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抗震救灾应急工作纪实
来源:甘肃日报 更新时间:2008-05-20

记者唐伟川

  受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地震波及破坏,我省中东部10市州普遍受灾,特别是陇南市灾情严重。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省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甘肃省地震应急预案》及《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的相关规定,当天即启动二级地震应急响应,并将省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转为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随着遇难人数超过299人达到364人,14日18时30分,为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省政府启动一级地震应急响应。

  在这场重大灾难面前,政府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办事效率迎来前所未有的考验。

  时刻准备着

  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迅速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任组长、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任副组长的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下设总指挥部,由徐守盛担任总指挥,决定立即成立应急救援分队,全力做好应急救援工作。要求卫生、供电、供水等部门和单位要24小时处于紧急待命状态,随时应对和处置发生的应急事件。5月13日上午,陆浩、徐守盛亲赴灾区,靠前指挥。负责救援、预报监测、医疗卫生、生活安置及治安等方面工作的8个救援组也奔赴救灾一线。与此同时,省政府紧急筹措资金1亿元,其中中央救灾资金5000万元,省上救灾资金5000万元,以最快的速度下拨,用于解救被困人员和伤员,安排遇难者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灾后重建……政府在抗震救灾中再一次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主导性!

  5月16日下午,记者在设在省政府的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指挥中心看到,指挥中心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开通了先进的应急工作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

  从省政府办公厅各处室抽调的精兵强将在指挥中心24小时工作,负责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具体工作,收集报送信息,与国务院应急办及各市州、各有关部门应急办联络,联系新闻单位、发布新闻资讯,收发文件,进行通讯保障……前来指挥中心的人络绎不绝,有报送文件的,有落实物资的,有协调运输的,有来领任务的。指挥中心的电话不时响起,打电话的有省领导,有省直部门有关负责人,有普通市民,也有受灾群众,内容涉及救灾物资运送、加入志愿者队伍、需要政府紧急帮助的请求等诸多方面。

  值班的工作人员接到电话或需要处理的事情,立即将时间、内容录入电脑,并上报值班的办公厅主任,提出办理意见后直接上报值班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冯健身,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反馈意见全部记录在案,凡是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属于政务公开的内容,全部上网向社会公开,整个应急处置紧张、有序、高效。

  记者查看了12日至16日19时的应急值班日志。值班日志第一条:12日14时28分,感到有明显震感后,打电话与省地震局联系,要求迅速测定震中、震级,并报送信息。记者注意到这样一条记录:15日14时10分,陇南礼县盐官镇东庄村二组村民赵义宏打来电话:该组10多户村民房屋塌裂,3天来一直在室外露宿。办理情况是:立即与陇南应急办公室联系,告知有关情况,要求尽快通知礼县政府派人前往救援。14时40分,陇南市政府应急办反馈,已通知礼县县政府进行了安排。值班的办公厅主任要求跟踪落实。15时45分,陇南市政府应急办报告,礼县救援人员已经赶赴现场。16时40分,赵义宏来电话表示,支援的衣被等物资已经到达,向政府表示感谢!

  《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

  作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宝之一,2006年2月制定的《甘肃省地震应急预案》从组织体系、抢险救助、资源保障、及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各个负有法定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各司其职,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灾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

  随着地震应急响应的启动,全省统一、快速、灵敏、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开始全速运转———

  地震发生后25分钟,副省长陆武成赶到省地震局现场指挥部署工作。

  5月12日15时50分,省地震局首批由13人组成的现场工作队出发赶往陇南、天水。

  12日19时,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副省长陆武成率省政府办公厅、省地震局、省民政厅、省建设厅、省卫生厅、省通信管理局、省电力公司等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赶赴受灾最严重的陇南地区,查看灾情,指挥当地抗震救灾工作。

  13日凌晨零时45分,省上紧急工作队到达陇南灾区。

  14日11时18分,省卫生厅空运的2吨药品运抵陇南灾区。14日晚19时左右运送医疗设备和药品的12辆车到达陇南,为灾区送去了抗震救灾工作急需的558台(件)医疗设备和紧急调配的71个品种、38364件抗震救灾药品。省民政厅向灾区紧急调拨7250顶救灾帐篷、1400床棉被、800件棉大衣、400件棉衣和17000件捐赠衣物。省商务厅分别通过空运和陆运,迅速向陇南灾区送达11车方便面、饼干、矿泉水、蜡烛和手电筒等急需物资。省粮食局分两批向陇南灾区运送的600吨面粉,分别于14日23时、15日凌晨1时许到达。中石油甘肃销售分公司向成县、天水等油库调油,保证抗震救灾油品的正常供应。14日8时10分,3架满载救灾物资的直升机,在文县尚德镇水坝村一块田地徐徐降落,3名地震灾害重伤员被送上了返航的飞机,护送到天水市医院接受治疗……

  对被损毁道路、铁路有关设施、电力与通信设施的抢修恢复,利用各种医疗设施对伤员的全力抢救,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的检查、监测……积极、有序的救援行动全面展开,省直27个部门和单位的抢险队伍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志愿者,共3000多人在灾区一线开展抢险救灾。中国地震局和宁夏、青海、新疆地震局派出的32名专家也在陇南灾区帮助我省开展地震现场灾害调查工作。

  救援工作看似千头万绪,实则有条不紊。这种高效、迅捷的整体性灾难救援行动,仅仅依靠行政权力的临时动员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说,这正是政府和全社会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的结果。

  权威信息的威力

  5月13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甘肃省地震灾情及抗震救灾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我省抗震救灾主要措施、安排部署、地震的地质背景和我省灾情的初步统计数据。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之后,省政府办公厅也改革了新闻发布制度,抗震救灾的最新信息全部在第一时间通过中国·甘肃网站发布,供社会公众查阅和新闻媒体下载。从5月12日首先公布省政府启动二级应急响应这一重大信息开始,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门户网站,中国·甘肃网不断更新发布权威性的信息,5月14日22时,中国·甘肃网站开设抗震救灾专题版块,下设今日快报、公告、救灾前线、救灾动态、爱心捐赠、慰问电、媒体报道、图片报道、避震常识、应急预案等专栏,并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人民网、甘肃日报和每日甘肃网站进行链接,集中、滚动发布准确、权威的抗震救灾资讯。5月15日,中国·甘肃门户网站第一时间发布了徽县嘉陵镇宝成铁路109隧道塌方及嘉陵江河道阻塞抢险取得良好进展的信息。5月17日,省物价局省农牧厅《关于保障灾害影响地区化肥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工作的通知》上网发布。当日,中国·甘肃门户网站访问量达到6.5万人次,超过平时访问量的40%,抗震救灾专题点击量超过5万次……

  政府职能部门权威及时的信息发布,形成对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的依法回应与积极落实。及时披露、公开的权威信息,不仅迅速稳定了社会公众的情绪,消除了各种不必要的恐慌,更促进了抗震救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同志表示:面对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突发事件,政府固然负有统一领导、组织处置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同时社会公众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众既是突发事件的承受者,也是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参与者。政府要面向公众,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只有这样,政府和全社会在突发事件面前才能更加成熟、稳重和理性。

  压题照片兰州军区某红军师官兵搀扶受灾群众过河。

  兰州晨报记者田蹊摄

  5月14日,文县受灾群众和武警官兵并肩救灾。

  新华社记者窦泽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