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艺”在抗震救灾中大显神威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在地震灾区,“时间就是生命”绝不是一句空话,“黄金72小时”是摆在救援者面前的事实。尽快了解灾情、尽快救出伤员,不但需要力量与勇气,更需要专业与技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高科技手段、专业化的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抢险效率,为无数压在废墟下待救的生命争得了宝贵的时间。

    卫星电话成为灾区联系外界的有效通信工具

    当地震中心汶川与外界失去联系、人们正在焦急等待之时,阿坝州政府秘书长、州应急办主任何飚13日7时15分通过卫星电话,与汶川县委书记王斌取得了联系,使人们第一次知道汶川县城的真实情况;最先抵达汶川县城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和他的挺进小分队,也是用海事卫星电话向上级报告了汶川情况。自此,震后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与外界有了联系,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茂县与外界的通信、交通完全中断的情况下,14日,15名空降兵先遣队员携带2部海事卫星电话,在茂县上空成功实施了伞降,发回了茂县的第一份灾情报告,并每隔半小时向指挥部报告最新救援进展和灾情,为随后的救灾物资大空投指引目标。

    四川汶川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造成灾区手机、电话等常规通讯全部中断,地震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这时,海事卫星显示了神威。几天来,来自灾区的新闻文字稿、图片、视频均是通过海事卫星设备传出来的。抗震救灾人员之间互相联系、与外界联系和与震中联系,均使用的是海事卫星设备。

    为什么海事卫星设备在地震破坏了地面电信设施的情况下能使用呢?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副主任殷林解释说,常规的手机、电话等通信设施,必须依赖地面设施,如光缆、光纤、电线杆、基站等,一旦这些地面设施在地震中遭到破坏,就会失去通信功能。

    与常规通信不同的是,海事卫星设备不需要地面通信设备,有一个如同笔记本大小的终端设备,把信号发到空中,由空中的海事卫星系统接收后,再通过海事卫星系统把信号传输到目的地。

    截至16日15时,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已为抗震救灾各部门提供海事卫星终端近400台,加上原来分散在各行业的终端,这次已投入救灾的终端总量接近2000台。

    与此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卫通也紧急调拨330部卫星电话支援灾区。海事卫星电话成为灾区主要通信手段,为抗震救灾的指挥联络、新闻信息的传递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遥感技术准确提供地震灾区影像    

    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经常听到一个过去不太熟悉的名词:遥感技术。据专家介绍,在地震灾区通信、交通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及时提供地面宏观灾情,有利于对灾情作出科学评估,进而采取救灾防灾措施。

    截至15日22时,海军某飞行团飞行员驾驶遥感飞机在四川地震灾区上空累计飞行33小时,配合中科院专家成功完成对灾区的遥感探测任务,对400平方公里灾区实施了精确拍摄,提供了多达2800G的数据信息。

    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2架高空高性能航空遥感飞机飞赴汶川灾区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30多位科研和飞行人员完成了2个架次共8个小时的雷达航空作业。现场作业组迅速进行数据回放和初级处理,部分快视和纠正数据已于当夜送达北京,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连夜对遥感监测数据作进一步处理,并开展灾情信息分析,为国家有关部门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

    16日早上7时55分,国家测绘局派遣的中飞四维公司机组从成都太平寺机场起飞,对都江堰、汶川、茂县、理县等重灾区的河谷居民地实施航空摄影,航摄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成功获得了该地区的地面分辨率为0.35米的彩色航片200张,并已运抵北京。    国家测绘局对获得的航空摄影照片及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制作成灾区真彩色影像图及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产品,17日即可提交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使用。

    专业化救援手段与设备提高了抢险效率    

    雷达生命探测仪、声波探测仪、百吨液压顶、专业切割机、专业救助直升机、专业搜索犬及用于破拆、顶升、扩张专业设备……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专业化的救援手段与设备齐上阵,十八般武艺各显其能,在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介绍,雷达生命探测仪利用电磁波原理,可以探测幸存人员被埋方位。根据生物学原理,任何一个人只要活着,身体周边都有电磁波存在,因此这种仪器能够探测到幸存者方位。

    声波探测仪,它可以探测100米长、10米宽的空间内是否有生命迹象。这种探测仪就像医生的听筒,但精度比听筒高许多倍。方圆百米内,就算被困人员的心跳、呼吸相当微弱,也能测出有无幸存人员被埋。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15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和几十条搜救犬,充分发挥专业救助的特长,在人员搜救方面发挥了重要攻坚作用。截止到15日10时,他们已成功救出了123名幸存者。

    正在都江堰抢险的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在废墟中抢救出38名幸存者,他们全部是由搜索犬定位后救出的,其中8名被埋在深层的幸存者是搜索犬率先发现的。

    据工兵团负责人介绍,搜索犬对幸存者定位迅速、准确,特别是一些被埋在深层、无力叫喊的幸存者,基本依靠搜索犬去发现。救援队13日凌晨到达都江堰市中医院展开救援,5分钟后搜索犬就在深层的废墟中发现了一名幸存者,一个小时后这名幸存者获救。

    支援灾区的上海消防救援队配备了一种百吨液压顶,可以将上百吨的水泥构件等移开。14日,在地震重灾区德阳一家伐木厂宿舍坍塌地,一名妇女身陷百吨水泥残块最底层缝隙中,消防队员利用百吨液压顶将上百吨水泥撬开,成功地将她救出。

    与此同时,一批先进的医疗抢救设备也投入到灾区使用。14日上午,第一批5支上海医疗队奔赴灾区,他们携带的一套现场医疗应急救援系统,刚刚在今年1月底的上海“世博科技专项”中通过验收。

    这套现场医疗应急救援系统是一个全天候的野外标准手术室,自带能源系统、水处理系统,不依靠当地任何设备就可以独立进行手术。平时,手术室打包成1立方米左右的小包裹,在野外现场完全充气展开后占地足有20平方米,高度达到2米。手术室顶部装有LED灯,全部能源都是自带的。帐篷充气后,内部气压比外部高,能使内部始终处于无菌状态。

    和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比,这次抗震救灾手段与设备的“高科技含量”,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国力的增强,同时也突出了科学救灾、专业救灾、减少伤害的理念,无疑是一种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