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 教师必须及时掌握信息技术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口增长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国际竞争和各种社会问题,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就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变革,而是整个教育的现代化!我们想象“坐地日行八万里”和“巡天遥看一千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当年伟人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今天变成了现实,“地球村”的概念变得真实可触。信息化的平台,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为莘莘学子展示聪明才智提供了最宽广的舞台。网络信息的“知识海洋”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促使师生尽情地在海洋中“遨游”。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信息化给了我太多的梦想,它所具有的神奇足以让我作一生的追求。


但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和培训实践,我觉得在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许多中小学看似轰轰烈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程,购来一大堆昂贵的信息器材,铺天盖地的学校上网,校园网,校校通,而此后,这项不下的投入却常常成为了一种美丽的摆设。


问题主要出在有些学校重视了物质资源的投入建设,却忽视了重要的一点,教育信息化应以人为本: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是新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的教师还缺乏准备,就使得教育信息化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


要使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教育理念的变革


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因而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式、模式的转变问题。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曾在全国多媒体网络系统应用现场会上指出,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研究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随之而发生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传道、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作用。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教师的作用已被重新定位: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帮助,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网络的全球开放性,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接受优秀教师的教学和辅导,也可以在internet网上查阅世界各国的电子图书馆以及有关资料,学习者的学习活动通常是跨越空间的。因而,在资讯的海洋里,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所知的学生知道,教师不知的学生也可能先知。教师应该承认师者会有不如学生的时候,进一步确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做到新时期的教学相长。

 

二.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

每当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最先拥抱变革的是年轻人,成年人常常由于囿于传统模式的限制而落后。当电脑以其惊人的速度走进我们的学校、家庭之后,最先掌握电脑技术的是年轻的学生。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工作之余精力的有限,常常会在这全新的事物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但这种现象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只能是暂时的。信息时代虽然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独立自主,不过他们还需要教师对学习行为的有效约束、需要教师来帮助解决学科的问题和系统设备的故障。多伦多约克大学欧斯顿教授认为:“我们必须确定,接触网络是有刺激效果的,这个举动是明智的。我们必须记住,并非单靠网络就能成功,有些事情必须由引导学生接触网络的教师来做。”

使教师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大事。没有了教师的领航,让学生在资讯的世界里乱闯,不但不是学习的最佳方法,而且还是危险的。因而为了教育教学系统的协调运行,教师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马上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培训学习,掌握新兴的信息技术——比学生需要得更多。

 

三.教师课程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祝智庭教授说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

教育信息化,使用信息技术,不应该仅仅是局部的和浅层次的。有些教师虽然使用了新技术,但教学设计、过程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只是用新技术把教科书和黑板搬到屏幕和网络上,强化灌输知识和标准化考试的现行教学模式。正如美国的麦当尼尔(Mcdaniel)和麦克勒尼(Mclnerney)所言,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把计算机用来帮助学生获得书本知识和一般性的技能,那么这种新教学技术充其量只能充当一种实现传统教学目标的工具。相反,如果教育者重新组织教学过程,把计算机的使用同那种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培养目标相联系的话,这种技术就能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发展出巨大的潜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必须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先进的育教学理论知识,研究认识论,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各个专业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建构出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型学习等),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当前极其需要既对信息技术有深刻理解、又有深厚教育理论根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这种人才,当前十分匮乏。

 

四.教师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教师一向被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但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和协调者,教师讲授的机会大大减少了,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解决学生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所出现的疑问,已不在教师估计之内,这些问题可能已远远超过教师原来专业的范围内,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学科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求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真正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纵深发挥,横向联系,深入浅出,多向思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时代的教师不仅具备精湛的专业领域知识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学科边缘知识,应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通才。

五.教师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的提高

教育以德为先。教育的信息化中,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特别是网络资源有时就象一把双刃剑,为现代教育教学带来重大改革契机的同时,也对校园较为静化的德育环境带来一定的挑战,网络中包含丰富的知识信息,但也有大量的暴力、色情、黄毒等不健康的网页内容。由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法制和信息道德伦理观念,即教师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信息法律法规,抵制各种各样的违法、淫秽、迷信、反动信息;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等等。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对网上资源的过滤和分类,充分发挥自己筛选功能,对各种网上资源进行择优汰劣、趋利避害的选择,对各种不利的网络垃圾加以控制、改造,能够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同时,还必须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教育的信息化,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实现,在教育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给教师带来的也许更多的是压力。新的技术要学、新的观念要接受、新的教学问题会出现。来自体力和精力两方面的加压,教师没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韧的品质是很难胜任信息社会的教学工作。

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精通教育传播技巧,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改革传统教学,才能使教育信息真正立于不败之地而非成为一种表面上很热闹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