题。那时由于通信设备落后,传输用的都是铁线,且都是露天裸线。每天开通有线广播前,必须由线务员把县至各公社的唯一一对电话铁线倒到广播站传送高压广播信号。这时候,任凭谁有多紧急的事,也甭想打得了电话。问题棘手,但迫切需要解决。密云电信局迎难而上,经过技术攻关,硬是靠自主研发、自行采购、自己制造及试验安装,用载波、广播技术在原有铁线上,增开了用于传送有线广播信号的专用通道,解决了全县范围内乡村每天早中晚各1个半小时不能打电话的问题。此举在当时的中国尚属首创,消息经《人民日报》发布后,在国内引起轰动,许多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跑到密云来参观学习。因为,那是全国农村通信当时普遍存在的难题。不仅如此,密云电信局还同时创造性地提供了利用载波广播接收机召开单向电话会议的业务,受到县政府的好评。
在解决农村通信需求中还有一个例子不能不讲,这就是自主研制县以下铁线三路载波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解决农话线路传输的事情。老局长丁振普如数家珍般叙述说,70年代头几年,由于当时国家的财力有限,不可能架设那么多铁线和铜线,更不可能专门为农村通信生产载波设备,国家级的几大设备制造厂家生产的都是符合国际电信统一制式的、开在硬铜明线上的、用于县以上长途线路的传输设备。因此,要想解决长期存在的县以下农村打电话排队、音量小、杂音大的难题,只能立足自身,自己动手,“等靠要”都没有出路。电信局的领导带着一帮技术人员就这么无所畏惧地干了起来。技术攻关人员首先分析了密云县本地线路的复杂情况,然后结合实际设计了设备改造方案。大家一致认为,采用在铁线上开通抗干扰能力强的农村电话载波机可以解决县至公社总机之间的中继线短缺问题,这是解决县以下农村打电话难的焦点。方案很快得到上级单位的认可。在邮电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1972、1973两年的研制开发,方案终于试验开通。1974年,密云县电信局乘胜进取,又改进制成了8端可实际应用的铁线三路载波机,在比较大的公社先行使用。1975年再次提升至22端,在全县所有公社都达到了利用有限的传输线路有效增加电路的良好效果。同时,密云电信局还在用户端配套制作了自动拨号接口设备,使农话成为“自动电路”,有效解决了农村打电话难、杂音大、音量小的问题。此消息被相关媒体披露后,各地反响强烈,特别是听说密云电信局自己制作电路板、机壳、零部件、绕制线圈变压器,只有晶体管、电阻电容外购后,远在广东的单位都赶到密云参观学习。丁振普老局长不无自豪地表示,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密云县的通信事业在当时允许的条件下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及时、有效、创造性地解决了当时农村的通信需求。但是,对密云县电信局来说,真正的腾飞发生在80年代后期及其90年代,而1992到2000年的8年是密云县通信发展的高峰期。
现代化通信信息网四通八达
1988年以前,整个密云县有模拟自动交换机2000门,用户2800多户,规模很小。如果把密云县电信局后来的发展态势比做一架飞机运动的轨迹,那么,1989年就是他们脱离跑道冲向蓝天的拐点。那一年,密云县新电信大楼竣工,主体4层,最高7层(包括钟楼及仿古屋顶式建筑各一层),建筑面积4662平方米,终局容量纵横制交换机2万门,初装即高达4250门。此外,还有长途台14座席、60路载波机4套及相应附属设备,大楼总投资达1200万元。自此,密云县电信局开始了空前的快速发展。
伴随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原来的密云县电信局成为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密云县分公司。现任分公司总经理的张兴华向记者概要介绍了网通密云分公司最新的发展情况。他说,密云县自1992年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以后,电话不仅走进寻常百姓家,而且开始向农村扩网。1993年,密云境内的溪翁庄、高岭、古北口等先期开通程控交换设备,其中河南寨乡还建成了全县第一个“电话乡”,在当时,那是北京远郊县的第一个通程控电话的“电话乡”,相当于一面旗帜。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信局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也在单一的市内电报电话、人工长途等话音业务之上实现了程控化,并可提供基础语音、增值、数据、宽带、互联网、网元出租等上百种业务。用户从原来的不足800户,发展为14万户,这还不包括小灵通用户。上世纪最后5年,即1995年~2000年间,配合当地经济发展,遵循通信发展超前经济增长速度的原则,密云县电信局开始了大规模网络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密云电信局率先做到了光缆到乡镇、电缆进家庭,交换网点也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了60个,设备容量达10万门,累计投资近5亿元。2001年以后,密云分公司以完善覆盖和扩容为主,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比如建设VSAT交换点等,解决偏远山村装电话难的问题,使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村都开通了电话。
张兴华总经理进一步解释说,密云县的80%是山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所以,解决山区通信一度成为网通密云分公司的主要问题。相对平原地貌的郊县,密云的困难就更多。但经过网通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目前已建成交换网点78个,山区农村平均10公里就有一个程控交换点,且网络传输全部实现数字化。2001年底网通密云分公司与县政府签署了“数字密云”合作项目,至2003年即完成全县各乡镇、委办局及大型企业的光纤接入工作,实现了政府网上办公、网络会议、网上教学和互联网接入等功能。2006年8月,密云县337个行政村全部接通了光缆,自此,“电子政务网”进入各乡村。毫不夸张地说,能做到村级光纤化就是在北京市也是领先的。目前,密云县的光缆总长度为2.85万芯公里,在这张完善的光缆传输网络中,有20多个环状光缆交叉互补,有10G、2.5G、622Mbit/s等光缆环若干个,总出口带宽已达3Gbit/s。此外,宽带、数据网络建设初具规模,IP、ATM、DDN、FR、ADSL、EPON等宽带设备相继开通,可提供千兆带宽出口,目前的用户已超过3万。先进的通信网络不仅能够提供语音通信,还可以提供数据通信,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多种需求;网上医疗、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经商等已在密云县得到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网”不仅是县政府办公的日常工具,也成为村民了解国家大事、关注县乡发展、寻求科技种田的好帮手。农民要在互联网上找市场、发信息、组织销售。如大城子乡的“红肖梨”、巴各庄村的“红富士”苹果、司马台长城的旅游等都是国际互联网上的知名品牌。
再创明日辉煌
经历过50~70年代的老局长王连全,赶上改革开放的前任局长丁振普,现在的分公司总经理张兴华都是密云通信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他们见证了密云通信发展的不同阶段,但他们却一致认为,密云县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密云县的经济发展,更离不开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前者拉动需求,后者不仅具有政策导向,更对通信发展具有战略性支持的意义。丁振普举例说,80年代末,伴随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密云县的经济市场十分活跃。但那时郊县的通信发展相对滞后。密云县有个“京密日兴”,是专业生产蚕豆及其他干果类膨化、酥化系列产品的企业。1988年前后,为了给他们解决一部程控电话机,密云电信局硬是从北京城区的301局绕半个北京城给他们调出一条线。那部电话虽然花费了“京密日兴”十几万,但他们认为解决了通信需要再贵也值。
政府的支持则来自政策导向。张兴华告诉记者,密云县政府最初提出的是集资办通信,即单位出一点,电信局出一点。这种政策导向对密云县通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北京共有10个郊区县,人称五大县、五小县。顺义、通州、昌平、房山、大兴为五大县,密云、怀柔、门头沟、延庆、平谷为五小县。密云县的GDP收入在10个郊县中排七八位,也就是五小县的三四位。而密云县的通信收入在10个郊县中排第六位,即五小县之首。从这个意义上说,密云县的通信发展相对于密云县的经济发展还是超前的。这当然要归功于县政府的倾力支持。张兴华强调说,目前,密云县通信网络的结构和技术水平,已从普通的电路交换技术发展到NGN、IP等分组交换和智能光传输网络技术,基本实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已经打造成了“通信能力强、技术层次高、业务种类多、服务手段新”的现代化信息通信网络。
党的十七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为“五化”,首次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将信息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信息化在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对此,张兴华满怀信心地说,密云县的通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阶段性目标是,进一步完善网络建设,加快光纤传输网络和宽带网络建设,实现光纤到大楼、到小区、到桌面,达到人人享有2M带宽的小康级通信目标,使通信网络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信息化的高等级大通道。
古北口之于密云是一个镇,密云之于北京是一个县,北京之于中国是一个城市。然而,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局部发展成就了中国通信事业的骄人业绩。而每一个局部也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经担负了特别的使命而留下了自己的辉煌,就像古北口御道上那座古老的电报局,尽管它已经破旧,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它却深深地沉入历史,沉进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