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温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二○○八年五月十日在温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温州市代市长 赵一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抓调整促提升,抓保障破瓶颈,抓民生求和谐,抓政风树形象,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财政总收入29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7亿元,分别增长21.6%和21.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7亿元,增长14.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6.5亿元,增长16.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9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分别增长8.4%和9.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未完成4.4%的年度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5.1%和3.7%。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着力推进沿海产业带规划建设,启动建设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基地一期政策处理工作进展顺利。瓯江口区域综合开发稳步推进。坚持以增量促调整,完成工业性投资282.1亿元,建成重点工业项目492个。全力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20个,新增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引进“大院名校”取得新进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深化品牌培育工作,新增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51个、国家免检产品23个。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一批突出的产品质量问题得到整治。建筑业整体实力得到提高。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接待游客总人数22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5亿元,分别增长18.9%和19.1%。雁荡山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商贸、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5%。

  ——发展支撑条件明显改善。开展“双百攻坚”活动,完成重点建设投资301亿元,增长18.8%。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绕城高速公路北线等工程建设加快,状元岙港区一期码头主体工程建成;市域“五条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飞云江三桥主桥合龙,瓯南大桥、58省道建成通车。围垦造地取得新进展,完成投资7.6亿元,圈围面积2万亩。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开工标准厂房303.6万平方米,建成244.5万平方米,完成土地整理40.8万亩,建成标准农田35万亩。持续开展电网攻坚,一批重要输变电设施建成投运,新增输变电容量300万千伏安。楠溪江引供水工程开工建设,洞头陆域引供水工程进展顺利,新增大网供水11万人,解决25.7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强以“515”防洪保安工程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28项重点水利项目完成投资13.1亿元,21个重点标准渔港全面启动建设。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工作体系,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展开。电镀业整治成果得到巩固,平阳水头制革业整治通过省级验收,省下达的“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合成革、不锈钢拉管、拉丝等行业污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16个市级环境严管区顺利“摘帽”。编制实施温瑞塘河综合整治方案,启动重点河段水环境治理。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市县两级环境监控中心全面建成,147家重点污染企业实现实时在线监控。启动珊溪库区周边环境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对粮食和生猪生产的扶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市级特色农产品基地40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9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8家。深化“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新增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77个、环境整治合格村614个。完成乡村康庄工程2337公里。认真抓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共培训17.3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3.8万人。深入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大力发展种养业、来料加工和“农家乐”、“渔家乐”,落实“山海协作”项目59个,137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建设管理得到加强。加快实施“553”城市提升计划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着力做强做优中心城市。滨江商务区建设力度加大,征地拆迁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南塘街、朔门街等特色街区改造有序推进。温州生态园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龙湾中心区初具雏形,瓯海中心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力实施“五个一”民生工程,市区安置房竣工181万平方米,交钥匙10353户,建成并交付经济适用房1000套,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对象583户;建成城区防洪堤2公里,闭合2.2公里;瓯海大道东段建成通车,成为城区东西走向的“大动脉”;市区交通环建设扎实推进;建成排污主干管30.7公里。继续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维养市场化运作,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若干意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上市,新增上市企业2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50.5亿元,分别增长33.5%和56%。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122.5亿美元,增长23.8%,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8.1%和57%。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俄罗斯远东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新批境外机构61家。口岸开放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与在外温州人的联系,经济互动更加紧密,引进在外温州人投资项目133个,到位资金24.1亿元。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新农村新校园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支持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大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结对帮扶,基本配齐乡镇卫生院“新六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人数27.3万,新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0.1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3.4%。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取得新成果。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活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保证了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的社会稳定。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出租房综合整治试点,一批社会治安“乱点”和突出安全隐患得到整治,“平安温州”建设取得新成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双拥等工作和老龄、慈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重点,大力开展“阳光行动”,集中解决了364件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和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建立行政首长问责制和过错行为责任追究制。全面实施“五五”普法。开展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专项资金清理,加快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得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深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077件。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沟通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一年,是各项民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也是一系列事关全局重大举措全面推开的一年。去年以来,我市还遭受了多次强台风袭击和严重冰冻灾害,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奋起抗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夺取了抗灾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积极参加温州建设的驻温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温单位,向关心支持温州发展的海内外温州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步子不快,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要素制约仍然突出,人口压力加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任务艰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和社会稳定方面问题较多。政府自身建设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效能有待提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铺张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领域的消极腐败现象还比较突出。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既要看到各种有利条件,更要充分认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满怀信心迎接挑战,扎实推进科学发展与和谐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切实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性指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约束性指标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削减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高度关注当前经济运行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认真落实应对措施,防止经济出现大的下滑。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下更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缓解要素瓶颈制约,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全民创业、全面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新时期的温州人精神,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创业创新。完善政策导向,优化政府服务,改善发展环境,培育和发展更具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努力在民营经济发展和提升上走出新路子。

  三是坚持区域统筹、联动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推进大温州建设,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布局、区域联动发展。把沿海产业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两轮驱动”。把欠发达地区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强化“造血”功能,推进共同跨越。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民生工程得到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项目化落实。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把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社会治安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五是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按照既定的战略部署,强化工作深度,细化工作措施,一个一个项目地抓好落实,一件一件实事地推进发展,不搞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坚持勤政、廉政、优政,始终保持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承担责任,善于破解难题,努力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温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着眼长远,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一)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抓手,调整优化发展布局。沿海产业带是我市推进科学发展、创业创新的主体平台,事关温州发展全局。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沿海快速通道为纽带,有效整合优势产业、围垦土地和港口等发展资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步推进城镇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产业群与城镇群的互动发展。今年是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全面推进之年,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抓紧编制完成沿海产业带实施规划和专项规划,努力在产业功能区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要开工建设启动区,研究制定准入政策,积极开展招商选资和项目落地的前期工作。瓯江口区域要继续加快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港口资源开发,抓好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开工建设半岛起步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产出效能,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沿海快速通道建设,开工建设龙湾南段,争取建成瑞安段一期,积极做好乐清、平阳、苍南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连段成线”,使之成为带动温州沿海地区整体发展的“大动脉”。

  (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加强对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扶持和服务,有效防止耕地抛荒,确保全市25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90万吨粮食生产能力。扩大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坚持科教兴农,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以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林等多种林业基地建设。优化渔业结构,积极培育渔港经济。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支持民营企业、新生代创业农民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计划培训11万人次。组织开展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25个,完成村庄整治600个。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和安保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根据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突出抓好泰顺彭月和文成樟山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78省道苍南段改建步伐,抓好龙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56省道文成段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改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科学利用山区水电资源,合理开发小水电,争取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政策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珊溪库区周边环境整治,制订出台生态补偿实施办法。加快革命老区、海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共同跨越六大行动”为载体,组织实施新一轮富民攻坚计划,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项目,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让欠发达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全面推进“创新强工”,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基础装备创新、产品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百龙计划”,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抓好产业链的整合提升,着力提高基础配套产业发展水平。依托现有发展基础,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电力、石化工业、船舶制造等临港产业。充分发挥项目对产业优化升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四大百项”建设,确保完成工业性投入315亿元。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保障。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本地科技资源,继续做好“大院名校”引进工作,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计划,面向泵阀、电器、鞋革、服装等产业,建设一批行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积极筹建国家工业电器、眼镜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深入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保护和预警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平台作用,加大创新型、技能型、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一支与我市产业升级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来抓,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视城市产业发展,制订出台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政策,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进一步加强银企、银项合作,改进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努力保持信贷适度增长,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培育软件、电子商务等新型信息服务业,促进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业发展。加快港口物流、铁路物流、航空物流发展,抓好状元岙、潘桥和灵昆物流园区建设前期工作。优化城市商贸布局,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改造提升各类商品市场。以“山上、海上、晚上”旅游项目开发为重点,整合旅游资源,争取开工建设雁楠公路,启动建设瓯江旅游度假区,完善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和服务网络,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努力塑造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加快发展建筑业。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按照“拉框架、强功能、提档次、优环境”的总体思路,编制实施市县域总体规划,加快温州大都市区建设。全面实施滨江商务区规划,加大征地拆迁力度,抓好道路网架建设,扎实推进总部基地、休闲住宅区、商业区建设和洪殿街区改造,掀起滨江商务区建设高潮,促进城市发展新亮点的加速形成。加快推进沿江景观带和南塘水乡一条街建设,继续抓好朔门街、鼓楼街等历史街区的修缮保护。加强城市空间形态整合,抓好市区主要道路沿线和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未开发地段、边角地块建设,切实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和人居环境。按照“东拓西优”的要求,注重城市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龙湾、瓯海中心区建设步伐。加强温州生态园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三垟湿地公园建设。完善城中村改造政策,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推进重心下移。

  深入实施强县强镇战略。大力推进区域性、基础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促进各县(市)加快融入温州大都市区,实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加大对鳌江流域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联动协调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南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把中心镇、重点镇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节点来抓,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承载辐射能力。

  (六)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完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严格落实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清洁生产,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积极推广区域集中供热,深入实施燃煤锅炉脱硫工程。巩固提升“一江二业十六区”整治成果,深化合成革、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建立健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加大截污纳管力度,切实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健全环保在线监控体系,全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覆盖率达到60%以上。抓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抓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广节能合同管理、定额管理,完善节能价格机制,整体推进建筑节能、生活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努力使节能环保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七)改善土地要素供给,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温州人多地少,土地问题始终是制约发展的突出因素。要加大围垦造地力度,全年完成投资6亿元,龙湾海滨、瑞安丁山二期、平阳宋埠—西湾、苍南江南等围垦工程要加快进度,乐清胜利塘北片围垦工程要完成堵口合龙,龙湾二期和洞头大小门岛际围垦工程要力争开工建设。切实抓好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加大“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清理力度。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和城市地下空间,启动市区林宋组团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废弃地利用,积极引导和规范村级安置留用地开发。加强已建标准厂房的管理和营运,继续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确保再建成200万平方米、新开工200万平方米。认真落实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切实提高工业用地供给水平。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坚决遏制乱占、滥用和浪费土地现象。

  (八)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支撑条件。围绕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强化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加快建设以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为支撑的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建成状元岙港区一期,推进杨府山老港区搬迁和乐清湾港区、灵昆作业区建设;建成绕城高速公路北线主线工程;加快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建设步伐,开工建设铁路新客站,做好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前期工作;完成温州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启动飞行区扩建。继续抓好市域“五条通道”建设,做好77省道延伸线、灵昆至乐清跨江大桥、诸永高速公路延伸段、104国道市区过境段改建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七都大桥,开工建设大门大桥一期,强化交通干线联系,加快形成大都市区交通网络。

  强化水资源保障和电网攻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供水网络,加快建设楠溪江引供水工程、洞头陆域引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珊溪水利枢纽平苍引水工程。加强山区、海岛缺水地区供水设施建设,解决15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强水系源头环境保护工作,确保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主要指标稳定达标。围绕形成市域500千伏环网,合力开展新一轮电网攻坚,建成投产500千伏温东变和220千伏鞋都变、瓯海南白象变等一批输变电工程,确保全年投产300万千伏安、开工400万千伏安、完成前期工作500万千伏安。加快电源项目建设步伐,建成浙能乐清电厂一期、开工建设二期,做好浙江苍南电厂前期工作。高度重视供电安全,加强电网调度和有序用电管理,提高电力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深入推进“515”防洪保安工程,加快戍浦江河道综合整治和永嘉上塘、平阳水头城防工程等28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3.4亿元。深化“千库保安”工程,完成1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小流域治理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开工建设小流域堤防13.5公里。加强避灾工程建设,建成避灾安置点17万平方米。重视避风锚地规划建设,加快实施洞头中心渔港、苍南舥艚渔港等工程。加强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

  (九)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开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争取在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政府供地服务、金融服务上有新的突破。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推进公平准入,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等领域。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争取新增上市企业3家。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积极探索创业保险、小额担保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为创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征集使用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优势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快形成港口、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五大国有企业板块。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建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视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

  (十)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提升。大力推进招商选资、“以民引外”,突出抓好龙头性大项目的引进和落地,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引进内资39亿元。继续办好民营企业对话世界500强活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培育出口品牌,增强应对贸易壁垒能力,扩大先进技术装备、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努力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强空港、海港口岸扩大开放的报批工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源利用、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推动俄罗斯远东经贸合作区和越南龙江工业园建设,积极参与筹建中奥科技园。在外温州人是温州发展的宝贵资源,要充分发挥海外侨团、全国各地温州商会作用,促进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互动发展。办好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创新区域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深化与中西部、东北等地区的合作交流,做好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努力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

  四、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为保障,全面落实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教育是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加大义务教育保障力度,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今年开始,市政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30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也要相应增加投入。科学调整校网布局,启动建设10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改造100所农村薄弱学校。加强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校网配套建设。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和办学质量。多渠道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完善扶贫助学体系,保障家庭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完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待遇。重视解决中小学校负债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建30所重点品牌职业学校,启动建设温州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注重高等教育内涵提升,支持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等高校加快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发展的能力。重视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二)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引导社会就业观念转变,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高度关注城镇“零就业”家庭,帮助1.5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力争农村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实现就业达到50%以上。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全面实施《劳动合同法》,推动各类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构建规范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推行“五费合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参保率达到60%以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实现当年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并逐步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新增参保人数6万以上。继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新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0万。建立市区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和企业职工医疗门诊统筹等制度。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确保城乡困难群众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大力推进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开工建设市社会福利中心。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

  (四)切实加强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完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抓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0%,各县(市)争取达到40%。积极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探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加强全科医护人员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安排30家县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落实200名市级医院医生支援基层卫生院所。建成市二医住院楼,加快温州医学院附一院迁建,启动建设市妇幼保健大楼、市育英儿童医院医疗病房综合楼,支持各县(市、区)骨干医院加快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治。认真组织开展奥运火炬接力等迎奥运活动,鼓励温籍体育健儿争创佳绩、为国争光。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问题,切实控制违法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五)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认真总结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经验,进一步弘扬和创新温州人精神。设立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发展专项资金,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积极打造戏曲、歌舞、书画等特色文化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温州大剧院、工人文化宫,加快县(市、区)“两馆一站”建设,启动建设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推进数字电影进农村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基层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强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科学素养。

  (六)组织实施新一轮“五个一”民生工程,努力打造宜居城市。把“一河、一房、一堤、一路、一网”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合力攻坚,强势推进。全面整治温瑞塘河是广大市民的多年夙愿,也是本届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全力以赴,务求必胜,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今年要集中力量打好重点污染源整治、截污纳管、垃圾清理、拆违清障等硬仗,同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四年内基本消除河道“黑臭”现象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市区新开工安置房70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0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对象300户;进一步扩大城乡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加快城区防洪堤建设,续建3.4公里,闭合1.3公里。继续推进城市道路建设与整治,着力完善城区西部道路交通网络,开工建设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加强过街通道建设,实现重点路段“人车分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停车难”,规范停车收费行为。

  (七)加强市场供应和市场监管,切实稳定物价水平。物价问题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搞好产运销衔接,确保粮油、猪肉、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供应。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及时准确发布市场信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防止物价出现大的波动。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物价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和落实低收入群众的动态补助办法,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确保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八)加强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一方平安,是改善民生的题中之义,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做好奥运安全保卫工作为核心,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努力建设“平安温州”。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深入实施以反“两抢一盗”为重点的“民安工程”,有效降低刑事犯罪发案率,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认真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建设,加强和改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增强有效应对各种灾难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推进“三合一”企业、违章简易棚和居住出租房等安全隐患整治,严格落实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监管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以食品、药品等事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领域为重点,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生产流通秩序,确保广大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健全信访工作制度,集中力量化解一批信访积案,切实降低信访总量。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全力支持驻温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全面落实优抚政策,切实做好军人退役和转业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全面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科学履行政府职能。坚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注重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水平。抓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确保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重点加大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和“三农”等方面的投入。全面清理各类优惠政策,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政企、政社分开,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

  (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内部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逐步解决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运作不畅等问题。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信息交流、网上办事等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电子监察系统,提高审批透明度和审批效率。整合行政机关审批职能,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行政审批集中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审批事项的集中度和授权度。今年要在综合实力30强乡镇(街道)率先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就近办事。

  (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努力将依法行政融入到政府各项工作中去。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促进依法行政、科学施政。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与合法性论证等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扩大综合执法范围。加强法治理念教育,继续抓好执法人员轮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制,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纠。

  (四)大力加强政风建设。政风关系政府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全体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公仆意识,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化解民忧。继续深化“阳光行动”,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回应处理机制,更加主动、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全面开展以“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为主题的企业服务年活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在政府系统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和考核制度,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真正使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有明确目标、有责任主体、有监督考核。深化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力戒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规范国土资源出让、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转让、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管理和权力运行,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

  时代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寄予我们厚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温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为谱写温州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