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略支撑“浙中崛起”
来源:中国B2B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浙中”泛指浙江中部地区,主要是金华市。浙江中部地区能否实现崛起,关系着全省区域能否协调发展,关系着浙江省第四个经济增长极能否形成,意义十分重大。“浙中崛起”意味着浙中地区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近期要与全省保持同步发展的态势,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期要适当超前于全省发展的平均水平,经济社会的主要指标在全省的位次前移,力争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期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处于全省的先进水平,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走在前列。

  一、“浙中崛起”的战略支撑

  现阶段“浙中崛起”的基本动力,主要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相应地,浙中大市场、浙中汽车城、浙中城市群、浙中信息港和浙中开放区,既是金华市实现“五化”的战略目标,又是“浙中崛起”的战略支撑,五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浙中大市场。“浙中崛起”要坚持以贸兴工,以工促贸,共同建设浙中大市场。目前,浙中专业市场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不可撼动。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为主要载体的专业市场,其交易规模、市场功能、国际化程度、市场影响力在国内外的优势更为明显。2006年,中国小商品城实现成交额315亿元,中国科技五金城实现成交额260亿元,分列全国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50强第1名、第3名。义乌有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外商常驻采购商品,小商品出口到212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商贸城。2006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交易额94.5亿元,对外发布了“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成为我国商品市场的首个指数,为全球商界所瞩目。第11届中国五金博览会交易额60.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专业市场带动下的来料加工业迅猛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市从事来料加工的有19.6万户,39.6万人(其中妇女24.8万人),来料加工费达10亿元。今后,“浙中崛起”要坚持以两个市场为重要依托,充分发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全国最大的五金产品交易市场——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力争成为全球小商品、小五金等产品的采购交易、展示展览、创意设计和价格形成中心,以市场国际化促进经济国际化,以市场优势强化产业优势,以市场影响力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对浙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带动作用。

  浙中汽车城。“浙中崛起”需要雄厚的产业基础,其产业龙头是关联度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汽车产业。短短几年间,金华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产业,从小做大、化散为聚、由弱走强,已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龙头产业板块。据统计,全市汽摩配产业关联企业达到2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万,年产值达到500亿元,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目前,金华汽摩配产业以市区、永康、武义为主产地,形成了豪华大客车、重型卡车、低地板城市公交车、休闲车等100多种车型,及变速箱、齿轮、汽车电机等200多种系列产品,涌现“青年”、“众泰”、“今飞”等大批骨干企业。其中,单价200万元和单价130万元以上的豪华客车分别占全国市场100%和70%以上,汽车、摩托车轮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变速箱总成及齿轮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金华因此荣获“中国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称号。金华市已将汽车产业作为第一大产业重点扶持,并提出了建设“浙中汽车城”的目标。

  浙中城市群。浙中城市群是“浙中崛起”的有形载体。2006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260平方公里,比2000年扩大了1倍多,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48%提高到56%,浙中城市群的轮廓已经显现而且初具规模。它已成为浙江继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经济圈后的第四个城市群,而且发展势头良好。下一步,要继续坚持走“规划共绘、产业共树、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优势共创”的发展道路,以文化为纽带,加强协同配合,齐心协力力推进一体化发展,建设成功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各具特色、交通快速互联、资源优化配置的浙中城市群。特别要重视打造金华——义乌、义乌——东阳——永康、永康-金华这三条“金边”, 加快形成功能互补、融合发展的 “金三角”。

  浙中信息港。浙中信息港是“浙中崛起”的无形载体。金华拥有2条国家一级和10条国家二级光缆干线,光缆覆盖全部乡镇和95%以上的行政村,一个联结金华市区和各县(市)的大容量、宽带化、数字化的传输网已经建成,全省第二大通信传输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目前,市高新园区已成为全省IT产业的重要集聚地,软件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有省软件企业7家、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12家;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信息产品制造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通信运营业务总收入超50亿元;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一大亮点,集聚了70多家全球电子商务门户网站,数量仅次于杭州,其中利诚信息、天格网络、千禧100、中国食品网等先后与美国IDG、华登、摩根等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签订了总额近3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协议,已累计投资近1500万美元,创造了独特的“金华模式”;行业网站发展迅速,短短几年数量、规模、经济效益等位居全省前列,中国服装网、中国包装网成为“最具商业价值中国100强网站”;在长三角互联网产业链上,金华与上海、杭州错位竞争,以“运营+专业服务”的模式,打造互联网运行和服务极佳的产业基地,形成金华互联网产业的特有的品牌优势。

  浙中开放区。2006年全市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61.7亿美元,其中出口5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5倍,外贸依存度由2001年的14.2%上升到40.2%,上升了26个百分点,位列“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第20位;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4.7倍;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5个,完成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82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倍。2006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646.4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1.6%;其中接待国际游客年均增长31.6%。今后,浙中开放区建设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和国内发展,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一体化分工与合作体系,充分发挥在闽浙赣皖4省9方经济协作区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力求实现浙中城市群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建设一个开放的浙中。

  二、推动“浙中崛起”

  建议将“浙中崛起”战略上升为浙江省区域发展战略。从“培育浙江省第四个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高度,明确将“浙中崛起”战略上升到省委、省政府层面,把浙中城市群放在全省战略发展格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推进义乌改革扩权试点,总结和发扬“义乌经验”,并在城市群规划、重大项目、专业市场、产业布局、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浙中城市群建设,促进浙中城市群和金衢丽产业带的有机整合,直接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黄土丘陵。金华市拥有82.6万亩(约550平方公里)的黄土丘陵,其中近期可开发利用的达15万亩(约100平方公里)。这为浙中城市群的发展和“浙中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土地资源条件。建议探索土地开发利用新模式,在全面实施黄土丘陵综合开发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综合开发整理利用黄土丘陵,增加开发农业用地,拓展非农建设用地空间,缓解建设用地紧缺的矛盾。鉴于黄土丘陵的开发涉及房屋拆迁、农作物补偿等,开发成本较高,有关专家建议将黄土丘陵的开发补助标准从目前的2000元/亩提高到4000元/亩。

认真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据2006年的农业普查数据,金华市37个欠发达乡镇中,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还有24个。全市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民还有75.3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4,占全省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农民数的17.1%。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不仅会延缓浙中崛起的进程和成效,还会影响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建成。解决这个问题,一要依靠政府的帮扶,通过结对帮扶、一户一策等有效办法,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二要充分发挥浙中产业和市场发达的特色优势,通过转移就业、来料加工等直接手段,推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

  弘扬浙中人文精神推动“浙中崛起”。浙中大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实事求是”的区域人文精神息息相关。要充分挖掘八婺文化的深厚积淀,延续历史文脉,注入时代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以文化凝聚人心,推动金华加快发展;打响区域特色优势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发展,以文化力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浙中的文化“软实力”。应雄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相关链接:“浙中崛起”基础良好

  越来越大的经济总量。金华市生产总值在2005年突破千亿大关后,2006年又迈上了新台阶,超过1200亿元,达到1234.7亿元,保持了在全省的追赶态势。按照户籍人口计算,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为27108元,折合3400美元,超过了3000美元大关。全市财政收入在2004年突破百亿大关后,2006年达到151亿元。

  越来越强的民营企业。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达80%以上。目前,全市共有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00多家,其中5亿-10亿元企业70家,10亿-20亿元以上企业15家,20亿元以上企业5家。这些企业95%以上都是民营企业,产权结构明晰。

  越来越特的块状经济。到2006年底全市共形成5亿元以上产业基地48个,其中10亿-50亿元的35个,50亿元以上的6个,最大的接近100亿元。形成了汽摩配、医药化工、五金工具、电子材料、轻工纺织、建材、食品、小商品等八大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获得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17个。2006年,全市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接近100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50亿元,均占全市总量的2/3以上。

  越来越多的自主创新。200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6135件、4626件,分别比2001年增长13.7倍和5.4倍。2007年5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报告显示,金华市位列全国地级市自主创新综合能力第23名。

  越来越好的创业环境。金华被世界银行授予“城市投资环境政府效率单项金奖”,位列国家统计局“2006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排行榜第27位,被香港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第9位,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