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6日(记者 吕传忠)中国门户网站新浪上面,有关四川地震的消息讨论热烈。一位江苏网友评论:“震后不到一个小时,国务院总理就登上了前往灾区的飞机。这样的应急真可谓神速。”
这名网友的观点得到专家的认同。“政府反应快而且有效是本次抗
震救灾行动最显著的特点。”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教授高家伟说。
此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在12日14时28分。90分钟以后,许多手机新闻的用户就接到如下短消息:“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全力抢救伤员;温家宝总理正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国家减灾委、国家地震局等纷纷启动应急预案。震后两个半小时,中国地震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已向灾区派出了30人的现场工作队。
一直关注震后应急反应的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潘光认为,地震发生后,中国就“迅速组织起了高层次、高集中度、高敏感性、高执行力的应急响应机制”。
“这次地震中国政府的反应速度很快,救援能力很强。”爱沙尼亚驻华大使翁卡说。
“这是一种速度,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震发生到信息发布,到启动应急预案,抢险救灾,所有这些工作都在两小时以内启动。”新加坡《联合早报》14日这样评价。
高家伟说:“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应急机制运转越来越灵活和有效,应急机制的制度建设和经验积累已经有了较大提升。”
除了对政府应急反应能力的肯定,民众和观察家对政府对于地震灾难信息所持的开放态度也感到鼓舞。
强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即向世人发布了地震的震中和震级。震后两个小时,重庆市率先发布了此次灾难的首批伤亡数字。此后,官方公布的伤亡情况一路更新。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断正常节目的播出,直播四川地震的最新情况。互联网上,官方新闻机构不断发布最新报道,提供最新的死亡人数,以及援救行动、失踪儿童和倒塌医院的细节。”《澳大利亚人报》网站13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说。
“政府部门及时的信息发布满足了公众(对地震信息)的需要,也折射着政府执政能力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说。
他认为,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政府赢得公众信任,安抚震惊中的人们。四川地震发生后,北京、广西、上海、重庆等地的地震局分别通过媒体澄清本地将发生强震的不实传言,稳定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有网民评论:“这一次真相跑到了谣言和恐慌前面,政府学会了与谣言赛跑。”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认为,地震是涉及到无数人生命财产安全的灾难,越公开越有利。
“灾情太严重,只有及时全面地公布消息,让外界充分了解震中的情况,我们才可能尽快得到救援。”四川阿坝州应急办主任何飚这样解释信息发布的客观必要性。
就在半个月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刚刚生效。政府对地震灾害信息披露的充分及时,“充分表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说。
美国《纽约时报》13日评论:“相当充分的信息披露、最高层官员及救援人员的快速反应,这些与中国当年应对唐山大地震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震级同样为7.8级的唐山大地震,32年前几至将河北一座人口密集的城市夷为平地。大地震中共有24万余人死亡,这一数字在时过3年之后才得以“解密”,新华社记者徐学江报道了这一消息。
消息的发布虽然“迟到”了3年,徐学江在回忆当年的情形时说,他1979年在一个地震会议上抓到这条新闻时,还是经过千方百计地积极主动争取才得以报道的。
“时代总是在进步。”他说,“现在,政府部门和新闻机构都规范了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执政为民’、‘公开’、‘透明’、‘人民享有知情权’,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共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