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传统安全威胁,适应军队职能使命拓展新要求
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人类生存与发展涉及的环境、资源、生态污染所引发的严重灾情或疾病,社会失控失序带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敌对势力蓄意策划的动乱、骚乱和暴乱,非国家行为造成的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贩毒、走私、非法宗教等活动的泛滥,科技发展及全球化产生的网络、信息、文化的负面渗透等。
其主要特点:一是动因复杂,多种矛盾交织并存,多种威胁紧密相联,往往形成内外勾连、点面交错的复杂局面;二是突发性强,发展走势充满变数,活动无规律,来源不固定,容易让人丧失警觉、猝不及防;三是类型多样,涉及领域多维立体,威胁类型不断增多,影响范围日益广阔,加之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作用、影响,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增大了防范遏制的难度。
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新挑战,必须尽快确立与军队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新观念。一应牢固确立政治忧患观。自觉放眼世界风云,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持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安全与发展问题,严防具体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基层问题高端化、局部问题扩大化。
二应牢固确立综合安全观。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必须牢固确立新的综合安全观,把国家的生存安全作为总体安全的前提,把经济安全作为总体安全的基础,把军事安全作为总体安全的支柱,统筹协调国家、军队建设与改革,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三应牢固确立职能拓展观。非传统安全威胁日渐突显,为军队履行职能使命增添了新的内容。军队必须加快实现由维护国家生存利益向维护国家发展利益提升,由维护国内安全稳定向促进世界和平拓展,充分发挥军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与运用的职能作用。
四应牢固确立核心价值观。多种安全威胁,既有真刀真枪、兵戎相见的“硬杀伤”,又有思想文化渗透、不良信息侵蚀、多元价值观冲击等方面的“软杀伤”。必须着力打造具有我军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确保任何时候理想信念不动摇,精神支柱不倾斜,政治本色不变质。
五应牢固确立联合应对观。军队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经常发挥决定性骨干作用。必须准确领会上级意图,以勇猛果敢的行动,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坚决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关注非对称作战样式,提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
当前,我军建设正处在机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刚刚起步的过渡时期,整体作战能力与使命任务还有较大差距。必须持续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更加深入地研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打赢问题。
科学辩证地认识非对称。科学推进战斗力各要素建设,加快发展武器装备和保障条件等“硬实力”,加速提升战斗精神、战略战术等“软实力”,更要努力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有机结合,防止盲目追求理想化的对称,或搞简单化的对称。
科学进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切实找准对手的弱点,认清自身的强项,克服“恐高症”,矫正“近视眼”,真正把百战不殆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坚定立足现有装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科学选择发展模式,坚持“你发展你的,我发展我的”,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不因形势的暂时缓和而间歇停顿,努力在非对称发展中缩小差距、赢得主动。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我们已经错过同步发展的机械化时代,再也不能失去信息化发展的宝贵机遇。信息技术互通性强、应用性广、更新速度快,既是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核心要素,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形成我军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
应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搞好顶层设计基础上,力求在软件配套、信息采集、数据更新和网络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切实提高部队现有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应强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综合运用,适时由主要方向向其他方向延伸,由重点部队向其他部队拓展,逐步形成规模,进入实战。
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快速转变。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提高现实战斗力水平,从整体来讲,主要是加快新型武器装备研发,推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深化军事理论创新发展。对部队来讲,主要是加快军事训练转变步伐,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快速转变。
必须扭住军事训练往信息化上转这个核心和重点,坚持把联合训练纳入正轨,积极推开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突出新装备全功能训练,强化首长机关指挥谋略训练,加大实战环境下对抗、仿真训练,不断打牢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能力基础;必须进一步增大军事训练手段的信息含量,充分发挥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手段的作用,尽早实现由辅助训练手段向基本训练手段转变,由简单条件下运用向复杂环境下运用转变,提高信息技术对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法规体系,结合新大纲试训,配套相关法规,确保信息化条件下训练实践的有序进行、滚动发展、训战一致。
积极探寻出奇制胜招法。扬长避短、出奇制胜,历来被兵家所推崇。应围绕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需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深入研究现代作战的特点规律,熟谙“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制胜奥妙,积极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的新战法,逐步形成多法并举的有效对策。特别应注重发挥我军传统的谋略优势,尊重广大官兵的首创精神,务求在非对称作战中胜之有招、赢之有道。
关注非战争军事行动,增强在国内外环境中遂行任务本领
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用兵手段多样、目标地域广泛、行动转换频繁、内外环境复杂、指挥协调困难。从近年部队参与抢险救灾、国际维和、联合军演等实践活动看,迫切需要解决四个方面问题。
解决好理论牵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非战争军事行动。美军最早提出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9·11”后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习惯于把非战争军事行动作为应尽义务看待,作为特殊情况处理,作为友好方式参与,没有自觉将其纳入职能范畴,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有些方面还处于“空白地带”。
必须重视加强不同样式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规律、行动方法、保障措施等理论研究,从认知领域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必须充分利用部队参加涉外演习、国际维和以及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在具体鲜活的实践中梳理总结,创新发展相关理论,加快形成系统配套的理论体系,为部队全面履行职能使命提供指导。
解决好法理支撑。在各种环境中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既要打好军事仗,又要打好政治仗,还要打好法律仗,有理、有利、有节地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应当将近年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加以梳理,遵循国际惯例,制定完善有关法规政策,使部队出师有名、行动有据。
解决好训练落实。部队近年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大都是应急施训、边干边训,迫切需要将此纳入部队正常训练轨道,进入院校教学范畴,列为新一轮训练大纲的组成部分。
在部队组训中,应突出应急专业分队专攻精练,根据担负的任务特性,有侧重地加强紧急出动、远程输送、指挥协同、专业技能、安全防卫、心理素质、涉外常识、民风民俗等内容的学习训练,着力提高独立遂行相关任务的能力;突出多方联合训练,跨国界的合作、交流行动,加强双边或多边磋商与协调,发展安全互助双赢关系,提高联合行动能力;境内遂行任务,加强与地方公安、交通、通讯、河务、民政以及其他专职机构的沟通联系,适时组织针对性演练,增进了解、密切配合,确保行动急而不乱、协调一致。
解决好机制保障。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必须以完备高效的机制作保证。当前,仍须依托国家预警系统,建立军地联合、三军互通、上下顺畅的预警预测信息平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情况信息搜集、处理和分发功能建设,切实做到把握先机、争取主动;在现有作战指挥体系中进一步赋予职能、拓展功能、明确权限、理顺关系,以保证掌握情况、控制事态、决策快速、指挥高效;完善军地联动机制,建立能够协调军地各种力量的联合指挥机构,对军警民多方行动实施及时有效的指挥控制,以精准的组织指挥确保应急行动高效运转。
关注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打造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
完成多样化任务,需要多样化人才。
注重培养使用的超前性。人才培养的长周期、后效应,客观要求人才培养必须放眼未来,超前谋划。第二炮兵某部工程技术总队在支援湖南郴州恢复供电抗灾行动中,一下子从人才库中抽调出各类专业尖子人才500多人,3天时间完成了地方公司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再次印证了超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突出育才方式的联合性。应摒弃保守的育人思想和封闭培养的旧模式,建立并完善军地协作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应针对多样化任务联合性突出的特点,注重在联训联演联战的平台上,强化联合意识,提高人才的联合素养,打牢多元力量联合行动的能力基础。
增强素质结构的综合性。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无论对人才群体素质,还是对人才个体素质,都要求更加综合、更加全面。必须通过严格的层级培训促进素质复合,军队现有的初、中、高三级培养体系应相互衔接、逐级递进,并通过经常性的交叉任职和换岗锻炼促进素质复合。不能简单地把经历复合当作素质复合。
关注非常规保障模式,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我军现行的保障模式自成体系、概略粗放,纵横保障靠协调、协商,效率较低,浪费较大,与一体联动的保障要求不相适应。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探索新型的保障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一是加快实现保障思想融合。思想融合才能力聚行合。大力强化“战场”与“市场”相衔接的思想,把社会经济成果运用到部队保障领域,转化成保障能力,建立自适应保障模式;大力强化“自主”与“借力”相补充的思想,坚持以军队保障力量为骨干,以地方雄厚资源为后盾,弥补部队保障的“需求差”,凭借民力增强保障力;大力强化常备与急备相统一的思想,做到预有准备、随机互动,防止行动时“你用你的,我用我的”,切实形成全方位优势互补,使各种保障力凝聚成一个完备的整体。
二是加快实现保障资源融合。加强军地资源的整合利用,凡是能用地方资源的就不要再支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发展体系的就不要另起炉灶,进一步扩大物资集中采购、商家直接供货、委托地方生产的范围和渠道,推动军队保障社会化进程。应突破传统跟随式保障模式,在重要战略方向、预定任务地区、危害多发地点,提前预置遂行任务的必备物资,提高各种保障的时效性。
三是加快实现保障力量与手段融合。统一军地通用技术标准,重点建立完善信息技术标准、产品规格标准和商业流通标准,促进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相互兼容、相互补充,为实施军地联合保障创造条件。加快构建一体化保障网络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信息化保障运行网络,使军地物资供应、基础设施、保障人员和保障任务有机结合,力求实现遂行任务时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透明可视、保障行动精确可控。
鉴于我军远程快速投送能力较弱的现状,应在加快发展我军空中、海上大型运输工具的同时,广泛借助地方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机动输送手段,达成多维立体投送,大幅度提高部队快速反应、灵活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