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我们应深刻认识这一论断的重要意义,明确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重大意义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实践经验、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兴起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采用先进技术装备,能够有效扭转我国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的局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和产品加工深度,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化不仅为信息化奠定物质技术基础,而且还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广泛的应用需求,是拉动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能够使信息化发展获得持续动力。

    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先进制造能力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主要内容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轻纺工业,改变我国轻纺产品档次低和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使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降低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推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在装备制造业的应用,形成强大的先进装备制造体系,更好地发挥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信息化水平。利用我国工业化发展成果和产生的应用需求,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创新,带动信息技术与设备的普及应用。发挥我国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潜能,大力发展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促进新型元器件等信息产业发展。利用工业制造能力加速信息技术产业化,促进信息技术创新。适应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要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及率。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开发生产先进适用、价廉物美的信息系统和终端,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强化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以发展电子商务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推进电话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发展服务业提供支撑。积极发展网络设备、条形码等数字化设备,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信息服务平台,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通过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专业化分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的格局。

    有效举措

    深化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造良好的微观基础。鼓励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企业与工业企业联合。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机电一体化装备的新理念、新做法、新模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瞄准世界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前沿,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人才培养。鼓励高等院校培养掌握信息技术和工业经济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支持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再培训,通过设立重大研究开发专项和产学研技术合作平台等手段培养高端人才。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

    加强基础性工作。加强信息化立法,确保信息化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定信息化和工业化重要技术标准,健全标准化体系,构建信息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与相互融合的技术基础。以促进机电一体化装备研发和制造为重点,实行支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编辑:谢永兵)