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机构发布最新全球军火巨头排行榜
来源:环球杂志 更新时间:2012-04-15
国际权威机构发布最新全球军火巨头排行榜(图)
俄制T-90S主战坦克已经开始大量外销

国际权威机构发布最新全球军火巨头排行榜(图)
美国最新型F-16C战机已经大批销往世界各地

欧洲公司已经向沙特出售台风战机

俄制苏-30系列战机近年来大批销往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

  “2007年全世界的军火贸易出口总额为242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减少了20亿美元。但这并不代表世界的军火贸易呈现了下降的发展态势,”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专家对《环球》杂志记者如是说。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是一个研究裁军与军备管理问题的国际机构,该所最为出名的是每年6月左右出版的关于全球军备和裁军变化的年鉴。由于军火从签约到最后供货,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仅从一年的数据是难以得出一个比较正确和全面的看法的,所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一般以5年为一个周期,来进行判断和衡量。2007年,正是该所最近一个统计周期的最后一年。因此,2008年公布的数字将是对这一阶段全球军火贸易的一个全景展现。

  军火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商品,无论从研究报告还是销售数据来看,全球军火贸易近年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从亚太到拉美,从传统大国到新兴小国,从和平区域到动荡地带,从陆上军事基地到游弋于海上的航母战斗群再到防空系统,“战争工具”的身影无处不在。

  美国一直维持着长期以来军备销售“冠军”的头衔,据统计,全球每发生5起民族冲突,就有4起冲突的有关方面得到过美国的武器装备;而俄罗斯则借助低成本优势和原有的军售传统,冲击着前者的地位;德、法、英、荷、以、韩等大小国家也不甘示弱地欲在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军火贸易的火爆,折射出世界并不安宁的现实。然而,武器能带来和平与安全吗?现实早已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武器出口背后的那只大手,所操弄的远远不只是一笔生意,它往往能“一石两鸟”甚至“一石多鸟”,它觊觎的是这笔生意背后秘而不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意义。

SIPRI报告中的大国军火交易

  《环球》杂志记者/刘华

  2008年3月底,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了对国际军火市场的统计报告。根据最新的数据,美国、俄罗斯和德国是世界上军火出口最多的国家。

  欧美五国占据军火市场主要地位

  这份报告称,2003年~2007年,美国在世界军火出口中所占比例为30%,名列第一,俄罗斯为25%,位居第二。此后第3位至第8位分别是德国(10%)、法国(9%)、英国(4%)、荷兰(4%)、意大利(2%)、瑞典(2%)。在军火的购买者中,接收军火最多的区域是亚洲,在2003年~2007年期间占37%,其次是欧洲(26%)、中东(19%)、美洲(9%)和非洲(6%)。

  报告指出,2003年~2007年,美、俄、德、法、英五国出售的军火占世界军火出口总额的80%,而在此前的1998年~2002年,这五个国家所占的比例亦达到82%。仅就美国而言,根据报告统计,最近5年来,美国向71个国家出售了需要登记的常规武器,总出口额约为400亿至500亿美元(根据不同标准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数字不包括未登记的轻武器、军民两用装备、军事相关的服务出口,以及按照技术转让模式许可别国生产的部分,如果加入后几种情况,美国的军火出口总额还将有很大幅度的增长。

  报告认为,美、俄、德、法、英五国在军火出口中的地位是相当稳固的,虽然荷兰于2007年偶然位居第五,但主要是因为荷兰于该年度出售了一批二手装备造成的。

  以战斗机市场为例,2007年,美国向智利、以色列、韩国和阿联酋等国出售了80架F15和F16系列战斗机;俄罗斯向尼日利亚、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出售了51架“米格”和“苏霍伊”系列战斗机;法国向希腊和阿联酋出售了27架幻影2000战斗机;德国向奥地利出售5架“台风”战斗机;而英国则与沙特达成意向,在未来数年内提供72架“台风”战斗机。签订这些大额合同所需的政治资源和工业能力,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特殊商品的特殊性

  SIPRI每年都会发布关于世界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的报告,其数据被学术界广泛引用。从最新的报告来看,国际军火市场并未出现大的变化,仍保留其传统的几个特征:

  首先,军火市场仍然政治色彩浓厚,超级大国、前超级大国和曾经的殖民主义强国仍在这一市场具有绝对优势。

  此次SIPRI报告显示,从销售对象上看,美国目前最大的三个军火主顾分别是韩国、以色列和阿联酋;俄罗斯军火的出口对象则主要集中于亚洲;德国为土耳其、希腊和南非;法国为阿联酋、希腊和沙特阿拉伯;英国则为美国、罗马尼亚和智利。

  由于武器的特殊性,“买谁不买谁”和“卖谁不卖谁”,直接显示了国家之间的关系亲疏。超级大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前超级大国在旧盟友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前殖民主义强国由于其经济、文化联系对已独立领地的影响力等因素,往往是决定军火交易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对韩国、日本的军火出口,俄罗斯对印度和中东的军火出口,以及法国对非洲国家的军火出口,无不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反过来讲,韩日也好,印度也好,也很难从别的国家获得充足而相对可靠的军火供应。

  在这种浓厚的政治氛围中,军火贸易极易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一项合同是否按期履约,往往并非取决于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两国关系的变化甚至地区形势的变化。由于大国的国际地位较高,影响力较大,往往能够免于受到外界一般压力的影响,可以说有较强的履约能力。而有些国家虽然能够生产武器,但地位相对脆弱,很容易为外界施压所影响。

  其次,军火市场仍存在“惯性”。

  例如,如果一国购买了战斗机,通常也要按照武器生产国的标准建立(其实也是购买)相关的中修、小修工厂和培训设施。此外,战斗机的机载武器(如导弹、制导炸弹等)标准在东西方之间也有很大区别,俄式战斗机无法使用美式导弹,美式战斗机也无法使用俄式导弹,这有些像单反相机领域中的镜头与机身的关系。

  一旦一国开始使用某种标准的装备,再更换另一系统的武器就需要承担高昂的成本。冷战结束后,一些东欧国家虽然在政治上转向,但其军队仍大量使用俄制装备,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难以承受为军队彻底换装的巨大财政支出。

  从SIPRI的数据也可以看到,俄罗斯虽然在地缘政治上感受到巨大的西方压力,且近十年武器装备研制进程明显停滞,但其军火出口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仍然稳居第二。中东、印度等传统的俄式军火购买者,目前仍习惯于购买即使相对不那么先进的俄式装备。

  也正是为了改变这种“惯性”,最近,美国开始为阿富汗国防军换装M16步枪。此前阿富汗军队多使用7.62毫米口径的AK47步枪,子弹多系俄罗斯等国家生产,而M16所用的北约标准5.56毫米子弹多系美国自产或美国代理别国代工产品。换装M16之后,阿富汗军队在前线每打一仗,都可以为后方的美国军火公司增添一笔丰厚的订单。

  最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亚洲地区购买新装备的速度仍然较快。

  根据SIPRI的数据,东亚地区和南亚地区占整个亚洲地区接收军火总额的99%。自2003年至2007年,在全球接收军火最多的15个国家中,包括印度、韩国、巴基斯坦、日本等。其中印度位居第二,韩国位居第五,两国所购的军火占同期世界总额的13.12%。其中韩国等国是在努力拓展武器出口的同时,大量从欧美国家购买技术水平较高的新装备。

  随着近年所签新合同的交付,T-90主战坦克、F-15E和F-16C战斗机等一批新装备已经陆续进入东亚、东南亚。与此同时,日韩等工业能力较强的国家还加快了自行制造装备的步伐。虽然如今不大可能出现过去那种“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军备竞赛,但是整个地区的军备水平“水涨船高”,仍然可能增加地区大国通过实力平衡来维持地区稳定的成本。

  小国也能大卖军火

  《环球》杂志记者/张汨汨

  国际军火市场历来是政经巨头们争奇斗艳的舞台。在一派波诡云谲中,几个“小国”却犹如灵动而剔透的玻璃珠,在大国间博弈与倾压的间隙中腾挪辗转,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它们也许在综合实力上尚不如人,但却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与长处并加以充分施展,从而左右逢源,玩活了全球市场。

  老牌帝国开新花

  作为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荷兰这个曾经的“海上马车夫”在军火销售和海权意识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劲头。几十年来,这个面积仅为16033平方英里的国家,其武器出口额始终排在世界前十之内。在斯德哥尔摩2007年度报告中,荷兰当年的武器出口交付额仅次于美、俄、法、德,居世界第五位。

  冷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纷纷出台新版国防计划,削减国防经费、裁减军队人员,而荷兰无疑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实施者。通过上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转型,它具备了单独执行远程作战的能力,成为北约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国防预算的下降与武器开发成本的上升,也使得它下定决心逐步抛弃传统武器工业,向着加大新型信息化装备订货量而努力。以船舶行业为龙头,荷兰的武器装备在东亚、南亚和中东等地相当有市场。

  作为欧盟成员国的“第二梯队”力量,荷兰在军火生意上的政治考量显然比英、法、德、意等国少了许多限制。而在北约中安分的政治地位与其历史上活跃的军火销售传统,也使得荷兰在军售中更加游刃有余。2007年,它把从德国购买的百余辆“豹”型主战坦克以二手价格卖给了加拿大和葡萄牙,成为当年签订的两笔最大的合同。印度、阿联酋、希腊等国也是其重点应承的客户。

  国防大学教授李大光博士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专访时说,荷兰的莱茵式资本主义体系,使得军火工业经常受到左派力量的抨击,然而相较于北美的清教徒传统,它的法团主义组织似乎更加有利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与意识形态间的冲突。

  尽管荷兰政府早在上世纪70年就采取了限制性的武器出口许可证政策,但从实际经验看,这项法规于其说是加强限制,不如说是为了适应国内政治环境。“先运再禁”、“卖了再说”,频频出现于荷兰以及其他欧盟国家的军售履历上。反正船小好调头,战略格局与利润诱惑间的权衡充满了变数。

  以色列在战火中成长

  所谓生于忧患,在阿拉伯国家的四面包围中,以色列的国防工业犹如石缝中的一支劲草,终于开出了妖冶的异花。凭着犹太人的精明和坚韧,再加上美欧的大力援助,其军工产业不仅在中东地区傲视群雄,更一度成为世界第三军火出口大国。在斯德哥尔摩2007年度报告中,以色列5年来军火出口合同总额达到107.061亿美元,居世界第七。

  李大光说,上世纪50、60年代,以色列还只能生产部分轻武器,到80年代中期,它就已经拥有了完备的军工体系,进入21世纪,以色列成为中东唯一具备“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国家,军火工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其间,美国与欧洲慷慨的军事援助与无偿的技术转让功不可没,以色列的“准北约成员国”待遇,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

  李大光认为,以色列军售最大的成功,还在于它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小国寡民”、缺乏大型武器生产平台的现实,从而将出口的重点放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武器系统和配件方面。目前,以色列是世界上无人机、机载电子设备等现代化系统的主要生产者之一,一些武器装备的性能甚至超过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同类产品。著名的“费尔康”预警机,许多主要指标性能超过了美国的E-2C预警机;“梅卡瓦”坦克一度是世界公认的“主战坦克传奇”;在导弹技术上,有专家甚至认为,“以色列几乎在所有的战术导弹方面占据领先位置”。

  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以色列军工,尤为崇尚实用主义与实战效能。几次中东战争和周边不计其数的中小冲突,为其武器装备提供了最有效的检验场。此外,大量以色列军人在服役结束后,还要作为现役后备军在国防工业部门服务。这些曾经的“用户”一旦从事生产研发,对于什么样的武器能够成为战场上的“抢手货”,尤其有心得。如今,以色列已能生产上千种武器装备,军火工业雇员达到4万人,军事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7年12月,以色列国防部宣称,其当年武器出口总额已超过40亿美元,国防部一年来收到了5000余份武器出口申请,多得仿佛“遭受轰炸”。据《耶路撒冷邮报》报道,以色列生产的军火有75%供出口,控制着10~14%的全球武器出口市场,出口对象遍及西欧、亚洲、拉美、非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美国一直通过各种手段严格控制以色列的军火出口,但利用军售作为“外交探路器”,仍成为以色列打开孤立外交局面的一大特色。

  军工中的“韩流”

  韩国从未放松过国防安全这根缆绳。冷战结束后,韩国提出了自主国防的思想,美国也希望韩国“在双边军事同盟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等于给其军工的全面自主发展松了绑。十几年来,韩国人的冲劲充分体现在国防工业发展上。进入21世纪,它在向世界展示了一系列先进军工产品的同时,也展示了拓展武器出口的勃勃雄心。

  2007年10月16日,时任韩国总统的卢武铉宣布,韩国将力争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十大武器出口国。为此,政府不惜工本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把推动军火出口“当作一个国家级的任务来抓”。2007年,韩国国防研发经费达到11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增至19亿美元。韩国国防厂商更开始走向世界,行销手法完全是欧美老牌国防厂商的翻版。

  2005年,韩国公布了军火销售“先借后卖”方案,以培养东南亚的潜在客户。这一计划与二战时期美国的《租借法》极为神似。当年,美国正是凭着这一法案,叩开了世界各地军火市场的大门。

  这一系列手段使得韩国于2007年在全球军火市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韩国国防采办局表示,韩国2007年上半年国防产品出口额是2006年同期的4倍,其全年合同额达到16.285亿美元。

  “韩国制造”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标签。韩国在电子、汽车等制造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当然也带动了军工产业的崛起。地面装备上,作为世界排名第五的汽车生产国家,韩国拥有着完整的产业体系,这为它自制军用车辆提供了相当大的助力。2007年3月亮相的XK-2型“黑豹”主战坦克,内部设计完全符合亚洲人的身体特征,综合技术与重要性能指标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被韩国人誉为“世界顶级战车”。其他像轮式装甲车、自行榴弹炮等,也成为韩国近年来抢眼的出口“大牌”。

  目前,韩国造船工业的接单总量排名世界第一,庞大的造船工业规模压低了军用舰船建造的成本。虽然舰上武器、电子装备等仍需依赖欧美国家供应,但韩制军用船舶已在国际市场上初步打开了局面。KDX-3“宙斯盾”驱逐舰、引进德国技术的214型潜艇及LPX两栖攻击舰等都令世人侧目。

  T-50“金鹰”式高级教练机和KT-1“雄飞”式初级教练机的批量出口,令韩国航空工业倍受鼓舞。负责研发的韩国航宇工业公司(KAI)立志在2030年以前向海外售出800架“金鹰”。不过,飞机的销售不比其他,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来培养客户和建立信誉,韩国在这方面仍需以时日打磨。

  对于一个内部需求有限的小国来说,通过增加军售来提高国防工业的经济效益,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姿态下,诸多核心技术的掌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繁荣的背后也往往容易是一堆五彩的泡沫,同样是“小国”,以色列军工产业发展的思路也许值得韩国借鉴。

著名军火企业每年都赚得丰厚利润

世界上著名军火企业每年都赚得丰厚利润(组图)
美国洛-马公司生产的F-22A战机

世界上著名军火企业每年都赚得丰厚利润(组图)
欧洲军火公司成员国德生产的豹IIA6主战坦克

日本推出的最新型城市主战坦克

俄制BMPT坦克战斗支援车

  倪海宁

  今天的世界已“武装到牙齿”,军火企业大受“青睐”。据悉,世界上的军火企业每年赚得的丰厚利润可以满足世界上60多个最贫穷国家人们的最基本需求。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战争制造者”的真面目是如何的呢?

  美国军火商地位稳固

  在美国国防工业领域,洛克希德·马丁(以下简称洛·马)、波音、雷神、诺思罗普·格鲁曼、通用动力这几家公司并称“五大金刚”,声名显赫。

  洛·马集团是一家以生产宇航和高技术武器装备为主的跨国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军火供应商。目前,它约95%的订单来自五角大楼、其他联邦部门及对外军事贸易,是美国国防部最大的供货商(订货约占五角大楼每年采购预算的1/3),几乎包揽美国所有军用卫星的生产和发射业务,控制着40%的世界防务市场,是名副其实、无可争辩的的世界军火“第一巨头”。

  此外,洛·马还不断增加支撑产业中IT产品的比重,每年编写的软件代码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微软公司。

  波音集团的大名,大概无人不晓。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家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也是全球第二大军火商、著名的军用飞机制造巨头和美国第一大出口企业。

  2002年7月波音公司进行内部调整后,旗下的“空间与通信集团”和“军机与导弹系统部门”合并组成了新的“综合防务系统集团”。该集团虽只是波音公司的6大业务集团之一,地位却首屈一指——创造的利润占公司总利润的一半。在亚太美军的冲绳、关岛等基地上,部署着波音公司生产的大批F-15“鹰”和 F/A-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B-52“空中堡垒”轰炸机等。

  雷神公司则以生产雷达、导弹、软件系统等产品蜚声世界。据披露,雷神公司200多亿美元的年收入中,90%以上来自军火生意,哪里需要军火,哪里就是它的生意场。在日本、韩国和太平洋各岛屿的美军基地上都部署着它生产的各式导弹。该公司售台导弹数量惊人,截至目前已达近万枚。

  在部署于太平洋地区的美军中,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的名头很响亮——它生产的B-2隐形高空轰炸机、“全球鹰”无人侦察机、E-2T“鹰眼2000”预警机、“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小鹰”号航母等大名鼎鼎,而且大多经受过海湾、阿富汗和伊拉克诸次战争的“洗礼”。

  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总裁休格对兼并和整合的各种手段谙熟于胸,早就预见到五角大楼将把注意力从坦克和飞机转移到信息化战争上来,因此积极抢购各先进领域的龙头企业,过去10多年里已兼并了16家主要公司。休格曾得意地告诉员工:“我们已拥有了所有乐器,下一步就是让整个乐团高奏凯歌。”

  一提起“通用”,大部分人都能联想到大名鼎鼎的“GM”,但很少人会想到另一个“通用”——军火巨头通用动力公司(简称GD)。这家综合防务集团虽号称全球第六大军火商,但比起前面提到的美国军火界“四大金刚”仍显“单薄”,挣钱欲望也更强烈。如今,该公司业务不断扩大,已下辖4个分部和2个子公司,主打军工产品品种也一再增加,举其大者有“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未来战斗系统作战车/无人车、“海狼”级、“洛杉矶”级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它们也大量装备于亚太地区的美国军队。

  欧洲军火公司新主题:转型与并购

  冷战结束,使欧洲地区面临的传统安全压力有所降低。在过去10多年中,欧洲各国部队的规模和结构经历了根本性转变,从主要能担负大规模防守或进攻行动的重装备军队向小型化、均衡发展的武装力量转化。这对欧洲的国防工业影响很大。许多公司改弦更张,全力发展更有利可图的设备;同时,在各国国内和国家之间掀起了军火企业合并和收购的浪潮。

  在陆战武器领域,装甲、机动性和火力仍是设计装甲战车时考虑的主要方面,欧洲军队均倾向于购买轮式而非履带式的轻、中型装甲战车。一些国家已推出了颇受喜爱的“王牌”产品,比如机动性更强的6×6装甲车、内部体积和载重量更大的8×8装甲车。

  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军火企业的调整:德国著名的克劳斯-玛菲公司和威格曼公司已合并为克劳斯-玛菲·威格曼集团,并与RLS集团共同研发出了新型的“美洲狮”步战车;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公司在进行大规模结构改组,削减设备和人员,并加强与雷诺公司的合作;英国则只剩下一家陆战系统承包商,即BAE集团陆战系统公司,下属阿尔维斯公司、GKN公司、皇家军火公司和维克斯作战系统公司等一系列著名企业……

  在欧洲造船工业内部,同样正进行着合并和“结伴行动”,欧洲不能容忍11家主要承包商和23家造船厂彼此竞争的现实。德国的主要造船企业反应很快,泰森·克虏伯海运集团造船厂与霍瓦尔特造船厂合并后,还兼并了瑞典的考姆公司和希腊的“希腊人”两大造船厂,于2005年1月组建了“泰森·克虏伯海运集团”;法国的“欧洲军船建造公司”和泰利斯两集团公司于2006年10月正式宣布合并;英国也在同法国方面特别是泰利斯集团,联手执行英国的“未来航空母舰”(CFV)的设计和建造项目。

  在航空领域,法、英、德三国的航空基础研究虽比美俄两国差一个档次,有些特殊技术或材料必须借助美国,但只要财政允许,它们就可独立造出大部分飞机和航天器。法国和德国的直升机制造厂家先于2000年合并建立了欧洲航空业军工巨头——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并进而与英国航空航天动力系统公司(简称BAE)和阿莱尼亚航天公司组成了“欧洲战斗机联合体”。面对竞争压力,意大利芬梅卡尼卡集团和韦斯特兰直升机制造公司也组建了实力不俗的奥古斯塔-韦斯特兰集团。

  当然,欧洲军火工业界的合并之路并不平坦。一些实力雄厚的集团仍在“独步天下”,如曾推出“幻影”-2000等多款“名牌”战机的法国达索公司、号称欧洲航天业“发动机”并几乎独立承担了欧洲“阿里亚娜”系列火箭的研发工作的法国国营飞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简称“斯奈克玛公司”)等。同时,欧洲的军火工业虽希望能通过合并节省大笔资金,但在进行结构重组的时间和方式及重组后该行业将呈现怎样的面貌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留待解决。

  俄军工企业“重振雄风”

  尽管俄罗斯2007年军火出口仍稍逊美国,却把众多欧洲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俄《莫斯科共青团报》宣称,才短短8年时间,俄军工企业就已从动荡中摆脱出来,正在重振旗鼓,不仅恢复了在军火市场上原有的地位,还打入了新市场。

  2007年军火贸易的结构令俄罗斯振奋:俄仍是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国并列的航空航天大国,航空工业阵容齐全,可完全独立完成先进军用飞机和航天器从设计到服役的全过程;航空设备供应金额占整个军事出口领域的61%,位居第二的是陆军军事装备和武器(占21%),再次是防空系统和海军武器装备(10%和8%)。

  这是与俄罗斯众多著名的专业飞机设计局分不开的。如“苏霍伊”和“米格”是最富盛名的俄制战斗机设计局,“雅可夫列夫”设计局是世界上设计截击机、教练机的响当当的高手。直升机研制单位则主要有“卡莫夫”和“米里”设计局。

  就对外军售总收益而言,俄国防工业体系内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20家企业中,有14个从事飞机的研究和生产,其中“苏霍伊”制造局居首位,并在未来可能继续保持领先。

  德日军火商的“变身”高招

  德国和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在各方面尤其是军事领域要受到严格限制,但他们在军火生产与销售上的实力却不容小觑。

  其中奥妙,就在于“寓军于民”这一“高招”,即: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由国防部(或防卫厅)以合同方式委托民间企业完成。许多国家的大军火企业都是既生产军用产品,又生产民用产品,或者某些产品可以军民两用(如一些民用飞机制造商生产出来的巨型客机,就能充当大型运输机)。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和日本的三菱公司,要算两大典型。

  梅赛德斯-奔驰在100多年的汽车发展史中地位举足轻重,也正是这家公司在1934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防弹汽车。

  梅赛德斯-奔驰于1979年推出的G级越野车,在最初的概念阶段本是以商用车为指向进行研发的,但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转而为征服艰难的越野地形进行定制。作为一款具有卓越越野性能的车型,G级车的爬坡能力可达惊人的80度。再加上精工细作的底盘提供了安全和舒适的越野操控性,许多国家的警方和军方当即成为了G级车的热情客户。如今,德国国防军中最精锐的部队——KSK特种兵又配备了用奔驰G270 CDI 改装的WOLF AGF LIV(SO)轻型步兵突击车,可谓如虎添翼。

  说到“三菱”,消费者熟悉的是“三菱电机公司”;但很少有人知道,与之同属于三菱财阀的三菱重工公司是日本著名的军用设备生产商。

  尽管出于政治原因,日本迄今没有解除武器出口禁令,但日本军工企业已然具备很强的实力。三菱重工一直是日本军工界的“龙头老大”,二战期间为日军制造了1.8万多架飞机和4600多辆坦克装甲车。二战后的几十年间,该公司始终控制着日本军工生产订货1/4的份额。

  有人曾这样形容三菱重工的“军事力量”——如果愿意,它自己就能装备一支陆海空俱全的部队:它为日本陆上自卫队生产的90式坦克、89式步兵战车等装甲战斗车辆非常精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它生产了日本海上自卫队一半的潜艇和1/3的驱逐舰;除F-2、F-15J等新型战斗机及火箭外,它还生产“爱国者”-3导弹、ASM-2型空舰导弹、SSM-1型舰对舰导弹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菱重工位于青森县六所的铀浓缩工厂。该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废料处理基地,其名义是为了安全处理核废料,但强大的浓缩铀生产能力,使得制造核武器对它而言都不是件难事,难怪有些日本政客会不时放话:一旦需要,“日本能在半年内造出原子弹”。

  三菱重工只是三菱财团的一个部门,整个财团内部有完善的研发、制造、销售体系,且与三菱系统的兄弟企业(其中很多是拥有百年商誉的日本“重量级”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如日本邮船就是三菱重工船舶部门的订货大户;三菱电机则为三菱重工提供机电产品;三菱制钢、三菱伸铜、三菱铝业和三菱材料等公司可为三菱的船舶和航空航天部门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三菱银行可提供贷款和特殊保险服务(如间谍卫星的发射保险),三菱树脂负责开发的新材料则是高科技武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公司在自己分工负责的领域内,可以给作为兄弟公司的三菱重工提供最好的产品或较低的价格。因此,三菱重工与其背后真正的军工生产潜力相比,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自网络开始大面积普及,网上军火交易就成为全球军火盛宴新兴的一席。在美国,网上军火交易可谓火爆一时,这也难怪——仅占全世界5%人口的美国,其军费开支高达全球总和的50%,且拥有全球最发达的互联网。因此,从诸如易趣(eBay)和Craigslist等电子购物网站上轻易获得从肩射防空火箭弹到M-16、M-4型步枪,再到种类繁多的航空器部件等装备就不足为奇了。而最让人们担心的是美国对网上军火交易的监管是否有效。

新开的筵席:网上军火交易

  《环球》杂志记者/付一鸣

  “需要美军军事装备吗?现在就购买!”

  登录互联网,输入一些具体的美军军事装备的关键词,就能很容易找到出售类似新的和二手物品的卖家——“需要美军军事装备吗?现在就购买!”经调查发现,美国敏感军用装备在互联网上“大受追捧”,而其中大部分为失窃的军用品。

  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期间,美国国会下属的政府问责局的调查人员利用与问责局无关的一些姓名、信用卡和联系信息等假身份,在易趣和Craigslist网站上轻而易举地购买到了十多件敏感军用品,其中包括F-14战斗机部件、直升机天线、作战夜视镜、核生化武器防护服等。

  作为美国国会的专门调查机构,政府问责局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对联邦政府拨款使用情况的调查,对政府政策和资助项目进行评估,向国会和国会议员提供分析报告、建议等。

  2007年10月10日,调查人员在易趣网上买到了一件用于美军F-14雄猫(Tomcat)战斗机上的新天线。经调查,这家店主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距离该州的伯克利空军基地约60公里。调查显示,该买家的其他一些买主来自保加利亚、马来西亚、俄罗斯和泰国。调查人员表示,虽然F-14战机已从美军退役,但这种用于该战机上的天线属于“一旦不再使用就必须由国防部进行销毁”的军用部件。

  同年8月23日,调查人员从Craigslist网上买到了一套二手核生化防护服以及配套的面具、生化罐、手套和靴子。该卖家身处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斯纳德,自称2002年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他无法清楚说明这些军备的来源,但调查人员认为是美国防部的失窃之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防部专家表示,这套核生化防护服可能被用于生产出反装备,并对美军构成威胁。

  此外,在2007年3月至4月间,调查人员还购买到夜视镜和作战部队制服。军事专家指出,在夜间战斗中,穿上美军的制服,并配备可夜视镜和其中的红外装置,使得敌方不仅能够探测到美军的具体位置,还可以扮作美军以逃避打击。

  类似的美军噩梦就曾在数月前上演。2007年1月,穿着美军作战部队的制服的伊拉克武装分子顺利通过美军把守的卡尔巴拉关卡。这些武装分子随后用炸弹袭击了一个安全工事,造成5名美军死亡。

  美国国会议员兼白宫监督与政府改革委员会下属的国家安全与外交事务小组委员会主席约翰·特尼表示,网上销售这些敏感军用品的后果不言自明。他说:“比如,伊朗是目前唯一还在使用F-14战机的国家。而红外夜视镜将可能被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的敌军用来对付美军!”

  谁在买?谁在卖?

  美国国会政府问责局在最近向众议院作证时指出,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署的历史案例显示,除了一些兴趣爱好者、军事狂热者以及应急反应部门和执法机构外,在互联网上购买这些军事用品的还有非法武器经销商、恐怖分子和未经授权的外国政府机构。

  与此同时,这些网上军事用品的卖方群体由军队现役成员、退役和后备役成员以及平民构成。经政府问责局的调查,不仅买卖双方的构成复杂,卖方的货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其中,除了来自个人、制造商、销售网站以及其他一些易趣的卖家外,相当一部分是美国防部失窃的军事用品。

  此外,此次调查中还有两条“大鱼”浮出水面——一家枪支店铺和一家军用品店铺。这两家店主均为平民在易趣网上开店,店主从军队人员手中购买军事用品后,通过网络向公众销售。他们经营的商品有凯夫拉头盔、核生化武器防护服、红外夜视镜等。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军事用品可能大多数都是从军队中偷盗出来后被私自卖出。

  美国国防部后勤信息局表示,在易趣和Craigslist等购物网上出现的军用品中的一些敏感国防军事用品为《美国军火清单》上的项目,由于具有强大的军事用途和能力,这些军用品的暂时进口或出口均需经过严格的政府审批。

  然而,调查结果让美国人寝食难安。鉴于易趣等购物网遍及全球的业务以及其每天巨大的业务量,这些敏感军用品的外流可能性似乎毋庸置疑。即便是美国境内的公众购买了相关的军事用品后,也可能将其卖给国际经销商或直接倒卖至海外。如此一来,正如美国国会议员的担心,其后果将相当严重——不仅美军及其盟友将面临直接的军事威胁,不法分子还可能运用这些装备在美国境内实施犯罪。而更令美国国会议员们担忧的是,这些敏感的军事用品还可能被用来研制反制衡武器及开发相关的技术。

  查得到却堵不住

  网上买卖军事用品的案例并非近年来才浮出水面,相关案例早已有之,并且已经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2003年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署调查发现,佛罗里达州有人试图购买并非法出口价值约75万美元的F-14战机部件给外国军队。2005年,一名哥伦比亚人因试图将80挺AK-47突击步枪、一架M-60机枪和M-16机枪出口给被美国列为恐怖组织之的“哥伦比亚联合自卫军”而被捕。

  作为当今全球唯一超级大国,仅占全世界5%人口的美国的军费开支为全球总和的50%。数量大、摊子广、监管结构复杂,导致了监管进程的缓慢和低效。美国国防部的多余资产管理系统的效率提高缓慢,政府在收购、使用、存储以及处理军用品的链条仍然存在漏洞。

  在2005年的一份报告中,美国国会政府问责局指出,国防部的敏感国防军备在被处理前遗失、被盗和损毁现象严重。其中,仅遗失军事用品中就包括150件核生化防护服、70余件防弹背心以及5枚制导弹头。

  不仅如此,国防部在处理多余军用品时也比较混乱。政府问责局在2006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说,国防部下属的处理多余军用资产的机构在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间将超过2500件敏感国防军用品卖给了近80个民间个人买家。2008年4月10日,民间问责局又表示,“国防部在妥善处理和销毁敏感军用财产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然,防止军事用品在网上自由买卖的泛滥不仅需要堵住货物源头,还需要在销售渠道上加以监管。

  为确保敏感军用品不致流出美国国境,易趣和Craigslist网都设有监督部门,但对每天数字庞大的全球业务进行有效监控,难度的确不小。有分析人士指出,以搜索关键词并将敏感商品过滤掉的技术为主的监管方法也存在瓶颈——滤除功能过于强大将影响易趣的经营模式,“技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并非全部。”

谁在操纵全球“军火盛宴”

  ——专访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军火转让问题研究员保罗·霍尔汤姆

  《环球》杂志驻斯德哥尔摩特派记者/吴平

  尽管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新的年鉴尚未出版,但作为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军备发展、军事水平评估机构,该所日前公布了一组全球军火交易的最新数据,透露出日益庞大的武器买卖繁荣的一角。

  其中,2007年美国的武器出口交付额居全球首位,而进口武器最多的国家是南欧小国希腊,达到20.89亿美元。另外,全球武器制造业100强企业的武器销售份额增长了3%,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渐渐加入到全球武器市场中,并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在2003年~2007年这5年期间,全球军费开支高达5.5万亿美元,其中2007年比2006年增长7.7%,美国在其间的霸主地位依旧岿然不动。

  那么,在世界总体安全趋势尚未发生明显动荡的背景之下,为何武器贸易红火依旧?为什么一些小国对武器需求的胃口如此之大?就此,《环球》杂志记者专访了该所军火转让问题研究员保罗·霍尔汤姆(Paul Holtom)博士。

  军火大国地位难撼

  《环球》:与前几年相比,世界军火贸易在2007年出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霍尔汤姆: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2007年全世界的军火贸易出口总额为242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减少了20亿美元。但这并不代表世界的军火贸易呈现了下降的发展态势。由于军火从签约到最后供货,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仅从一年的数据是难以得出一个比较正确和全面的看法的。我们一般以5年为一个周期,来进行判断和衡量。正好2007年是我们最近一个统计周期的最后一年。

  在这个周期里,世界年军火贸易出口额从187.5亿美元增长到了242.1亿美元。与1998年至2002年上一个5年周期相比,这个周期的世界军火贸易出口总额也从1047.36亿美元增加到了1115.28亿美元。此外,全世界,特别是中东、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2007年里签订了不少的大订单,这些军火将要在今后几年里陆续交货。因此,2007年世界军火贸易额下降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其总的发展趋势仍是在上升。

  《环球》:那么世界军火贸易的格局有什么变化吗?

  霍尔汤姆:世界军火贸易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十年前的十大军火出口国现在依然没变,特别是控制了全世界80%军火市场的5个最大的军火出口国仍然是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和英国。其中,美国独大的地位仍无其他国家所能企及。它在2003年至2007年里共出口了345亿美元的军火,占到世界军火总出口额的30%,但与上一个5年相比,其所占比例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俄罗斯紧随其后,仍旧是世界第二大军火出口国,而且它近5年军火出口额在世界上的比重则从上个5年的20%上升到了25%。

  不过,在世界十大军火出口国的排名顺序上还是有些变化的,如德国取代法国成为了第三大武器出口国,荷兰也从第十位上升到了第六位。

  相比较之下,军火进口市场的变化要大一些。尤其是在2007年里,希腊成为世界最大的军火进口国,非常引人注目,这主要是因为该国几年前从法国和德国定购的导弹和坦克等武器装备在这一年开始交付使用。

  从5年的周期来看,世界十大军火进口国、地区的排名也有较大的变化。印度上升到了第二位,阿联酋由于从美国和法国购买一批先进的战斗机而跃居为世界第三大武器进口国,以色列和澳大利亚也进入前十名的行列。

  从供需关系来看,自这个世纪初以来,尽管全世界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在增长,但世界军火贸易始终是一个买方市场,这使得武器进口商不仅可以获得更好的商业上的优惠,而且还能更容易获得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这也给全球的军备控制增加了难度。

  军火盛宴谁在维持

  《环球》:近5年来,全球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或大范围的武装冲突。而且根据贵研究所的统计,在过去的10年里,全球地区性武装冲突也从26起减少到17起。再说,全世界军队的总人数也没有明显的增加。然而,世界军火贸易却在增长,原因何在呢?

  霍尔汤姆:确实,正如你所说,全世界的武装冲突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次数来说,都在呈下降之势,而世界军火贸易却呈现相反的发展方向。但我们这里所说的世界军火贸易的增长主要是指军火贸易金额的增长。而军火贸易金额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武器装备造价的大幅度提高而造成的。随着技术要求的增大,尤其是随着电子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武器装备的生产成本已不知要高出往日多少倍。

  当然,目前世界一些地区动荡的局势仍是促使军火贸易增长的一大原因。如非洲、中东和南美地区所发生的武装冲突使这些地区的一些国家成为目前世界上的军火进口大国。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便是阿联酋,这个人口不足500万的中东国家已经连续4年每年的军火贸易进口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上,2003年至2007年的军火进口总额达到了74.67亿美元,跃居为世界第三武器进口大国。

  不过,俄罗斯目前出口的武器装备依靠的主要还是冷战时期的技术和设计。它是否有能力研发新一代武器装备仍让人感到怀疑。因此,俄罗斯的军火出口前景并不让人看好,并很有可能会出现较大程度的萎缩。

  《环球》:像阿联酋这样的小国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的先进武器装备,甚至比一些大国还要多?对武器的需求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增长成正比吗?

  霍尔汤姆:近些年来,一些小国军火的进口量确实大得惊人。除上面所提及的阿联酋外,拉美地区的委内瑞拉武器的进口量增长幅度之大也非常让人感到意外。该国在1998年至2002年里武器的进口量仅排名世界第56位,而在2003年至2007年里,其进口量已升到了世界第24位。特别是在2007年里,其武器进口量跃居到了世界第九位。

  像阿联酋和委内瑞拉这样的小国之所以大量增加武器装备的进口,首先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地区比较动荡,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此外还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石油输出国,近两年油价的急剧上涨给它们带来了滚滚的财富,使它们支付得起昂贵的武器装备。一般来说,一个国家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对武器的需求也在增大。

  小国军火进口量较大还涉及对外国军火工业依赖的问题。目前世界上,除了俄罗斯拥有较强大的军火工业外,主要军火制造商差不多都分布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国,在先进武器装备供应上则完全是对其一面倒的依赖状态。

  近些年来,由于大型武器装备的研发费用越来越高以及所需技术门类越来越多,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军火工业也呈现了越来越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