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14时46分,四川省汶川县强烈地震发生后18分钟,中国国家地震台网通过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这场中国近年来少见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消息。
不久,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又通过重新核定,将汶川地震的震级由最初测定的7.6级修订为7.8级,与32年前发生的至今让中国人记忆犹新的唐山大地震震级相同。
此后几小时内,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地震监测部门纷纷通过新闻媒体辟谣,澄清“北京12日晚将发生强烈余震”“上海与嘉兴间发生大地震”等种种不实传言;广东、河南、贵州、广西等地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安全提示,详细介绍此次地震情况,并告知公众地震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呼吁民众不要恐慌。
及时、详尽、准确的信息披露让成千上万在地震发生之初感到恐慌的民众迅速冷静了下来,从北京、上海数十层办公楼中跑出求生的职员陆续回到了工作岗位,中心震区以外的居民绝大多数没有选择在户外度过地震后的第一个夜晚,他们的情绪也由担心自身安全逐渐变为关注灾区民众,许多人走上街头采血车为灾区奉献爱心。
“自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在各类突发危难时间中不断提高沉着应对危机能力,重大灾害发生后政府部门及时主动的信息公开是其中一项显著的进步。”华东师范大学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陈洁华说。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重庆、甘肃、云南、陕西、河南等地区不断滚动发布最新人员伤亡情况,除目前救援力量仍无法抵达的震中地区外,海内外都能与救援力量几乎同步地了解到过去还属于“敏感内容”的各地灾情和救灾进展。
过去6年间,中国国务院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制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106件应急预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而在今年年初经历历史罕见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首次在政府公报报告中提出“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汶川地震发生后数小时,人们就在镜头中看到温家宝来到灾区,向困在废墟中的民众喊话、鼓励他们支持下去等待救援的画面,在他的“国务院总理”之后又加上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的头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也于当晚举行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24小时内,中国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一级救灾应急响应,民政部、卫生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国家安监总局等部门分别启动各自的应急预案,指挥灾区抗震救灾,2万武警官兵和数万名解放军战士都已投入灾区一线抢险,中华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也迅速组织善款支援灾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向灾区集中。历尽劫难的灾区在各方支援下秩序井然,人心基本稳定。
“现代条件下人们对电力、交通、通信等现代化设施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破坏程度较之以往也可能更大。”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潘光说,“从此次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迅速组织起高层次、高集中度、高敏感性、高执行力的应急响应机制来看,历经考验的中国政府已经逐渐建立完善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举国应急体制’,这对增强中国应对复杂多变形势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